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千古名诗《问刘十九》,为什么能表现出那么美的意境,妙在何处

白居易的千古名诗《问刘十九》,为什么能表现出那么美的意境,妙在何处,第1张

白居易写诗善于使用白描的手法。相传白居易写诗的时候,会念给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能够听懂,他才觉得是首好诗。

这首《问刘十九》,是白居易晚年在洛阳隐居时,因为思念朋友而写。刘十九是刘禹锡的堂兄刘禹铜,是诗人在江州时的朋友。白居易很多诗提到刘二十八,即刘禹锡。他的堂兄刘十九仅仅提到过两次。

这首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未做任何铺垫,读来让人感到非常亲切。

新酿的米酒颜色微绿,香味浓郁。绿蚁是指绿色泡沫。刚刚酿好没来得及过滤的米酒往往漂浮着绿色的泡沫。这一句生动地写出了自酿米酒的朴实无华以及新鲜美味,让人忍不住联想诗人自家的米酒会是怎样的可口?浓郁的清香在笔端流淌,读来沁人心脾。

红泥小火炉,读来让人心生温暖。冬天的夜晚,屋里的小火炉虽然朴素,但是炉火烧得通红。诗人坐在小火炉旁边,一边感受炉火的温暖,一边看着刚酿好的米酒。炉火映照着酒杯里泛起的微绿色泡沫上。

冬夜漫长,人容易寂寞,美酒温馨,火炉温暖,诗人描写了这么好的一个饮酒氛围。假如此时,三两好友相聚,一边饮酒,一边围炉夜叙,做几首诗,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晚来天欲雪,简单五个字,诗人便在我们面前描绘出一幅画。试想一下,暮色渐浓,门外北方夹杂着雪花,天气寒冷。屋内,新酒刚好,炉火正旺。现在唯一缺少的,就是远方的朋友。

白居易与刘禹锡的友情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两个人初次相见,便互相写诗鼓励,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白居易称刘禹锡为国手,可见其诗造诣之高。白居易主持新乐府运动,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非同小可。如果放到今天,白居易开辟一个诗词专栏,绝对是超级网红,粉丝无数。

白居易在孤寂的冬夜,回想以往与朋友的友情,笔下充满融融暖意。能饮一杯无?以问句结尾的,让全诗更增添美感。诗人轻言细语,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的语言往往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简短的问句,宛如美妙的音乐,空灵飘逸,余音袅袅,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白居易的诗一向深入浅出,看似浅显易懂,实则暗含深意。他笔下的小草,被赋予不一样的意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十六岁的少年,能在考试时写出如此深意,甚至远远超出他这个年龄可以理解的深度,堪称天才诗人。

这首五绝,韵味悠长,情谊深厚,语言简练,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来自生活的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正是白居易与众不同之处,也是这首诗的美妙之处。

作为一名古诗词爱好者,我非常喜欢白描的写法。扎根于生活的诗词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诗词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它是有生命力,充满美感的。充满生活情调的诗,才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好诗。

中国酒库网内容提要:诗的兴盛是唐朝文化繁荣的表现形式,通过唐诗可以解读唐朝的历史,这一点历史学家陈寅恪是近代史学者当中做得最好的。

本文通过对盛唐时期李白、杜甫的诗浅略分析揭示诗酒文化的繁盛,并通过对隋朝开始的酒税政策的分析,解读唐朝出现诗歌繁盛局面的内在因素。

唐朝的文化之繁荣,在中国历史上有目共睹,在文化繁荣的背后,我们总能够看到酒的影子,这样就形成了唐朝独特的酒文化。

文学最癫狂的状态便是诗,饮品最癫狂的便是酒,而唐朝恰好形成了亦诗亦酒的独特文化。

其他朝代虽然也有诗酒相融的现象,但是很难形成一种群体,皆形成不了象唐朝这样的“诗酒文化”。

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文中,谈到饮酒的共有三百首,为百分之二十一强;李白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文中,谈到饮酒的共有一百七十首,为百分之十六强。

这是从现存的“诗仙”和“诗圣”的作品中得到的统计数据。

因为李白作品在安史之乱后遗失的十分严重,所以我们不能看作在诗酒方面“诗圣”强而“诗仙”弱。

恰恰相反,李白作品遗失十有八九,只拿剩下的诗来比较不太公允。

我们先从杜甫的一首诗来感受一下诗酒文化,《饮中八仙歌》中写到:“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中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这首诗里面写了八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人,杜甫用追述的形式来写,因为贺知章年龄最长,排在第一位,贺知章在长安第一次见到比自己小41岁的李白,惊呼李白为“谪仙人”,解其所佩金龟换酒痛饮。

首两句写贺知章醉后骑马,摇摇晃晃,像乘船一样。

醉眼昏花,跌落井中犹不自知,索性醉眠井底。

这是夸张地形容其醉态。

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经常喝的烂醉后再上朝,天子亦不加怪罪。

左相李适之被李林甫排挤罢相,豪饮如常,古语云:“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 衔杯乐圣四个字道出了他豁达的心态。

崔宗之,吏部尚书崔日用之子,袭父封为齐国公,官至侍御史,也是李白的朋友,举觞白眼描写出这位美少年有魏晋遗风。

苏晋,开元间进士,曾为户部和吏部侍郎,信佛,长期斋戒,却嗜酒,故曰“逃禅”。

张旭,书法家,被后世称为“草圣”。

焦遂,生平不详,只知道是当时较有名气的文人。

诗中写的最大胆的,最癫狂的还是“酒圣”兼“诗圣”的李白,范传正《李白新墓碑》载:玄宗泛舟白莲地,召李白来写文章,而这时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来见。

杜甫这一首诗,写出了长安城善于饮酒的八个人,从王公宰相一直说到布衣。

写八个人醉态各有特点,纯用漫画素描的手法,写他们的平生醉趣,充分表现了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李白的诗创作,多激昂慷慨之歌,少悲凄愁怨之曲,言闺怨者极少,言酒者甚多,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恣肆汪洋,潇洒奔放,富于极为浓郁的浪漫色彩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再看《将进酒》,这是李白的名篇,让我们感受一下诗酒文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除了前两句之外,都没有离开“酒”字。

其中很多句子成为千古名句,比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中国的诗酒文学,到了李白的手中,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在他的其它咏酒诗中诸如“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都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李白是一个恃才傲物、洒脱不羁的人,“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喝醉了以后,他更显露出“平视王侯,笑傲群伦”的气概,最著名的便是喝醉后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贵妃为他研墨。

苏轼评价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可谓一语中的。

再看李白的另一首《江上吟》:“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这首诗表达出了诗人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功名富贵在李白眼里是不会长久的,而只有诗人的作品才会千古流传,与日月同辉,例如这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平就是屈原,屈原和他的诗千古流传,楚王当年的风光早已不再,能记得的也没有几人了,更没有什么可以留给后人的。

诗中亦写出了诗人在完成作品之后,内心的愉悦与兴奋,例如“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在李白的笔下,确实江河五岳都写到了,“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庐山香炉峰;“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太行支脉;“欲渡黄河冰塞川”的黄河等等。

李白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江上吟》这首诗中,诗人的理想国度里仍然有美酒,“美酒樽中置千斛”,诗人离不开酒,诗也离不开酒。

李白的诗中多是豪饮状、豪言语,但是偶尔也有例外。

例如《行路难》中这样的句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744年李白被弃置,被迫离开长安之前,好朋友们不惜花费千金为他送行,但是一向豪饮的李白,这次却把筷子放下了,把酒杯推开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只要有酒,喝与不喝都能催出好诗文。

所以这首诗仍然没有离开“酒”,这就是诗酒文化。

唐朝是一个酒文化充分发达的国度,“酒催诗兴”便是唐朝文化最凝炼、最高度的体现。

从李白个人来看,酒催发了诗人的诗兴,从而内化在其诗作里,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成为李白诗的指称符号,甚至成了李白个人的指称符合。

例如,后世历代酒家的酒幌、酒旗上乐于题上“太白遗风”四字,这“太白”就是酒,而酒也就是“太白”。

从酒对唐代诗歌的重要性来看,酒已内化在唐诗中,并弥散着唐代文化的迷人魅力。

也许,杜甫、李白这对儿唐代诗人中的双星太过于耀眼,我们再看看其他诗人作品中体现的诗酒文化。

白居易《六年冬暮赠崔常侍晦叔》中“香开绿蚁酒,暖拥褐绫裘。”还有于816年作于江州的五绝《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今人还在研究“绿蚁酒”是怎么做出来的,但是最多只见到过有人做出淡**的醪糟米酒,还没有看到过清绿色的绿蚁酒。

于是有人讥讽失败者做不出“绿蚁新醅酒”,便只好拿“白蛆淡醪糟”来充数了。

白居易《戏招诸客》中有句“黄醅绿醑迎冬熟,绛帐红炉逐夜开。”其中“黄醅绿醑”都是酒,诸如此类以酒待客的诗,在白居易作品中还是比较常见的。

只不过我们感觉到白居易虽然好客,但是诗中总有待客不至的感觉,而李白的诗中却没有这样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具体缘由,我会在稍后一段文字里解释,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王翰的《凉州词》脍炙人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介绍了葡萄酒,描写了好酒的武将醉卧沙场的状态。

杜牧的《泊秦淮》“烟拢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写出了灯红酒绿的秦淮河畔,诗人对于王朝兴替的感慨。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出了借酒送别的场景。

罗隐的《自谴》“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写出了人生患得患失不如一醉解千愁的心理。

另外象李商隐的《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高适的《夜别韦司士》“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有声。”韩愈的《留卢秦卿》“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

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诸如此类等等,都在诗文中体现出酒,让后人感受到了唐朝的诗酒文化。

是什么原因唯独让李唐王朝盛现出诗酒文化,李白和白居易诗中场景的差异又是什么原因呢?历史似乎留给我们一个谜团,而解开这个谜团的钥匙,其实要从隋朝开皇时代说起。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言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国家的统一,隋文帝以超凡的精力,励精图治,治理着一个富庶的国度。

其中的很多政策,都是史无前例的,比如说关于取消酒税的政策。

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隋文帝下令免除酒税。

看似不起眼的一个政策,却关系着诸多方面。

关于国家的税收,酒税是一个大项,汉武帝天汉三年,决定国家对酒实行“寓税于价”的专卖。

这样酒的利润多半归了国家,落入私人腰包的大约只有三成。

北周时期,“官置酒坊收利”,因为酒税太高,遭到了百姓的强烈反对,统一之初的隋免除酒税,可以说是为了避免激化矛盾,可是我们却看到了有趣的一面,那就是酒税免除了,国家没有这方面的收益,但是隋王朝却是富庶的出了名,让其他朝代感到逊色。

而且,更重要的是,免除酒税之后,鼓励了民间酿酒业的发展,以及酒在百姓中的普及,这样,便催出了“诗酒文化”。

“诗酒文化”的兴起,还与寒门地位的提高,“门阀士族”的衰落有关。

隋文帝设科举制度,对于南北朝遗留下来的门阀士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隋末的战争涌出陇西新贵,又一次打击了门阀士族,而武则天的政策则是连同门阀士族和陇西新贵一并打击,那种几个大家族联合便可以震动江山社稷的事情,从此以后,绝无可能。

门阀士族垄断文化的现象也被无情地击碎了。

所以,唐朝诗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亦如绚丽春花,迸绽盛开。

可以说李唐王朝的诗酒文化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隋文帝免除酒税、隋唐两代打击门阀士族打破文化的垄断、科举考试寒门的兴起。

而其中最重要的还是酒的解禁。

唐代是中国酒文化的高度发达时期,酿酒技术比前代更加先进,酿造业“官私兼营”,酒政松弛,官府设置“良酿署”,是国家的酒类生产部门,既有生产酒的酒匠,也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唐代的许多皇帝也亲自参与酿造,唐太宗曾引进西域葡萄酒酿造工艺,在宫中酿造,“造酒成绿色,芳香浓烈,味兼醍醐”。

这样来看白居易诗中的“绿蚁酒”、“绿醑”极有可能在唐太宗时代便已经酿造成功了。

从酒器上看,唐人崇尚的是“美酒盛以贵器”,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再如“琉璃钟,琥珀浓,小槽滴酒真珠红”。

这些都反映了唐代酿酒技术的高度发达,以及与之相伴的唐代酒风的唯美主义倾向和乐观昂奋亢进的时代精神。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此后,连年战争,国家处于战乱之中,军费开支庞大, 财政拮据,唐代宗登基初始,即于公元763年, 被迫重新开征酒税。

从此,结束了隋唐一百八十年酒无税的局面。

到了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朝廷财政的酒税收入竟已高达150万缗之多,占全国当年财政收入的1/8。

而唐朝的“诗酒文化”也已经衰落了。

这就是李白和白居易诗中情感差异的现实原因。

公元763年,《中国文学史》把这一年确定为盛唐文学结束的时间,这仅仅是巧合吗?盛唐文学中的诗文几乎有一半是在酒兴中写出来的。

寒山的“满卷才子诗,溢壶圣人酒。

……此时吸两瓯,吟诗五百首。” 张说的“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

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现存的50000多首唐诗中,直接咏及酒的诗就逾6000首,其他还有更多的诗歌,间接与酒有关。

可以说,唐诗中有50%以上,是酒催生出来的。

后唐时代诗坛还出现了小李杜,即李商隐和杜牧,但是在他们的诗中再也看不到盛唐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了,李商隐的诗瑰丽,但是却也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以至于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公元763年,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真正的“诗酒文化”时代结束了。

在“诗酒文化”时代结束之前,杜甫冥冥中也写下了《春日忆李白》的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诗句中“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感慨已经超越了时空,不仅仅是杜甫个人的感慨,更是杜甫之后所有诗人的心声。

何时能有第二个“诗酒文化”时代的到来。

酒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文人骚客为美酒留下了各种华丽的篇章。古人在高兴的时候“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悲伤的时候“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在得意的时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失意的时候“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分在别的时候“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重逢的时候“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颜。”可以说酒贯穿了中国古人文人墨客的方方面面,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呢,我们在读历史上的一些诗词或者一些古籍的时候,我们往往能够看到这样一些关于喝酒的描写。比如李白曾经写道:“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曾经写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还有就是《水浒传》当中描写的武松连饮十八碗酒后上了景阳冈打虎去了。我们看看这些个量词,三百杯酒、一斗(4斤左右)酒、十八碗酒,这个酒量是否有些过于海量了啊,让我们不禁感到好奇,他们到底喝的是什么酒呢?反正要是白酒的话,别说三百杯,我喝二两就差不多了。

我们跟着中国的历史去细究中国的酿酒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在中国五千年的酿酒史当中,有那么四千多年都是黄酒在占据着支配地位的。说起这个黄酒,我们大概知道的比较出名是应该就是绍兴的女儿红,山东的即墨老酒,江西的封缸酒,福建的沉缸酒,客家酒酿等等。黄酒属于是发酵酒,大致起源于商周时期,是以酒曲复式发酵法酿制,根据选择的谷物的不同,黄酒的酒精度数低的在5°左右,而酒液浓度最高的也不超过20度,味道鲜甜醇和,其实现在我们比较多是将黄酒作为料酒使用了。

不过呢,这种酒虽然叫做黄酒,酒色却不一定是**的。黄酒的酿制方法大致是以谷物发酵蒸熟,再冷却过滤后装瓶。而在发酵完尚未经过过滤这一步骤的时候,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糟沫,这种绿沫一般被称作是绿蚁,所以这种酒也就被称作是绿蚁酒。我们在诗中所看到的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指的就是这种酒,而我们古代的酒被称为是琼浆玉液,也正是因为这种酒的颜色而来的。

直到元朝时期,元军进入中原,才为中原带来了蒸馏酒技术。因为蒙古族世代居住在北方草原,北方的气候寒冷,需要依靠高度酒去取暖。但是即便蒙古人将蒸馏酒的技术带到了中原,这种技术也没有在中原一下子就流行开。甚至于说到了明朝时期,市面上还是“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明朝的高层人群当中,还是以黄酒为尊的。

时间辗转到了清朝时期,清军入关,作为常年生活在东北寒冷地区的族群,他们也是比较热衷于喝高度酒抗寒的。于是蒸馏酒的地位被慢慢的提高了起来,也就成为了中国酒文化的代表产品。而同时改变的还有盛酒的器皿,毕竟以前喝黄酒都是用碗直接喝的,如果现在喝白酒谁还敢用碗直接喝了,我只能说上一句:壮哉,真豪杰。

所以说中国古代大部分时期的文人墨客喝的其实还是低度数的黄酒,可能就是五度的,比啤酒高上那么一点,所以实际上也就比喝水要强上一些罢了。其实我们现在再想想武侠小说当中的那些侠客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喝的也必然是发酵酒吧。真要是一坛坛的蒸馏酒喝下肚去,别说骑马闯荡江湖了,要么就是连马背都上不去,要么就是上去后摔下来被马拖着走了……

横跨汴河水道的虹桥上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河道两旁的邸店、茶坊、青楼、商铺,犹如乱花入眼,应接不暇,无不彰显宋朝的繁荣盛极。而这些繁华不过一席陪衬,《清明上河图》中最亮眼之处,还属那大大小小歌舞升平的酒肆,不同于城郊的脚店,城内的七十二户正店是宋朝,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文人骚客,谈古论今、娱乐消遣的重要场所,就连以北宋末年为故事背景的名著——《水浒传》中,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折点也都是在酒楼开场。13

宋都御街,酒家林立,绣旗相招,颇有遮天蔽日之势。其中龙头当属白矾楼,三楼相高,五楼相向,参差错落。楼宇之间,飞桥栏槛,明暗相通,屋顶采用“歇山式”,檐角上翘,远观时“如鸟斯革,如翼斯飞”,西楼作为主体,甚至可以俯瞰宋朝皇宫。门口朱红的杈子拦住了车马行人,彩楼欢门的檐上扎着山形的花架,其间形象生动的点缀着花鸟饰物,檐下垂挂的彩色流苏迎风而动。酒楼内有厅院,廊庑掩映,五步一室,十步一阁,修竹夹ǎ剂衷呀祝耗袂锊酰嘈沽闭谀唬闫留粒隹吐渥螅阌写道簦垩绦渲枰怨┕凵停靖羯让呕值母笞永铮局试沧郎希莆此椭粒阌小翱床恕保举杯,又换“细菜”,这些都由酒保穿梭其中频繁更替,逢迎讨巧之至。13

而至于其中最重要的美酒,若要一一详述,就得另行开文记叙,因为实在是争奇斗艳,各有千秋,至于品质之上成,种类之繁多,更是令人惊叹。白矾楼的眉寿,忻乐楼的仙醒,清风楼的玉髓,高阳店的流霞,会仙楼的玉醋,八仙楼的仙酵,时楼的碧光,班楼的琼波,中山园子正店的千日春,还有烫热来吃的剑南烧春不胜枚举。13

若论佳酿,皇室贵胄何等骄矜,又如何肯委屈自己输给民间,如此杯中物自然少不了自行酿造,珍藏密敛,皇帝御用的有:蔷薇露酒、流香酒、鹿头酒;后宫、宗室及权臣自藏的有:高太皇的香泉,向太后的天醇,郑皇后的坤仪,郓王的琼腴,嘉王的琬醑,蔡太师的庆会,王太傅的膏露13

之前赘述,都是宋朝酒文化的真实再现。酒,似乎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都未曾缺席。13

夏朝便出现了酿酒始祖杜康,商朝时期,纣王的酒池肉林,展现出了饮酒风气在上层阶级的普遍与盛行,魏晋风范中,竹林七贤终日饮酒纵歌,肆意酣畅,北宋时期,宋太祖更是杯酒释兵权,可见酒在历史中也同样大放异彩,古代不论亲朋聚会,婚丧嫁娶,祭祀朝拜均离不开酒的存在,酒甚至成为了一种礼节的象征。不论男女老少,闲时或月下小酌或交杯畅饮,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夫君赵明诚最乐在其中的游戏便是行酒令,并由此作出不少精妙诗篇。13

但古人饮酒往往用斗来计量,如西汉开国元勋樊哙,在鸿门宴上立饮斗卮酒,剑切啖彘肩,唐代诗仙李白,曾被杜甫笑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宋将曹瀚,饮酒数斗后仍能“奏事上前,数十条,皆默识不少差。”莫不是,古人酒量如此高超,令今人望尘莫及?其实,现实却并没有那么夸张,古代的酒,因为提取纯度不高,多为浊酒,颜色为浅绿,黄者为上等。

这是因为酿酒时多有细菌、微生物侵入或装酒器皿为铜器其铜绿渗透至酒中所致,而酒面也常漂浮杂质,像白蚁一样,所以又名“绿蚁酒”,这种酒大概类似如今的醪糟,略有酒味,价格便宜且容易酸败,古人诗中“虽无挥金事,浊酒聊以待”,“默默平沙初落雁,黄花浊酒情何限。”等提到的浊酒便是此物。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更注重品质,那么便会制作出较之上等的黄酒,极品为琥珀色,味道甘甜,名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便是形容此酒,但是这种酒的价格要比前述的绿蚁酒高出许多:“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美酒的价格相当于千金的皮裘,可见寻常人家是无法饮用的。而这些酒的度数就不堪一提了,甚至不如今天的啤酒,烈酒即如今的蒸馏白酒的出现,至少在南宋以后了,所以《水浒传》中武松喝下十八碗的“三碗不过岗”,对于现代人来说,想必也不过是付之一笑罢了。13

2003年6月21日,在西安市北郊出土的汉代高级贵族墓葬中发现的凤首铜钟里便盛放着26公斤青绿色的古酒,历经两千多年的美酒仍旧香气四溢,酒香醉人。13

除了粮食酿造的酒,古人也不会放过肉类、水果、花卉和乳品,常见的便有“葡萄美酒夜光杯”葡萄酒、“洞庭春色”黄柑酒、椰子酒、梨酒、青梅酒、荔枝酒、海棠酒、“他乡共饮金菊酒,万里同悲鸿雁天”菊花酒、“酿造时放入羊肉口感甘滑”羊羔酒、醍醐酒、鸡子黄酒13

如果生活在古代唐朝,或许你此时正满脸惬意的跪坐榻上,听着丝竹管弦,抿着果酒,遥望杜甫用当时的普通话吟诵绝句“两嘎黄列忙翠柳,一行爸落党蹭滕。相寒瑟冷岑秋雪,门爸东挪么里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酒家门前那位皓腕凝霜雪的老板娘正热情的招揽着络绎不绝的宾客

以上就是关于白居易的千古名诗《问刘十九》,为什么能表现出那么美的意境,妙在何处全部的内容,包括:白居易的千古名诗《问刘十九》,为什么能表现出那么美的意境,妙在何处、唐代诗人喝什么酒求解、古代酒度数有多高,为何古人酒量都这么大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5273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