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人的时代,女人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女真人的时代,女人的地位是怎么样的,第1张

女真(又名女贞和女直),亦作女真族。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直至17世纪初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至其子皇太极时期已基本统一女真各部,遂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汉、朝鲜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在当时的社会,他们的女性地位也不高

发源地在莺歌岭。女真族,别称女贞与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

莺歌岭是新石器时期古人类生活居地的一处遗址。东北古民族选择了这片土地繁衍生息。 在莺歌岭遗址发现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石器有石斧、石锄、石镞等,均通过打制、磨制和压制而成;同时还出土有牙刀、牙锥、蚌刀、网坠、桦树皮器等。

从出土的历史文物上看,网坠是肃慎人捕鱼生活的用具,石镞是肃慎人出行狩猎的工具,小陶猪是肃慎人驯养家畜的佐证,鹿角锄是肃慎人原始农业发端的标志。说明,肃慎人当年是以渔猎为主正逐步向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过渡的特定的历史时期。

汉四郡地区在明朝中叶之前有大量粟末靺鞨及其同族人女真分布。传说女真族的始祖完颜函普,粟末靺鞨族人,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

扩展资料:

女真族文字:

女真人起初并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从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阿骨打本人也懂契丹语。在破辽后,完颜阿骨打才掌握契丹文及汉文,并令子弟主习契丹文。

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几乎全用契丹文,但这与金人女真语毕竟颇有距离,于是,阿骨打便命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以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天辅三年(1119年)诏令颁行,这就是后来的女真大字。

20年后的天眷元年(1138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了另一种女真文字,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女真族

我是@历史的B面,我来回答

女真族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名字,

女真又被称为朱里真、女贞、女直,如果去探究女真的最初起源,则现在史学界大都认为是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 ,南北朝时期称勿吉 ,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 ,辽朝时期称“女真”。而到了辽兴宗的时候为了避耶律宗真的名讳,官方史书称之为“女直”

《北风扬沙录》中记载:“金国本名朱里真,番语舌音,讹为女真,或曰虑真,避契丹兴宗宗真名又日女直。”《大金国志》和《青夷谋夏录》也有类似的记载。所以女真这个名字应该是历史上其他人对这个民族的称呼,按照他们本族语言应该是叫朱里真,翻译成汉语就成为女真。

在辽的统治下,女真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在会宁府(哈尔滨阿城)建立金朝。金朝灭辽、灭北宋,制造了“靖康之耻”。金和南宋形成了对峙。金在占领中原地区后,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于燕京,实行“南迁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初迁徙到燕山一带。以后定居在华北地区,而汉人逐渐向北迁移。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在汉族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逐渐与汉族融合。

金国被蒙古所灭之后,女真族只是暂时退出了中原,并没有完全消亡。

到了明朝,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建国,国号称为“大金”,史称 后金 。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沈阳)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族。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金为大清。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入主 中原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

而为什么皇太极要改族名为满洲呢?

史学界对这个原因并不统一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满字,取满住第一字,洲字取建州第二字,州边加水成洲字。满洲清三字都有水,意谓明朝姓朱,朱明二字有火义,用水灭火,符合五行相克的学理。”

而日本学者三田村泰助则认为满洲族名是努尔哈赤的国名。《旧满洲档》中记载

天命六年(1621)八月初九日,努尔哈赤和蒙古台吉宰赛的誓词中记载:‘我为满洲国,尔宰赛为蒙古国。’

由此三田等日本学者认为满洲一词来源于国名。

第三个说法则是来源于女真的传说

《旧满洲档》记载了古来传说,布儿湖里泊有三个天女——恩古伦、正古伦、佛库伦来沐浴。最末的天女佛库伦得到神鹊送来的红果,含在口中落人喉内,身重怀孕,生布库里雍顺。其同族即是满洲部。”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是想淡化中原人民对于过去残暴的金国和女真族的抵触心理。

女真人是女真族。

女真人一般指女真族,别称女贞与女直,源自3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__,辽朝时期称“女真”、“女直”。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时。“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

11世纪向契丹称臣。辽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生女真分为几十个部落,其中完颜部较大。11世纪初,完颜绥可定居在按出虎水其子完颜石鲁作酋长后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联盟。石鲁之子完颜乌古乃又合并了许多部落。

1113年,乌古乃之孙完颜阿骨打继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朝。国号为“大金”。起先,女真人保持着在现代中国的东北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兼有渔猎、农耕和畜牧。除此之外,在都市里保持着军队的生活方式。最后被准许和其他种族通婚。而金朝的统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辽朝、金朝、宋朝版图女真(或女贞与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 汉朝-晋朝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清朝以后,"女真"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依接近汉化程度及活动区域南北:多汉化程度、南境者为熟女真,少汉化程度、北境者为生女真。

同是女真族,不同的是:金国为生女真创建;清朝为熟女真创建,当时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创建后金为萌芽,皇太极于1636年定国号清。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

金朝

在11世纪,在西伯利亚北方的土地上生活着从黑水靺鞨遗留下来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并在11世纪向契丹人(见辽)称臣。

女真人的领袖完颜阿骨打在1115年统一了女真族各个部落,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攻打下了辽国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后入侵并占领了汉人宋朝的大部分土地,并建立了齐,楚等傀儡政权。稍后,建立按照汉人的习惯建立叫做金的国家。1126年,金人入侵宋朝,宋朝首都开封沦陷,宋朝退到长江以南继续进行抵抗,史称“南宋”。但是,他们的军队经常对峙于淮河一带。

女真人用家乡anchuhu河的名字命名他们所建立的金朝(黄金,女真文anchuhu相当于后来的满洲语 aisin - 金的,黄金),起先,女真人保持着在东北亚(后来的满洲利亚)森林,苔原,沼泽的狩猎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在都市里保持着军队的生活方式。最后,他们被准许和其它种族通婚。而金朝的统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1189年之后,金朝面对于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两面作战,蒙古人占领了金人的首都北京,并且在1215年把金国人赶到了开封。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

历史上的政权

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

1644年满洲(女真)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为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

辽时期

宋元时代,女真族形成和崛起,改变了广大东北地区的历史,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宋朝人说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语讹为女真”。可见,朱里真是汉名。为避辽兴宗耶律真的讳,改称女直,也写作女质。

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现在7世纪。《金史》是这样记述女真族的起源的:

女真族的始祖完颜函普,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在唐朝贞观年间,因氏族离散,年逾 60的函普,从高丽旧居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丽,只有保活里随他出来。走到完颜部时,正巧碰上人们互争财物,械斗不已,函普出面调停,平息了事态。作为酬谢,完颜部送给了他一头青牛。为了在这里站稳脚跟,他又用这头青牛作为聘礼,和完颜部的一个60岁老妇人的女儿结了婚,婚后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们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完颜部人。

完颜部居住在鸭绿江上游及图们江流域,女真族是由这一带的朱里真人组成的,与采集珍珠的居民有关。

完颜一词,是从汉语“蜿蜒”音转的女真语。依傍绥滨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后,就以蜿蜒河之名来作为姓氏。“蜿蜒”、“完颜”乃是同音异写。所以,完颜部作为黑水靺鞨一支,是从蜿蜒河畔辗转游徙,迁移至阿什河之滨的。天长日久,女真语“完颜”演变为汉语的“王”。完颜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从长白山移居黑龙江中游,而完颜部就定居在完达山。完达山,相传是完颜部人女真王到过的地方,主峰在黑龙江中游北岸的俄国境内。

在辽代,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数千里,人口超过10万户,散居山谷之间。渐渐地,女真族由分散的氏族部落统一起来。部是从部落发展来的,族由氏族血缘关系改组而成。不相统一的部落,发展到“远近相服”而推举了“酋领”的部族,酋领必然派出自己家族成员,到那些归附的部落取代原来首领的职权,于是出现了以氏代姓、统属其部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辽代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南起鸭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居于咸州(今辽宁开原)东北至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之间,以辉发河流域为中心的称之为“回跋”(回霸);居于松花江以北、宁江州(今吉林夫余石头城子)东北,直至黑龙江中下游的称之为“生女真”;居乌苏里江以东而近东海 (日本海)的称之为“东海女真”。

契丹人对女真族的政策,是实行“分而治之”。他们把强宗大姓骗至辽东半岛,编入契丹国籍,称为“合苏馆”,又作曷苏馆、合苏衮、是女真语“藩篱”的意思。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宁江州(今吉林扶余县)之东,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后裔,是生女真的主体。后来建立了金朝的完颜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

辽国还特别设了一些王府,目的在于以女真治女真。

北女真分布在辽河中游一带,辽设北女真国大王府、北女真兵马司管辖;南女真:分布在辽东半岛上,辽设南女真国大王府、南女真汤河司管辖;鸭绿江女真:分布在鸭绿江一带,辽设鸭绿江女真大王府管辖;长白山女真部:分布在长白山一带,辽设长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辖;蒲卢毛朵部;分布在海兰江流域,辽设蒲卢毛朵部大王府管辖。

生女真,部落众多,居处更为分散。

完颜部,世居安出虎水(阿术浒、安术虎、案出浒),分布在黑龙江哈尔滨东郊阿什河;

温都部,分布在来流水(今拉林河)以南,匹古敦水(今蜚克图河)以北地区;

蒲察部,分布在阿什河及伊通县境内;

斡勒部,分布在阿什河之北;

徒单部,分布在黑龙江木兰县布雅密河(今白杨木河)流域;

泥庞古部,分布在黑龙江呼兰县境内;

术甲部,世居琶里郭水,分布在木兰县佛特库河(今黄泥河)流域;

加古部,分布在黑龙江五常县境内的活龙河流域;

术虎部 (乌虎部),分布在来流水流域;

乌萨扎部,分布在来流水流域;

裴满部,分布在五常县境内;

乌林答部,分布在瑚尔哈河(今牡丹江)的支流海浪河(今海兰河)流域;

唐括部,分布在黑龙江五岳河附近;

达鲁古部,世居洮儿河、嫩江下游一带,分布在吉林前郭县境内;

纥石烈部,分布在星显水(今吉林延边布尔哈图河)、陶温水(今汤旺河)、徒笼古水(今多陇乌河)流域;

温迪痕部,分布在统门水(今图们江)、胡论水 (今活龙河)、移离闵(今饮马河)流域;

乌古伦部,邻近奥屯部、乌塔部;

乌塔部,邻近乌古伦部;

陀满部,分布在图们江附近;

乌延部,分布在蝉舂河(今延边嘎呀河)、星显水、阿不塞水流域;

斡准部,分布在苏滨水(今绥芬河)流域;

职德部,分布在绥芬河流域;

含国部,分布在乌苏里江上游一带;

兀勒部,世居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合流处的东兀勒河一带;

主偎部,分布在扎伊芬河流域;

秃答部,分布在都尔河流域;

鳖古部,分布在布库河及松花江、黑龙江汇流处;

婆离八部,又称颇里八部,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伯力一带。

辽代的生女真长期没有本族文字,通常还是用结绳、刻木之类原始的方法记事。他们既不懂汉文,也不懂契丹文,至多通晓契丹语,仅仅凭记忆往来传话和充当翻译。至于成文的天文和历法就更谈不上了,只是凭借世代相传的经验来识辨四季和记忆自己的年龄。以“青草几度”来判断岁月,草青一次当作一年,自然本人也就增长了一岁。生女真遇疾病,很少用药医治。同时,居处地势的复杂和生产生活的多样化,炼就了生女真的娴熟骑术。《说郛》上说他们“骑上下崖如飞,渡江河不用舟楫,俘马而渡”。农副产品除自用和就地交换外,还远运到宁江州的榷场上去出售,主要货物有北珠、人参、生金、松实、白附子、密腊、麻布之类。

生女真习惯于依山谷而居,住木板屋,大门一律东向。家家产户烧火炕,用来取暖、抗寒和除湿。他们久居深山,多饶林木,因陶器粗陋,瓷器又难得到,于是盛行使用木器,碟、盆、杓之类生活用具多为木制。女真人喜欢饮酒,爱吃肉菜粥糜,这是由鲜肉和野菜捣成的肉馅泥。他们还采摘芍药花的嫩芽做成鲜脆佳肴,味脆美,香久留。

生女真地处寒冷地带,衣裳多用各种皮毛制作,富人以貂鼠、狐貉皮为裘,贫者以牛、马、猪、羊、猫、犬、鱼、蛇之皮为衫。

在婚姻形态上,大体确定了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形式,同时存留诸如自寻配偶和抢婚的遗风,还表现为“男下女礼”,就是在女家举行结婚仪式,鼓励“入赘”。

而生女真中最强大的完颜部,又分12部,以部为氏。

函普的后人,担负了统一女真各部的重任。完颜绥可时期,已定居安出虎水(黑龙江阿什河流域),种植五谷,制造舟车,建筑房屋,学会了烧炭和炼铁。乌古迪时期,史称“自景祖(乌古迪)以来,两世四主,志业相因,卒定离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乌古(辶西)奠定的基础,为他的后人所继承和发展。

女真族的强大,引起辽王朝的不安。不仅派重兵防御,大辽皇帝还年年东巡。辽国每年要向女真族征收贡马万匹,契丹贵族强买女真族的北珠、人参、生金、松实、白附子、蜜蜡、麻布,他们还随意强抢、殴打女真人。

金时期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领导当时东北的汉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韦族、铁骊族、兀惹族人民共同反辽。他生前还和南宋王朝达成协议,南北夹攻辽军,计划协助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宋、金间的海上交通也日益频繁。

阿骨打在繁忙的战争年代,仍很注意农业生产,对黑龙江流域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做了不少努力。他还创制了女真文字。1125年,宋金联合攻灭辽国。后来,宋、金双方缔约,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形成新的南北对峙。金国拥有了北部中国的广大版图。

金国采用了宋,辽官制。在地方上,州县制与猛安谋克制并行。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组织。

金国有19路总管府,分掌各路兵马和居民。东北地区分属北京路、上京路、东京路。北京路以今辽宁宁城县为中心,领辽西地区和吉林北部。上京路以今黑龙江阿城县为中心,领吉林北部、中部及长春、黑龙江。东京路以今辽宁辽阳市为中心,管辖辽东广阔地带。

女真族在夺取了辽国政权以后,强令中原人口搬迁到黑龙江流域。人来多了以后,农业生产技术有所发展,如松花江畔的肇州、冷山一带,不仅种植五谷和蔬菜,还从外地移植回鹘豆、西瓜、红芍药、桃树、李树。

金兵从中原大肆掳掠木匠、造船匠,来自中原的工匠广泛运用中原建筑的工艺流程和风格。开矿、冶炼也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矿洞、冶铁炉、金银制品、陶瓷烧制、铁制农具的生产技术都超过辽代,但与中原的质量还有不及。如铸铜以铜镜居多,工艺一般虽较粗糙,不过也有像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双龙纹铜镜这样的精品。

金国自铸铜钱,包括“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泰和重宝”,还发行了叫“小钞”、“交钞”的纸币。商业贸易以国家专营为主,以盐为大宗。只有一些金、银首饰的经营,归私人商家经营。金、银器上的“上京翟家记”字款,说明上京的翟家是自产自销的私人银号。

女真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还有本民族的文字。女真文字最早是由一个叫完颜希尹创制的,他仿照汉字楷书,参照契丹文而创制了女真大字。后来,又颁行一种女真小字,是仿照契丹字和汉字的偏旁创制而成,流传至今的女真文已经不多,吉林扶余县石碑崴子屯有一通碑,叫《大金得胜陀颂碑》,是目前最为珍贵的女真文实物。女真文字一直沿用到明代,凡是在女真族地区任职的文武官员,晋京朝见的奏疏、表章,一律要用女真文字书写。

女真文字还分为大字和小字,都是参照汉字而创立的:汉字-〉女真大字;汉字-〉女真小字。女真文是金代用于记录女真语言的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很像汉字。笔画有横,直,点,撇,捺。 书写自上而下,从右向左换行。 而满文是拼音文字前期参照蒙文创立。

金国建国之初,女真族的文化还很落后。侵略中原后,抢劫到大批汉族图书,一批汉族文人前来归附,使女真文化发展起来。女真贵族自幼学习汉族语文和各种文化知识,朝廷还采用骈体文写诏谕和奏章。唐、宋诗词,也是金国宫廷文学的主要形式。女真贵族完颜踌,能诗善画,他在《思归诗》中有“新诗淡似鹅黄酒,归思浓如鸭绿江”这样颇为风趣的诗句。

金国女真族的歌舞音乐也受中原影响,常用乐器有的箫、琵琶、笙、鼓之类。宫廷乐工、歌女也能表演柳永的《望海潮》一类的乐曲。

女真族信奉珊蛮教。珊蛮,即萨满。在女真语中,把巫婆叫珊蛮。所以,珊蛮教实际是一种巫术。重要的是,后来的满洲人也信奉珊蛮教。金国女真人也接受了佛教和道教,于是各地出现了许多佛寺和佛塔。

1234年,在蒙古人的有力打击下,盛极一时的金国土崩瓦解。先前徙居中原、华北和辽东的女真族迅速被同化。而那些留居在故地的女真族,一夜之间作鸟兽散,重又分散为众多的部落,接受来自元朝新政权的统治。

在元代,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称之为混同江,元朝在这里设立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邻、荸苦江5个万户府;又在黑龙江口特林地方设东征元帅府,在乌苏里江流域设阿速古千户所,在滨海地区设鲸海千户所,在黑龙江下游设兀者野人、乞列迷万户府。一般情况是,万户府下有千户所,千户所下又有百户所。这些女真部落,“各仍旧俗,无市并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

永乐元年(1403),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招抚女真族。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儿彻惕”、“主儿扯惕”、“拙尔察歹”,满语称之为“珠申”、“诸申”。

明时期

明朝女真族的分化和重组

明朝先后设辽东都司25卫,奴儿干部司384卫,统辖整个东北地区。女真族分布在松花江以东,黑龙江下游以西,濒临日本海,南界朝鲜半岛的广大地区。明初,依照分布区域,把女真族划作三大集团,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以原渤海国建州为部名,分布在长白山、牡丹江、绥芬河之间,以今吉林珲春县、黑龙江宁安县为聚居地。

建州女真,原为居住在黑龙江三姓(今依兰)的火儿阿部。明初,火儿阿部酋长阿哈出,赐名李思诚,任建州卫指挥。永乐八年(1410),阿哈出死后,他的儿子释家奴,赐名李显忠,世袭父职。宣德年间,阿哈出之孙李满住,率部从三姓迁至宁古塔,又迁至婆猪江(今浑江)一带。正统初,因受海西女真、朝鲜的侵扰,又迁到苏子河上游的灶突山(今辽宁新宾县呼兰哈达)附近。建州女真另一支,为居住在三姓附近的斡朵里部,酋长为猛哥帖木耳(孟特穆),永乐八年,因野人女真侵扰而南迁,几经转迁,于正统初重新集结于浑河流域。

正统七年(1442),明朝设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合称“建州三卫”。万历年间,明朝先后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1583—1593年,努尔哈赤起兵后11年,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为中心,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1599—1616年,又相继统一扈伦四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以赫图阿拉为兴京,史称后金。

海西女真,沿用元代地名,因居地在东海之西而得名,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的吉林扶余县至黑龙江阿城县一带。

海西之名,始见于元代,泛指海西诸卫的女真人。海西女真有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部,又有山夷、江夷之分。山夷依山作窟,即熟女真完颜种;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真。哈达、叶赫属山夷,而辉发、乌拉则属江夷。后迁至呼兰河流域,呼兰与呼伦(扈伦)为音转,又称呼伦四部。17世纪初,为努尔哈赤所吞并。

野人女真,同样是沿袭元代旧名,是女真中比较落后的一部分,故冠以“野人”之称,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及乌苏里江以东。

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东海窝集部,分为萨哈连、呼尔哈、瓦尔喀、库尔喀四部。而呼尔哈部,是建州女真的老家所在。后来,留居原地的仍为呼尔哈部,而迁走的就是建州女真。

明代女真族是重新组合的民族。建州卫、毛怜卫的女真族,多是渤海族遗民,从事农耕定居生活,种谷纺线,饮食服用,与汉族没有多大区别。海西女真人,多是金代完颜部后裔,同样也从事耕稼,他们倚山作寨,亲属聚居在一起。野人女真,又称女真野人,是女真族同赫哲族、鄂伦春族融合而成的一支,风俗与海西女真相同,所不同的是,“不事耕稼,惟以捕猎为生”。

满族的形成

满族始称满洲,后有新(满语“伊彻”)旧(满语“弗”)满洲之分,实际上包含东北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

正统七年(1442),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在明朝统治下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建州三卫”的出现,标志了满族主体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帜下,不止是女真各部,还有赫哲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的先民们,也采用了女真族的名号。15—17世纪,满族已成为一个新的共同体。所以,满洲之为族称,是以建州、海西女真为主体,同时又包括了大部分野人女真,当地的汉族、蒙古族和别的民族,也是构成满族的重要因素。

肃慎作为满族的最早先民,尽管史书上语焉不详,但考古发掘资料却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物证。肃慎及其后裔,既有关联又不能等同,不应该把肃慎以下的邑娄、勿吉、靺鞨、女真各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当为满族本身的形成发展过程。可又不能把肃慎以下,直至明代女真人的世代相承关系,与满族的形成割裂开来。满族真正以一个民族出现,只能说在明代末期的17世纪之初,这时已从女真人中间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的历史,起源于明代女真的分化和重新组合。

女真族本来是散居于东北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一带的游牧民族,古为萧镇氏,隋唐时称为靺鞨,分为七部,五代时改称为女真。宋时又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两部,熟女真受辽国统治,生女真却散居东北,不受辽管。北宋末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改国号为金,是为金太祖,并起兵反辽,又与宋合作,把辽消灭,称霸北方。后金兵南下侵宋,首都汴京沦陷,宋室南迁继续抵抗。后来,金国不断地向南宋作出侵略、敲诈等行为,更多次侵略南宋。但后来金国开始衰落,被漠北的蒙古人反叛。

蒙古本臣服于金,而金国一直以分化的策略,煽动草原上各部互相攻伐,加上以减丁政策,对他们三年屠杀一次。终于,蒙古在成吉思汗领导下崛起,并联宋伐金,终至灭亡。

金国灭亡后,女真人仍是散居于东北。明初在东北设了三个卫所,分为建州、海西、野人,建州到了努尔哈赤时强大,他吞并了女真各部,复用国号为金,是为后金,后又把女真族改名为满洲族,并起兵叛乱攻明,死后其子皇太极继位,改国号清,是为清太宗。皇太极先假意与袁崇焕和谈,称机攻伐朝鲜。其后南侵,不久太宗崩,世祖福临幼年继位,由王叔多尔衮摄政。此时,大明由于天灾多发,民变四起,终被李自成所灭。1644年,吴三桂与李自成的农民军激战于山海关。吴三桂以“材帛”、“割地”为条件向后金求援,多尔衮率后金军入关参战,满洲人正式侵入中原。

不久,世祖崩。圣祖玄烨继位,开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但到了乾隆晚年,盛世开始转下。道光年间爆发鸦片战争,接著被列强侵害,加上内乱,满人的统治动摇,汉人乘势抬头。咸丰皇、光绪皇等先后图强,可惜都失败。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满清政府被推翻。

满洲族到了今天仍生活于中国东北一带。

明初到明中叶,东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分为建州、 海西、东海(野人)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于今牡 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于今松花江 流域;东海女真则散居在黑龙江及库页岛一带。自明初 至明中叶,在女真住地设置卫、所,逐渐增加,多达384 个卫、所,总属奴儿干都司名下。卫、所的长官如都督、 指挥使、同知、佥事、千户长、百户长等,均以女真酋 长担任。明廷给予印信,允许定期赴京朝贡。并先后于 广宁、 开源、抚顺、清河、□阳、 宽甸等处开设马市, 进行贸易。此类卫所称为羁縻卫所,故仍受辽东都指挥 使司节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为明廷内官,在 明永乐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余年中,屡受 朝命出使奴儿干(黑龙江下游地区),并于永乐十一年 (1413)和宣德八年兴建和重建永宁寺于奴儿干都司所在 地(黑龙江口附近亨滚河来汇处特林地方古城),两次 皆立碑于寺前,前者额题《永宁寺记》,后者额题《重 建永宁寺记》,详细记载奴儿干都司及永宁寺建立经过 与亦失哈屡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汉、女真、蒙古、藏 4种文字,题名均由亦失哈领衔居首,以下数十人,有汉、 女真、蒙古等多种民族成分,为明朝东北部疆域及女真 各部臣属明朝的历史见证。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为元胡里改、斡脱怜二 万户的部民,酋长阿哈出、猛哥帖木儿于明初来归,先 后建立三卫(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设指挥 使,统辖其众。海西各卫所后来发展为叶赫、辉发、哈 达、乌拉四部。因受东海女真的袭扰,建州、海西二部 相继辗转南移,嘉靖年间(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属 于今抚顺以东苏子河一带;海西四部则散处于今开原以 北辉发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产力发展较快,农耕 技术相对提高,已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迅速由采集狩 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各部部长 称贝勒、贝子,拥有大批奴仆(阿哈),成为奴隶主(额 真),平民则称为伊尔根。永宁寺碑 明成祖经营奴儿干设立卫所的记事碑,背面 有女真文,为女真文字资料中的珍品

明万历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杰出首领、猛哥帖 木儿的六世孙努尔哈赤起兵,统一了建州各部,万历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努尔哈赤都督佥事,寻升左都督, 后加授龙虎将军。努尔哈赤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 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在统一过 程中,努尔哈赤将女真人原有的狩猎生产组织形式“牛 录” 加以增定完善, 创建了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八 旗”。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称大□,沿用“金”为 国号,史称后金。关于后金建国前及后金时期的社会性 质,目前史学界各家说法颇有差异,讨论正在深入发展。 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死,其第八子皇太极继大汗位,于天聪九年(1635)改“诸申”(女真另一译写形式) 为“满洲”,从此满洲代替女真为族名,而其余女真各 部亦各以赫哲(赫真)、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名通行,女真一名在清代逐渐消失。皇太极于天聪十年(1636)改国名为清,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女真又名女贞或女直,是我国古代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也是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的前身。女真人在历史上先后建立过金朝、东夏、扈伦、后金等古代政权。女真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女真人,就是哈尔滨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女真民族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在哈尔滨的阿城区,你至今还可以看到很多女真人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包括当地人的说话至今保留着我们现在熟知的京腔。金国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其创建者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女真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五代时,女真之名始见于史籍,并受契丹所统治。女真完颜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建立后,很快统一了女真各部。此后,女真族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九月,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率部誓师于涞流河(今黑龙江与吉林省间拉林河)畔,向辽朝的契丹统治者宣战。他在取得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胜利后,于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年号收国。金朝建国后,在护步答冈会战中大败辽军,随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攻取五京的前后步骤是东京(今辽宁辽阳)、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北京)。五京一下,辽朝随即灭亡。金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挟灭辽之威,很快席卷而南,于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灭亡北宋。以后金与南宋多次交兵,南攻与北伐,均无力改变南北对峙的局面。

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终维持其霸主地位。但是,随着蒙古的兴起,金的强国地位受到了威胁。金蒙世仇,结怨甚深,蒙古人对金「怨入骨髓」。金西北邻蒙古,西邻西夏,南邻南宋,处于西、西北、南三战之地,战略地位有明显的弱势。对待三国的战略,金的正确选择是结夏联宋,对抗蒙古。团结西夏,可以从西面牵制蒙古南下。成吉思汗于建国后对金「乃定议致讨,然未敢轻动」,其重要原因是担心攻金时西夏可能构成的侧面威胁。联合南宋,可以免除后顾之忧,避免两面作战,全力对付蒙古。然而,金朝统治者却错误地选择了绝夏、攻宋、抗蒙的战略,结果三面树敌,自我孤立,致使形势急转直下。蒙古攻西夏,西夏求援于金,金坐视不救,西夏投附于蒙古,与蒙古联手攻金,金处于西、北两面受敌窘境。金为减轻压力,从中都迁都汴京,采取弃北图南的战略,进攻南宋,企图挹彼注兹,失之于蒙而获利于宋,于是「南开宋衅,西启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补患」。结果,金北方尽失于蒙,南方受挫于宋,国土日蹙,国力日衰,在蒙宋夹击之下,「遂至失国」。

金共历九帝,前后一百二十年。疆域盛时北达今外兴安岭,南抵淮河,东临于海,西至陕西,人口4470余万。

金朝的军事制度是一种多成分的结合体,在原女真军制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契丹,渤海、奚、汉等民族的军事制度,而有其自身的特点。金朝军事机构较为简化,重视骑兵的作用,也逐步建立和发展其他兵种,军队中民族成分复杂,实行签军(徵兵)和募兵兵役制度,军事职官的地位较高。金朝的军制对后世的军制有一定的影响。

金代文化虽然保留和吸收了女真族的某些文化传统,但基本上是继承辽、宋的汉族文化。

清朝大家都知道是满族人建立的:而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清朝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以上就是关于女真人的时代,女人的地位是怎么样的全部的内容,包括:女真人的时代,女人的地位是怎么样的、女真人的发源地点在哪、“女真族”为何改名叫“满族”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5097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