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第1张

1、培养良好的认知结构,全面地认识自我。 要有自知之明,明智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容貌、能力、兴趣、气质、经济状况、个人角色都要接受下来,实事求是地认可和对待。个人的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都要以现实为基础,切不可想入非非,以免碰壁。

2、丰富人生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增强对挫折的抵抗能力。 抵抗能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减弱刺激的强度。人的生活经验也是认识的积累过程,因此丰富人生经验同样会增强这种抵抗能力。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人格的健康程度。尤其是与拥有良好健康人格的人交友,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也是一种提高。孤独有害于心理健康,要搞好人际关系,要交几个知心朋友,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要在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增强集体感,培养欢乐情绪和开朗性格。

4、提高情商,保持良好心情。 情绪控制管理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情商高低的标准,当今时代,需要的是高情商的人才。提高情商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同时,良好的情绪控制管理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对于健全和完善人格很有必要。因此,提高情商,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

5、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主动。 乐观的人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也能不畏艰险,勇于拼搏。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每个人都想追求健全的人格,人人都在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愉快、自信的心情,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具有管理自我情绪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将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康完善。

其实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形态意识,只要多加对健全人格方面的引导就可以,大学生很容易被社会其它方面所影响,所以说要时刻保持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去佰佰安全网对这样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多加了解。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健全人格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贯穿人的一生的。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是:

1、人格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到了人的中年时期以及老年时期,人格还在继续发展。

2、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

3、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的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

4、人格发展由环境决定,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自我、社会文化等,

5、如果个体能解决每一阶段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如下:

1、婴儿期(0——15岁),这一时期是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这一时期是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3——6岁),这一时期是主动感对内疚感。此时的孩子做任何事都积极主动,孩子做事或者对事物的探索如果出错,受到大人的批评与指责,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内疚感。

4、学龄期(6——12岁),这一时期是勤奋感对自卑感,此时的孩子已经进入到学校,开始进行知识的学习,有了学习能力,开始体验自己勤奋学习,获得知识,获得成功的快乐。在这一时期,孩子如果发现自己不能获得知识、不能获得成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就可能产生懒惰、自私、不思进取的不良心理。

5、青年期(12——18岁),这一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此时的孩子相当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寻找自我,确立自我,会想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思想有点矛盾。这时,老师要重点研究学生人格形成上有何特点,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及人格特点的教育。

6、成年初期(18——24岁),这一时期是亲密感对孤独感。这时的孩子,他们开始建立两性的亲密感,要承担社会责任、社会义务。

7、成年中期(25——65岁),这一时期是繁殖感对停滞感。他们通过关心下一代,培育下一代,显示自己的创造力。这个创造力不仅意味着生儿育女,也包括通过创造性劳动使自己事业成功,发展任务就是使本人精力充沛和照料好下一代,防止颓废迟滞,体验着事业与家庭主角的现实。

8、成年晚期(65——人身终老),这一时期是自我调整与绝望冲突。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很多人感到满意和幸福,也有的人会感到绝望,自己一生事业不成功,家庭不幸福。同时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儿童时期的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八阶段和第一阶段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生命周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个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积极品质的发展,就算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三、自我同一性

1、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自我同一感

2、自我同一感指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有何地位,将来会怎样等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历程的体验。比如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照镜子,端详自己:我长得怎样,在别人的心目中我是怎样的形象,有何地位,将来自己会成为怎样的人。自我同一感的形成于先前各阶段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有直接的关系。

3、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于职业选择、性别角色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自我同一性的基本内容:性别角色的同一性、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同一性。社会角色同一性明确自己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能承担的责任、在行为上恰当地表现。比如一个五十岁的男人在地上大哭大闹,这就不符合他的性别角色。

四、埃里克森人格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注重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体现了人终身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格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理解儿童的人格发展阶段,告诉每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那个年龄阶段形成,给人反思的依据。

2、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危机的过程,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往往存在冲突,教育应该培养个体应对危机并且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失败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处理好这些问题,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渡过这一危机,实现自我人格的发展。

3、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造成障碍。因此,教师的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帮助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促进其发展。

4、教师给儿童创造更多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获得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发展自我的满足感,不要羞辱学生。比如,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时,适当多布置一些学生一个人经过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给妈妈洗一次衣服,在家里煮一次饭,在家里拖一次地板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信心,达到自我满足。

5、尽量让儿童自己做决定,自由选择,培养儿童对自己的肯定,自我认同,确立自我同一感。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竞选班委干部时,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愿意决定竞选那个职位,并说出自己为什么竞选这个职位,从而培养儿童的自我同一感。

6、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助推力,也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因此,教师及父母应该考虑每个儿童的生活经验及心理满足需求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教育。

7、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在活动和交往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问题,顺利渡过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

第一,体验幸福。

这是指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有满意的评价,坦然面对现实,痛苦少。有个故事:一位富翁觉得自己不幸福,他将所有贵重财产装入袋子,要送给大师,只求他告诉自己幸福的方法。大师抓了袋子就跑,富翁追丢了,坐在地上大哭,大师回来将袋子还给他,问他:“幸福吗?”

富翁说:“太幸福了!”大师笑说:“别等失去了才知道自己拥有的。”人生总有不幸的时候,培养体验幸福的能力,可以常常去关怀需要帮助的人,如孤儿、老人、残疾人,这能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在感恩里体验幸福。

第二,人际和谐。

积极的人际关系能激发积极的情绪,人格健全者能与人友好相处并平等待人。现在很多年轻人追求个性张扬,在工作与家庭中难免与人产生摩擦,最终也让自己陷入焦虑、抑郁、烦恼中。学会换位思考,为人着想,宽以待人,慷慨助人,就会在身边营造更为和谐的人际环境。

第三,积极乐观。

没有坏的事,只有坏的心态。凡事从好的方面去看,整个人生都会不一样。澳大利亚人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但他没有自暴自弃,不仅骑马、游泳、足球样样皆能,还拥有两个大学学位,遍访34个国家,演讲1500余场,激励和感动了无数的人。

他在夏威夷学习冲浪时说:“我的重心非常低,所以可以很好地掌握平衡。看到自己的优势,不要放弃。每天向前一小步,你一定可以完成人生的目标。”一个残疾人尚能如此乐观,我们更要积极地寻找自己的优势,相信自己的使命,在困境中保持乐观。

第四,控制情绪。

现在所有人都说要“自律”,其实控制情绪,不轻易对人发火也是一种自律。情绪起伏波动大、长期持续的不良情绪严重危害人际、人格和身体健康。发脾气谁都会,但控制情绪却需要涵养。心理学家建议,当我们与人发生矛盾时,一旦发现呼吸变急促,或脉搏每分钟高出十次,就赶紧离开现场平静一下。我们不妨用这个方法控制情绪。

第五,有所追求。

人格健全的人一定是有目标、有追求、希望人生过得有意义的。定目标、做规划、强执行,会让人生充满希望感。而且追求不分年龄。日本柴田老奶奶92岁开始学习写诗。

99岁出了第一本诗集《请不要灰心呀!》,瞬间走红,10个月销售出了150万册,感动和抚慰了许多经历了海啸的日本人。一个92岁老太太都可以学习写诗并成为诗人,年轻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追求梦想呢?

第六,勇于挑战。

人有各种需求和愿望,追求过程中并非总能一帆风顺,遭遇挫折时,勇者能迅速调整状态,从打击中恢复过来,冷静处理并迎接挑战。有一句名言说:“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的时候你还能坚持去做”。人生唯有不断地向内突破自己,才能不断突破外在的挑战和樊篱,拓展人生格局。

扩展资料

尊重知识、具备科学素养,已成为时代要求。学习知识是获得智慧的源泉,让我们引领学生放开手足,在书山学海中登攀畅游,为社会作出应有的奉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要从小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犯了错误就要接受惩罚,要有能力承受生活乃至人生的不如意。父母惩罚孩子也要恩威并施,赏罚分明。虽然现在不提倡打孩子,但是如果生活给孩子小困难、小挫折来承受,一定要正视,孩子经历恩宠也要经历严厉。

1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人格健全者应该有现实、准确的自我知觉,并有这种知觉敏感性。这包含几层意思,首先是有自我认识且这种认识是全面、丰富的;其次是不歪曲自己的特性,即不夸大或缩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第三是能够经常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感受到什么,并知道行为、体验源何而起。积极的自我态度与自我认识有联系但并不完全由后者决定。它指的是一种“尽管认识到自己有长有短、有好有坏,但仍然从总体上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抱有希望”的态度。

1、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

人格健全者应该有现实、准确的自我知觉,并有这种知觉敏感性。

2、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客观的社会知觉(对人认识)是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一。人格健全者应能准确的从别人的言语、行为中体察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3、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愿意活着”可能是最符合生物规定性的心理特点。所以心理健康的人应该热爱生活,有投身于工作、事业和家庭的热情。即使他从认识上参悟了“四大皆空”之类的哲理,仍然在情感上要选择二生活。

1、懂得控制自己的心理和情绪,不要过度放纵自己、满足欲望。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总是无法满足自己,并不是一件好事,有时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年轻人不要一味地追求和自我满足,有时候,困顿也是一种很好的人生精力。

2、懂得放松自己,不要给自己施加过高的道德准则。同样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与那些过于放纵自己的年轻人相比,还有一部分的年轻人总是给自己制定严格的行事标准,一旦自己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就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产生沮丧心理,影响工作和生活。

3、提高自己的情商,保持一颗平常心。提高自己的情商是形成健康人格的一部分。高情商不是先天生成,而是在后头不断实践所得。这就要求我们保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喜怒哀乐,从容处之。

健全人格结构:

健全人格是一个结构性概念。把人格看成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变化的结构,是认知人格理论的共识。一般认为,人格是由一组特质组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特质决定着个体的具体行为。人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各种人格特质是每个人都有的,不过在表现上因人而异,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健全人格就是要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和不同的人的实际,力争通过努力,让个体在人格特质的表现上有所变化。

没有表现出来的要激发和挖掘;表现程度低下的要有所上升和加强;表现极端的要给以疏导和调节以免造成人格障碍。我们认为,作为一个结构性概念,健全人格的结构应当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侧面、富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完整的心理成分构成物。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心理成分是人格的最基本的构件。

健全的人格的八个标准具体如下: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专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扩展资料:

塑造中学生健全人格方式:

1、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情对青少年的言语、行为、态度等进行训练,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做人品质的活动。

教育的方式是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载体,增加学生的道德体验,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内化为学生终生享用的习惯,这将为学生良好品质的定型和铸造美好未来起到了固化和奠基的作用。

2、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与美丑

世界本来就是多彩的,有善、有恶、有美、有丑。中学生必须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吸收善和美,抛弃恶和丑。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生也是在与人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大作用。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人格需要人格的陶冶。教师几乎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行动比言论更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

健全的人格的特征包括:知觉现实的能力、自我认可感、情绪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健全人格”是一个表达人的本质存在状态的新时代概念。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1、知觉现实的能力:拥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够以现实的眼光看到自己和环境,对自己的能力有合理的认识。

2、自我认可感:自我认可对于健全的人格是很重要的,所谓良好的自我认可,是指能够认识到自己积极和优秀的一面,能够接纳自己的优缺点。

3、情绪调节能力:一个成熟的人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遇到事情,会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的发脾气。

4、人际交往能力:健康的人和他人能够发展出亲密的关系,尤其能够在接纳别人和自己观念的差别的基础上和他人维持亲密的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全部的内容,包括: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怎样培养健全的人格、怎样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4420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