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甄姬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的甄姬是一个怎样的人,第1张

甄姬(甄宓),中山无极人,汉太保甄邯的后人,父亲甄逸官至上蔡令。三岁时失去父亲,九岁能文识礼,看懂过去的成败得失。建安年,袁绍为次子袁熙取她为妻。後来曹操与袁绍宣战,袁熙被外调出去守幽州,甄氏独自留在冀州。袁绍兵败,曹军将冀州踏平,曹丕趁乱取她为妻,很是宠爱,之后她为丕生下魏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曹丕称帝,封她为文昭皇后。汉亡之后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宠郭后、阴贵人,甄宓从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内使赐死她,葬于邺。甄皇后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曹植(曹丕之弟)曾以《感甄赋》一文,来寄托他对甄氏的哀思。魏明帝继帝位后,为避其母讳,乃改名《洛神赋》。

曹操有多少个女儿史书无明确具体的记载 。封建时代重男轻女 ,撰史书者不详记曹操所 有的女儿及其事迹 ,那是毫不为奇的 。《三国志》卷二十《武文世王公传》说曹操生有“二十五 男”(以下凡引用《三国志》原文均只标明其出自某卷某传) ,如果按一般的生育情况来推测 ,曹 操可能亦会生有近似于男儿数目的女儿 ,但由于记载不全 ,我们暂时不能断定出一个确切的数 字来 。可幸的是曹操的女儿中有因嫁给王公大臣而与显贵要人的行事有涉 ,因而偶尔亦被史 笔所及 。故现在我们透过某些有关的史料 ,大略亦能窥到一点有关曹操的诸女儿及其婚姻的 情况 。

目前 ,根据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的注文以及范晔《后汉书》中所提供的零星资料来考察 ,

我们初步可以知道曹操至少有六个女儿 。

其一名叫曹节 ,嫁汉献帝为皇后 ,故又称为献穆皇后 。

(建安) 二十年春正月 ,天子立公 (按 :指曹操) 中女为皇后 。(见卷一《武帝纪》)

景元元年夏六月 , ⋯⋯己未 ,故汉献帝夫人节薨 ,帝 ( 按 : 此帝指魏文帝) 临于华林园 , 使使持节追谥夫人为献穆皇后

。(见卷四《三少帝纪》) 据《后汉书•皇后纪》,曹节于建安十八年 (公元 213 年) 嫁汉献帝 ,翌年封为贵人 ,又翌年立

为皇后 ,魏景元元年 (公元 260 年) 卒 。以她嫁时已有 15 岁计算 ,其年寿大约有 60 多岁 。 其二号曰清河公主 ,刘氏所生 ,嫁夏侯木矛木 。

太祖以女妻木矛木 ,即清河公主也 。(见卷九《诸夏侯曹传》)

其三号曰安阳公主 ,嫁荀恽 。

太祖以女妻 (荀) 长子恽 ,后称安阳公主 。(见卷十《荀 荀攸贾诩传》)

其四号曰金乡公主 ,尹氏所生 ,嫁何晏 。晏 ,何进孙也 。母尹氏 ,为太祖夫人 。晏长于宫省 ,又尚公主 。(见卷九《诸夏侯曹传》)

晏妇金乡公主 ,即晏同母妹 。(见卷九《诸夏侯曹传》裴注引《魏末传》) 。 其五其六分别叫曹宪和曹华 。

建安十八年 ,操进三女宪 、节 、华为夫人 ,聘以束帛玄纟熏五万匹 ,小者待年于国 。十九 年 ,并拜为贵人 。(见范晔《后汉书•皇后纪》)

由于原始材料稀少内容简略 ,曹操诸女儿的生卒年多数都不可考 ,有的甚至连名字亦不能 知 。不过细心考察分析所有有关的材料 ,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问题 :

其一 ,可以看出曹操往往利 用女儿的婚姻来为政治服务 ,藉此去笼络和操纵政界要人 、亲信权臣以及精干人才 ,以求扩大 和巩固曹氏的政治势力 。其二 ,可以看出曹操女儿们的婚姻大多数都不幸福 。

建安元年 (公元 196 年) 曹操将汉献帝从洛阳强行接到许都 ,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道 ,在政 治上居于主宰局面的有利地位 。把女儿曹节嫁给汉献帝并使她成为皇后 ,此举更是曹操有效 地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道的高明手法 。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伏皇后被废 ,随即曹节便在建安二 十年正月被立为皇后 。两皇后一废一立 ,在时间上是如此之短促 ,两件事又是如此紧密地互相 衔接 ,可见此举明显是曹操深有预谋早有计划的 。作为汉献帝

,娶曹节为皇后自然不会是他的 本愿 ,只不过是被曹操所强迫而无可奈何地接受罢了 。在朝政已被曹操势力控制的情况下 ,他 亦唯有这样做才能可能生存 ,否则就会立时失位命亡 。读裴注所引《曹瞒传》中的一段记载 ,我 们便可清楚地看到当时的实际情况 :

公 (按 :指曹操) 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 ,后闭户匿壁中 。歆坏户发壁 ,牵后出 。帝时与御 史大夫郗虑坐 ,后被发徒跣过 ,执帝手曰 :“不能彳复相活邪 ”帝曰 :“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 。” 帝谓虑曰 :“郗公 ,天下宁有是邪 !”遂将后杀之 。(见卷一《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

可见 ,汉献帝当时不但救不了伏皇后 ,甚至有可能自己亦命且不保 ,他能不乖乖地听任曹操摆 布 ,去当曹操的“女婿”吗 曹操成为了汉献帝的外父后 ,自然就可以更加顺意地操掌朝政 ,刘 家的江山实质上变成是曹家的了 。

把清河公主嫁给夏侯木矛木 ,当然亦是曹操政治上的深远考虑和精心安排 ,其目的明显是曹 操要更进一步地笼络夏侯氏 ,令他们成为自己手下更为可靠的亲信爪牙 。夏侯木矛木之父夏侯忄享 勇猛善战 ,军功卓著 ,一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 ,甚见亲重 。卷九《诸夏侯曹传》云 :“太祖初起 , 忄享常为裨将 ,从征伐 。”又说 :“太祖军于摩陂 ,召忄享常与同载 ,特见亲重 ,出入卧内 ,诸将莫得比 也 。”曹操本性善于猜疑 ,对于这位常居于身旁的勇猛人物夏侯忄享 ,曹操既要重用他又须提防 他 。将清河公主嫁与夏侯忄享子夏侯木矛木 ,使彼此结成亲家 ,自然可以令到夏侯氏对曹操更加忠 心耿耿 ,贴贴服服而无异志 ,曹也就无须再操提防之心 。如此构结社会关系 ,曹操可以方便地 驾御身边的勇猛人物 ,并有利于壮大曹氏的兵威权势 ,曹操驾御部下的手法可谓高明之至 。

据卷十九《任城陈萧王传》裴注引《魏略》中的记载 ,又可以知曹操原曾打算过将清河公主 嫁与丁仪 :

(太祖) 闻仪为令士 ,虽未见 ,欲以爱女妻之 ,以问五官将 。五官将曰 :“女人观貌 ,而正 礼目不便 ,诚恐爱女未必悦也 。以为不如与伏波子木矛木 。”太祖从之 。寻辟仪为掾 ,到与论 议 ,嘉其才朗 ,曰 :“丁椽 ,好士也 ,即使其两目盲 ,尚当与女 ,何况但眇 是吾儿误我 。”时仪 亦恨不得尚公主 。

透过曹操曾想选丁仪为女婿并后悔未能成事这一事例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曹操嫁女给夏候木矛木的目的所在 。因为丁仪的情况与夏侯木矛木的情况颇为相似 ,他们两人的父亲都是名望功勋皆 著 ,与曹操交情甚深 ,为曹操所信任尊重的 ;而且他们父子俩都是能够替曹操出死力献奇策的人 才 。丁仪的父亲丁冲与曹操是旧交故友 ,曾劝曹操举大事 。曹操挟持汉献帝到许都之举 ,就是从 丁冲的进言中获得启发而付诸行动的 。曹操看中丁仪 ,想把他招为女婿 ,首先就是为政治利益着 想的 ,所以对于丁仪是个相貌有缺陷的单眼仔这一点他就毫不在乎 。这门亲事后来被阻止了 ,但 是在曹操方面来说则仍然坚持初衷 。所以当曹操亲自与丁仪面谈后就大为后悔未能把丁仪这样 有才干的人变成女婿 ,甚至还声称 ,即使丁仪是双目失明者 ,亦要将女嫁给他 。为了笼络一个自 己认为是人才 ,有利于自己政治利益的人 ,曹操不惜牺牲女儿一生的幸福去作代价 。可见无论是 将女嫁给丁仪或嫁给夏侯 木矛木 ,曹操所首先考虑的都只是自己的政治利益而不是女儿的婚姻幸 福 ,他把女儿的婚嫁看作是用来维护 、巩固和扩展自己权势的一桩交易 。

同样 ,荀恽 、何晏之所以能够分别娶得曹操的女儿安阳公主和金乡公主为妻 ,原因也在于 荀恽和何晏都是才子 ,都是政界的要人 ,且都与曹氏有着特殊的关系 ,对曹操来说实在是要对 之作特别笼络的人物 ,故而曹操要选他们做女婿 。荀恽的父亲 是曹操的重要谋士和心腹亲

信 。荀家父子跟曹操之间的特殊的主仆关系与夏侯氏父子 、丁氏父子跟曹操之间的关系都是 甚为相似的 ,都是其父是曹操的重要谋士或心腹亲信 ,其子由是成为曹操招女婿的对象 ( 丁仪 未能成为曹操女婿是别有原因 ,当作别论) 。而何晏则不但是名震朝廷的外戚权臣何进的孙 儿

,又因随其母尹氏嫁入曹家 ,成为了曹操的养子 ,而且亦可堪称是曹操的军政要事顾问 。据 说 :“魏武帝读兵书 ,有所未解 ,试以问晏 ,晏分散所疑 ,无不冰释 。”(《太平御览》385 卷引《何晏 别传》) 年少的何晏由是甚得曹操宠爱 ,继而能成为曹操女婿 ,其原因也是明显的 。

由于曹操嫁女不是为女儿日后的婚姻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着想 ,而是出于自私的考虑 ,所以 他的女儿们虽然表面上是嫁给了堂皇有面的政要人物 ,而实质上那些人都并不是她们的如意 郎君 ,她们婚后的生活大都不见得是感情融恰 ,甜蜜温馨的 。

例如曹节嫁汉献帝乃是曹操用压力“进”的 ,汉献帝亲眼看着伏皇后被曹操害死 ,他会不恨 曹操吗 那么曹操的女儿曹节在汉献帝心目中的地位会如何 ,她们夫妻俩的感情会如何 ,这是 人人都可以察看得出来的 。可以定断她们俩人之间肯定不会有真诚的感情和纯正的爱恋可 言 。公元 220 年汉献帝被曹丕废为山阳公 ,曹节也就失去了皇后之位 ,很自然她要受到社会所 冷落 ,要遭遇趋炎附势者的白眼 ,其内心一定是非常痛楚的 。《后汉书•皇后纪》载 :“魏受禅 ,遣 使求玺绶 ,后怒不与 。如此数辈 ,后乃呼使者入 ,亲数让之 ,以玺抵轩下 ,因涕泣横流曰 :‘天不 祚尔 !’”从曹节这讲话和这表现中实可窥见到她的痛苦情状 ,她对曹家给她带来不幸是深怀不 满的 。公元 234 年 ,山阳公死 ,曹节后来要守寡 26 年

。可见徒有皇后之名的曹节 ,其婚姻并不 幸福 。

清河公主与夏侯木矛木结婚后的情况也不好 ,夫妻俩的关系后来还几乎发展到了反目成仇的 程度 。卷九《诸夏侯曹传》引《魏略》云 :

木矛木在西时 ,多畜伎妾 ,公主由此与木矛木不和 。其后群弟不遵礼度 ,木矛木数切责 ,弟惧见治 , 乃共构木矛木以诽谤 ,令主奏之 ,有诏收木矛木 。帝意欲杀之 ,以问长水校尉京兆段默 ,默以为“此 必清河公主与木矛木不睦 ,出于谮构 ,冀不推实耳 。且伏波与先帝有定天下之功 ,宜加三思 。” 帝意解 ,曰 :“吾亦以为然 。”

据此段史料 ,可知夏侯木矛木并不爱清河公主 ,而是另去寻诸新欢 ,大大冷落了清河公主 。看来她们两个只是形式上的夫妻罢了 ,实质上并没有过正常的夫妻生活 。因夫妻关系的不和 ,夏侯氏 与曹氏两家的关系也由此而紧张起来 ,甚至竟发展到了女方要置男方于死地的程度 。清河公 主婚姻的结局是可悲的 。

嫁何晏的金乡公主亦很不幸 。如果史书的记载是无误的话 ,那么何晏与金乡公主乃是同母 异父的兄妹 ① ,他们俩的结合本来就不合礼 ,是一种勉强的凑合罢了 。卷九《诸夏侯曹传》明确地 讲何晏的生母是尹氏 ,是曹操的夫人 ,何晏后来娶了金乡公主 。裴注所引的《魏略》也明确地讲曹 操“纳晏母并收养晏 。”《魏末传》亦明确地讲“晏妇金乡公主即晏同母妹 。”诸说一致 ,显然不会有 错 。同生母的兄妹竟然通婚 ,这无论如何讲都是一件丢脸的事 ,这是金乡公主婚姻不幸的一个方 面 。金乡公主婚姻不幸之另一个方面是她所嫁的何晏只是一个徒有外表美而行为品德就并非端 正的人 。据裴注引《魏略》的记载 ,可知何晏随生母尹氏之嫁曹操而进入曹府之后 ,被曹操收养 , 得“宠如公子”。于是何晏恃着得宠遂“无所顾惮 ,服饰拟于太子”。且“又好色”。由于他行为放 肆不拘礼节 ,因此而“无所事任”。连金乡公主都说他“为恶日甚”。总之何晏才干是有 ,但品质不 好则是事实 。那么他有**行为也不是不可能的 。他兄妹俩的结婚恐怕是先**而后成婚的 。 可怜的是金乡公主与这么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结为夫妻 ,常常要内受丈夫之气 ,外被他人指摘 。可 以肯定 ,金乡公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一定是相当大的 ,其内心一定是常为痛苦所煎熬的 。从她对 沛王太妃说“晏为恶日甚 ,将何保身”(卷九《诸夏侯曹传》裴注引《魏末传》) 的话 ,就可以窥见她婚 后处在忧心忡忡之中生活而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幸福之一斑了 。

曹操女儿们的婚姻实在是不见得有幸福 。

注释 :

① 金乡公主与何晏是否是同母异父兄妹 这是一个 自古至今一直有争议的问题 。但直至现在为止持 否定论者尚未能提出有力的证据 ,那么原始的记 载就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持否定论者可 以裴松之之说为代表 ,裴氏说 :“《魏末传》云晏取 其同母妹为妻 ,此缙绅所不忍言 ,虽楚王之妻女胃 , 不是甚也已 。设令此言出于旧史 ,犹将莫之或信 , 况底下之书乎 ! 案《诸王公传》,沛王出自杜夫人 所生 。晏母姓尹 ,公主若与沛王同生 ,焉得言与晏 同母 ”笔者认为裴氏的意见恐怕不免于片面 ,且 又证据不足 。其实“低下之书”所记的事情的可信 性是不能一概低估或否定的 。不少事实已经告诉 我们 ,堂堂皇皇的官书正史有时未必敢正面记述 一些重要人物的私问题 ,相反一些地位低下的人 的笔载 ,有时却能够率真地无所拘束地揭露事情 真相 。所以不能主观地说“低下之书”不可信 ,关 键是我们对这些问题作如何判断分析 。《魏末传》已明白地说“晏妇金乡公主 ,即晏同母妹”,又明确 地说金乡公主之母是沛 王 太 妃 , 这 似 乎 矛 盾 了 。

其实我们应该相信《魏末传》作者的两种说法 ,他 这样讲必然是有用意的 ,不然的话他为何要执歧 异两说而自相矛盾呢 一 定 是 两 种 情 况 都 是 事 实 ,所以作者才会有这样的用笔 。依事理推断 ,金 乡公主或许是有二个母亲 ,一个是她的生母尹氏 , 另一个则是她的养母沛王太妃

。曹操的妻妾中确 实有阿甲收养阿乙的 子 女 这 种 情 况 , 并 不 为 奇 。 卷五《后妃传》载 :“建安初 ,丁夫人废 ,遂以 ( 卞) 后 为继室 , 诸 子 无 母 者 , 太 祖 皆 令 后 养 之 。”裴 注 引《魏略》云 :“太 祖 始 有 丁 夫 人 , 又 刘 夫 人 生 子 修

(按 :即曹昂) 及清河长公主 。刘早终 ,丁养子修 。” 依此 ,那么也许是因尹氏早卒 ,或是因其他缘故 , 沛王太妃收养了金乡公主 ,于是金乡公主便认沛 王太妃为母 ,那是有可能的 。所以《魏末传》便说 金乡公主有两母 ,并且特别指明尹氏是其亲生母 。

+1 已赞过

满意答案 SOSO用户 9级 2009-07-17

 曹丕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代汉称帝,改国号魏,为魏国的开国君王,也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后刘备伐吴时,孙权假意向魏国称藩,曹丕大喜,没有同时联合蜀汉攻吴国。错过了一次统一全国的时机。刘备被孙权打败,孙权随之与曹丕反目。曹丕大怒才起兵伐吴国,结果被孙权的大将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不起,临终托付曹叡于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后妃子女皇后

文昭甄皇后 甄氏,世称甄洛或甄宓

文德郭皇后 郭照,字女王,人称郭女王

妃嫔

李贵人 生曹协

阴贵人

柴贵人

潘淑媛 生曹蕤

朱淑媛 生曹鉴

仇昭仪 生曹霖

徐姬 生曹哀

苏姬 生曹邕

张姬 生曹贡

宋姬 生曹俨

刘氏 汉献帝女

刘氏 汉献帝女

任氏 曹丕最早的妻妾,在甄氏嫁来后被逐

著名宫人

薛灵芸

莫琼树

陈尚衣

段巧笑

魏明帝曹睿 母皇后甄氏

赞哀王曹协 母李贵人

北海悼王曹蕤 母潘淑媛生

东武阳怀王曹鉴 母朱淑媛

东海定王曹霖 母仇昭仪

元城哀王曹礼 母徐姬

邯郸怀王曹邕 母苏姬

清河悼王曹贡 母张姬

广平哀王曹俨 母宋姬

东乡公主 母皇后甄氏

甄(zhen一声)姬

文昭甄皇后简介

甄宓(洛)甄洛,又名甄宓(fú)〔注〕,是东汉王朝宰相(太保)甄邯的后裔。上蔡令甄逸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极贤的美女之一,懂诗文,貌艳丽。原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后袁绍为曹操所灭,被曹丕娶为妻。生魏明帝曹睿和女儿东乡公主。后其子魏明帝即位,追谥其为“文昭皇后”。相传曾创设“灵蛇髻”,对古代妇女发式颇有研究。世称甄夫人或甄妃。 〔注〕甄洛因曹植的《洛神赋》而被世人误认为“洛神”。洛神即宓妃,乃伏羲氏的女儿,溺死洛水,遂成为洛水女神。“宓”字通“伏”(伏羲),故甄宓之名音fú。

家庭

父母 甄逸,上蔡令 张氏,常山人 兄弟 甄豫,早终 甄俨,举孝廉,大将军掾、曲梁长 甄尧,举孝廉 姐姐 甄姜 甄脱 甄道 甄荣 丈夫 袁熙 曹丕 儿女 曹睿(魏明帝) 东乡公主 群英7

[编辑本段]传奇少女

光和五年(182年),甄洛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甄洛三岁死去父亲,家中有三位哥哥和四位姐姐。三男的顺序是:甄豫、甄俨、甄尧。五女的顺序是:甄姜、甄脱、甄道、甄荣、甄洛。甄洛是甄家最幼的女儿。 据说,甄洛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每次入睡之时,家人总是仿佛看见半空中有人将玉衣盖在她的身上,举家为此惊奇不已。后来有个著名的相士刘良为甄家子女看相,刘良看到甄洛的时候,大惊失色,指着尚是幼儿的甄洛道:“这个小姑娘日后贵不可言。” 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都上楼去看,唯独甄洛不动。姐姐们奇怪地问她,甄洛回答:“这岂是女子看的东西么?” 年九岁,喜书好学,而且过目不忘,常用哥哥们的笔砚来写字,哥哥笑她将来要当“女博士”,甄洛回答:“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潘紫迎 试 甄宓,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要做女贤者) 因为善于汲取前人教训,甄洛自小就有超越长者的见解。东汉末年战乱频仍,洛阳官员士族百姓都流离失所,衣食不继,不得不变卖金银珠宝换取食物。甄家巨富,非但未受流离饥寒之苦,反而还有大量粮食储备,这时便趁机高卖谷物,大量收敛珠宝金银。甄洛时年十岁,对家里的做法非常担忧,认为在此乱世之际聚敛财富,不但容易引来乱兵盗匪的垂涎,更容易引起民愤,危及家人的安危;不如把粮食拿来赈济亲族邻里,广施恩惠更为妥当。家人听了甄洛的话,不禁恍然大悟,立即照办。 除了富于见识,甄洛也天性慈孝。对长辈家人极重孝悌友爱之情。甄洛十四岁时,哥哥不幸死去,哥哥的妻子依然照顾亲子,日夜操劳。甄洛的母亲生性严苛,待儿媳们很不好,甄洛时常建议母亲对嫂嫂好一点。甄洛的母亲被女儿的话所感动,自此对待儿媳也像亲生女儿。

[编辑本段]邂逅曹丕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甄洛江南有二乔,河北甄氏俏”。当时甄洛与大小二乔并列为倾城美女。 那时甄洛已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室。此时的袁绍正是意气风发,世人都认为他可以唾手而得天下的时候,可谓富矣贵矣。这桩姻缘的缔定,似乎正在把甄洛带向幼年那“贵不可言”的相士预言。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袁家很快就一败涂地。 204年,袁家的大本营邺城也被曹操父子给攻下了。就在城破之日,早已对甄洛慕名不已的曹丕迫不及待地闯进了袁府。只见堂上坐着一位贵妇,旁边有一年青女子惶恐的伏在贵妇的膝上,贵妇就是袁绍的妻子刘氏夫人,曹丕说明来意,曹丞相有命,保护袁家妇女,请夫人不必担心惊惶。刘氏夫人听了曹丕的话,扶起甄洛与曹丕相见,曹丕一看果然艳丽绝伦,称赞不己。——儿子的心事很快就被曹操所了解,虽然他对甄洛的才貌双全也一样慕名久矣,但是还是摆出了为人父应有的姿态。 不久,甄洛被明媒正娶,成了曹丕的正妻。 曹丕把甄洛之前的一位妻妾任氏赶回娘家,甄洛询问曹丕:“任氏出身乡党名族,论德论色,我都比不上她,为何要赶走她?”曹丕答:“任氏性格狷急不婉顺,老和我唱反调惹我生气,所以将她赶走。”甄洛听后痛哭为其求情:“我受您宠爱,觽人所知,您要是将任氏赶走,大家都会认为是因我的缘故。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愿重留意!”曹丕不听,仍将任氏送回娘家。 甄洛还曾多次劝曹丕广纳姬妾,颇有樊姬之贤,曹丕对这位大度贤良的妻子还是非常喜爱的,就连曹操的夫人卞夫人也经常夸讲她为孝顺媳妇。 婚后甄洛还生下了长子曹睿和长女东乡公主,曹操和卞夫人,更加喜欢甄洛了。

[编辑本段]当世孝妇

建安十六年(211年),(甄洛三十岁,曹丕二十五岁),曹操带着卞夫人出征,让曹丕与甄洛夫妇留守邺城。出征途中卞夫人染病,留在孟津治疗。消息传来,甄洛心神不定,坚持要往孟津去为婆母侍疾。曹丕不允许她犯险上路,她就急得日夜啼哭。过了几天,曹丕让侍丛去向甄洛报信,说卞夫人的病已经痊愈了。可是甄洛坚持不肯相信,说:“卞夫人在家的时候,每次生病都反复很长时间,如今在途中患病,各方条件都不如家里,怎么反而好得这么快?这一定是在哄我开心而已。”曹丕没了办法,只得又派人去往孟津,带回了一封卞夫人的亲笔信:当然写的是关于卞夫人已经身轻体健的内容。看了这封信之后,甄洛这才放下心来。 第二年正月,卞夫人随班师的曹操大军返回邺城,甄洛前往迎接。当卞夫人所乘的轿子刚刚出现在远处,甄洛便已经欢喜得流泪不已了。卞夫人看见儿媳如此模样,不禁也感动得流下眼泪,拉着甄洛的手说:“你怕我上次生病也会象从前那样反复难愈吗?唉,我只不过是偶感不适,小病而已,十几天就好清了。你瞧瞧我的气色,好得很呢。” 此后卞夫人见人就夸:“我那个大儿媳妇,可真是孝顺的好孩子啊!” 四年后,曹操再次率大军东征,卞夫人、曹丕、以及甄洛的一双儿女曹睿、东乡公主都随行。不凑巧的是,甄洛恰恰在此时染病,只得留在邺城治疗。 足足又过了一年之久,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九月,出征的人才返回了邺城。 一见面,卞夫人便对甄洛容光焕发的丰满模样非常诧异,问她:“你与两个心爱的儿女分别了这么久,能不牵肠挂肚的吗怎么我倒觉得你比一年前更滋润精神了?”甄洛笑着解释道:“睿儿他们随在奶奶的身边,我还担心什么?您老人家自然比我更能照顾得孩子们妥当。” 家庭之中,婆媳之间最容易反目的敏感问题之一,就是养育孙辈的意见不得统一。甄洛这话一说出来,卞夫人那个舒坦,自然就不用说了。

[编辑本段]红颜薄命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享年66岁。曹丕继承父亲得魏王王位和丞相职务。同年十一月,曹丕登基称帝,建立魏朝。 曹丕称帝后,多时不立皇后。当时最有实力问鼎后位的有两人,正妻甄洛和宠妃郭女王。 两女各自的优势是: 甄洛(年长曹丕5岁):封号夫人,有文采,生有子女。 郭女王(年长曹丕3岁):封号贵嫔,有谋略,无子女。 此时,郭女王和曹丕一起居于洛阳,但甄洛却远在邺城。古代社会交通闭塞艰难,消息传播非常困难。分居两地,意味着感情疏离,更代表如有情况却无法在丈夫面前分辨。 甄洛貌美,更善于修饰打扮。在她所居住的宫室里,有一条口含赤珠的绿色灵蛇。甄洛每天都留意观察这条蛇,从它盘曲卷绕的姿态中学习新奇的发式。因此她的发型每天都有不同,被称之为“灵蛇髻”。然而,再新奇美妙的发型和姿态,也得有人愿意欣赏才能体现出价值。而如今,那个最应该来欣赏的人,却已经绝情不顾了。 甄洛多文才,熟知后宫典故,自然明白自己处境恶劣;但苦于远在异地,到不了丈夫面前,无可奈何,于是寄情丝于笔墨,写下了她唯一传世得作品《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烁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独致乐,延年寿千秋。 曹丕自己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诗人,照理他应该看得出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了妻子对他的爱怨之情。注意首先是爱,其次才是埋怨,一个正常人看到这样的诗句应该会回忆起夫妻间的美好时刻,从而唤起旧情。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曹丕读诗后勃然大怒,在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由洛阳派使者前往甄洛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 甚至,无辜的甄洛在冤死后,尸体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把头发披散起来,遮住脸,用米糠塞入口中)下葬。 此时,甄洛年仅四十岁,曹丕三十五岁。 在距甄洛冤死的九个月后,曹丕正式提出册立郭女王为皇后,并将甄洛的儿子曹睿交予郭后抚养。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丁巳日,四十岁的曹丕崩于洛阳嘉福殿,临终时,他将后宫中自淑媛、昭仪以下的所有姬妾都遣归娘家另嫁,并且最终决定册立曹睿为继承人。 由于甄洛之死事出非常,曹丕本不愿意立曹睿为储君,而属意于其它姬妾所生的儿子。曹丕有九个儿子,除了曹睿,还有曹协、曹蕤、曹鉴、曹霖、曹礼、曹邕、曹贡、曹俨。然而儿子们多数早死。曹丕只得让甄洛之子即位。 魏明帝曹睿即位后,追封生母甄氏为“文昭皇后”,并立寝庙祭祀。——甄洛最终得到了“皇后”的封号。四十五年前那位相士刘良先生关于她“贵不可言”的预言,却在她屈死五年之后,实现了。

[编辑本段]不能不说

甄洛之死的另一种传闻——《洛神赋》 据说,在曹丕兄弟争夺魏王世子位的斗争中,甄洛是倾向曹植即位——因为她已经爱上小叔子曹植啦。所以,甄洛之死,与她的婚外情曝光大有干系。曹植因为在权力与爱情方面都与大哥作对,后来还被逼着来了个“七步成诗”,万幸逃出生天之后,他为自己心爱的嫂嫂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纪念逝去的爱情。 其次,《洛神赋》原名《感鄄赋》,亦作《感甄赋》。而此“甄”不同彼“甄”,“甄”字通“鄄”,在作《感甄赋》的前一年,即黄初二年,曹植被曹丕封为鄄城侯,第二年又晋封为鄄城王(今山东鄄城)。所谓感鄄者,所感的不是甄洛之甄,而是怀才不遇的鄄城王之鄄。 而洛神,则是洛水之神,名宓妃,是传说中伏羲氏之女。曹植在《洛神赋序》里写道:“黄初三年,作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后来,甄洛的儿子曹睿即位为魏明帝,他对叔叔的文章倒是很喜欢,不过觉得题目起得不好,便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无论是曹植,还是曹睿,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一改名举动竟被后人理解成“欲盖弥彰”,于是文人附会,臆想百出,那个在洛水之畔赠送枕头的女子,便由宓妃变成了甄洛。 名字的疑问 甄氏的名字,史书上没有记载。后人多用“甄洛”和“甄宓”两个名字来称呼,也是由于《洛神赋》。而事实上,甄氏绝不可能叫这两个名字。甄洛的儿子曹睿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目的正是为了避母讳,以免“甄”字引起世人误会。在古代,名字比姓更需避讳,若甄氏果名洛,那曹睿又怎会特意将生母的闺名嵌进题目中?可知,甄氏真名不叫“甄洛”。再者,如果甄氏名宓,那曹睿改了题目中的“甄”字,自然文中“斯水之神,名曰宓妃”也要改,否则只讳姓不讳名,这是不符合古人常理的。而甄氏的真名,至今仍旧不详。 谁与结缘 有些电视剧这么演:甄洛与曹丕没有感情,她爱的是曹植,可是被曹丕强娶……还有人如是感叹:假如邺城城破之时,首先进入袁府的是曹植,那就才子佳人幸福美满了…… 实际上,作为卞夫人的第三个儿子,曹植比大哥曹丕小5岁,比甄洛小10岁。邺城城破之时,曹植只有13岁,还是个不懂男女之情的小毛孩子。且不说他会不会喜欢上23岁的甄洛,就算是他恋姐情结喜欢上了,曹操也不会甘心把甄洛让给这个毛娃子。假如不是遇上了情窦初开的曹丕,甄洛只能成为比父亲还年长的曹操姬妾群中的一份子,了此一生…… 从这个角度来看,遇上曹丕,是甄洛当时最好的命运。 枕头?牛头? 至于曹丕想杀曹植,因此将甄洛的枕头给曹植看,并逼他七步成诗,也是改头换面的“典故”。 此事正史不载,出自《世说》,后来收录进了《太平广记》。原文是这样的: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士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直译如下:魏文帝曹丕曾经和弟弟陈思王曹植一同出去游玩,看见两头牛在墙里斗架。一头牛斗不过对方,掉到井里摔死了。曹丕命令曹植,以死牛为题材作一首诗。但不许说“牛”字,也不许说“井”字,不许说“斗”,也不许说“死”。马走一百步,必须作完一首四十个字的诗,如果一百步作不完,就杀头。曹植一边骑马往前跑,一边提笔写道:“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诗作完了,还不到一百步。于是他又作了一首自己怜悯自己的三十个字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原来不是枕头,而是牛头;不是步行七步,而是跑马百步。写的也不是三十个字,而是四十个字再加三十个字。 话再说回来,后世文人们硬要把甄洛和曹植扯到一起去,真不知道他们是同情曹植甄洛,还是恰恰相反?——有媳之叔和有夫之嫂私通,什么年代都不是好名声,假若真有这等风流事,岂不是变成曹丕杀妻有理?!

[编辑本段]相关史料

《三国志》 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父逸,上蔡令。 后三岁失父。[一]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 后年十余岁,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二]注[一]魏书曰:逸娶常山张氏,生三男五女:长男豫,早终;次俨,举孝廉,大将军掾、曲梁长;次尧,举孝廉;长女姜,次脱,次道,次荣,次即后。后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 每寝寐,家中髣□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 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 注[二]魏略曰: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一]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邺。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 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二]注[一]魏略曰:熙出在幽州,后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绍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世语曰: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閴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魏书曰:后宠愈隆而弥自挹损,后宫有宠者劝勉之,其无宠者慰诲之,每因闲宴,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妾媵觽多,乃获斯祚耳。所愿广求淑媛,以丰继嗣。” 帝心嘉焉。其后帝欲遣任氏,后请于帝曰:“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后流涕固请曰:“妾受敬遇之恩,觽人所知,必谓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愿重留意!”帝不听,遂出之。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武宣皇后从,留孟津,帝居守邺。时武宣皇后体小不安,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左右骤以差问告,后犹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动,辄历时,今疾便差,何速也? 此欲慰我意耳!“忧愈甚。后得武宣皇后还书,说疾已平复,后乃欢悦。十七年正月,大军还邺,后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动左右。武宣皇后见后如此,亦泣,且谓之曰:”新妇谓吾前病如昔时困邪?吾时小小耳,十余日即差,不当视我颜色乎!“ 嗟叹曰:“此真孝妇也。”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邺。二十二年九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后笑答之曰:“(讳)[睿]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 注[二]魏书曰:有司奏建长秋宫,帝玺书迎后,诣行在所,后上表曰:“妾闻先代之兴,所以飨国久长,垂祚后嗣,无不由后妃焉。故必审选其人,以兴内教。令践阼之初,诚宜登进贤淑,统理六宫。妾自省愚陋,不任粢盛之事,加以寝疾,敢守微志。” 玺书三至而后三让,言甚恳切。时盛暑,帝欲须秋凉乃更迎后。会后疾遂笃,夏六月丁卯,崩于邺。帝哀痛咨嗟,策赠皇后玺绶。臣松之以为春秋之义,内大恶讳,小恶不书。 文帝之不立甄氏,及加杀害,事有明审。魏史若以为大恶邪,则宜隐而不言,若谓为小恶邪,则不应假为之辞,而崇饰虚文乃至于是,异乎所闻于旧史。推此而言,其称卞、甄诸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陈氏删落,良有以也。 明帝即位,有司奏请追谥,使司空王朗持节奉策以太牢告祠于陵,又别立寝庙。[一]太和元年三月,以中山魏昌之安城乡户千,追封逸,谥曰敬侯;适孙像袭爵。四月,初营宗庙,掘地得玉玺,方一寸九分,其文曰“天子羡思慈亲”,明帝为之改容,以太牢告庙。又尝梦见后,于是差次舅氏亲疏高下,□用各有差,赏赐累钜万;以像为虎贲中郎将。是月,后母薨,帝制缌服临丧,百僚陪位。四年十一月,以后旧陵庳下,使像兼太尉,持节诣邺,昭告后土,十二月,改葬朝阳陵。像还,迁散骑常侍。青龙二年春,追谥后兄俨曰安城乡穆侯。 夏,吴贼寇扬州,以像为伏波将军,持节监诸将东征,还,复为射声校尉。三年薨,追赠#93;将军,改封魏昌县,谥曰贞侯;子畅嗣。又封畅弟温、□、艳皆为列侯。四年,改逸、俨本封皆曰魏昌侯,谥因故。封俨世妇刘为东乡君,又追封逸世妇张为安喜君。 注[一]魏书载三公奏曰:“盖孝敬之道,笃乎其亲,乃四海所以承化,天地所以明察,是谓生则致其养,殁则光其灵,诵述以尽其美,宣扬以显其名者也。今陛下以圣懿之德,绍承洪业,至孝烝烝,通于神明,遭罹殷忧,每劳谦让。先帝迁神山陵,大礼既备,至于先后,未有显谥。伏惟先后恭让着于幽微,至行显于不言,化流邦国,德侔二南,故能膺神灵嘉祥,为大魏世妃。虽夙年登遐,万载之后,永播融烈,后妃之功莫得而尚也。案谥法:”圣闻周达曰昭。德明有功曰昭。‘昭者,光明之至,盛久而不昧者也。宜上尊谥曰文昭皇后。“是月,三公又奏曰:”自古周人始祖后稷,又特立庙以祀姜嫄。今文昭皇后之于万嗣,圣德至化,岂有量哉!夫以皇家世(祀)[妃]之尊,而克让允恭,固推盛位,神灵迁化,而无寝庙以承享(礼)[祀],非所以报显德,昭孝敬也。稽之古制,宜依周礼,先妣别立寝庙。“ 并奏可之。 景初元年夏,有司议定七庙。冬,又奏曰:“盖帝王之兴,既有受命之君,又有圣妃协于神灵,然后克昌厥世,以成王业焉。昔高辛氏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而帝挚、陶唐、商、周代兴。周人上推后稷,以配皇天,追述王初,本之姜嫄,特立宫庙,世世享尝,周礼所谓‘奏夷则,歌中吕,舞大濩,以享先妣’者也。诗人颂之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言王化之本,生民所由。又曰:“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诗、礼所称姬宗之盛,其美如此。大魏期运,继于有虞,然崇弘帝道,三世弥隆,庙祧之数,实与周同。今武宣皇后、文德皇后各配无穷之祚,至于文昭皇后膺天灵符,诞育明圣,功济生民,德盈宇宙,开诸后嗣,乃道化之所兴也。寝庙特祀,亦姜嫄之閟宫也,而未着不毁之制,惧论功报德之义,万世或阙焉,非所以昭孝示后世也。 文昭庙宜世世享祀奏乐,与祖庙同,永着不毁之典,以播圣善之风。“于是与七庙议并勒金策,藏之金匮。 帝思念舅氏不已。畅尚幼,景初末,以畅为射声校尉,加散骑常侍,又特为起大第,车驾亲自临之。又于其后园为像母起观庙,名其里曰渭阳里,以追思母氏也。嘉平三年正月,畅薨,追赠车骑将军,谥曰恭侯;子绍嗣。太和六年,明帝爱女淑薨,追封谥淑为平原懿公主,为之立庙。取后亡从孙黄与合葬,追封黄列侯,以夫人郭氏从弟箰为之后,承甄氏姓,封箰为平原侯,袭公主爵。[一]青龙中,又封后从兄子毅及像弟三人,皆为列侯。毅数上疏陈时政,官至越骑校尉。嘉平中,复封畅子二人为列侯。后兄俨孙女为齐王皇后,后父已没,封后母为广乐乡君。 注[一]孙盛曰:于礼,妇人既无封爵之典,况于孩末,而可建以大邑乎?箰自异族,援继非类,匪功匪亲,而袭母爵,违情背典,于此为甚。陈髃虽抗言,杨阜引事比并,然皆不能极陈先王之礼,明封建继嗣之义,忠至之辞,犹有阙乎!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宰辅之职,其可略哉!晋诸公赞曰:箰字彦孙。司马景王辅政,以女妻箰。 妻早亡,文王复以女继室,即京兆长公主。景、文二王欲自结于郭后,是以频繁为婚。 箰虽无才学,而恭谨谦顺。甄温字仲舒,与郭建及箰等皆后族,以事宜见宠。咸熙初,封郭建为临渭县公,箰广安县公,邑皆千八百户。温本国侯,进为辅国大将军,加侍中,领射声校尉,箰镇军大将军。 泰始元年,晋受禅,加建、箰、温三人位特进。箰为人贞素,加以世祖姊夫,是以遂贵当世。 箰暮年官更转为宗正,迁侍中。太康中,大司马齐王攸当之藩,箰与左#93;将军王济共谏请,时人嘉之。世祖以此望箰,由此出箰为大鸿胪,加侍中、光禄大夫,寻疾薨,赠中军大将军,开府侍中如故,谥恭公,子喜嗣。喜精粹有器美,历中书郎、右#93;将军、侍中,位至辅国大将军,加散骑常侍。喜与国姻亲,而经赵王伦、齐王冏事故,能不豫际会,良由其才短,然亦以退静免

魏国立后,甄宓以其子为继承者,遭到妒忌,被郭夫人陷害而死。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为魏文帝,准备册立皇后,这时能够与甄洛争夺后位的只有郭女王,郭女王是郭永的女儿,长得也很漂亮,而且比甄洛年轻,就是没有生下儿子,于是,郭女王利用曹睿是不足月生下来的,诬称甄氏怀孕二月才与曹丕结婚,曹睿是否为曹家的骨肉,很值得怀疑。

曹丕以此事询问甄氏,甄洛对曹丕宠爱新欢郭氏和李贵人、阴贵人等,本已十分不满,又听说此事是郭氏从中挑拨,不禁怒火中烧,不顾一切大斥曹丕对自己亲生骨肉无端怀疑,有损曹门家风,曹丕愤而于公元221年(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赐甄洛自尽,翌年立郭氏为皇后。

扩展资料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传为甄宓,实则无记载。史称甄夫人。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_的生母。

甄氏三岁丧父。建安中期,袁绍为次子袁熙纳之为妻。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绍的妻子刘氏。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_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六月率军南征,甄氏被留在邺城。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山阳公刘协进献二女为曹丕妃嫔,后宫中文德郭皇后,李贵人和阴贵人都得到宠幸,甄氏愈发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曹丕大怒,黄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黄初七年(226)五月,曹丕病重,立甄氏的儿子平原王曹_为太子。曹_即位后,追谥甄氏曰文昭皇后。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231年2月17日),明帝曹_将甄氏改葬于朝阳陵。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文昭甄皇后

在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中,甄宓(fú)的绝美古装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一出场就艳压群芳,那种风华绝代让人无法把目光从她身上挪开,当甄宓最后被曹丕赐死的时候,那一身红衣和决然离去的背影,更让无数人感到痛惜。

历史 上真实的甄宓不仅被曹丕赐死,而且在下葬时,曹丕还命人在她的口中塞满米糠,用头发盖住她的脸!据说这样她到了阴间就没办法说话,不能和人诉说她的冤屈,甄宓下葬时的惨状恐怕也是让人不忍细看。

最终形同陌路的两人,曾经却是一对恩爱夫妻。

曹丕不仅喜欢甄宓,也很喜欢她所生的一双儿女,那么曾经鸾凤和鸣的两个人,为何会走到"两两相望,唯余失望"的地步呢?

这一切都要从那场相遇说起。

一、名门毓秀,与众不同

甄宓从小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气度和智慧,曾经有人给甄宓看手相,断定她将来必然是大富大贵之命。甄宓端庄大方,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所以从小到大都没有人敢与她开玩笑,她的家人对于她也是非常的尊重。

《三国志》记载:甄宓九岁的时候很喜欢读书写字,经常用哥哥的笔墨砚台,而当时女子的是不用读书的,长大了听从父母的安排,嫁人生子就可以了。

哥哥因此嘲笑她:"女孩子平时要多学习女工,你读书识字难道要当女博士吗?"甄宓答道:"古代圣贤的女人都是读书读出来的,读书有什么不好?"

一番话怼的哥哥哑口无言。长大后的甄宓更是心系百姓,当时连年战乱,老百姓们都吃不上饭,甄宓就劝说母亲把家里的粮食都拿出来赈济灾民,后来人人都称赞甄宓是甄家的"奇女子"。

与当时只知道"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女性相比,甄宓简直是一个"穿越者"的存在。

甄宓为人善良,她的二哥去世后,只剩下二嫂一个人带着孩子在甄家生活,甄宓从来不因为她是寡妇而轻视她。反倒是甄宓的母亲,认为二嫂克死了她的儿子,对她一直十分恶毒。

甄宓看到母亲这样不近人情,就一次次地劝说母亲不要强人所难,最后终于感动了母亲,让二嫂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袁绍听说这件事后,就派人到甄家替他的次子袁熙求婚。

袁绍家族是"四世三公"的北方大族,甄宓尽管不喜欢袁熙,也不得不答应这门亲事。

可惜好景不长,甄宓很快就变成了曹丕的妻子。

二、嫁与曹丕,夫妻恩爱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曹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打到了袁府家门口。

袁熙是一个没本事的男人,居然扔下了母亲和妻子自己跑了。甄宓本来可以逃跑,但是她为了照顾婆婆选择了留下来。

当时曹丕比曹操早一步来到袁府,甄宓为了躲避战乱故意把自己弄得蓬头垢面,穿着破烂不堪,但是曹丕还是一眼看出了甄宓的倾国倾城之貌,呆在原地一直傻傻的看着她,很久才缓过神来。

曹丕对甄宓说:"我不是来杀你们的,我是丞相的儿子,奉命来保护你们"。

等到曹操到了之后,甄宓的婆婆刘氏厚颜无耻地请求曹操,让甄宓给他们做丫鬟,换自己一条生路。

曹操看到儿子对甄宓动情,又看到了她的绝世容貌,呵斥刘氏:"如此美貌的人怎么可以做丫鬟!"于是让曹丕把甄宓带回去,不久以后就纳为正室夫人。

当时的曹丕和甄宓,一个是翩翩公子、温润如玉,一个是桃花夫人、风华绝代,在任何人眼中都是佳偶天成。

但是在电视剧中,在他们的新婚之夜,有这样一个桥段:曹丕对甄宓说:"嫁给我,委屈你了",甄宓回答:"公子娶我,才是委屈的人吧"。曹丕叹了一口气,淡淡地说:"我会对你好的。"

这虽然是剧情的渲染,但是在曹丕的心里,甄宓曾经是别人的妻子,这种隔阂或许可以淡化,却是无论如何和消除不了的。所以从一开始,他们的婚姻就并不合适,只是谁都没有察觉到罢了。

刚刚嫁给曹丕的甄宓还是很幸福的,他们先后生下了曹叡(ruì)(魏明帝)和东乡公主,夫妻二人感情和睦,发誓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甄宓不仅是贤妻良母,还是有着长远目光的政治家。曹操在一统中原之后想要称帝,甄宓劝他这样做会引起蜀国和吴国的注意,虽然他们的力量没有魏国强大,但是联合起来仍然对魏国有害无利。

曹操仔细斟酌之后认为甄宓说得很有道理,于是请天子加封自己为魏王,实际上大权独揽,和皇帝没啥区别。

甄宓对于曹丕府中的上下也都管理得很好,从不偏私废公,府中上下人人称赞甄夫人贤德,就连一向挑剔的婆婆卞太后,也对这个儿媳妇刮目相看。

曹丕非常感谢甄宓为这个家所做的一切,对甄宓的爱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了独宠甄宓一个人,曹丕还赶走了别的女人,可见这两个人是有过真感情的。

三、兄弟阋墙,谣言四起

曹丕一直认为自己最大的对手从来都不在远方的战场上,而是来自于他的身边,那就是他的亲弟弟曹植。

其实曹植也是百口莫辩,他只是一个喜欢作诗的诗人,父亲却偏偏因为喜欢他的才华,让他和哥哥去争太子之位,曹植身边还有一个谋士杨修,整天让他关心政治。

显然曹丕为人刚毅果决,是真正的帝王之才,这一点是曹操改变不了的。为了魏国的将来,他只好立曹丕为太子。

但是曹操没有想到,他对曹植的喜爱和支持让曹丕恨透了曹植,所以曹操尸骨未寒,曹丕就对曹植展开了报复。

甄宓这才发现,自己深爱的丈夫已经变成了一个野心家,连自己的弟弟都不放过。

事实已经如此,她只能尽力保护曹植,也为了不让曹丕留下残害手足的罪名。曹丕很多次想要杀了曹植,幸好有甄宓去通知卞太后,曹植才侥幸活了下来。

但是曹丕却因为甄宓干扰了他的计划而对她越来越反感,甄宓逐渐失宠。曹丕称帝之后,主动退位的山阳公刘协给曹丕送来了两个美女,其中一个名叫郭照,就是后来的郭皇后。

郭皇后年轻貌美却心机深重,她看出曹丕对甄宓的日日劝导早已经不耐烦,决定趁机除掉甄宓。

她打听到曹植很仰慕嫂嫂,而且他所写的诗也有很多是赞美甄宓的,于是传播谣言,说甄宓和曹植早就暗生情愫,曹叡也是曹植的儿子。

这些谣言传到了曹丕的耳朵里,他本来就厌恶甄宓的劝告,对曹植更是厌恶至极,一气之下居然真的相信了这些谣言。

曹丕旧事重提,说甄宓当年是袁熙的妻子,对自己不忠,是她一辈子也洗不掉的污点,还说甄宓对他有很多怨言,并且与曹植关系暧昧,质问甄宓"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这句诗究竟是写给自己,还是写给曹植的!

此时的甄宓早已心灰意冷,她知道一个男人不爱自己,她说什么都是错的,于是不屑于再去解释。曹丕却不依不饶,最终以甄宓对他"有怨言"为名,将她赐死,死后还让她"口含米糠,被发覆面"。

甄宓就这样被曾经深爱的丈夫赐死,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留下了年仅六岁的曹叡和未成年的东乡公主。

曹丕如果真的是一个深情的人,哪怕再恨甄宓,又怎么忍心让孩子们失去母亲。他的薄情也受到了惩罚,在黄初七年的伐吴战争中曹丕接连失败,不久病死于洛阳,年仅三十九岁。

甄宓曾经短暂地拥有过爱情,可惜她嫁与的男人不是没有担当,就是薄情寡义。在《大军师司马懿》中,甄宓最后一次告别曹丕,她说:"曹子桓,如果有来生,我不愿意再见到你"。

如果能够回到曹丕到来之前,想必甄宓宁可直接和袁府一同殉葬,也不要嫁给这种无情无义的人,以至自己死后都不得安生。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上的甄姬是一个怎样的人全部的内容,包括:历史上的甄姬是一个怎样的人、历史上曹丕有几个女儿、三国有个女人叫什么姬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4460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