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糕是哪里的特产 马蹄糕的做法和配方

马蹄糕是哪里的特产 马蹄糕的做法和配方,第1张

马蹄是一种生长在水田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马蹄糕是广东广州地区传统糕类美食。下面我们来看本文了解一下。

马蹄糕是哪里的特产

马蹄糕是一种广东小吃。以糖水拌合荸荠粉蒸制而成。荸荠,粤语别称马蹄,故名。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软、滑、爽、韧兼备,味极香甜。此品以广州市泮溪酒家的为最有名。因其所处的泮圹是盛产马蹄的地方。所产的马蹄粉,粉质细腻,结晶体大,味道香甜,可以做成多种点心、小吃。以它做成的马蹄糕,是泮溪酒家的传统名食,四季皆宜。

马蹄糕也是福州的传统甜点小吃。主料为地瓜粉,加水、白糖搅拌均匀,装入模具,上面撒些荸荠,猛火蒸熟, 取出即可食用, 其制做简便, 吃来香甜扑鼻, 松软可口。一般多为个体摊担现做现买。散见于各处街头巷口。来往行人, 即购即吃, 甚为方便。

马蹄糕的做法和配方

1、准备材料:马蹄粉250g;生马蹄适量;红糖270g;水;油;生粉。

2、过程做法

(1)先将生马蹄洗净削皮,切成小丁;

(2)再用适量的水加入马蹄粉中,调开,要调成浆状;用水将生粉调好;

(3)将准备好的红糖和切好的生马蹄倒进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并将化好的生粉水也倒进来,将其煮熟融合;

(4)将之前用马蹄粉调制的马蹄浆用碗装好后,一边搅拌一边往锅中倒,搅拌时间在两分钟左右,看到马蹄浆在锅中变成熟的浆后,再把剩下的马蹄浆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倒完;

(5)在蒸盘里涂上油,将上一步做好的熟马蹄浆倒进去,用大火蒸20分钟左右即可;

3、注意事项

要想马蹄糕蒸出来很有弹性,就要在锅中将糖水煮热之前加入生粉水搅拌,目的是为了马蹄浆能变得粘稠,蒸出的马蹄糕也就很爽口。蒸熟的马蹄糕要等冷却之后再来切成块或者片,因为热的可能还没有凝固。

马蹄糕的由来

据传,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逝,高宗继位。岭南道节度使,素闻广州泮塘马蹄、莲藕、茨菇、茭笋、菱角之名,遂令画匠作“泮塘五秀”图,遣吏献图及五物于朝。高宗见图物喜,令为登基祭祀物。

调露二年贤获罪武后废为庶,迫令自杀。贤有三子,广顺、守礼、守义、光顺为乐安王,徙义丰被诛。守义为犍为王,徙封桂阳。贤及光顺逝后,守义得“泮塘五秀”图。垂拱四年守义病,薨前传图嘱长子承敖避武后诛。承敖及后人秉祖训,经贺、梧、安南出海,后晋天福元年入广州,居陇西直街、聚龙里。

承敖后裔李讫寻得“泮塘五秀”后,迁泮塘村。其时,恰逢马蹄收获,隆坤按当地习惯鲜食,觉清香甘甜,乃存鲜马蹄若干欲待后分食。无几鲜马蹄开始腐烂,隆坤遂用焙面法,讲马蹄去皮捣浆置于釜,慢火焙干成粉。

将粉水煮成糊分与乡民服食,皆称与鲜食马蹄之感无异。因其用“泮塘马蹄”制作,故隆坤称之为“泮塘马蹄粉”。随后,隆坤就地开办“泮塘五秀”店,沽“泮塘马蹄粉”及“泮塘五秀”制品传售于世。而“泮塘马蹄粉”,即为现今的马蹄糕。

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西关是广州的旧城,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在明清时期这儿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

“西关美食”甲天下

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结合,享有“食在荔湾”之盛誉。美食数量多达几百种,如南信双皮奶、欧成记上汤鲜虾云吞面、德昌咸煎饼、荔湾艇仔粥等等;以陶陶居、趣香饼家、莲香楼、荣华等为代表的广式月饼蜚声海内外,远销世界各地。

百年华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

中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是广州市标志性形象工程,被誉为“羊城十大旅游美景 --西关商廊”。整条街由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骑楼茶楼建筑组成,是南欧建筑与广州特色相结合的产物。街内还有中国数一数二的玉器市场-华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国家级农副产品市场和中药材市场--清平市场。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达摩到中国传教,首先在西关下九路登陆(今“西来初地”),并建“西来庵”(今华林寺),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和嵩山少林寺。自1995年上下九步行街建成以来,已先后接待了多位国家***。

通商口岸誉古今--“十三行”

陈氏书院

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岛过去是英、法等国的租界,是当今中国最具有欧陆风情的地方之一,岛内拥有上百栋集欧美各国20世纪初风格的建筑,古树林立,眺望珠江白鹅潭,更有江阔天高、气象万千之感。

民俗风情垂青史

西关除以端庄淑雅、追求新潮的“西关**”闻名遐尔外,书画、粤剧等也有独特的成就。岭南画派创始于西关;粤曲、粤剧群众基础深厚,已具有几十个“私伙局”,素有“粤剧曲艺之乡”之称。

建筑文化冠南粤

陈氏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岭南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石雕、砖雕、木雕、陶雕、泥雕、铁铸、门画、壁画遍布厅堂和廊庑,造型美观,工艺精巧。诗人郭沫若曾赞叹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早在20年代,陈氏书院就被国际学者载入世界性代表建筑之一。西关大屋是最具西关民俗风情特色的建筑,装饰讲究、工艺精美,趟拢门、满洲窗等独具特色。

西关 - 历史发展编辑本段 回目录 兴起

西关从什么时候开始崛起,查过史籍都找不着明白的说法,但西

西关旧貌

关最辉煌、最神气的应在清末民初。那个年代广州的所有经济因素都集中在广州的西部,这里有进出口贸易码头,有各种货栈和仓库,更有各国商业机构和洋行,著名的买办基地十三行就在这里。中国最早的海关及广东最大的邮政局也设置其中。更令人崇洋媚外的是西关南端的“沙面”,这里是英国人的租界。

在西方人大量来到广州之前,西关仅仅是古老广州城的城乡结合部,那时西郊的荔枝湾和泮塘一片水乡泽国,乡民在池塘泽泮栽种莲藕与香菱。西城墙根住着一些为古老城市服务的民工,他们入城卖菜,打扫街道,清倒粪便,就如今天的“农民工”一样,干着城里的各种粗活。

西关在广州的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这完全得益于西方的经济入侵和它的地理位置。西关的南面是珠江内河最宽的白 鹅潭,自广州有城以来,这里便是水路交通的要地。清代的海防比明朝宽松,西方列强的商旅多通过白鹅潭进入中国的南方。皇朝时代没有对外贸易政策,乾隆皇帝早就回答过英国人,说我中华地大物博,什么东西都有,根本无须与英国互通有无,这就从国策上堵住了同西方人来往。但是,不管是明朝的海禁还是满清的锁国,都禁不住沿海人民同外界接触。当明朝借了澳门给葡萄牙人,广东与洋人的生意就没有停止过。外国商人利用民间渠道,进行种种非法买卖,西关就是一个重要的口岸。清朝的高官一边不想同外国人做生意,一边又对西洋的玩意十分青睐。于是,千里镜、时辰钟、女人化装品、高级官员用以护身的毛瑟手枪等等,便源源不断地送往京城,西洋的珍玩成了南方官吏孝敬朝廷大官的佳品。后来清政府迫于时势,同意和洋人做生意,但又不准在城里进行。于是洋人便在白鹅潭的岸边建起商馆、码头,我们的祖先称之为“夷馆”。那些曾经大胆与洋人做买卖的商人,为了方便同洋人打交道,也在夷馆的周围建起商行,这就有了后来的十三行。乾隆对英国人傲漫无礼,后来证实不无道理,两万里外的英国怎可同中国互通有无。中国稍为开放之后的事实证明,英国人卖到中国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其中最有害的货物就是鸦片烟。广州一些商人在重利的驱驶下,冒死和洋人做这种生意,官员对这种状况也只好只眼闭只眼开,有的甚至官商勾结。不过,当年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吸引了全国的出口商品和商业人才,由此促进了广州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西关的繁荣。

衰落

西关从崛起到衰败不到一百年,鸦片战争以后,朝廷割让了香港和容许五口通商,西关就不再是中国唯一的口岸,但因它邻近港澳,中国商人便从西关率先迈向国际,一些富商甚至到港澳殖民地与洋人合作。别看今日香港有高度的繁荣和现代化,可它一些著名洋行的发祥地就在西关。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到了民国,广州的工商业仍以西关为主要阵地。广州虽然曾经有过黄花岗的反清起义,但真家伙到了推翻清政府的时候,广州的“反正却相当的和平,几个文人在谘议局前宣布一下独立就了事,因为广东的大都督和它的军政府都得到商界的支持。但是,民国以后的军政府有如走马灯一样,变换得十分频繁,广州人民侍候不断更换的新政府,就如跟着不断改嫁的娘亲,去侍候不同的父亲。西关的商人,不能再忍受这些走马灯政府的敲柞,于是同沙面殖民地的英国人联络,与其不断跟娘改嫁,不如在租界找一个可靠的干爹。在英国人的支持下,西关商人学习香港界成立武装组织,史称商团。香港变成殖民地以后,各国商人为保护在港利益,在港英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商人武装,用以抗衡匪盗和镇压当地不满殖民统治的群众,这些武装商人后来都被封为“太平绅士”。广州的商会有了武装组织,便处处不卖军政府的账,有时商团还强过军政府军,政府的粮响难以为继。到了孙中山在广州当非常大总统时,商会和商团竟和孙中山作对,煽动群众反对政府,甚至发动叛乱。据史料记载,当年叛乱的商团在太平路搭起坚实的围栏,从南到北,把广州分成两边,甚至请出英国人来威赫孙中山。但是,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理想得到多数广东人的拥护,他联合各方力量很快就平定了商团的叛乱。商团的失败不但令商人武装解体,更使原来的商会也无立足之地,搅事的商家不得不奔走亡命,或去香港或逃海外,从此西关的经济就直线滑坡了。到了民国十七年,陈济棠执掌广东,经济曾有过几年复兴,但无法回复先前的阵势。随后八年抗战,广州的经济就频临崩溃了。

现今规划

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在答复民革广州市委员会的有关提案中透露,《西关传统街区与荔湾区风情保护规划》已经规划部门审批通过,规划首次划定了“西关”的范围:北至中山八路、中山七路、纳入陈家祠,东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南至珠江围合成536公顷的区域。专家认为,该范围基本涵盖了西关旧城区域,包含了西关主要的传统文化遗产。

西关 - 繁华商铺编辑本段 回目录

上下九路一角

西关最早的商业聚落是在宋朝的绣衣坊(今下九路),至明代随着开凿大观河发展成为城西的主要商业街圩,并逐步扩展为十八个“甫”。即沿西濠和大观河而兴建的街圩。“十八甫”计由西濠金字湾西侧第一津开始,向南成为二、三、四、五、六、七、八甫,转西至下西关是九、十、十一甫,再转东向南为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甫,再向南转向西为十七、十八甫。

光复路:原为第三甫、第四甫、第五甫1931年改建成马路,命名为“光复”,含纪念辛亥革命之意,取推翻清朝统治,光复河山之意。

上下九路:原是“第九甫”

恩宁路:恩宁路也跟“甫”有关,恩宁路原名十一甫、恩宁东路、恩宁中巷、恩宁北路和恩宁市。1931年扩建成路,并沿用“恩宁”作路名。

西关 - 西关风情编辑本段 回目录 西关风情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结果,碰撞出来的是火花也好,是血泪也好,都会给这个城市带来大喜大悲,衍生出来的不论好事坏事,都会不同凡响。

就西关而言,没有富贵就没有风情。当年一些西关商人曾经“富可敌国”,虽未封侯,但他们奢华的生活有过于王侯之家。但是,传统的封建制度,社会等级分明,生意人历来被统治阶级和士人所看不起,即使经商致富,社会上也视其“为富不仁”。到了清朝后期,西风东渐,新兴的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堀起,逐渐形成力量,加上晚清可以用钱买官,富裕的生意人都捐个候补知县或候补道台,于是有了社会地位。从此,西关的富人便一反传统富家的谦和、惜福的姿态,在社会生活中处处表现出乖戾与张扬。可惜西关风情有文字记载的不多,它的故事多为坊间传播,又因为这些风情常常表现出腐化和铺张,所以流传下来的事迹也多带诟病和讥讽。

其一:西关富家婢仆成群。

传统的封建社会只有士大夫阶级才可蓄奴养仆,但西关商人致富之后,突破封建传统的制约,大量蓄养婢奴。据资料介绍,一些富商“十口之家,婢奴过百”,而且奴仆名目繁多等级分明。男奴仆就有:管家、账房、门房、护院、花王、杂役和轿夫等;女奴仆有:妈、姐、佣嫂、住年妹和婢女。这一众的奴仆各有职责,侍候着贵族家庭的不同成员。

其二:侈华铺张的生活。

富商豪门除了家中几个主要男性在社会经商赚钱之外,其它家庭成员都无所事事,不是在家中争权争利、争风吃醋,就是在社会上惹事生非。为了张场富家的声势,他们常常无事找事,小事办成大事,大的家事办向社会。因此,西关的富家,一年到头都有喜事,老太爷、老太太、大少爷、大少奶、少爷、**等等一家老少的生日都是这些富家摆排场显富贵的节目。至于婚嫁丧葬更是办向社会的大题目了。所以,尽管一些富家有上百的奴仆,但一旦家里有事,还得在社会上大量雇请帮佣。西关富家隆重的家事常年不断,因而社会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业服务队伍。

1最重要的是操办宴会的队伍。

2哭丧专业队。

3替富人办喜庆的礼仪专业队。

西关 - 特色建筑编辑本段 回目录

西关大屋门口

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人贾富绅的居所。

结构: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骑楼

骑楼

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就连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结构:

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楼底三部分。有的楼顶是尖顶塔形,有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造型丰富。墙面装饰也多种多样,有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脚、阳台铸铁栏杆等,有的融合了西方巴洛克或罗可可建筑装饰风格,有的是岭南特色的佳果与吉祥纹饰以及具有中国古典卷草图案。有的还把满洲窗运用在骑楼上

推荐地点:荔湾区龙津路

文塔

文塔—见证西关文风鼎盛

广州西关独特的风土人情相信不用多说,市民都相当熟悉了。但西关不少藏在深闺的历史、名人遗址就不是人人都清楚。让我们去探寻一些鲜有露面的文化遗迹,其中,可以看看南汉刘王花坞故地———泮塘文塔,感受西关崇尚文风的一面。文塔,高13米,顾名思义是振兴文风之塔,供奉的是文曲星。它建于何年,未见文字记载。不过根据它采用传统西关大屋的青砖石脚墙体,细部装饰与琶洲古塔相似,可以推知是明代中期到清初期间的建筑。建了文塔之后泮塘有没出过进士、举人,也未见详细记载,不过20世纪初,泮塘的坤维女中、夏葛女医学院确实培养出不少人才。

文塔旁边原是西关上支涌,端午节泮塘居民会在这扒龙舟,据考证还是南汉刘王花坞故地。《羊城古钞》记述:“刘王花坞,在城西六里半塘……”“半塘”即今泮塘。泮塘曾有的“古之花坞”石匾也与史书记载相符,可见是南汉刘王花坞故地。现在文塔周围广植花木、盆景,建成园林庭院,命名为“云津苑”,继续见证西关人才荟萃的繁荣景象。

其实,泮溏地区保留的很多西关传统文化极有价值。除了广为人知的“泮溏五秀”外,农民中还有“提四句”的习俗,逢节庆之日,就有民众即兴创作顺口溜,至今一些老人的家中还保留相关手抄本。同时,泮溏也是广州最早开始“扒龙舟”的地方,荔湾区泮塘和南海盐步在每年端午节时来回走动,表演“扒龙船”已有300多年历史。

仁威庙盛状

仁威庙—泮塘最古老的神庙

仁威庙坐落于广州龙津西路仁威庙前街,旧泮塘乡内,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专门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它是当时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庙字。史籍记载:仁威庙始建于宋代皇佑四年(1052年)。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和同治年间(1862~1874年)都进行过规模较大的修建。清乾隆年间重修的,该庙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重建时增设了后二进建筑和东序。

仁威庙初建时称北帝庙。据说,因真武帝司水,故人们称他为北帝或水神。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后来改称仁威庙了。

仁威庙的得名还另有一说。泮塘地处岭南水乡,素以种莲藕、菱角、茨菇、马蹄(荸荠)、茭笋等“泮塘五秀”而驰名。泮塘乡民为“感恩邀福于神以不致成灾”,故对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诚”。话说泮塘当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有一天,兄弟俩去打鱼发现一块怪石,拾回家中立为神像,从此“生活顺景,得心应手”,后传遍乡里,十里之内,参拜者众。到乡里集资修建庙时,乡人便将庙名改为“仁威”了。

仁威庙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五进,另有偏东一列平房。前三进建筑,当中为主体建筑,东、西为配殿,第四进为斋堂,第五进为后楼。沿着南北中轴线,依次为头门、正殿、中殿、后殿和后楼,左右为东、西序。头门面阔11米,深8米。门外两侧各立一花岗岩石柱,柱头雕有石狮子,柱身雕祥云和二龙戏珠,线条流畅,形象十分生动,俗称为“龙柱”。

泮塘一角

泮塘—演绎西关传统文化

泮塘在广州西关,即如今泮溪酒家、荔湾湖公园以及龙津西路、泮塘五约一带。

据说有一个传说:泮塘村从前有个塘,保持一塘满水,其它的塘水即便干了,但这个塘都是满的。某年天气大旱,用池塘水来灌溉,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剩下一半后,池塘水位就再也不降了。次日塘水又满了,村民因而把这个村定名为“半塘”,别名叫半溪,有些人叫半水,但这些都是别名而已,半塘比较多人称呼,后来加三点水是怎么个来历呢?这里另外有一段古。

从前有个先生,去到半塘就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村民说叫“半塘”,是一半的半,先生听了就笑着说,半半声有什么好听的,加多三点水的“泮”不是更好?村中的父老听闻觉得有三点水的泮即是“入泮”,“入泮”将是入学堂读书的意思,村里都想出人才啊。那从此半塘的半字就有三点水,并且村民合资建起了一座文塔,表明村民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和向往。

西关 - 神话传说编辑本段 回目录 白鹅潭

白鹅贪位于荔湾区西南部。相传明正统十四年(1449),黄萧养领导珠江三角洲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攻州克群,屡战屡胜。当战船抵达今日白鹅贪时,江面忽然出现一只白鹅,引领起义军的战船迅速前进,直捣广州城。后来起义军遭到明王朝的镇压,黄萧养部兵败退到白鹅潭边,正当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万分危急之时,白鹅再次突然从江心游来伸颈拍翅,背起黄萧养飞一般地向江中游去,直至消失。从此 ,这个地方留下白鹅潭这个美丽的名字。

石狮怒吼报平安

座落在中山七路的陈家祠是广东著名的古建筑,祠门两旁各有一只大石狮,狮口含有一个可转动的石球。相传清光绪年间,陈家祠福建一带还有水塘和洼池。有一年大水成灾,水位不断升高,眼看老百姓就屋倒人亡。深夜,祠门的石狮发出一声怒吼,第二天早上大水便全部退出。从此以后,陈家祠一带再没有发生过大水。百姓都说石狮把 大水喝光了,于是把石狮奉为"圣狮",说有"吉祥如意"之兆云。

洞神坊

龙津东路附近有条街,名叫"洞神坊"。传说清代这里居住着一个秀才叫陈廷昭,娶妻麦氏,很贤惠。廷昭因为屡试不中,整天闷闷不乐。一日,麦氏梦见一老人,老人告诉她把孩子生下来后日子就好过了,并吩咐多行善事。不久麦氏果然诞下一子, 性爱静且聪明,遂取名"懂神",意即领会神的意思。后来,廷昭去世,懂神亦长大成人上京赴考高中。从此,麦氏夏天施扇施茶,冬天赠衣赠被,邻里都称麦氏为善人。有一晚,麦氏再次梦见那老人,老人传授了一条治疗颈病的秘方,母子俩依方配制膏药,治愈了不少病人。懂神去世后,人们传说他成了仙。

注:为纪念懂神母子曾做的善事,就把他居住过的地方称为"洞神坊"("洞"为"懂"的谐音)

上西关机房的支机石

清末民初,上西关地区(今龙津路以北一带)聚集了大量丝织业机房。机房的织机下面挖有小坑,悬挂支机石。相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有一天乘坐仙槎到达月宫,看见月宫天机七姐妹在织天衣云锦,溢彩流光,绚丽夺目,为世间所未见,于是向仙女求教秘诀。分别前,仙女拿出一块支机石赠予张骞,并说有了这块支撑织机的宝石,什么绫罗绸缎都能随心所欲地织出来。张骞非常感激,把它带回民间。从此,人间也能织出美丽的云锦了,有"七彩锦"、"金银线锦"……五彩缤纷,华丽动人,于是张骞被机房奉为祖师爷,织机下悬挂机石也逐渐成为了传统了。

李田文中探花

李文田在清代曾任工部右侍郎等职,他中探花之前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清咸丰九年(1859),李文田上京赴试,在北京的关帝庙内拜神求签。签语云"名在孙山外",遂以为是个不好的兆头,终日无精打彩。同行的另一个广东人忙问其故,李答:"我求了一支'名在孙山外'的签,想必今科落第无疑了。"那人哈哈大笑,"名在孙山外",说不定姓孙的中在你前面,你又何必发愁呢?"殿试的结果状元为孙家鼐,榜眼为孙念祖,李文田中的是探花,恰巧是"名在孙山外了"。

西关 - 西关童谣编辑本段 回目录

西关以往有好多有趣的童谣,但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都被人遗忘了,很是可惜。读的时候记得要用广州话读啊。

鸡公榄

咬蔗须: 咬蔗须,要睇毛,短毛输,长毛赢,无毛吾算数。

斗柑: “篾”开柑,数柑核,边个核多就边个赢,吾准手赖就甘缩骨。

拍大骳: 拍大骳,唱山歌,人人话我无老婆,嘀起心肝娶返个,有钱娶个娇娇女, 无钱娶个豆皮婆,豆皮婆,食饭食得多,屙屎屙两箩,屙尿冲大海,屙屁打铜锣。

凼凼转: 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吾睇,睇鸡仔,鸡仔大,摞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

猜呈沉: 呈沉剪,呈沉包,呈沉糯米叉烧包。老鼠吾食香口胶,要食豆沙包。

伏垒垒: 一就预备,二就垒埋,三就开盘,四就嚟到,彭到算数。

捉大贼: 点指兵兵,点指贼贼,点着谁人做大兵,点着谁人做大贼。

估手指: 估手指,要估中,边个吾中,就唔中用,裤浪底见个窿。

点虫虫: 点虫虫,虫虫飞,飞到荔枝基,荔枝熟,摘满屋,屋满红,陪住个细蚊公。

骑牛牛: 骑牛牛,牛牛走,牛牛响前咪回头,若然回头就打箩柚。

打波子: 大眼鸡,咸鱼头,你屙尿,吾洗手。

咕碌咕碌: 咕碌咕碌一,咕碌咕碌二,咕碌咕碌三,准备开炮打敌人!

跳橡筋: 董存瑞,十八岁,为国牺牲炸堡垒,炸到堡垒咯咯脆, 全国人民流眼泪。

箍盆

碌铜仙: 碌铜仙,打铜钱,全凭眼界手出变,叮响铜钱俾个仙。

打泥炮: 打泥炮,泥炮响,唔使揸枪上战场。

飞麻鹰: 折纸机,麻鹰飞,飞来飞去唔落地,麻鹰有条尾。

踩脚趾: 咚啄,酸姜,你阿嬷,缠脚娘。

趿跛跛: 趿跛跛,跳跳脚,咚咚咚,上跳下跳似麻雀。

撞跛脚: 趿跛跛,跛佐蹄,无米煮,煮泥沙,无屋住,住楼梯,楼梯有只鬼,吓到你钻落床下底。

顶手掌: 伸长手,顶手掌,死人都要顶硬上,依牙崩哨就猫甘样。

劈友: 劈友,劈友,快嘀走,走得快,好世界,走得磨,冇鼻哥。

斗远: 斗远掟石头,因住咪甩手,石头最无眼,掟亲吾好眼泪流。

掟砖头: 掟砖头,斗大够,一掟掟到西门口,溅起浪花抛浪头。

捞鱼仔: 花手巾,真引人,基边捞鱼好过瘾,一兜一条好手运,千其吾好牟(蹲)到你头晕。

挑夫吮田螺

黐塘尾(蜻蜓): 黐塘尾,塘尾飞,飞到菜田基,田基有条蛇,吓亲你两仔爷。

煮饭仔: 煮饭仔仔先落米,风炉透火柴对齐,千其唔好咁拿西,我哋系细蚊仔。

打马仔: 一人骑角马,两人骑猪乸,三步要埋头,撞到 面就打。

斗辣椒: 红辣椒,绿辣椒,平时你镲嘴藐藐,今日你无胆同我撩。

放臭屁: 鬼叫你甘贪心,闻佐我个屁,索入佐个鼻,我要你赔返二两四。

味水底: 味水底,摸泥沙,摸到泥沙当金龟,摸吾到系契弟。

钻台底: 陈德贵,住得矮,床下底有只鬼,吓到佢钻台底。

扯大缆: 一二三,三二一,肥婆跳舞顶第一!

“雪”滑梯: 细蚊仔,雪滑梯,因住跌落嚟,咪学陈德贵,成日流鼻涕, 跌亲个箩柚唔好睇。

过天梯: 过天梯,虾矮仔,人在云东过到西,唔怕米贵就最怕矮。

做大戏: 黑面李逵,红面关公,三国水浒乱晒龙,打败清兵系英雄。

弹象棋: 打棋子,靠眼屎,全凭眼界靠本事,唔好睇错认够屎。

画乌龟: 乞儿仔,画乌龟,一人一笔咪乱嚟,最后果个人衰仔!

西关 - 西关特产编辑本段 回目录 “莲藕、茨菇、马蹄、茭笋、菱角”被称作“泮塘五秀”。的地处西关的泮塘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十分适合种植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菇这几种蔬菜,并被称为“五秀”,还被后人广泛地运用到粤菜烹制之中。

菱角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果实红紫色的多作蔬食,而黑壳者肉色稍黄,多作菱粉。泮塘以红菱为主,甘甜可口。红菱从定植至初收仅130多天。菱花入诗自古不少,唐代古镜带有菱花形的花纹称作菱花镜,骆宾王《王昭君》诗云“古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颦。”

茭白是一种叫“菰”植物的病体产物,菰是一种谷物结的果实叫菰。菰米在结穗时如果抗病能力减弱染上里粉病苔,花茎便不能再开花结果,花茎的基底部份因受病苔刺激便膨大,形成纺锤形的茭白,其病体产物对人类不但无害反而有益,是不可缺少的水生疏菜之一,茭白可分为一熟茭和二熟茭,二熟茭一年可熟两次(春季、秋季)。

莲藕原产于印度,很早便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代,莲藕的种植就已相当普遍了。莲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而且药用价值相当高,它的根根叶叶,花须果实,无不为宝,都可滋补入药。用莲藕制成粉,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内出血,是妇孺童妪、体弱多病者上好的流质食品和滋补佳珍,在清咸丰年间,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

泮塘马蹄(荸荠)的知名度仅次于莲藕,以水马蹄为主,通常于立秋种下经120天便可收成,以其制作的优质泮塘马蹄粉过去曾大量远销南洋、北美。马蹄糕得以成为广东美食亦有赖泮塘马蹄的历史作用。马蹄花为白色。

茨菇(慈姑)在泮塘的历史据云只有300多年,因其白皮白肉个头大,并含有丰富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等大受广州人欢迎,还取其某种形状意义,把茨菇作为年宵传统菜,亦有以其制成中式糖果。茨菇开白色小花,很雅致。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在广州话里,我饶有兴趣地找了一些特色的名词,根据一些资料作解释,以此看看广州的端午风俗。

>扒龙船

赛龙舟是广州人过端午最大的活动项目。赛龙舟,广州人称“扒龙船”,过去多为郊区农民为之。

龙舟竞渡在广州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端午节,都要举办端午赛龙舟的活动。明、清两代,广州是龙舟竞渡的鼎盛期。古时广州龙舟竞渡与今天不同,是舟大人多,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艺术活动。正如屈大均当年所形容的:舟龙长十余丈,高六七尺,龙须去水二尺,龙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龙舟,上建五丈樯,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八十余人。而现在则是舟小人少。龙舟竞渡变成了一种体育竞技比赛活动。

20世纪30年代前,在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便将去年端午节后沉入涌底的龙船起出,俗谚谓“四月八,龙船随海滑”。30年代以后,逐渐改为五月初一才起出龙船。俗语顺口溜:“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初七初八黄竹岐,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初五是赛龙船的 ,得胜者可获赏全只烧猪与赏银元。初八郊区各乡龙船多集中到市郊黄竹岐进行表演比赛,因那时黄竹岐地方有一座龙母庙,初八为龙母诞。

1994年,广州市 正式定五月初五的龙舟活动为龙舟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广州市区海珠桥到人民桥的珠江河面上举办龙舟况渡活动。其时,广州城区万人空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游客前来参观龙舟比赛,可同时参与洗龙舟水、挂香囊、尝龙舟宴等多项民间习俗活动。

“趁景”与“斗标”

广东划龙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划龙船,叫做“趁景”。兄弟村、老表村的近百条龙船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联络感情。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从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几乎天天有“景”;初一珠村景,初二海珠大塘景,初三车陂景,初四庙头景,初五石牌、猎德景,这已是广州传承多年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天河区、番禺区、海珠区、黄埔区、越秀区各村的龙舟都会到珠村“应景”游玩。珠村人就在农历五月的第一天进行“招景”,各村的龙船都到来“应景”,有兄弟村、老表村、友好村,深涌上下一时间彩龙飞舞、百舸争流,当天近百多艘龙舟在珠溪水竟渡巡游,让两岸群众大饱眼福。另一种形式是斗龙船,比赛夺标,又叫“斗标 ”。

出水龙

广东龙船制作十分讲究,多选择坚韧轻便的坤甸木作龙骨。每年龙舟比赛之后,便将它埋于村边河底处,直至来年农历四月初八,即传说中佛世祖生日(浴佛节),才由村中父老主持,拜祭之后,由青壮农民下水将龙船挖出,肩托上岸,打整涂油,这一仪式,叫做“出水龙”。

盐步老龙

据悉,300年前,龙舟比赛,盐步龙舟和泮塘龙舟进入决赛。盐步龙舟眼看夺标在即。不料泮塘龙舟上的年轻人扑下水去夺了锦旗,随后领回奖品烧猪。泮塘父老知晓后,将烧猪送回盐步。盐步人礼让再三,又将奖品送回泮塘。双方你来我往,终于有泮塘长者说:“请盐步受礼吧,今后盐步同泮塘结交,深厚之情,世代相传。”于是盐步龙舟作了契爷,泮塘龙舟作了契仔。传说此事后来传到京城后,慈禧太后钦赐盐步龙舟“盐步老龙”之美称。

且看某年的“盐步老龙”的出场描述:

……

“泮塘景”(景即龙船活动)的 就是“契爷”南海盐步老龙的露面。上午约10时,一阵锣鼓声响,盐步老龙前边的两只小船首先出现。据介绍,这叫“龙标”,寓意龙的爪子。紧接着,一艘威风凛凛的黑色“老龙”缓缓划了过来,引来两旁泮塘乡亲一阵欢呼。三四位老者划着一条小船迎过去,为盐步老龙簪花挂红。热情的泮塘人还为“契爷”准备了双份礼物,包括一整只烧猪、烧酒以及地方特色的“泮塘五秀”。老龙接下礼物后,也向“契仔”送上请柬,邀请泮塘龙舟参加他们农历五月初六的“景”,并且回赠其特产“秋茄”。

老龙簪花挂红后,开始与陆续到来的邻村龙舟一起“游龙”。一时间,群龙奋髯,健儿举桨。每当老龙游过,旁边龙舟都纷纷让道,并且舟上人和岸上老者也都礼貌地拱手打揖致意。

……

乌龙公

广州珠村有一艘二百多年的龙船叫“乌龙公”(即龙船王),此龙船比一般龙舟鼓位处宽多15厘米,长多七米,造船的船板也加厚,人可以从船头沿着船舷走到船尾,“乌龙公”也丝毫不受影响,所以“乌龙公”扒出珠村与风浪博击时,特别稳,人人都争着扒“乌龙公”。有“乌龙公敲起锣鼓快过风”的美谈。以前“乌龙公”扒到那里都有老人带着小孩到“乌龙公”上取龙船水喝,据说可以消除百病、身体健康,“乌龙公”名噪一时。在乌龙公每天在珠村出发时,都会用圣水兜装上圣水,然后用珠村北帝庙前的龙眼树叶蘸水洒在各龙船划手的头上才会出发,以求顺风顺水,平安、吉祥。龙船盛事结束后,圣水兜就会高价投标。

起龙

“起龙”是端午龙舟节第一个传统习俗,流传至今已有约300年历史。民俗选吉日良辰,清早由丁壮、父老来到上年沉塘的船坳(即船坞)前,焚香烛、上酒果、燃鞭炮。随着隆隆的龙舟鼓锣声,丁壮们争先跃入泥淖,锄去杂草挖开淤泥,舀却积水,待船只慢慢浮起。由于早潮已退,一般还需待下午或次日潮涨,将船起出空地,或以龙架将其支起,用柚叶或艾叶水洗净,再经数天至一周的抹猪油、补桐油、添新漆等,再另择时日采青、安上平时供在祠堂的龙头龙尾,这样龙舟才光彩夺目。广州周边有传统龙舟的村埠频频看到。连日雨霁交替,龙舟水涨,老城区内,天河车陂、石牌、猎德;海珠龙潭、土华、小洲;荔湾沙涌、坑口;黄埔下沙、双岗、南湾等等大小百多处龙舟纷纷出水。

新抱手艺

广州旧俗,一般在端午节前开始,初一祭祖,初二便有送礼之举,礼物包括粽子、酒肉、香包等。已婚妇女要用“全盒”盛上粽子、生果、猪肉、酒等,送回娘家。清末民初时,私塾学生亦依例送上述礼物给先生。这些风俗,1949年后城市中已不多见,乡村中仍有。节日期间,姑娘、儿童身上多佩带五色丝线绣织的香包,一般由新嫁娘制作送给亲友,俗称“新抱手艺”。香包内装香粉、朱砂、雄黄等物,意在“辟邪

广州靓粽

粽子是端午必备的食品,据说与祭奠屈原有关,各地皆然。广府地区的粽子有咸肉粽、碱水粽、裹蒸粽三类。成肉粽以糯米、猪肉、绿豆、五香粉等为原料,用芒草叶包裹,呈坟堆形;碱水粽以碱水或草木灰泡浸糯米制作,用芒草叶包裹,呈三角锥形,俗称三角粽;有加豆沙馅的,亦有无馅料的,食时加白糖或糖胶,金黄爽滑,别具一格;裹蒸粽为肇庆特产,以当地特有的荷叶包裹,用料比成肉粽更讲究,除咸肉粽配料外,有加粟子、咸蛋黄、香菇等的,呈方形。其最大的特点是裹粽的荷叶,煮熟后会留下一股清香,十分可口。

午时符

旧时的端午中午,家家贴“午时符”,一般请道士用黄纸书写,作为驱魔辟邪的一种镇符手段,符章多为汉字形体的变异。然后用水果、粽子拜神,烧艾草以薰蚊,撒雄黄酒以杀虫,另外,还用雄黄酒调朱砂、涂在小孩的额头、胸口和手心上,谓可辟邪。

龙船饭

龙船饭”是初四晚龙舟大赛前招待桡手的。龙船在出水打整之后,初三初四到各地游大比试;并到关系较好的邻村去拜访,主家村寨必以礼相迎,放鞭炮、敲锣打鼓,中午则以“龙桥饼”(类似核桃酥)招待客人,晚餐则以烧猪肉、鸡等宴请客人,互祝大赛成功。初五大赛之后,初七初八便到市郊黄竹岐去拜龙母,因五月初八是龙母诞,故广州俗谚云:“正月生菜会,五月龙母诞”,这是广府地区两个大的民间诞会。当时南海黄竹歧有间龙母庙,附近江面也较宽阔,拜祭龙母之后,又在那里举行“绵龙盛会”,再赛龙舟。

赛龙夺锦

赛龙夺锦:又叫《龙舟竞渡》,广东音乐名家何柳堂的代表作。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广东音乐,也是广东音乐兴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赛龙夺锦》原是一首丝竹乐曲,后来为了表现乐曲的气势,改编为吹打乐合奏形式,增加了唢呐和打击乐器,全曲以曲首的音调为基础,加以不断衍生和发展。并从表现龙舟竟赛的内容出发,借鉴外来作曲技巧,大量使用模进和变形等手法,是我国传统乐曲中较少见的。

乐曲开头以唢呐吹出号召性的引子,表示比赛开始。接着是乐曲的主题,逐渐活跃,表现了龙舟竞发,生气勃勃的景象。然后是比赛正式开始,情绪逐渐热烈,并加进了打击乐,刻画了龙舟在水上前进的形象;随后速度进一步加快,节奏多变,犹如龙舟你追我赶,气氛相当热烈。最后吹响唢呐象征比赛结束,结尾再现了前一段的曲调,表现了龙舟在碧波上自由荡漾,令人心怡。

1、广州拉肠粉

肠粉亦称卷粉、猪肠粉(因形似猪肠,广州人也称之为拉肠),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现小食店、茶楼、酒家、宾馆均有供应。它是将米浆置于特制的多层蒸笼中或布上逐张蒸成薄皮,分别放上肉类、鱼片、虾仁等,蒸熟卷成长条,剪断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肠、猪肉肠、鱼片肠和虾米(仁)肠;不加馅的则称斋肠;米浆中加入糖的叫甜肠。

2、干蒸烧卖仔

许多人一提到广式饮茶就马上会想起虾饺、烧卖。干蒸烧卖是用半肥瘦猪肉、虾仁、云吞皮和鸡蛋为主要原料,以生抽、白糖、盐、鸡粉、胡椒粉、生粉、料酒为配料加工制作而成,用薄面皮裹半露的肉馅料蒸熟,色鲜味美,质地爽润,爽口不腻。现在,有配以马蹄粒、笋粒等爽口配料,使其更加鲜香爽口,肥美不膻。广州也有的高档茶楼在烧卖里面用上鲜虾肉,这种新式的烧卖做法,味道极其鲜美,口感爽滑!所以,在广州喝早茶的时候,记得叫上一笼的干蒸烧卖仔。

3、传统沙河粉

沙河粉是广州一种大众化的米制品。因此粉最早出自沙河镇而得名。其做法取白云山上九龙泉水泡大米,磨成粉浆蒸制,切条而成。沙河粉有百多年历史。其粉洁白薄韧,食法有干炒、湿炒、泡(汤粉)食、凉拌等。沙河饭店专门有沙河粉专席,除咸食、甜食外,还加以各式果蔬榨汁制成彩色沙河粉,色彩缤纷,味道各异。

4、泮塘马蹄糕

泮塘即在泮溪酒家附近,旧荔枝湾所在地。泮塘五秀(包括马蹄、茨菰、茭笋、莲藕、菱角)就产于这一带。马蹄糕是以糖水拌合荸荠粉蒸制而成。荸荠,粤语别称马蹄,故名。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入口清甜爽滑,且带有一些马蹄清香之味。

5、荔湾艇仔粥

广州人称小舟为艇仔,艇仔粥就是这些以小艇为生,专营供应水边及船上顾客的小商贩所经营的粥品,主要集中在荔湾和东堤西濠口。光绪年间,在荔枝湾开始流行扒艇(划船),舟穿树影,画舫纵横,有粥艇在其中为游客供应特制的鱼生粥。如果岸上或另一艇上游客需要,粥艇上主人便一碗一碗地把粥品递卖过去,很受欢迎。渐渐地,连陆上的小食店也出售这种叫做荔湾艇仔粥的粥品。

6、蚝皇叉烧包

蚝皇叉烧包是典型的粤式点心,蚝味混合叉烧香味、香浓扑鼻、松软可口。好的叉烧包采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包皮蒸熟後软滑刚好,稍微裂开露出叉烧馅料,渗发出阵阵叉烧的香味。据说传统叉烧包的标准要求是:高身雀笼型,大肚收笃,爆口而仅微微露馅。

7、荷香糯米鸡

荷香糯米鸡是粤式饮茶必备的点心,普通的荷叶经过蒸笼一蒸,那股特别的清香融入了糯米内,鸡肉吃起来也特别的滑嫩,既可以作菜也可以当作主食。相传糯米鸡起源是解放前广州的夜市,最初是以碗盖着蒸熟而成,后来为小贩为方便肩挑出售,改为以荷叶包裹。古代糯米鸡以糯米、瑶柱、虾干粒,或去骨的鸡翼等作馅料精制而成。传统的糯米鸡的份量较大,足有三四两米,吃一个糯米鸡已差不多是半顿饭量。

8、酥皮鸡蛋挞

酥皮鸡蛋挞的水皮用面粉、白糖、鸡蛋、水制成、油酥、吉士粉、粟粉制作而成。在这些材料上分别调制水皮和油酥面团,放入冰箱冻至软硬适度,取出用三次四折进行起酥,擀成皮料,用花卡分割成圆形,垫入菊花盏内,加入蛋挞浆,入180℃的烤炉中烘烤至熟,脱盏即成。制作出来的蛋挞色泽金黄,美味可口,成为广式糕点的又一经典。

9、鲜虾云吞面

云吞是广州人对馄饨的俗称,在上下九路、西华路、人民路一带都很多这种卖云吞面的小吃店。由于此品汤味浓郁,云吞皮薄馅多,蛋面有弹牙之感,因而成为广州人早餐、小点的美食。

10、薄皮鲜虾饺

以熟淀面即淀粉(又称澄粉)面团作皮,鲜虾肉、猪肉泥、嫩竹笋等拌匀作馅,包成饺形蒸制而成。皮薄白,半透明,软韧而爽,味鲜香醇。因其形似弯梳,故又称弯梳饺。此品是20世纪30年代广州市河南(今海珠区)伍村伍凤乡的一间家庭式小茶楼首创。起初,用料和造型都较粗糙,但因它选用刚从河里捕的鲜虾作馅,鲜美异常,为早茶市食客钟爱。后来,传入广州市区各大茶楼、酒家被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广州仁威祖庙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山八泮塘路,面向荔湾湖泮塘池区,主要供奉北帝(玄天上帝),始建于南宋皇祐四年(1052年)。原建筑于元代末年被焚毁,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

历史

根据县志的记载,古时泮塘地处珠江河口,夏秋之交经常遭遇风灾、水灾,于是居民就集资筹建北帝庙,祈愿北帝「镇水」,以保一方平安。该庙历代经过多次重修、扩建,其中尤以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和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的重修规模较大,增建了中路后两进和东路,形成了三路五进建筑。1949年代以后,该庙土地被工厂和学校占用,神龛、建筑和装饰受到不同程度破坏。1983年8月,市 把该庙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2002年12月移交广州市道教协会管理和使用,是继三元宫、黄大仙祠和纯阳观之后,广州市内恢复的第四间道教活动场所。

建筑

仁威庙坐北朝南,原来有三路五进建筑,中路依次为头门、正殿、中殿、后殿、后楼,东路和西路为配殿。现仅存三路四进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头门外两侧竖立了一对俗称「龙柱」的花岗岩石雕。前三进建筑由两条青云巷分隔为三路,中路为北帝殿、玉皇殿,东路为太岁殿、财神殿、文昌殿,西路为观音殿。第四进为思亲堂和孝亲堂。

仁威庙保留了大量清代的岭南特色建筑及装饰工艺。大殿北侧的庆真楼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是祖庙建筑群中最晚的建筑物。该庙正脊和两侧山墙顶上的人物陶塑脊饰,是著名的佛山石湾文如壁店于「同治丁卯」(同治六年,即1867年)时烧制。斗拱、梁架等木构件上的雕工极其精细,是潮州金漆木雕的风格。其余的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都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

仁威庙地处的泮塘以种植「泮塘五秀」 ── 莲藕、菱角、茨菇、马蹄(荸荠)、茭笋等而驰名。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旧日的工匠把「泮塘五秀」的图案运用在东路的脊饰上,可谓别出心裁。

以上就是关于马蹄糕是哪里的特产 马蹄糕的做法和配方全部的内容,包括:马蹄糕是哪里的特产 马蹄糕的做法和配方、急:关于广州西关的节日习俗、端午节广州本地特色习俗_3000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5653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