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纹和夔纹又象征着什么呢?它们为什么比龙凤纹更受当时人们的重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并无与其相应的文字。“饕餮”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左秋明所著《左传》,其中有:“缙云民有不才子,贪于饮食,首于货贿,侵欲崇侈,不知盈厌,聚敛积宝,不知其极……谓之饕餮。”战国时《吕氏春秋》有:“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夔”一词最早在《庄子·秋水》中有:“夔谓舷目,吾以一足踔而行。”又有:“夔,神也,如龙一足。”这些文字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把饕餮和鼎联系在一起,当1000多年后宋代的金石学家们研究这些文字时,很自然地把青铜器上这种有首无身的兽面纹称作饕餮,把那如龙一足的动物纹称作夔纹,这种称谓的本身是值得继续研究的。细观饕餮纹,有的形似牛头,有的形似虎头,但绝大部分是由两个相向对称的夔纹组合而成,即两个侧视的夔纹合并成一个正面直视的饕餮纹。对动物纹样的这种表现形式,在青铜器上随处可见,如商代名器“龙虎尊”其主体纹饰虎纹就是由两个侧视的虎身共有一个正面直视的虎头。由此或许可以推断,饕餮纹正是夔纹所表现的这种神秘想像动物的头部正面特写,或者这两种纹样在当时设计者心目中本来就是对同一类想像动物的不同表现。在青铜纹样中通常对动物纹作侧身影像式表现,几乎全部将四足动物表现为二足,二足动物表现为一足,这样的表现形式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才开始改变,因此纹样中一足的表现实际应为二足。我们不妨大胆地认为,所谓饕餮纹和夔纹所表现的想像动物是和龙凤一样的原始图腾,或者就是龙图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奴隶社会是以宗教、战争、吞并、残杀为基本特征的,那个时代赋予这些图腾的使命除了具有协上下,承天体的祯祥意义外,还必须具有神秘威吓的力量,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夔纹正是以其怪异的形象恰到好处地反映出这种神秘的威力。
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别名又叫狍鸮。传说中的饕餮是极为贪食的恶兽,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头无身。
玉雕作品中的饕餮,大多以饕餮纹的形式出现。饕餮纹的特点是:大眼、有鼻、双角,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一般没有下唇。这不仅仅使它看起来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还给人一种古意悠然,境界神秘的神圣感。
饕餮受人青睐的原因
饕餮之所以能够备受世人青睐,和它的神圣吉祥寓意有着很大的关系。饕餮(纹)寓意着:驱妖辟邪、避祸求福、护主驱凶、招财纳福、趋利避害、守护安全、助长财运等美好寓意。
也正因为这些,饕餮被广泛用于众多青铜器纹饰上。此外,在古代诸多富贵人家的大门铺首上的兽头,其实都是饕餮,象征镇宅祈福,出入平安。
青铜艺术,我国传统的造型艺术。主要指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铜锡和铜锡铅合金铸造的器物。 以饕餮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的出现,预示着阶级分野的开始,贵族借助于想象而编造出来的“祯详”或标记,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表示出这个初生阶级对自身统治的肯定和幻想。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 作为一种工艺品艺术,同时全部融合了当时的政治、宗教、理念和手段,这在中国工艺品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饕餮究竟是什么呢?至今尚未定论。从外形上来看,是一种兽面纹,是什么兽,则有点象中国龙、麒麟等一样,是牛、羊、虎、鹿、山魈……。它实际是原始祭祀的符号标记。含有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突出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它可能是巫、尹、史们的杰作。 正是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才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的本质。如同给人以恐怖效果的希腊悲剧所渲染的命运感,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而成为美的艺术。 巫、尹、史在当时是“天知道”级的大人物,因为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专职变为统治者阶级的宗教政治宰辅后,在宗教的外衣下,为其本阶级的利益出谋划策,通过神秘诡异的巫术,--宗教形式来提出“理想”,预卜未来,编造关于自身的幻想,把阶级的统治说成是上天的旨意。 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运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 吃人的饕餮恰好可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并在工艺品上深深地烙印。纵观中外历史,古代诸氏族的野蛮的神话传说,残暴的战争故事和艺术作品,包括荷马史诗、非洲面具……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 用感伤的态度是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这个动辄杀戮千百俘虏、奴隶的历史年代早成过去,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至今为我们所欣赏、赞叹不绝。不正是它们体现了这种被神秘化了的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吗? 中国的青铜饕餮也是这样,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 在宗法制时期,它们并非是审美观赏对象,而是诚惶诚恐顶礼供献的宗教礼器,在封建时代也有因为害怕这种狞厉的形象而销毁它们的史实。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已经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迫的文明社会里,体现出远古历时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才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
象征:
饕餮纹首先出现在商周的青铜器中作为纹饰。象征着政治权力、地位与财富的占有,让人望而生畏。
饕餮当为天神或太阳神之属,饕餮纹中对眼睛的强调,正是其作为太阳神——光明这个特征的描述,所以也象征光明。
青铜器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识的体现,周代则发展为“敬天法祖”,形成宗教、政权、族权三位一体的表征。
大部分学者认为,商周统治者用青铜器纹饰的“狰狞恐怖”来表达王权的“神秘威严”,以表达其对政治权力、地位与财富的占有,让人望而生畏。
奴隶主在这些可怖狰狞的纹饰中寄托了他们全部的威严、意志、荣贵、幻想和希望。张光直先生同样认为“青铜便是政治和权力”,但他认为这些动物纹样不是为了威吓,而是为了与神沟通。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把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结为神的力量,人们对神灵充满敬畏之心,乞求神灵,取悦神灵,借助神力以支配事物。
巫师们利用青铜器上的动物们与神灵交流,因此这些怪异动物纹样也就代表着神秘和权力。
扩展资料:
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别名叫狍鸮,古书《山海经·北次二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
其名可比喻贪婪之徒,人们一般称这种人为“老饕”。《左传》中记载饕餮为缙云氏之子,而不是龙之九子之一。
而人们所说的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被认为是描绘饕餮的兽面。这种纹饰出现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
饕餮在以中国传说或玄幻武侠为题材的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以及影视作品中均有相关形象。
参考资料:
饕餮(tāo tiè)
饕餮,汉语词语,读音tāo tiè,意思是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鼎彝等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比喻凶恶贪婪的人;比喻贪吃的人;贪婪地吞食;相传为尧舜时的四凶之一;复姓。
出处:
《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魏书·桓玄传》:“取妾之僭,殆同六礼,乃使尚书仆射为媒人,长史为迎客,嬖媵饕餮,贺同长秋。”
清·唐孙华《发粟行》:“竟使官糈饫饕餮,诏书挂壁徒空文。”
章炳麟《代议然否论》:“故令贪夫盈於朝列,饕餮贡於大庭。”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而且他最讲究吃,他是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
《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居上无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无忠诚之节,而有奸欺之罪。”
唐·杜甫《麂》诗:“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
清·李渔《奈何天·伙醋》:“终不然闯席的任情饕餮,先来客反忍空枵。”
聂绀弩《略谈鲁迅先生的》:“而人类的恶鬼则高踞在这些活的尸骨,死的生命上饕餮着人肉的筵席。”
《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檮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
《吕氏春秋·恃君》:“鴈门之北,鹰隼、所鷙、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参见“四凶”。
南朝·梁·世祖赐武陵王纪姓饕餮氏。见《梁书·武陵王纪传》。
解释:
1、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怪物。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
饕餮纹
2、比喻贪得无厌者,贪残者。
3、特指贪食者。
4、比喻贪婪;贪残。
5、贪婪地吞食。
6、相传为尧舜时的四凶之一。
7、复姓。
1、饕餮纹代表着智慧与精神意志,象征着内涵与特征。
2、饕餮纹是器物的主要纹饰,体现出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饕餮纹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兽面纹有躯干、兽足、兽面等,最早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以上就是关于我国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夔纹有什么象征意义全部的内容,包括:我国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夔纹有什么象征意义、玉器上的饕餮是什么意思、饕餮纹又称面兽纹它是什么商什么代青铜器的代表纹样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