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史的地方官制

内史的地方官制,第1张

汉高帝刘邦建立汉朝后,改秦朝的郡县制为郡县、封国并存的郡国制。封国分为王国、侯国两等。汉初,王国辖有多郡。王国设置的官员有丞相、太傅、内史、中尉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其中只有丞相由朝廷任命,内史等官均由诸侯王自己任命,内史仅次于丞相。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减王国封地,仅留一郡,诸侯王也丧失了治国权,丞相改称相,王国官员皆由朝廷任命。汉成帝时,罢中尉,由内史兼掌中尉的职责。绥和元年(前8年),又罢内史,由相全权管理王国, 相当于郡守。东汉初,恢复了内史等王国官吏的建制,不久之后又废除。 晋朝太康十年(289年)十一月,将王国的相改为内史,其它封国的行政长官依然称相。郡王封国的内史,相当于郡太守;县王封国的内史,相当于县令、县长。后废除县王,只保留郡王,内史职责相当于郡太守。要郡亦有以内史代太守者,如东晋会稽郡。南朝的宋、齐、梁、陈承袭晋制。“五胡乱华”时期的北方政权亦然。

《晋书·职官 》:诸王国以内史掌太守之任,又置主簿、主记室、门下贼曹、议生、门下史、记室史、录事史、书佐、循行、干、小史、五官掾、功曹史、功曹书佐、循行小史、五官掾等员。

《晋书》记载的内史有:

淮陵内史、平原内史、清河内史、河间内史、梁国内史、西阳内史、汝南内史、下邳内史、始平内史、谯国内史、高密内史、临川内史、太原内史、吴国内史、吴郡内史、彭城内史、随郡内史、会稽内史、琅邪内史、乐安内史、新蔡内史、成都内史、常山内史、武陵内史、长乐内史、陈留内史、淮南内史、庐江内史、顺阳内史、宣城内史、南平内史、历阳内史、吴兴内史、秦国内史、武邑内史、鄱阳内史、上庸内史、晋陵内史、邵陵内史、安丰内史、义兴内史、丹阳内史 隋炀帝在诸郡设通守,为太守之副,在京兆、河南者称内史。

元世祖时改王傅为内史,内史府有中尉、司马、谘议等官。

武周时期的官职设置基本沿用唐制,

一般内阁正三品上就相当于其他朝代的一品,

武周时的一品二品三品都给了皇亲国戚,比如国仗,国舅等等但是都没有实权,只有虚衔也就是说位高而权不重

千牛卫中郎将官职而不是官衔,也就是说千牛卫中郎将不一定是正四品上也有可能是正三品下,在上面是千牛卫大将军是正三品上的官职就相当于现在的师长可能是上校也可能是大校或者少将

武官从上到下一般为:

1天下兵马大元帅(正一品)

2统兵大都督(正一品)

3天策上将(正一品)

4镇国公(正一品)

5靖国公(正一品)

6辅国公(正一品)

7护国公(正一品)

8卫国公(正一品)

9骠骑大将军(从一品)

10安西节度使(从一品)

11辅国大将军(正二品)

12神策大将军(正二品)

13龙武大将军(正二品)

14神武大将军(正二品)

15镇国大将军(正二品)

16左卫上将军(从二品)

17右卫上将军(从二品)

18冠军大将军(正三品上)

19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上)

20羽林将军(正三品)

21骁卫大将军(正三品)

22武卫大将军(正三品)

23威卫大将军(正三品)

24领军大将军(正三品)

25金吾大将军(正三品)

26监门大将军(正三品)

27千牛卫大将军(正三品)

28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下)

29云麾将军(从三品下)

30忠武将军(正四品上)

31轻车督尉(正四品)

32壮武将军(正四品下)

33怀化中郎将(正四品下)

34宣威将军(从四品上)

35中郎将(从四品上)

36明威将军(从四品下)

37归德中郎将(从四品下)

38定远将军(正五品上)

39骑都尉(正五品)

40宁远将军(正五品下)

41怀化郎将(正五品下)

42游骑将军(从五品上)

43游击将军(从五品下)

44归德郎将(从五品下)

45昭武校尉(正六品上)

46骁骑尉(正六品)

47怀化司阶(正六品下)

48振威校尉(从六品上)

49飞骑尉(从六品)

50致果校尉(正七品上)

51云骑尉(正七品)

52怀化中候(正七品下)

53翊麾校尉(从七品上)

54武骑尉(从七品)

55归德中候(从七品下)

56宣节校尉(正八品上)

57宣节副尉(正八品下)

58怀化司戈(正八品下)

59御侮校尉(从八品上)

60御侮副尉(从八品下)

61归德司戈(从八品下)

62仁勇校尉(正九品上)

63怀化执戟长(正九品下)

64陪戎校尉(从九品上)

65归德执戟长(从九品下)

66军曹

67军士

68新兵

69马夫

70草民

西周时设,或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掌管著作简册。策命诸侯、卿大夫及爵禄的废置。秦汉沿设,《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前155年)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右内史为京兆尹。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又都水,铁官两长丞。左内史更名左冯翊,属官有廪牺令丞尉。又左都水、铁官、云垒、长安四市四长丞皆其下属。西汉初,大封诸侯王,在王、侯国内置内史,掌民政。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职如郡太守。后代沿置,至隋始废。隋因避杨忠讳,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称中书令为内史令。清初入关时,置内史,相当于以后的大学士。

会稽内史,其职级为太守,系会稽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西汉初分封了许多诸侯王国,对王国内掌民政的主官,便借用了内史这个名称。晋时亦沿用。因咸和元年(326)司马昱从琅玡王改封为会稽王,其时会稽不称郡而称会稽国。

沛是地名,江苏沛县简称,昔沛县西有大泽,故称沛地为沛泽。至春秋末,楚国灭宋,的沛地置县,始改称沛县,简 称沛。

而内史才是官职

汉朝

汉高帝刘邦建立汉朝后,改秦朝的郡县制为郡县、封国并存的郡国制。封国分为王国、侯国两等。汉初,王国辖有多郡。王国设置的官员有丞相、太傅、内史、中尉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其中只有丞相由朝廷任命,内史等官均由诸侯王自己任命,内史仅次于丞相。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减王国封地,仅留一郡,诸侯王也丧失了治国权,丞相改称相,王国官员皆由朝廷任命。汉成帝时,罢中尉,由内史兼掌中尉的职责。绥和元年(前8年),又罢内史,由相全权管理王国,[3]相当于郡守。东汉初,恢复了内史等王国官吏的建制,不久之后又废除。

晋及十六国

晋朝太康十年(289年)十一月,将王国的相改为内史,其它封国的行政长官依然称相。郡王封国的内史,相当于郡太守;县王封国的内史,相当于县令、县长。后废除县王,只保留郡王,内史职责相当于郡太守。要郡亦有以内史代太守者,如东晋会稽郡。南朝的宋、齐、梁、陈承袭晋制。“五胡乱华”时期的北方政权亦然。

《晋书·职官 》:诸王国以内史掌太守之任,又置主簿、主记室、门下贼曹、议生、门下史、记室史、录事史、书佐、循行、干、小史、五官掾、功曹史、功曹书佐、循行小史、五官掾等员。

《晋书》记载的内史有:

淮陵内史、平原内史、清河内史、河间内史、梁国内史、西阳内史、汝南内史、下邳内史、始平内史、谯国内史、高密内史、临川内史、太原内史、吴国内史、吴郡内史、彭城内史、随郡内史、会稽内史、琅邪内史、乐安内史、新蔡内史、成都内史、常山内史、武陵内史、长乐内史、陈留内史、淮南内史、庐江内史、顺阳内史、宣城内史、南平内史、历阳内史、吴兴内史、秦国内史、武邑内史、鄱阳内史、上庸内史、晋陵内史、邵陵内史、安丰内史、义兴内史、丹阳内史

南北朝

北魏初期,有郡县无封国,爵位皆为虚封。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进行汉化改制,创建开国五等爵,一如晋制,王国的行政长官称内史,其它封国的行政长官称相。北周时,废国存郡,作为王国官吏的内史一职也随之取缔,后世不再复置。[4]

隋朝以后

隋炀帝在诸郡设通守,为太守之副,在京兆、河南者称内史。

元世祖时改王傅为内史,内史府有中尉、司马、谘议等官。

狄仁杰的最大官职,是几品

狄仁杰的最大官职是身为宰相时的官衔为正三品。

狄仁杰是唐朝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他公正严明、断案如神,同时也是清廉不阿、整肃朝纲的一朝宰相。宰相的职位相当于现代的总理,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可身为宰相的狄仁杰官衔却只是正三品。 唐代正一品大官是三师与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从一品是指太子的三师,这一品级上的官只是一种很高的虚衔,并且不常设,而且每一朝被授的人员一但死亡或缺职后不再补充。所以这一品级的官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能表示被授人员地位的尊荣罢了。 正二品的官位武则天时期以前,只有尚书令。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就当过尚书令,并且是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担心犯了忌讳,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因此唐代尚书令这个官职一直空缺。尚书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机关,尚书令无人刚当,顺理成章尚书令的佐官左右尚书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实际长官,官职是从二品。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唐代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渐渐也成了虚职。 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也是最大的文官。 唐朝是否有内史这一官职?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萧瑀、李绩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 其次,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中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旋复旧称。 可见,唐代并没有内史这一官职,是编剧的失误,但是狄仁杰确实任过中书令,上面也叙述过了,虽然官职仅为三品,但是实际行使的宰相权力,很有可能是编剧把内史省和中书省弄混了,中书令是国家机关的策划部门,相当于现在的发改委等部委机关,是很高层级的权力机关。 狄仁杰的最大官职,是几品

别听上面胡说

狄仁杰最大官“同凤阁鸾台章事 内史”正3品 唐朝宰相是委员制的,3省长官就是宰相,还有一些入选委员如狄仁杰也算宰相所以他是同凤阁鸾台章事,就是与凤阁鸾台章事地位一样,内史即内史令(中书省长官),也是宰相,可以说狄仁杰是联席宰相 凤阁鸾台章事是其中一省长官的称谓 武周时期的狄仁杰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官位是个什么概念?

宰辅就是宰相。狄仁杰是正三品的品秩;因为他是内史令(中书省长官),所以他是宰相之一!

问题的关键是:唐朝的宰相的评判标准并不在于品秩,而是与不同时期的行政体制、皇权/相权消长密切相关。纵观整个唐朝,宰相沿革分为3个阶段: 1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武德元年(618年)到武德六年(623年),以三省之长,尚书令、中书令(2人)、侍中(2人)同为宰相。 2只有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宰相。 时间断限为贞观二十三年至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3自肃宗乾元以后,非中书令、侍中而为相者,需加“同平章事”之名方为宰相。 另外,中唐以后,上述的宰相被称为“正相”;在“正相”之外,还有“使相”与“内相”(某些翰林学士)这两种形态的宰相。 宰相的品秩:唐朝一品职官为“三公三师”,无实权;正二品职官为尚书令,因李世民做过所以无人敢做。所以中唐以前的宰相有可能是:从二品的尚书左右仆射(尚书省实际长官)、正三品的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曾改称“内史令”)和侍中(门下省长官,曾改称“纳言”),或者品秩更低、但是加“同平章事”之名的宰相。 所以,狄仁杰不论是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期,还是做内史令(中书省长官) 时期,都是宰相之一! 狄仁杰只有三品官职吗

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的官职,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而仆射虽然是最大的官,但如果不被加上这个官职,也会被排挤出宰相之列,成了虚职。 唐代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

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也是最大的文官了 神探狄仁杰到底官有多大

狄仁杰字怀英,山西太原人,早年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大理寺丞,豫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狄仁杰升任宰相,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 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拜内史,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狄仁杰晚年结局如何?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当朝。是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

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迁纳言。用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久视元年(700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

扩展资料:

人物故事

狄仁杰担任并州法曹时,同僚郑崇质要到很远的地方公干,但是他的母亲年老多病。狄仁杰主动对郑崇质道:“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他去见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行。

蔺仁基非常感动,联想到自己与司马李孝廉之间的不和,深感惭愧,主动与李孝廉和解。他还经常对人称赞狄仁杰道:“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后世遂用“斗南一人”比喻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狄仁杰

武则天加封狄仁杰为“黜置使”,黜置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1、唐朝的内史就是中书令,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

2、唐朝的黜陟使是唐朝中央对地方监管和巡查的专员,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员,也可称钦差。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回督导组组长。

扩展资料:

1、隋唐早期,任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

隋朝时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内史令,中书省为内史省。炀帝时一度改为内书令,开始与侍中成为宰相,在具体执政上超过尚书令,尚书令仅仅成为荣誉头衔,隋文帝的三个儿子同时被加尚书令,而执政的杨素为中书令(内史令)。

唐朝依然沿袭隋朝,唐太宗开始也加衔尚书令。唐武德三年(620),复为中书令。高宗曾改为右相。武则天时改中书令为“内史”,中书省为“凤阁”。

玄宗开元初一度改为紫微令,天宝初又改为右相。后均复旧。唐初中书令为正三品,位侍中上,大历二年同升正二品。

唐后期多以两省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以两省长官位高权重故,不常除拜。或用以藩镇武将加衔,不预政事。

2、黜陟使制度,是唐代朝廷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察、以决定对其进行升迁或贬黜的重要制度。这种行政监察对唐代地方官吏的有效任用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新唐书》载,黜陟使在唐代要“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巡省天下诸州,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可见黜陟使的职责一是要“察善恶、举大纲”,即对地方官吏的吏治进行监督。

对今人来说,“黜陟使”这个名称比较陌生,后来唐朝也废掉了这个官名,改为其他名称。虽然名称不一,但功能都是巡视地方、考察干部。

根据其功能,它另外的名称又叫巡察使、安抚使。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监察区(后增加到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一人。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叫做跨行政区监察。跨行政区监察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天高但皇帝不远”,对地方干部有很强的威慑力,也让优秀地方干部能够脱颖而出。

史载,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派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二十年(646年)又派孙伏伽等大臣20人巡察全国各地,循汉制以六条问事,考查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 间疾苦,赈济穷乏。

玄宗、肃宗时,亦曾遣使出巡。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为推行“两税法”,又在各道设黜陟使,以统一税制,同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可见,这是一个权力颇大的钦差大臣干的活。

连续剧《神探狄仁杰》某集中说到狄仁杰被武则天任命为“黜陟使”一事,但字幕打出的却是“黜置使”。“黜置”的“置”乃讹化字,应为“陟”,从无“黜置使”一职。

,唐朝沿袭隋制,只不过改“内史省”为“中书省”,中书省长官在隋朝称为内史令,唐朝称为中书令

狄仁杰

狄仁杰,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唐高宗大怒,命令将其杀死。狄仁杰奏罪不当死,唐高宗疾言厉色地说:“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狄仁杰神色不变,据法说理:“犯言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通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终于迫使唐高宗改变了主意,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待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格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权要进行了弹劾。调露元年(679年),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弘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本立最终被定罪,朝廷肃然。后来,狄仁杰官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以狄仁杰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征发数万人别开御道。狄仁杰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罢,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闻之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其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狄仁杰针对当时吴、楚多*词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夏禹、吴太怕、季札、伍员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受越王株连的有六、七百人在监,籍没者多达5000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数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军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则天说:“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杀为流,安抚了百姓,稳定了豫州的局势。其时,平定越王李贞的是宰相张光弼,将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杰没有答应,反而怒斥张光迅杀戮降卒,以邀战功。他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兵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狄仁杰义正辞严,张光迅无言可对,但怀恨在心,还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狄仁杰生平详见>

太守 :战国时为对郡守的尊称。《战国策赵策一》韩王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踵曰:“今王令韩兴兵以上党入和於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西汉时始为郡守的正式官名。景帝中元二年(前148),改郡守为太守。魏、晋、南北朝惟北周称郡守,馀均以太守为郡长官。隋大业中及唐天宝年间,改州为郡,官名亦称太守。汉太守秩二千石,总管行政、财赋、刑狱,军队虽有都尉,仍归太守控制。佐官(丞、尉、长史)由朝廷任命,属吏(功曹、主簿等)自行辟任。属吏与太守祖同君臣,属吏每称郡府为“本朝”、“郡朝”、“府朝”。东汉末设州牧後,太守受州牧管辖,权力缩小。因战乱频旧,太守多加将军、都督等官,军事职能加强。西晋末,中原丧乱,太守带将军号者更多。南北朝设州渐多,郡的辖境随之缩小。隋文帝废郡存州,以刺史代太守,罢地方官自辟佐吏之权。隋炀帝废州存郡,唐初复隋开皇之制,玄帝天宝再废州存郡。隋、唐州郡、刺史太守名义屡变,实质并无区别。及肃宗至德二载(757)改郡为州後,太守不再为正式官名。以後宋知州事、明清知府,均以太守为别称。

内史:1 官名。

▶ 西周 始置, 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

▶ 春秋 时沿置。 见《周礼‧春官‧内史》。

2 官名。

▶ 秦 官, 掌治理京师。

3 官名。

▶ 西汉 初, 诸侯王国置内史, 掌民政。 历代沿置, 隋 始废。

4 官名。

▶ 隋文帝 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置内史监、令各一员。

▶ 隋炀帝 改为内书省。

▶ 唐高祖 武德 初复为内史省, 三年改为中书省。 後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改名狂魔”武则天掌权后,为了显示自己与之前帝王的不同,将中书省改名为“凤阁”。门下省改名为“鸾台”。因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武则天时期就被称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并将中书令改名为“内史”,成为当时的首席宰相、政事堂的总负责人,

以上就是关于内史的地方官制全部的内容,包括:内史的地方官制、内史是什么官、会稽内吏这儿个古代官名相当与现代的什么官员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4804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