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学什么

大学语文学什么,第1张

主要是分4部分,文言文(大多是议论文)比如<寡人之于国也>啦,《论毅力》等。理解加深入就可以了。再是古诗词比如《行路难》,《声声慢》要知道意思并知道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境。再是现代诗比如《再别康桥》等。还有现代议论文例如《吃饭》等 。还有要会写议论文

专业课/专业通识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现代/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古代文论,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美学

通识课:英语,计算机,毛邓三,思修,教育学,心理学等等,一些师范类的课,像语文教学论,教学技术之类的

公共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1、选择题,主要考文学史知识,如作家生平、作品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中心论点、主要内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文章体裁等;

2、 诗词的背诵和诗词名句的理解,根据考试大纲,考生在获得大学学历前必须掌握并背诵一定量的古代优秀诗词作品,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每年的考试也必然会考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背诵;

3、判断题,主要是对大学所学知识,例如四大名著中的部分相关内容;

4、材料概括和写作基础知识。

扩展资料

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

主要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大学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起人们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应当把兴趣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

问题一:大学语文主要考什么? 大学语文考试础高考语文有点类似:一、语音部分知识 二、文学常识 三、判断(主要是对大学所学知识,如:四大名著中的部分相关内容) 四、古文。有选择和翻译 五、材料概括和写作

问题二:大学语文考试考什么吗 大学老师如果让自己的学生挂科了,自己还丢脸呢考试很简单的哈,我那个同学连课都没去过,都得了70多分,放心吧不是高中了,别有压力,老师不会为难的,你想想。肯定会给你及格的起码

问题三:大学语文考试考什么? 很简单的,就考一些阅读,还有诗词理解之类的,还有些中外名著赏析方面的,基本都是老师上课讲过的!

问题四:自考大学语文考哪些 自考大学龚文考语言知识的内容。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

1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问题五:大学语文考什么大家知道吗 第一、疑问句,比如:大学语文考什么?

第二、被动句,比如:学了大学语文,那些知识点要被考?

哈哈,开玩笑的,其实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汉语做为我们的母语,出生一直陪伴我们到现在,那么你每读一段优美的句子,一篇富有诗意文章,你都积累了什么,沉淀了什么,你的内涵建设和语言组织达到了哪种级,在物欲震荡与浮华世界的背后你能否还保存你那份纯真素朴的文学素养,所以呢,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么多年你积累了多少。

最后,比如人家考你中国姓氏,如果你不会,你可以给他说一下,“尔等匹夫粗汉,安之姓氏之由来,名字之来历乎?”

哈哈,请采纳我!

问题六:大学语文是怎么考的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命题是自学考试的核心,是实现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专业标准的关键。对考生而言,首先就要了解命题的原则与要求、题型、试卷的难易等等相关考试信息。在些基础上把握考试重难点,确定考试对策,这样复习才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行总复习前,最关键的就是明白《大学语文》考什么,围绕目标才能针对性制定复习策略。依据大纲,《大学语文(本、专)》题型共有五种类型:即单项选择(20分),多项选择(10分)、词语解释(10分)、简析题(30分)、作文(30分)。可见,复习的重点可放在作文和简析题上,这两项分数的高低,关系到考试的成败,但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其次,考生如有可能应取得历次考试试卷。这既可熟悉题型,了解试题难易度,又可作为自测、练习之用,找出差距,尽快补缺补漏。由于自学考试试题大都来源于试题库,试题一般都覆盖到考试大纲的各章,题量也比较大。根据考试经验,历次考试的试题,大都出自试题库或者与其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考生了解试题库的题型,可以大大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熟悉题型。寻找策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复习时了解考试题型,并辅之以有效的练习,才能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知识,收到最好的效果。

1单项选择

这部分20分,共20个小题,是考试中最容易拿分的题型了。因此考生应尽量做到不失分。单项选择主要考文学史知识,如作家生平、作品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中心论点、主要内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文章体裁等等,四选一,无论知不知道,都有25%的机率选到正确答案,相对容易得分。答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自己的识记,直接选出正确答案,既省时又有把握;二是把握不准时应采取比较的方法,排除筛选,确定唯一正确的答案。如2001年4月份全国自考大学语文(本)第9题:

李广死后,“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对刻画李广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A、铺垫反托B、对比反托C、侧面烘托D、象征暗示(答案:C)

这道题考的是迁移能力。考生并不一定要熟悉原文,只须运用平时所学知识就可以做出正确答案。

2多项选择

这部分共5题10分,多考综合比较的内容,在5个答案中选择2至5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难度较大。考试内容与单项选择题差不多,只是在答案的设置上更多一些,主要是看考生掌握知识是否全面,这是平时是否用功的最直接证明。答题只能根据自己对教材知识点的熟悉掌握,采取比较法、排除法一一甄别,凭感觉来猜题、押题是行不通的。以2001年4月份全国自考大学语文(本)为例:第21题“下列文章,总体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达主旨的有()”、22题“下列作品中通过对话形式展开的有()”、第23题“下列诗篇属于用乐府旧题的有()”、第24题“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运用白描手法的词句有()”第25题“鲁迅《风波》的主要艺术特点有()”,这五道题都有一定的难度。21、22、23题考艺术手法,23题考文体知识,第25题考艺术特点。根据这些考试内容,考生在复习时就要注意从这几个方面去把握重点课文。

3词语解释

这部分共5题10分,以古文中的词语为主,兼考现代文的疑难词语。答题必须在理解全句的基础上,对应直译,然后落实某一个词的意义,务必准确、简洁、切不可写几个似是而非的答案,鱼目混珠。如2001年4月全国自考大学语文(专)第29题要求考生解释“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

问题七:大学语文 怎么考 一般来说把老师上课讲的复习一下,主要在复习阶段老师画的重点要作为重点复习,其次要掌握一些常识性的语文知识。

问题八:大学语文考试怎么考 考试很简单的哈,别有压力,老师不会为难的,我那个同学连课都没去过,都得了70多分,你想想,大学老师如果让自己的学生挂科了,自己还丢脸呢。肯定会给你及格的起码,放心吧不是高中了。

问题九:专升本的大学语文考的具体是什么内容? 文学概论。古文学,古代汉语,写作,外国文学 具体以考试大纲和复习资料为依据

问题十:大学语文主要考什么? 大学语文考试础高考语文有点类似:一、语音部分知识 二、文学常识 三、判断(主要是对大学所学知识,如:四大名著中的部分相关内容) 四、古文。有选择和翻译 五、材料概括和写作

讲为什么要学大学语文,其实也是讲为什么要学语文。要知道为什么要学语文,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语文这门课程。要知道什么是语文课程?首先依照哲学中的原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从中外比较中看什么是语文。

1、西方学校没有语文课程。

在西方课程发展史上,古代希腊的课程具有世界的意义。如雅典的教育是注重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文法,修辞,雄辩术,加上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构成了希腊的“七艺”课程体系。文法,修辞,雄辩术为“三艺”,辩证法是最高学科,是哲学“理念”;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是“四艺”,为理念服务。学习算术掌握“调兵列阵”,学习几何掌握建造兵营,学习天文帮助战时观测气候,学习音乐培养乐观、勇敢、高尚的精神。到了古罗马时期,教育受到古希腊影响,开设了雄辩术、文学、修辞学、历史、哲学等,培养善于演说的政治家。

文艺复兴教育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即语言(拉丁语、国语、希腊语、希伯来语),“七艺”以及物理、地理、历史、伦理学、神学等,目的是使教育对象成为一个“人”。启蒙运动时期,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在自然中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与卢梭不同,斯宾塞按照逻辑系统组织教材,重点放在系统的书本知识上。首先提出“科学课程”,“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学科范围。第二,重视个人,学习文学、艺术、生理和心理等知识,陶冶性情,发展个性。斯宾塞的课程设计顺应了社会发展,在很短时间里就在西方迅速流传开来。

总之,一个是科学知识,一个是社会能力,这两方面构成现代学校课程内容。语文课也是这样,如果将“语文”二字翻译成英文,结果将是丰富的,如language,speech, dialect(语言,言语,方言);culture, language,writing,script,character,formal ritual(文化,口语,行文,文本,角色,仪式);words,word,dialect,saying,talk,speech(话语,字词,俚语,谚语,流行语,正式语)等。显然,中国“语文”二字包含了西方相关课程三个内容:一是一般性的语言,二是文化修饰性语言,三是习惯性语言。所以“语文”的构成分析里边,就包含了客观的语言研究和社会的现代历史改造之双重意思在里边。这也就贯穿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现代知识理念,即了解对象的知识越多,征服对象的能力越大。所以,今天中国的“语文”课,美国它是阅读课,法国它是文学课,德国是公民课,日本是训练课,俄罗斯是演讲课。

这些都不是中国的语文。

2、中国才有语文,语文课由三类语文知识构成。

语文知识构成有三足鼎立,即是所谓的“三大学科”构成:语言学知识、文学知识和文章学知识。具体的是三大类:语言知识、(语言)表述知识、文化知识。其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认识类知识,(语言)表述知识是经验类知识。而这些在西方学校中,分属三门课程。

在中国教育传统中,语文课程由三类语文知识综合而成,所以中国语文是一个大杂烩。

这里,我们可以依从俗语“了解了一个事物的历史就了解了一个事物的属性”入手,切入中国语文的来历,来定义我们的“语文”。

语文来自叶圣陶的命名,但这是1949年后的事情。更早,语文源自国文,以“国文(国语)”命名的语文教材,起自上世纪20年代间,因与洋文(外文)对举而命名国文。国文源自国学,“中国固有之学”,是针对“外国学”而言的。“国学”一词见于周代,其近代意义转借自日本,1902年始就出现。章太炎在《国学概论》中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又说“国学是一国立人立国之学问”。这表明,国学、国语和语文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产物,其核心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

准确地说,语文学科起始于1903年开始的分科教学。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必修科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由此,中国传统教育的“四科”,只剩下“文学”。所以,古代的“文学”即归于现代意义的语文学科,只是语文中一个没有被分割出去的门类。凡是被分割出去的门类,如历史、地理等,我们在教学上一般只取它们的形式,即“语言表述”;而“语文”在教学上,恰当取了没有被分割出去的文学;既取了它的形式,也取了它的内容。由于“中国文学”是文史哲不分家,涵括一切古代文献,如《史记》、《梦溪笔谈》、《水经注》都属于“中国文学”的范围。因此,中国的“语文”仍是一个大杂烩。

还如,癸卯学制下的分科将政治(道德、修身)与语文分离。然而,孟子却说“学问之道,求其放心”,二千多年来,中国的学问做的就是“放心”二字。在这个知行合一传统惯性下,今天的老师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二者搅和在一起。犹如刘梦溪在《国学与国民教育》中所讲的,往往是“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语文在中国血融于水一般,附带着着“修身”的任务。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语文课的“人文精神教育”或者“人格教育”。

这种现象是必然的,因为中国没有超越性的宗教。中国传统的文史哲,发挥着安顿人生的宗教功能,今天的语文课只能也必须“附带”这个责任。当然,现代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人文)文化传承并非语文学科的专责,同时它也是其他学科的责任。但语文学科习惯性文以载道,以致成为了其属性。

结论是,1902年后癸卯学制建立,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形成。新式国文(语文)及其教科书的应用,伴随近代学堂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发挥着人与人之间一门“组织”人的学科知识作用,构建着社会共同的近现代社会理念和伦理,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

所以近代中国转型中立人立国的历史,也逻辑上构成了与语文知识属性并列的语文人文属性。

3、学习大学语文,发挥语文为社会、为人生的双重功能。

语文拥有为社会的功能,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效益主导的社会。在经济主导的社会里,“个人”编入社会组织,个人在各种组织内部的设计、改造和安排下进入“国家”这个协作系统。依此,达到有效参与社会大分工的目的。区别于传统小农经济社会,今天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全球化的大协作体。国家的同一首先是语言的同一,文化的同一。这就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一门“组织”人的学问,一门建立共同体理念、伦理和制度的学问。德国汉堡大学中文系教授凡埃斯博士说:“像英文系,或是意大利语系,这些学科的内容都非常窄,主要是以文学为主,这些国家的历史是在别的系里学的。而学习汉学可以同时学到中国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学、哲学、经济等等,是一个整体,不能被分开来。”(中国青年报2005112《冰点周刊》)在中国,这就是语文的社会文化综合、意识形态整合功能。

对于个人而言,语文为人生的一面同样重要。语文的好处,是冰冷的世界经过语文描述而变得温馨。比如语文笔下的死亡,是这样在说: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如果说死亡是一个虚无的黑洞,语文的上述描述而使得死亡变得有实体和意义起来。这是一段讨论死亡的语文,由于语文叙述的功能,是让陌生世界可以解释而揭示,变成可控的温馨家园!这告诉我们关于语文的一个道理:语文不是科学,无论真假;语文属于文化,提供善恶,眷顾生命!科学的世界是冰冷的,语文在冰冷的世界之上善意地搭建温馨的世界。学好语文,就能够把单调的生活开出一朵花来。这是语文的真谛:人生活在语文的世界,便隔离着世界的冰冷。

另外,语文不是改变对象,而是拥有对象。这也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给予人的区别。物质文化把人对完美的追求放在把自己变成什么上,而不是拥有什么上;而精神文化把人对完美的追求放在思想和精神的内在状况上,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上。语文涵咏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人文境界,语文构建强大的精神,使你把追求的对象有别于兽性,放在人性本身的发展和优势上。中国语文的思辨特质,使你不是去盲目扩大那些使得人性成为特殊的尊严、财富和幸福的思想和感情上。

语文是文化不是科学,与绝对真理无关。语文的阅读和写作,面对的不是科学世界,而是生活世界。语文的生命力得益于跳出二元对立。当传统哲学掉进极端主观主义和极端客观主义的陷阱而无法出头之时,当形而上学受制于物我两分的二元论泥潭而不能自拔之时,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语文世界不失为人生的一个自我救赎之道。所以,语文关注的并不是有关绝对真理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有关人类生活如何才能改善的问题。

对于社会而言,语文是“组织”工具;对于个人而言,语文是存在之途。人的生命力得益于其先于本质规定;得益于不是表达绝对,而是表达当下个人。所以,语文是进行时,是生长中,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语文不是礼教语文,不是机械语文。语文的力量在于,可以扶正一直以来被歪曲了的“自我”;可以还原世界原初知识,安顿人生生命尊严;因为语文是活的,当下的。僵死的是僵死的世界观,只顾及真假;活跃的是活跃的人生观,探索善恶。

大学语文与专业语文的不同。大学语文是通识语文,不是专业语文。大学语文有用,有价值伦理之用。大学语文提供价值伦理,规范了应用语文的日常伦理。比如,大学语文可以统领商业语文、科技语文,相反则不行。商业语文的规范是“信”,科技语文的规范是“真”,文学语文的规范是“美”,日常语文的规范是“善”而大学语文的规范是“道”。

总之,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区别,就在于工具性关乎世界观,人文性关乎人生观。说大学语文是关乎人生观的一门学问,是因其回答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也是因其回答什么是高贵生活的内容(善)和实现它的途径。反之,说大学语文是关乎世界观的学问,是因其回答宇宙的统一性和目的性,且是有规律的。前者,是宗教与伦理问题,后者是“科学的”问题。

知道了语文的人文性,我们就知道如何学习语文了。

以上就是关于大学语文学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大学语文学什么、大学语文专业都有什么课程、大学语文主要考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5374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