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历史上的9位皇帝是谁

石氏历史上的9位皇帝是谁,第1张

石氏历史上的9位皇帝是:石敬瑭、石重贵、石弘、石虎、石世、石遵、石鉴、石祗。

后晋高祖石敬瑭:

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太原人,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

朴实稳重,寡于言笑。喜读兵书,重视李牧、周亚夫行事,隶属于后唐明宗李嗣源帐下,迎娶李嗣源之女。参与后梁朱温与晋国李克用、李存勖“梁晋争霸”,冲锋陷阵,战功卓著。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拜为河东节度使,封为赵国公,赐号“扶天启运中正功臣”,然而君臣相互猜忌。

清泰三年(936年),起兵造反,坐困于太原,遂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甘做“儿皇帝”。随后,在契丹援助下,灭亡后唐,正式即位,定都汴梁,建立后晋。

天福七年(942年),忧郁成疾,病逝,时年五十一,庙号高祖,谥号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于显陵(今河南宜阳县)。

“儿皇帝”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后唐军兵围太原,石敬瑭见兵临城下,自己兵力不足,就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并向其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

于是”儿皇帝“这个称呼就这么来了。石敬瑭称帝后,很守”信用“,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幽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

石敬瑭从此背负上了割让燕云十六州汉奸的骂名,遗臭万年。石敬瑭为了确保契丹的全力支持,既尊耶律德光为父,石敬瑭对契丹的低姿态,虽然毫无尊严,甚至摧毁了汉人的民族尊严,却也使后晋在他在位期间没有大型战乱发生。

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石敬瑭

武威石氏:石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其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史称石氏正宗。其二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公子段,字子石,是公子成的二儿子,他的后代都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石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是为商丘石氏。其三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字石癸,是郑穆公姬子兰之子,在公子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石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是为大河石氏。

系承康叔,始祖为石石昔。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六十三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石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石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潜夫论》。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姬姓。据《春秋公子谱》、《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春秋时,周武王姬发之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石昔,字石,又称石石昔,为卫国贤臣。卫庄公死后,其太子完立,是为卫桓公。第二年,卫庄公庶子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掉大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卫国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石昔的儿子厚也参与此事,被封为大夫。这时石石昔已告老还乡,州吁一上台,对外用兵,卫国上下人都反对,州吁没有办法,为了寻求卫人的支持,他便派厚去向石石昔求教。石石昔假意让州吁和厚去向陈侯求情,暗中却派人给陈侯去信,让其将州吁和厚除掉,以正其法。所以,州吁和厚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石昔使其宰孺羊肩,莅杀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就是卫宣公。石石昔大义灭亲,迎立卫宣公有功,其孙骀仲以其名字中的石字为姓。是为河南石姓,史称石姓正宗。②源自姬姓、子姓。据《春秋公子谱》、《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杨石我,字伯石本姬姓;郑国有公孙段,字子石本子姓。他们的后人中有以先人名字中的石字作为姓的。③源自他族改姓。隋唐时西域石国有人迁入中原,乃以石为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后魏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迁洛阳后改为汉姓单姓石。

〔郡望〕石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威郡、渤海郡、平原郡、上党郡、河南郡等。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的领地,置武威郡,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治所武威,在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

〔堂号〕石氏又以平原、徂徕等为其堂号。徂徕堂:宋朝石王介,徂徕人,官国子直讲(国子监的教授),他写文章批评时政,毫无顾忌,升太子中允,作《庆历圣德诗》,人称“徂徕先生”。

〔堂联〕石姓的堂联有:传载纯臣(石石昔);诗歌圣德(石介)。蓉城仙主(石延年);梓泽名园(石崇)。风为世表(石富);道重人师(石介)。万石名门,美人鼓瑟(石奋);二郡钦赐,阖室受旌(石景略)。万古风流传阀阅;一时文藻满江关(孙寄龛赠石子韩联)。芙蓉仙主耽诗酒;金谷家声迈等伦(赠石姓名人联)。能视益州同骨肉;独知刘季是英雄(石达开)。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明(石延年自题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自题联)。雪里松芝夺凡艳;秋影楼台悟化机(石韫玉撰书联)。饶雄辩以折衷,堪承使命(石昌言);谏义方而善教,足为典型(石石昔)。洗厕衣,孝从天性(石建);作锦账,富赛王侯(石崇)。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石氏26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石氏165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41例。石姓的历史名人战国时魏国有天文学家石申;楚国有石奢,西晋贵族石崇,东晋时石勤在北方建立后赵国,是十六国之一;五代时石敬塘建立后晋,石氏称帝十一年;宋有名将石守信,经学家石介,词人石延年;元代有戏剧家石君实,又有石明三,余姚人;清代有农民起义领袖石达开,又有石廷柱为镇海将军。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石姓129643人,临汾市16141人,洪洞县4743人。

〔供橱〕石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三号供橱。〔家谱〕石姓的家谱有:《河北泺南石氏家谱二卷》(河北泺南县徐庄乡石庄村);《江苏江阴石氏宗谱二十二卷》(上海图书馆);《浙江鄞县鄞塘石氏家乘五卷首一卷》(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浙江绍兴会稽石氏宗谱不分卷》(北京图书馆);《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谱》(吉林大学);《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十四卷》(北京图书馆);《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二十八卷》(浙江奉华县文管会(存卷3—5、10、21));《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浙江常山县新昌乡下徐村);

〔字辈〕1924年石炳贤纂《石氏家谱》,河北乐亭石姓一支字辈谱为:“宣慈庆德,书品忠正,敦贻万惠。”

〔迁徙〕石姓最早发祥于当时的卫国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带。以后便主要繁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再后向更大的范围蕃衍。魏晋南北朝,在北方形成了五大聚居地。其中,向西经陕西到甘肃省境的石氏,在今天的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一带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向东或向北在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又形成了四大望族。故历史上石姓有望出“武威、渤海、平原、上党、河南”之称。据有关资料记载,其中,渤海、平原两郡石氏,均为汉人石奋的后裔。平原石氏于唐元和年间以前已徙居广陵;上党石氏,是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后裔;河南石氏是鲜卑乌石兰氏的后裔。唐时石姓已遍及北方广大地区。这里有必要提到的是,在唐、五代之际,石姓在北方的大举繁衍与当时的社会动乱和后赵、后晋的建立是分不开的。石姓的大举南迁也正始于此时。其中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元光,入闽开辟漳州,五代之时,便已成为闽南地区的望族。又据《石氏族谱》记载,五代后唐天成四年,有石琚由安徽寿县徙居福建同安县,后裔散处闽、粤各地,是为入闽始祖。另载,明洪武年间,有石玉全开基福建南靖永丰里,其后子孙多迁居今台湾省。总之,宋、元以后,石姓便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明清时,遍及全国各地,其中以北方分布最为集中、广泛。历史上,石姓也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洪洞大槐树移民滕县石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滕县陶管镇石庙村;新河石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足家寨村;新河石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牙家寨;修武石氏一支始祖讳敏,于明初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常桥村,迄今已传14世,20余户,296余口人;枣庄石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枣庄县石庙村;新乐石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新乐县石家庄村;静海石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迁居天津市静海县梁头村;延庆石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十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延庆县红旗甸村;商都石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商都县三南井村;濮阳石氏一支始祖兄弟三人,于明万历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又从山东迁居濮阳县白土罡乡庞寨村;濮阳石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白土罡乡石寨、石楼村;濮阳石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胡状乡石槽村;濮阳石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濮阳市胡村乡石家庄;正定石氏一支始祖于明万历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正定县邰同村;阳谷石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阳谷镇石楼村;阳谷石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定水镇石海村;阳谷石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闫楼镇石堂村;阳谷石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翟庄乡后郭石村;阳谷石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翟庄乡陈石村;阳谷石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十五里园镇石庄村。

砥,读音是dǐ

基本信息:

拼音:dǐ

部首:石

总笔画:10

五笔:DQAY

基本解释:

1〔~柱中流〕像砥柱山(在中国三门峡)那样屹立在黄河激流中,喻中坚人物或力量所起的支柱作用。

2细的磨刀石:~石。~砺。

相关组词:砥励、 砥砺 、砥草 、砥绩 、砥平、 砥钝、 砥名 、砥石、 砥束、 砥室、玄砥 、砥犊 、砺砥 、砥属

石氏家谱是记载一个石氏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石氏字辈如下:

1、山东徂徕石氏字辈:文子廷章汝允振肇绪昌鸿修继庆化骏德裕祥光。

2、山东蓬莱石氏字辈:乃裕懋德天永其昌本立丕振安守经常乐国仁义文明荣光。

3、江西婺源石氏字辈:德用彦宗永思文添起之继节光廷瑞承家学礼诗昌隆成大绪贞毅允珍儒台衡为国辅孝谨衍孙枝。

石姓的来历

与赵姓起源和来历一样,石姓中有很多改姓族人,比如在滕州市的石姓族人基本都是明朝时期忠臣李三才的子孙,当时因为受到奸臣谋害,所以被满门抄斩,其中有一脉逃到山东滕州市的莱村,当时官兵追到这里后,李姓便改为石姓才躲过一劫,从此他们便一直以石为姓。

据县志记载,石珤(公元1464一1528年),字邦彦,别号熊峰明嘉靖年间任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俗称石阁老),与父、兄同朝人仕,时有父子三进士、兄弟两尚书之称。石珤居阁3年,为官清廉,刚正直言,罢政归里时仅归装一束,车一辆,都城人叹其清廉。石珤后加官太子太保至少保。卒后谥文隐,隆庆初改谥文介。著有《熊峰集》传世。其父石玉官至按察使,治狱20余载,世称廉平。其兄石玠,官至户部尚书,素有惠政。

西墓区按明代葬制规定,皇赐神道碑,墓地南门处立有高大的 青石牌坊和石人、石马等。牌坊两侧立两通汉白玉石碑,建有碑亭,碑中记有石珤生平和皇帝的敕谕,墓丘前立有两通石碑和石供桌,并建有砖木结构的祭堂。当时墓地内冢丘成排,碑刻林立, 古柏遮天,环境幽静。东墓区与西墓区建筑类似,但其规模较小。1958年辟为果园,后因“文革”遭到破坏。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石氏家族墓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氏家族墓虽遭破坏,但墓地原貌基本存在。

台湾地区石氏家谱目录2009年09月05日 星期六 20:52书 名(石氏)父亲百年诞辰纪念特刊附家谱

编著者石庆顺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陈光吉藏1983年铅印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 丹阳花园分陵石氏宗谱

卷(册)数十四卷

其它题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清)石铭章,(清)石等编纂

稽核项2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14册

主 题 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金沙鲁庄石氏族谱

卷(册)数六卷

其它题名石氏 族谱

编著者(清)石金川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6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财贤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财贤藏1972年写本缩制 ·原分3张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赵振绩藏民国年间影印本缩制 ·原分10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庆旺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庆旺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汉正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汉正藏民国年间影印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世系图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3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五修族谱

编著者不详

版本项抄本、不分卷、线装一册

出版年1929年

收藏者万万斋

书 名石氏源流

卷(册)数 1册

编著者台北石氏宗亲会编

出版者台北石氏宗亲会

出版年不详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源流

稽核项16开,62叶

附注项·始祖□石□·始迁祖□奋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石日璞,石日祯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1919年铅印本缩制 ·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九卷

编著者(清)石宏智,(清)石登元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东洋文库藏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缩制 ·原分7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维新藏1981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炎智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5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换文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1960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11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地彰化员林镇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1册: 图,表格; 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家图书馆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编辑; 廖庆章主编; 廖有信策划

出版地出版地不详

出版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一册: 表,像; 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1册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不详

稽核项16开,164叶

附注项·始祖□南宫 ·始迁祖□玉全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祠坟考

编著者(清)石阳睢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允忠藏清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武威石氏宗谱

卷(册)数 三卷首一卷

其它题名 石氏 宗谱

编著者(清)石忠有,石忠烈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以上摘自《台湾地区家谱联合目录》)

石氏家谱现身,预兆石姓复兴!

为了一部2700年的家谱(广角)

剑明 成岗

2005年07月25日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最近不少海内外石姓后裔打电话给我,希望通过这本石姓家谱续写他们的家谱。”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江苏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金石家石学鸿先生向笔者介绍说。同时,他展示了一部《武威石氏蚺城宗谱》。这部家谱从石氏始祖春秋时期卫国名臣石碏记起,到光绪年间石学鸿祖辈截止,有2700年历史,比孔子族谱记载年代还要早200多年,在全国十分罕见。这部家谱在海内外石姓族裔中引起极大影响,许多人希望石学鸿能够通过这一本家谱,把石氏子孙的传承迁徙历史弄清楚。

失而复得的石氏宗谱

石学鸿目前保存的家谱是清光绪年间重修的,早年的刻本在唐朝。这部家谱一套4本,编号分别为孝、礼、信、义,详细记载了石家子孙的婚姻、住址等情况,是目前发现的较为完整的一部家族历史。

1937年8月28日,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日军飞机轰炸南京,石学鸿一家准备逃难,临走之时,石家人顾不得拿走家里的值钱东西,仅仅拿了一些衣服以及这本家谱,可见当时全家对家谱的重视。1947年,当时石学鸿27岁,他祖父召开全体家庭会议,将家谱托付给石学鸿继藏。

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石被关进监狱,家谱由其母亲保管,“文革”期间被造反派当“四旧”抄走。不知是造反派途中粗心大意,还是对家谱不屑一顾抑或其他什么原因,这部古董被遗落在马路上,恰巧被一位路过的老翁捡到。这位老翁捧着城砖似的“天书”不知所措,当时有人说是“四旧”,把它烧掉算了。但老翁不忍毁掉,随即小心翼翼地将其上缴到当地街道办事处保存了下来。

这部家谱遗失后,石学鸿魂牵梦萦。其间,他曾多方打听,从街道查询到区、市、省有关部门,均不知去向。不久,他听南京秦淮区史志办的熟人说,家谱可能在李府巷街道办事处。于是,他随即到该处寻觅。办事处吴继珍介绍说,此石氏家谱是“文革”期间一老翁从马路上拾得送来的。我们看了觉得有价值,没有毁弃,便藏于橱顶角落。石学鸿看到劫后余生的家谱,不禁老泪纵横。

2700年的沧桑流徙

翻阅这本已经流传了88代的石氏宗谱,笔者在封图中看到石氏祖先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的画像,面部轮廓饱满,形象儒雅。那么石碏到底是何许人也?

在左丘明著的《左传》中,记者发现了一篇《石碏谏宠州吁》,其中文章大意为石碏向卫庄公提意见,要他“爱子,教之以义方”,然而卫庄公没有接受石碏的劝谏,过分宠爱,终于使儿子州吁走上了邪路,后来引起卫国的内乱。

在宗谱中,石碏后代子孙都有记载。光绪年间重修家谱时,石学鸿尚未出世,家谱上便只有他的祖辈的名字,但他的“学”字辈,却已在家谱中写下,其辈分排行为:“……承家学礼诗,昌隆成大绪……”

据该谱记载,石氏原出甘肃武威,后来其一支迁到蚺城(今江西婺源)。太平天国时期,石碏83代孙石光叙做木材生意来到南京,在中华路一带从事营造业。

海内外石氏后裔的“精神家园”

在得知石氏家谱的下落后,全国先后有几十批石家后代到石学鸿家查看,他们都说,自己从未见过历史如此悠久、保存如此完好的家谱。台湾一个6万多人的石姓家族会成员看到这部家谱惊讶不已,称赞记载2700年的家谱在全国乃至世界也许是独一无二的。

香港著名出版家石景宜先生也是石碏后人,在前往南京看了这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后,大喜过望。他说,这部宗谱把石氏2700年的变迁流徙写得非常翔实,为其他石氏后人续写家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表示愿意出一笔数十万元的资金购买。石学鸿没有同意,他自己拿出1万多元钱,印刷了一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本,把宗谱里的主要部分摘录其中,无偿寄送给海内外的部分石氏后裔。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25日 第二版)

石氏家谱

1115河北泺南石氏家谱二卷

(民国)石景恭纂

民国三十一年(1942)石印本

河北滦南县徐庄乡石庄村

1116山西平定石氏族谱十一卷

(清)石宏智 石登元等编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七册

日本 美国

注:全书分世德谱一卷、分谱六卷、台谱二卷、

宗祠规条一卷、附谱一卷。

1117江苏丹阳花园分毗陵石氏宗谱十四卷

(清)石铭章 石煊等十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本 十四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於武进、丹阳等地。

1118江苏金坛金沙鲁庄石氏族谱六卷

(清)石金川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注:一名《石氏家乘》。

1119江苏江阴石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石介贞纂

清刻本十二册

上海图

1120浙江鄞县鄞塘石氏家乘五卷首一卷

(民国)石士谔 石钟峤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121浙江绍兴会稽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之贞纂修

清钞本 四册

北图

112z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赠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念修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1123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谱十二卷

清光绪十年(1884)念修堂活字本十二册

北图

1124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松茂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注:谱始修於清雍正间。

1125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玉光 石浙清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恩亲堂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1126浙江诸暨暨阳长澜石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石松楼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峻德堂活字本 四十册

北图

1127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十四卷

(清)石铭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庐云祠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注:谱内有朱笔注记。

1128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二十八卷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3一5,10,21)

Ii29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清)刘云修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下徐村

1130浙江常山安川石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柴肇晖重修

民国五年(191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芙蓉榔安坑村

1131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宋坂乡彭川洪坂(存卷2、4)

1132山东长清石氏世谱

(清)石廷傅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刻本 六册

科图

1133湖北新洲石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幸福乡石桥村

Ii34湖北大冶武威石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石忠列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文秀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135湖北沔阳石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石声涛编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氏谱局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卷2)

注:内封题《家乘全书》。

Ii36湖南石氏族谱□□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新化、宁乡等地。

1137湖南湘潭中湘石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石声灏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孝谨堂刻本 二十六册

广东中山图

注:石训首修於清康熙六年。

1138湖南邵阳石氏六修族谱不分卷

(清)石德松 石德 等编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敦睦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1139湖南邵阳石氏五续族谱十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石霈之修 石铭文纂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40四川大邑崇庆石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石良玉等纂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一册

四川图

1141四川泸州石氏族谱不分卷

(清)石美屏纂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泸州石氏木活字本 二

四川图

1142四川兴文石氏宗谱四卷

(民国)石日琳等重修

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143石氏宗谱十一卷

(清)石绍南纂修

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北京大学

1144 续修石氏族谱卷

(清)石维嵘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二册

北图

1145 石氏民籍族谱六卷

(清)石崇高修

清咸丰三年(1853)刻本 八册

北图

1146 石氏世谱六卷

(清)石誉生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刻本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图

1147 石氏家谱

(清)德保等撰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1148 石氏家谱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浙江云和县文管(存一册)

1149 石氏宗支图

广西邕宁县文

以上就是关于石氏历史上的9位皇帝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石氏历史上的9位皇帝是谁、武威世家为什么是石姓、山西垣曲县石氏祖先起源哪里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4459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