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戏曲代表作

中国十大戏曲代表作,第1张

京剧

简介:中国十大知名戏曲种类 1、京剧

京剧又被称为平剧、京戏,[bai]是以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的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是融合了汉调、昆曲、秦腔曲调和表演方式而形成的规范化艺术表现形式,而京剧是以历史故事为主要表演内容,并于2010年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豫剧

豫剧是一种发源于河南开封市的汉族戏曲之一,也是被西方誉为“东方咏叹调”的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因抑扬有度的唱腔、生动活泼的韵味而著称于世,以枣木梆子来进行音乐伴奏,以高度的艺术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

3、越剧

越橘是有着第二国剧之称的戏曲剧种,也是发源于浙江嵊州繁荣于全国的中国第二大剧种,也因唯美典雅的表演、丰富纷呈的艺术流派而被西方称为“中国歌剧”,表演时通常以才子佳人的题材为主。

4、黄梅戏

黄梅戏这个集花鼓调、山歌、秧歌、采茶灯、茶歌于一体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目前在全国各地受到广泛欢迎,凭着丰富的表现力、质朴真实的表演而著称于世,

其中以《天仙配》在国内最为流行,在海外也是有着较高的声誉。

5、评剧

评剧是一种由清末时期的对口莲花络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主要分为东路和西路,目前主要流星雨河北和东北地区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中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目最具影响力。

6、昆曲

昆曲又被称为昆山腔,是起源于明代苏州昆山,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和武术等元素而形成的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调,伴奏乐器通常以曲笛、三弦为主,通过鼓和板来控制演出节奏,2001年被贾克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7、曲剧

曲剧是一种鱼1952年正式定名的地方传统戏曲之一,表演通常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并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这个戏曲已经表演了上百个剧目,其中以《罗汉钱》《妇女代表张桂荣》等最具代表性。

8、越调

越调是流行在河南省和湖北省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越调主要由曲艺和木偶两大分支组成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质朴婉转的唱腔、细腻典雅的风格、高亢豪放的特点而著称于世,2006年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吕剧

吕剧是以坠琴、扬琴、三弦和琵琶为吕剧四大件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主要流行在山东、江苏、安

徽和东北三省部分地区的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因是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而凭借着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优美悦耳的唱腔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10、沪剧

沪剧是起源于浦江两岸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受到弹词和民间说唱影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于1941年正式定称为沪剧,并以温婉柔和的音乐、优美动听的曲调和其中包含的真情实感的浓郁时代气息而著称于世。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兴起时间: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直到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年—1860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代表剧目:

《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等

其他重点知识:

行当分类: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唱腔分类: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京剧旦角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02

越剧

简介: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2006年,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代表剧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柳毅传书》《山河恋》《玉堂春》《孟丽君》《打金枝》《荆钗记》《西园记》《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孔雀东南飞》《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家》等。

其他重点知识: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03

黄梅戏

简介: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是汉族戏曲之一。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

代表剧目:

《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其他重点知识: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04

评剧

简介: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

代表剧目:

《金沙江畔》《拜月记》《谢瑶环》《家》《乾坤带》《凤还巢》《韩玉娘》《桃花庵》等

其他重点知识: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的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05

豫剧

简介:

豫剧,发源于中原(河南开封),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发展而成的。

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

代表剧目:

《黄鹤楼》《空印盒》《穆桂英挂帅》《三盗令》《断桥》《铡美案》《三哭殿》《玉麒麟》《斩黄袍》《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等

其他重点知识: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唱腔分类:

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

角色行当分类:

1、《牡丹亭还魂记》

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

忽一日,她那当太守的父亲杜宝聘请一位老儒陈最良来给她教学授课,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讲解《诗经》的“关关雎鸠”,即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

数日后。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不一会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接着又将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云雨之欢。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

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忧闷。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后药石无治竟然死去了。其父这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

并修成“梅花庵观”一座,嘱一老道姑看守。而杜丽娘死后,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放她回返人间。

此时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感风寒,卧病住进梅花庵中。病愈后他在庵里与杜丽娘的游魂相遇,二人恩恩爱爱,如漆似胶地过起了夫妻生活。

不久,此事为老道姑察觉,柳梦梅与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议请人掘了杜丽娘坟墓,杜丽娘得以重见天日,并且复生如初。俩人随即做了真夫妻,一起来到京都,柳梦梅参加了进士考试。

考完后柳梦梅来到淮扬,找到杜府时被杜巡抚盘问审讯,柳梦梅自称是杜家女婿,杜巡抚怒不可遏,认为这儒生简直在说梦话,因他女儿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现在能复生。

且又听说女儿杜丽娘的墓被这儒生发掘,因而判了他斩刑。在审讯正吊打之时,朝廷派人伴着柳梦梅的家属找到杜府上,报知柳梦梅中了状元了。

柳梦梅这才得以脱身,但杜巡抚还是不信女儿会复活,并且怀疑这状元郎也是妖精,于是写了奏本让皇上公断,皇帝传杜丽娘来到公堂。

在“照妖镜”前验明,果然是真人身。于是下旨让这父子夫妻都相认,并着归第成亲。一段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姻缘故事就这样以大团圆作了结局。

2、《南柯记》

写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公主死后,召还宫中,加封左相。他权倾一时,*乱无度,终于被逐。

醒来却是一梦,被契玄禅师度他出家。此剧在描写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骄奢*逸、文人的奉承献媚等。剧中通过梦幻写人生,是讽世剧。

3、《霸王别姬》

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帅,乘楚王项羽出征,暗渡陈仓,攻下彭城,进宫欲占羽妻虞姬。姬赖婢红花代身成亲,诓得刘邦令箭逃走。汉将觉察,带兵追杀,羽救之,并回彭城,生擒刘邦。

后不听军师范增之言,误将邦释放。邦得张良作法相救,于戚家庄受招。羽追刘邦不及,乃与范增定计假书骗邦妻吕氏至彭城,拟将吕奸之,以报却戏妻之仇。

适韩信攻城,遂将吕氏绑往军前羞辱。阵上,韩信用

一、老舍的喜剧作品有:

1、《茶馆》;

2、《龙须沟》;

3、《残雾》;

4、《方珍珠》;

5、《面子问题》;

6、《春华秋实》;

7、《青年突击队》;

8、《柳树井》;

9、《女店员》;

10、《全家福》等,其中《龙须沟》是代表作。

二、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一说姓舒穆禄氏,存疑),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他1948年唱过黄梅戏,还受到严凤英的表扬。由于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

1、《茶馆》

本剧没有贯穿全剧的集中的故事情节。3幕戏反映了3个时代:清朝末年、军阀混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通过北京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在这三个不同时代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通过进出茶馆的7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

2、《龙须沟》

剧本以新旧社会进行鲜明对比的方法,歌颂了党和人民政府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写出了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对于新中国的热爱。是献给新北京和中国的一曲颂歌。

3、《面子问题》

剧本写在抗战中,做了半辈子秘书始终不上不下的主人公佟景铭在大后方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不为抗战出力,却为维持可笑的面子费尽心计,最终洋相百出。

4、《西望长安》

剧本是根据五十年代揭露出来的李万铭政治诈骗案有关材料而创作的讽刺剧。政治编子栗晚成乘政府某些部门管理制度不严和少数干部官僚主义作风,利用群众对英雄的崇拜心理,伪造证件和历史材料,由陕西省干部农业技术训练班骗到中央农林部,从一个普通干部骗到军参谋长兼师长的重要职务,最后终于落入法网。

5、《残雾》

剧本以1939年山城重庆为背景,写洗局长由于贪权好色爱财,先是霸占了逃难的民女朱玉明,后又与汉奸徐芳蜜勾搭在一起,终于被撤职、逮捕。剧本以此为中心,描摹出了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时刻大后方一些人苟且偷生、麻木不仁、寻欢作乐等种种丑态。剧名“残雾”寄托了作者驱除这种种丑恶现象,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经典儿童戏剧有:《公主与豌豆》、《糖果屋历险记》、《小库尔秀》、《狐狸孵蛋》、《云豹森林》、《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传统的味道》、《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罐头小人》、《小吉普·变变变》、《青蛙王子》;

《伊索寓言》《爱玩游戏的小白狗》、《木又寸》、《三个和尚》、《灰姑娘·水晶鞋》、《不莱梅的音乐家》、《小丑的烦恼》、《恐龙妈妈》《七色花》、《列那狐传奇》、《小鼠美食家》、《绿色的梦想》、《奶油森林之我要长大》。

扩展资料:

1、《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讲述一个骑白鹅的小男孩尼尔斯,在一群大雁的陪伴下飞上天空,开始了一场奇妙的旅行。尼尔斯在各种艰难险阻中增长了勇气和智慧,迅速成长。在奇妙的情节和美妙的音乐中,尼尔斯带我们一起飞向天空,认识斑斓的世界,领悟多彩人生。

改编自瑞典同名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全剧由英国著名戏剧歌剧导演大卫·弗里曼执导,由著名作曲家约翰卡梅隆担任作曲、配乐和英文唱词的创作。美妙的故事借助丰富的艺术元素呈现出来,既让8岁的孩子鼓掌欢笑,也让80岁的老人感动落泪。

2、《狐狸孵蛋》讲述了一只狐狸找到一颗天鹅蛋,想孵出来作为一餐美味的晚膳,狐狸想尽所有办法保护及孵化小天鹅蛋,最后在口腔内把小天鹅孵出。当小天鹅跑到狐狸面前叫一声爸爸时,狐狸对它已日久生情,并承担起当爸爸的责任。

改编自台湾著名儿童文学家孙晴峰的同名作品,颠覆趣味的童话改写了传统童话中,狐狸狡猾贪婪的样板个性,赋予狐狸以崭新的价值观。

3、《传统的味道》讲述了在电视节目《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上产生的四强选手,受不同家庭环境与教育理念的影响,对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了解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认知上,无法深入到生活实践中。

故事围绕着憨厚的“面条爷爷”只想得第三不想得第一,目的就是要获得奖励的一台DVD机展开,通过“面条爷爷”几十年做牛肉面的心得体会,诠释出了传统文化中最朴实浅显的道理。

参考资料:

人民网-15部剧52场演出将亮相儿童戏剧节“国际儿童戏剧周”

中国古典戏曲名著主要代表作有五种:

元代关汉卿《窦娥冤》杂剧。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记》传奇。

清代洪升《长生殿》传奇。

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传奇。

另外,还有一部戏曲作品成就较高,那就是:元代高明《琵琶记》。

一、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雷特》等。如下表所示:

二、作品风格:

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的。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常

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 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一些评论家的观点认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庄重的演说词,经常阻碍了情节,《维洛那二绅士》的台词则被评论为做作不自然。

很快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 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

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句子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 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朱利叶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

《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 在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的极度变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对听众是挑战。 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

莎士比亚诗文的特征和剧院实际效果有关。 象那个时代所有的剧作家一样,莎士比亚将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尔·霍林斯赫德等创作的故事戏剧化。 他改编了每一个情节来创造出几个观众注意的中心,同时向观众展示尽可能多的故事片段。设计的特点保证了莎士比亚的剧作能够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剪裁宽松地诠释,而不会丢失核心剧情。 当莎士比亚的技巧提高后,他赋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变化的动机以及说话时独一无二的风格。然而,后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风格的特点。在后期的传奇剧中,他故意转回到更虚假的风格,这种风格着重了剧院的效果。

三、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十大戏曲代表作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十大戏曲代表作、经典的戏剧作品、老舍的戏剧作品有 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5477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