解读成语“朝秦暮楚”背后的故事

解读成语“朝秦暮楚”背后的故事,第1张

老学究楚子讲成语故事又跟大家见面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成语恰是中化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先辈智慧的结晶,是中国语言的一种凝炼的表现形式。

可以说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深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么成语“朝秦暮楚”后面,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就让草根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中国有璀璨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历史上都是有原因和故事的,这也是国人骄傲的地方。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到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为标志,由此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战争,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西边秦国,东边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方楚国,北方燕国此七国为最强。史称“战国七雄”。

关于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的分界划分,史学届至今没有定论,一直争论不休。《春秋》记事止于公元前479年,《左传》记事则止于公元前468年,《史记》记战国事迹始于公元前475年。后世习惯于把公元前475年作为战国时代的元年,是基于《史记》记载战国事迹为依据。这样一来从公元前467年至公元前476年的近十年的时间的历史是相互重叠的。因此将春秋与战国时代的分界划分为公元前467年较为合理。当然仅为一家之言。

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成型的重要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激情四射,在文化领域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成语“朝秦暮楚”,就是这一时期文化的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早晨还倾向于秦国,到了黄昏的时候就倒向楚国了。它比喻的是:一个人的态度摇摆不定,风往那边吹,就往哪边倒。

这个成语出自于北宋著名文学家晁补之的《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朝秦暮楚这个成语说的是战国时期发生的事。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朝秦暮楚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三心二意,反复无常。

关于'“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后来衍生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草根给大家一一分享:

因成语"朝秦暮楚"衍生的第一个故事

朝秦暮楚成语背后的故事,严格意义上讲只涉及到三个国家:秦国、楚国,以及夹在秦楚两个超级国之间的韩国。

战国时期,虽然有秦、韩、赵、魏、楚、燕、齐七雄鼎立,但实力最强的只有秦、楚两国。在战国时期发生的冲突也大多在秦楚两国之间展开。而夹在秦楚两国之间的韩国,毫无疑问是秦楚争霸战的最大受害者。

地处黄河中游地区的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强秦、南有大楚,地理空间狭小,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

当秦国和楚国两国发生战争的时候,韩国因其地理位置突出,往往成为秦楚两国利用、拉拢的对象。韩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只得游离在这两国之间,就像一生株长在墙头上的蒿草,左右摇摆。早上还是秦国的附庸,晚上又投入到楚国的怀抱。

这就是朝秦暮楚这个成语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从这个成语中也体会到当时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在夹缝中求生存是多么的艰难,又是那么的无可奈何。其实,古往今来国与国之间,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盟友,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存而选边站队,是弱小国家的生存之道。

因成语“朝秦暮楚”衍生出来的第二个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是当时最强大两个诸侯国,两国国力都很强,但是他们一度对立,以至于经常发生战争。本来在战国那个年代,打仗是最为平常的事,战国之所以称为战国,战争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而秦楚争霸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针对荆紫关的争夺上。

荆紫关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豫、鄂、陕三省接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

史书记载,发生在荆紫关早期较有影响的战争,应该是秦楚之间的“丹阳之战”。战国时,秦国和楚国交战频繁。当时荆紫关是秦国与楚国的交界地,其中一部分属于秦国,一部分属楚国丹阳县管辖。公元前312年,秦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丹阳之战”。而荆紫关它刚好处于秦国和楚国的战争最前线,两国之间的经常在此地拉锯作战。

正常打仗,胜利方的一方不但占领了土地,还占有了土地上的老百姓。而荆紫关的老百姓,因秦楚两国的拉锯战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因为战争时常残酷而激烈,秦国早晨攻占了关内的楚地,但是晚上,楚国又夺回了失地。生活在当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当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军打来的时候,则换上楚国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如此反复,当地老百姓的生存智慧就演绎成了“朝秦暮楚”的故事。

因成语“朝秦暮楚”衍生出来的第三个故事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后来也用来比喻女子对感情不专一。据传在战国时代就有这么一个女子,也与这个成语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传,战国时期,韩国在靠近秦楚边界地方有一大户人家,家里有一个如花似玉姑娘,年芳二八,长得相当漂亮,远近闻名。招来了无数前来提亲的人,此大户人家经常是车水马龙,前来提亲的可以说是络绎不绝。

但是多日过去了,姑娘就是不表态。有一天,姑娘的母亲着急地问她道:“孩子,都这么多天了,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满意的人选啊?” 女孩子害羞地小声说:昨天早上来提亲的那个城西的秦国公子虽然长得一般,但家境殷实,富可敌国,我看着将来嫁过去衣食无忧,我很满意。母亲欣喜地说,那就定秦国公子了。

谁知姑娘接着又说道:昨天晚上来提亲的城南的楚国公子虽然家境不是很富裕,但人长得高大帅,文质彬彬,气度不凡,我看着也很喜欢。

姑娘此语一出,简直是惊世骇俗,引起了周围邻里的一片非议,一时间人们都觉得这位姑娘朝秦暮楚,那些本来要来提亲的人再也不敢登门了。

该大户人家的姑娘也因朝秦暮楚,三心二意败坏了自己的名声,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剩女!

写到这里草根不免多句嘴,奉劝正当妙龄的美女们:人生短暂,青春无价,贵在珍惜!对待感情千万不要“朝秦暮楚”,三心二意。

“朝秦暮楚”虽然是战国那个特定时代产生的成语。草根以为这个成语对现在的我们依然有着一定程度的启示意义。

邯郸学步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回答者: yesden - 经理 五级 4-1 12:55

故事是说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回答者: 刘昊19970227 - 试用期 一级 4-1 13:05

相关的有1584条直接出自邯郸的200余条

在汉语言文字当中,有一种非常简洁、独到的词语表达方式——成语。它以人们长期以来概括出的、一般由4个字组成的词组或短语,来精辟地表达出某种意思。它大概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简洁明了,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主要是出于人们表达上的习惯,琅琅上口,比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另一部分则蕴涵着特定的历史典故,讲一个具有传世或警世作用的历史故事,来揭示深刻的社会现象或道理。成语是汉语文字艺术中的瑰宝,特别是后一部分,其所蕴藏的文化含量,已远远超出了文字的范畴。

在成语形成的过程中,与邯郸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在汉语全部万余条成语中,竟有1584条之多出自邯郸。而且这些成语大部分属于有历史典故的部分,比如“围魏救赵”、“胡服骑射”、“完壁归赵”、“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将相和”、“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一言九鼎”、“背水一战”等,这一非常奇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映衬出邯郸文化底蕴的厚重。

邯郸有许多因成语典故而得名的文物古迹,比如学步桥、回车巷、黄粱梦吕仙祠、毛遂墓等,到那里不仅能欣赏历史遗存,而且能感悟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弘扬成语这一语言文字艺术的奇葩,邯郸在市区内修建了一座“邯郸成语典故苑”,邀请著名书法家将100多条成语典故书写、篆刻于奇石、碑林、亭台之上,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

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有: 邯郸学步

因人成事 三寸之舌 伤弓之鸟

梅开二度 窃符救赵 胡服骑射

价值连城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奇货可居 邯郸学步

鹬蚌相争 黄粱美梦 一枕黄粱

奉公守法 旷日持久 利令智昏

不遗余力 南辕北辙 破釜沉舟

毛遂自荐 背水一战 围魏救赵

智者千虑 舍本逐末 攻难守易

犹豫不决 一狐之腋 三人成虎

顶天立地 前倨后卑 管窥锥指

以卵击石 赏罚分明 瓜田李下

路不拾遗 鹿死谁手 市道之交

难至节见 步履蹒跚 坐怀不乱

补天浴日 河伯娶妇 退避三舍

言犹在耳 董狐之笔 天夺之魄

欺世盗名 一日千里 中饱私囊

天经地义 以人为镜 按兵不动

当局者迷 掩耳盗铃 大儒纵盗

争先恐后 坐享其成 剖腹藏珠

羽毛未丰 徙宅忘妻 始终不渝

载舟覆舟 无功受禄 犯颜直谏

因势利导 食不甘味 唱筹量沙

乐极生悲 居心叵测 安然无恙

燕雀处堂 天下无双 轻虑浅谋

志在四方 一叶障目 举措失当

徐市求仙 纲举目张 取而代之

声名狼藉 死有余辜 人人自危

左提右挈 无出其右 身无可击

袖藏金椎 箭在弦上 巧夺天工

山鸡舞镜 未可厚非 疾风劲草

乌合之众 推心置腹 狗尾续貂

生灵涂炭 怙恶不悛 坚壁清野

白云亲舍 不学无术 孤注一掷

拒谏饰非 罚不当罪 叶公好龙

价值连城 伤弓之鸟 步履蹒跚

路不拾遗 管窥锥指 一狐之腋

利令智昏 纸上谈兵 鹬蚌相争

黄梁美梦 旷日持久 破釜沉舟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智者千虑

胡服骑射 犹豫不决 前倨后卑

瓜田李下 难至节见 邯郸学步

窃符救赵等

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邯郸,同事们见到我都开玩笑说,看你又不会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郸了呀?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了。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启示意义。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

负荆请罪

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故事。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现在,这是个应用得非常广泛的成语。

回车巷一带是邯郸的老城区,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有几处深宅大院,是民国时期邯郸市政府机构的院落,今天住在那里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虽然老旧了,民风依然侠义犹存。那一日我背着相机在老街闲逛,一位工人模样的中年人自告奋勇地领着到处转,在他的带领下,我看到了邯郸古城墙遗迹,民国邯郸政府的税务局和机械局的大院,还有一座简易的土地庙。老街上的人们闲适自在,放学的学生们嬉笑打闹,没有呼啸的汽车,偶尔响起一声小贩的叫卖声,深处其中恍如隔世。不过拆迁改造的推土机的轰鸣声已经隐约地听到了,不知道这份宁静还能守护多久。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言信行果、

银装素果、

收园结果、

自食其果、

果行育德、

果熟蒂落、

掷果潘安、

果不其然、

言行信果、

硕果累累、

倒因为果、

果刑信赏、

食不果腹、

来因去果、

掷果潘郎、

絮果兰因、

果于自信、

开花结果、

兰因絮果、

互为因果、

收缘结果、

因果报应、

造因得果、

收因种果、

倒果为因、

收因结果、

果然如此、

开华结果、

勇猛果敢、

杀敌致果

种种原因成语,相近的是:

林林总总[lín lín zǒng zǒng]

解释:林林:众多的样子;总知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众多。

出自:唐·柳宗元《贞符》:“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

示例:在~的这类故事中,也有一个是说鲁班学习海龙王宫殿的建筑艺术。道

无缘无故

[ wú yuán wú gù ]

基本解释

没有一点原因。

详细解释

解释:没有一点原因。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好好儿的,从那里说起!无缘无故白受了一场气!”

示例:他的力量,力气,一向使他自尊自傲,可是在过去的这些日子,~的他受尽了委曲与困苦。 ◎老舍《骆驼祥子》三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例句

1 他常常~地生气,真是莫名其妙。

近义词

没头没脑

不明不白

莫明其妙

平白无故

事出有因

莫名其妙

无风不起浪

反义词

事出有因

成语接龙

无缘无故

故人之情

情不可却

却之不恭

恭而有礼

礼为情貌

貌似强大

大中至正

正中下怀

怀丸操弹

弹丝品竹

竹报平安

安不忘危

危于累卵

卵与石斗

斗丽争妍

妍姿艳质

质伛影曲

曲不离口

口不二价

价值连城

城下之盟

盟山誓海

海不扬波

波光鳞鳞

鳞次栉比

比众不同

同休共戚

戚戚具尔

尔汝之交

交口同声

声东击西

西台痛哭

哭丧着脸

脸无人色

色丝虀臼

臼头深目

目下十行

行不从径

径一周三

三三两两

两世为人

人一己百

百万雄兵

兵不厌权

权倾中外

外刚内柔

柔声下气

气义相投

投井下石

石人石马

马上功成

成一家言

言三语四

四不拗六

六亲不和

和光同尘

尘垢秕糠

糠秕在前

前仆后继

继古开今

今夕何夕

夕寐宵兴

兴云致雨

雨丝风片

片云遮顶

顶名冒姓

姓甚名谁

谁是谁非

非分之念

念兹在兹

念念不忘

忘乎其形

形具神生

生上起下

下不为例

例直禁简

简丝数米

米已成炊

炊沙作糜

糜烂不堪

无缘无故 wú yuán wú gù

成语解释:缘:因由;故:原因;缘故。没有任何理由或根据。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4回:“因又说道:‘好好的,从哪里说起!无缘无故白受了一场气!”

成语造句:他的力量,力气,一向使他自尊自傲,可是在过去的这些日子,无缘无故的他受尽了委曲与困苦。(老舍《骆驼祥子》三)

成语辨析:~和“平白无故”都有毫无原因、毫无道理的意思。但~语气较轻;事情大小都可用;适用范围比较宽;“平白无故”语气较重;大多用于相当严重的事。

成语使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发音技巧:缘,不能读作“chuán”。

书写技巧:缘,不能写作“源”。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近义词:平白无故

 反义词:事出有因

你好。

被误读的俗语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有眼不识金镶玉

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4不到黄河心不死

原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5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原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还能理解,因为四川方言管“鞋子”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6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原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时,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将就吧!

7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传成“王八蛋”。

8无毒不丈夫

原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无毒不丈夫”,与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称为男人。国人以讹传讹的功力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9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原句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由于我们对“上”“下”的认识不全,常将它们误解。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原意应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在文明社会之外。

10无奸不商

原是“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

被误读误解词语

“丰碑”古时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

丰碑在当时,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俱全”,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词。一个人如果称得上“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堪称“死有余辜”。 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堪称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有人认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却和这些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就是石胆、丹砂、雄黄、礐石、慈石。在这五种药材中,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砂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一般认为,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砂、慈石并无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具体的作法是:将这五种药材放置在坩埚之中,连续加热三天三夜,之后产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药。此药涂抹患处,据说有相当的疗效。很显然,“五毒”之名虽然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但却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说是五毒,却可以毒攻毒,最后却成了五味良药。

“衣冠禽兽”本来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

“三长两短”捆棺材

“三长两短”常用来指意外的灾祸或者危险的事情,那么它又是源于什么呢?

在乡下人们是很忌讳说“三长两短”的。通常认为,三长两短指的是未盖上盖儿的棺材,因为用来装死尸的棺材正好由三块长木板、两块短木板构成一个匣子。所以在人们看来,这个词有些不吉利的意思。

“三长两短”特指棺材的说法猛一听不无道理,但仔细推敲一下就觉得这种解释有些不妥当了。如果指的是棺材,那么应该是有棺材盖的;人死后棺材岂能不盖上盖儿?不盖之棺焉能下葬?可是,如果有了棺材盖,那就不应当是“三长两短”,而是四长两短了?可见,这种解释有些牵强。

那么,“三长两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古时棺木不用钉子,人们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的。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到后来,人们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是,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生活中经常使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火葬的推行,棺材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果连棺材都绝迹的话,那么把“三长两短”指作棺材的说法也会像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的皮条一样消失。那个时候,恐怕知道“三长两短”来历的人会更少了。

“三教九流”话职业

在形容各色人等时,人们往往会用“三教九流”来概括。那么,“三教九流”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些人?

“三教九流”一般都被人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被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但其实,“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排列顺序的先后,始于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史·周高祖纪》:“帝(武帝宇文邕)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最初的“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来,“九流”被用来代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在“九流”中,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事实上,“三教”和“九流”的名称,在最初并不含有贬义,只不过是对不同人群的概称而已。自唐人撰《春秋谷梁序》中,把“九流”和“异端”并列后,加之佛教、道教迷信日盛,后人就用“三教九流”来泛指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各行各业各式人物,从此含有贬义了。

“未亡人”限制性别

单纯从字面上看,所谓“未亡人”就是没有死的人,因此,所有活在世界上的人都可以称为“未亡人”。但事情又没有如此简单,“未亡人”有它的特殊含义,并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只有符合条件才能被称为“未亡人”。那么,“未亡人”需要什么样的资格呢?

《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以及许多辞书,都把“未亡人”解作“旧时寡妇的自称”。在实际的语言实践中,“未亡人”也用来泛指寡妇。因此,“未亡人”既可以是他称也可以是自称,但有一点则是约定俗成的,从来未曾改变,那就是,未亡人必须是女性,所以,未亡人一定是遗孀。如果是一个男人死了妻子,不论这个男人多么悲痛欲绝,他都是没有资格成为未亡人的。“未亡人”只能是寡妇,不能是鳏夫,这就是未亡人的资格。

在一首名为《爱情未亡人》的歌中,伍佰唱道:“爱情未亡人,四方我都在逃亡。爱情未亡人,停下来不可回头。爱情未亡人,迷失就是我方向。”歌唱得如何暂且不去管,但是一个大男人自称“未亡人”不仅让人感到别扭,而且自称爱情的未亡人也不太妥当。

无独有偶,《东方体育日报》在报道汉诺威球队主教练兰尼克即将下课的消息时,用的是这样的标题:“汉诺威为主帅‘办好后事’,兰尼克成‘未亡人’。”面对这样的标题,真让人有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附庸”也可有“风雅”

“附庸”原本指的是方圆不足五十里的小国。也许称“小国”已经有些夸张了,因为“庸”的本义就是“小城”的意思。因为太小,这样的小城没有资格直属于天子,而只能附属于别的诸侯国。因此,“附庸”准确的意思就是,“附”属于其他诸侯国的“庸”。

根据古代礼制,天子的领地要超过千里,公、侯的领地方百里,伯的领地方七十里,子、男的领地方五十里。方五十里的领地就显得实在有些不入流了,这样的小地方不可能有任何政治地位,因此也就没有资格参加天子的朝会,附属于别的诸侯国就是它的宿命。

但是,小地方就不能有小地方的“风”、小地方的“雅”了吗?

“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风”本来是指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诗经》之《风》就收录了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附庸”之地虽小,但小地方有小地方的风土方物,小地方有小地方的人情民俗,因此,小地方也一定有小地方的“风”。时代的强音让“周南”、“召南”那些大地方的人去演绎吧,小地方只抒发小地方的情感。因此,“附庸”之“风”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雅”即所谓正声雅乐。难道小地方就不能正经八百地来回阳春白雪,小地方就不能在闲暇无事时练练美声?谁能说“附庸”不能“雅”?

因此,“附庸风雅”本来是个十分中性的词,无非是“附庸”之地的“风”和“雅”而已。但这个词后来却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到今天更是发展到了极端,一般辞典对这个词的解释就是“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这是“以大为美”的审美观发展到极端的产物,这是对“大”盲目崇拜的产物,“美”和“文化”就这样被整齐划一了,其中折射出的心理十分复杂,耐人寻味。

“鸡丁”前面冠“宫保”

生活中有一些事情让人觉得很有意思,比如去饭店吃饭,大家喜欢点一道“宫保鸡丁”的菜。可拿过来菜单时,常常会发现菜单上写成了“宫爆鸡丁”。吃饭的人也许会想:“莫不是改了口味了?变成爆炒的了?”如果了解了“宫保鸡丁”的来历,就会明白这是一种误解:“宫爆鸡丁”原本应该是“宫保鸡丁”。

“鸡丁”前面之所以加个“宫保”,是因为发明人的缘故。这一道菜的发明者丁宝桢,是清朝一位很有名的官员,他是咸丰三年进士,光绪二年任四川总督。据传,丁宝桢对烹饪颇有研究,喜欢吃鸡和花生米,尤其喜欢吃辣。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时,自己创制了一种以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为主要原料的美味佳肴。这道美味本来只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后来越传越广,尽人皆知。

很多人知道是丁宝桢发明了这道菜,但是知道为什么被冠以“宫保”的人就不多了。 .

明清两代各级官员都有“虚衔”。咸丰皇帝以后,这些个虚衔多用太保、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少保来命名,所以又有了一个别称———宫保。丁宝桢资历深、官位高,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于光绪十一年死在任上。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朝廷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因为丁宝桢的“太子太保”是“宫保”之一,他发明的菜也由此得名“宫保鸡丁”。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何为“宫保”,就把“宫保鸡丁”写成了“宫爆鸡丁”或“宫煲鸡丁”。

灵柩不是棺材

按照以前的规矩,人死后要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也就是常说的“入土为安”。丧葬的礼仪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为死者准备一副好棺材。如今,民政部门进行殡葬改革,要求尸体必须火化。而在某些地方,死者被火化之后,其骨灰还可以装进棺材里,然后实行土葬。

近日看到一则社会新闻,说是一个做生意的人,赚钱之后就回老家,打算为祖辈换上好的“灵柩”,重新安葬祖辈。看罢,不禁哑然:按照这位生意人的想法,本来是想给祖辈换换棺木;只不过,记者不晓得“棺木”和“灵柩”两词意义的区别,所以就犯错了。

从汉语词典上来看,“棺材”和“灵柩”两词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只是“为装殓死人用的东西,一般用木材制成”;而后者是“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简单来说,“棺木”里面没有装人尸体,而“灵柩”有了死者尸体。可见“棺材”和“灵柩”两词并不是一个意思,千万不可乱用。如果有人作古,亲人可以为他去买副“棺材”;如果是说去买一副“灵柩”,等于说买来一个有尸体的棺木,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荒唐的事情,估计无人会做这种蠢事。

诗词

贫贱夫妻百事哀

误解: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有三首,都为名篇。其一:"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贫困生活固然有诸多不顺心,然而,从诗中所说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诗人重在叙衷肠而不是说道理。夫妻死别人所不免,但回想当年贫贱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谓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

误解:横眉冷对敌人的指责与攻击。

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此诗作于1932年10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高度评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认为"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931年2月4日,鲁迅《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是说流言猛于虎。而当时鲁迅景况窘迫,"运交华盖""、破帽遮颜",似乎,"千夫"应该理解为"敌人"。

其实这里的"千夫"应该理解为"群众"。《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里的"千人"就是"群众"的意思。另外,从词性方面来说,"千夫指"对"孺子牛",才能使对联显得工整,这是一首七律,鲁迅应该不会犯这个小错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尤适用于现在的反腐。

朱门酒肉臭

杜甫诗"朱门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这两句的含义是:达官贵族的家中酒和肉发出诱人的香气,而路边还有冻死的骨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极具跳跃性,因此,很多读者未能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著名的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互文",即词句可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这种解释很有见地,但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表层意思。事实上,"明月"和"关"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常见的词语,在这两个词语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顿使诗歌显得新鲜奇妙。这样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以外,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油然而现;而且"人未还"的"人"所指也不仅仅指当时的人们了,而是指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诗的下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句写八卦石阵与诸葛亮英名不会被江水所淘尽冲走,必将永留人间,一语双关。对句突接"遗恨",不知是说诸葛亮之憾恨,还是诗人之憾恨,"失吞吴",不知是指诸葛亮生前没有把吴国吞掉,还是指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其实按当时的历史状况,"遗恨失吞吴"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以至于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气的高人派头。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要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对此,宋代吴曾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而最近从日本的藏本来看,孤鹜的"鹜"是"雾",是由于读音相同而被误写的。

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惟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雾、鹜音近,正伪难分。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屋漏"其实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所谓"红酥手"可作红润的手指,还可解释为一种点心。

陆游著名的词作《钗头凤》,写给表妹唐婉。词中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是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儿。陆游用"红酥"来形容肤色,便寓有爱怜之意。另有一说是点心,"红酥手、黄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饮品糕点。

明日黄花:现用来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许多人都误作“昨日黄花”。其实是不知道这句成语的出处。语出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此成语便来自诗的最后一句。是说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没有什么好玩赏的了,挽留朋友,把酒看花。并不是已成了“昨日黄花”,没什么可看的了。

七月流火:在编辑过程中,常常遇到作者用“七月流火”来形容酷暑炎热,而实际上“七月流火”并不是指炎热,恰恰是天气转凉的意思。“七月流火”语出《诗经·豳风·七月》的开头两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天气渐渐凉了,该缝制寒衣了。“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即心宿。“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这时暑气渐退而秋天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做“七月流火”。

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现在常用来歌颂美好坚贞的爱情。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原意是:“泉水干涸了,两条鱼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滋润对方,延长生命。与其在死亡边缘这样挣扎,还不如回到大海里两相忘怀。”可见庄子并不赞成相濡以沫。且不说“相濡以沫”的结局会如何,至少人们现在的用法只截取了古人话语的前半句,而忽略了古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龙马精神 ,准确地说是被现代人误读。龙马精神是啥意思呢?简单而言,就是说像龙马一样有精神,精力充沛。何谓龙马?有说是古代传说中形状像马的龙。《礼记·礼运》说:“河出马图。”孔颖达注:“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笔者大胆揣测,这可能是河马,古代中原气候湿润,有个把河马也不奇怪。也有说是骏马,李白《白马篇》诗云:“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还有一说出自《周易》,乾卦为龙,坤卦为马,龙马其实指代乾坤。 叶公好龙,此成语从根上就被误读了。成语出自西汉刘向的《新序》,讲述叶公爱龙成癖,被天上真龙知道后,便下降到叶公家里,叶公一看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用以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这是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一看就知是编的。叶公名沈诸梁,字子高,楚国公族,是春秋末期楚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由于被楚昭王封在叶邑为尹,史称叶公。叶公很有作为,而且不迷恋权位,主动让贤。孔子听说叶公事迹后特意赶到叶,和叶公切磋,孔子主张“为亲者隐”,叶公则主张“大义灭亲”,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叶公论政。这样一位出色的政治人物,又岂会表里不一?有学者考证,这很可能是叶公政敌对其的污蔑,也可能是汉代儒家独尊后,对楚地文化的排斥。这一污蔑,一排斥不当紧,却使叶公好龙成了千古成语“冤案”。呵呵。

万人空巷 有一年,一位教育界知名人士讲解高考语文题中这样一道判断题:“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是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相当多的考生几乎不假思索,就作出了肯定判断,结果统统为此丢了三分。宝贵的三分,对某些考生来说,也许因此上不成大学! 关于“万人空巷”成语的最早例证,一般都引自苏东坡的诗:“天台桂子为谁香,倦听空阶夜点凉。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从苏东坡诗来看,“万人空巷”指的是为了看钱塘大潮,当时的杭州城内各个里巷内的人,全部都走空的盛况,即“倾城而出”的意思。学生们把这样一个形容词理解为人人都在家里呆着,南辕北辙,无疑应该扣分,但这能怪万千学子吗? 对于“万人空巷”,还可以看一下词典的解释。《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释作“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而《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解释为,“指众多的人都出来了,致使小巷都空了”;《辞海》则释作“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上述词典,都把“巷”释作“街巷”或“街道”。其实这是误解,“巷”字,其古义应为“住宅”的意思。古谓里中道为巷,亦谓所居之宅为巷。在现代汉语中,“巷”只指“较窄的街道”,实际上又因成语“万人空巷”保留了“巷”的“住宅”古义,偏偏这一古义不仅不被权威辞典所揭示反而一直误解为今义。这歧中有歧,恰恰是造成“万人空巷”使用混乱的根源。

形容什么事情都说的成语

信口开河

[注音] xìn kǒu kāi hé

[释义] 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指说话时嘴唇张合。

[语出] 元·关汉卿《鲁斋郎》:“你休只管信口开河;絮絮聒聒。”

[用法] 用作贬义。多指不加思索地随口乱说;或是随口乱吹;或是随便议论;或是漫无边际地乱扯;有时又用于自我解嘲。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以上就是关于解读成语“朝秦暮楚”背后的故事全部的内容,包括:解读成语“朝秦暮楚”背后的故事、出自邯郸的成语、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5831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