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有哪些梗

历史中有哪些梗,第1张

纪晓岚智解老头子的故事

纪晓岚体态肥胖,特别怕热,夏日,常常汗流浃背,衣衫全部湿透。当时去南书房(位乾清宫西南,又名南斋)值班,每次出来到值庐(古代侍臣的休息住宿处),总要脱光衣服,赤膊纳凉,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高宗(乾隆)皇帝从太监口中听说纪昀的这种情况。某一天,就打算设法戏弄他一番。 碰巧,纪昀与几位同僚,都在书房里赤膊谈笑。

忽然间,高宗皇帝(乾隆)走出内宫,同僚们看见,慌忙披上衣衫,唯独纪昀因为近视,直到高宗皇帝走到他面前时,才发觉,此时已经不及穿衣,急忙躲在皇帝的座位下,喘着气,动也不敢动。高宗皇帝坐了两个小时,也不说话。

因为天气暑伏酷热,纪昀没法忍耐,便伸出头来向外窥探,问同僚:“老头子走了吗?”高宗皇帝听了不觉发笑,同僚们也笑。高宗皇帝开金口:“纪昀无礼,如何能口出这般轻薄之语?如果你有说法则可以(赦免),没有则死。”纪昀说:“臣没穿衣服。”高宗皇帝就吩咐太监帮他把官服穿好。乾隆再一次用严厉的口气问,“老头子”三字到底怎么解释?!纪昀从容地摘下顶戴,磕头,说道:“万寿无疆,这就叫做‘老’;顶天立地,至高无上,这就叫做‘头’;天父与地母是皇上的父母,故而叫‘子。”高宗皇帝很高兴(如此高级马屁,安能不悦!)。

因为历史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在炙烤着当时宋朝政府的统治者——赵匡胤和赵匡义,他们害怕老赵家的宋朝会重蹈后周的覆辙,被武将夺权篡位。

在宋朝建立以前,武将谋反篡位或者专权的先例,有两段极为典型的时期,一是唐朝中后期,一是五代时期。

唐之亡,实亡于藩镇

藩镇,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自唐朝中期开始,藩镇开始成形,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节度使由朝廷任命。藩镇制度发展成熟以后,本质上趋向于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因为地方军政皆由节度使节制,当节度使在地方经营过久后,势力必然会越来越大,最终造成皇帝羸弱而节度使强壮的现象。

唐朝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和史思明,便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典型代表。唐经安史之乱以后,逐渐由盛而衰,虽然安史之乱最终仍然为唐朝政府所平定,可是却已经无法扭转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局面。

唐朝的藩镇割据,除了安禄山这个领头羊,还要说说毁灭唐朝的朱温。在唐朝乾符年间,黄巢起义爆发了,声势极重,朱温于是加入了黄巢的队伍。等后来黄巢的事业陷入低谷,朱温心想黄巢的事可能要黄了,于是又降了唐朝,事业自此开拓并发展。后来,朱温凭借自己手中的兵权逼迫唐朝皇帝禅位于他,朱温由此篡唐而立后梁。

五代之乱,始于朱温篡唐。赵匡胤篡后周,终五代乱世。

五代者,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唐朝藩镇将领朱温篡唐而立后梁;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建立前晋,他的儿子李存勖袭位后称帝,建立后唐;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赠契丹,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称帝,并自称是契丹的“儿皇帝”,建立后晋;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篡后晋而称帝,建立后汉;后汉枢密使郭威,掌控后汉兵权,为后汉隐帝所忌,最终造反篡后汉,建立后周。

我们可以看到,这所谓的“五代”即是前朝手拥重兵的武将造反,推翻原来的皇帝,然后重新组建属于自己的朝廷。郭威建立后周以后,应该可以说是励精图治了,后周的发展趋势还是挺好的,只是当了几年皇帝便没命了。在这以前,有个人已经加入了郭威的队伍,可是声明未显,这个人便是赵匡胤了。在柴荣继承后周皇位以后,获得柴荣赏识的赵匡胤终于得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为柴荣征战天下,屡建功勋,后获任命统领殿前禁军。柴荣更让人感到惋惜,在事业处于稳定上升期的时候死了,由年幼的儿子继位。

自唐以后,短短数十年,风云变幻,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朝代频繁更迭,皆是手掌重兵的武将所为,如今柴荣死了,再没有可以压制赵匡胤的人了,老赵心想,他们能做的事,我怎么便做不得?这后周不也是郭威造反得来的?于是,老赵在陈桥驿导演并主演了一场戏,我们叫做黄袍加身,赵匡胤由此篡后周,建立宋朝。

宋朝鉴唐及五代藩镇之祸事,尽夺藩镇之权,宋祖恐武将行黄袍故事。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可能便是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的真实写照了,屁股下的位置还没坐稳坐热,便又被人抢去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这么做的,他赵匡胤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弄了场黄袍加身的戏码,他自然也害怕他的部将以后也会这么对他。于是,他找来赵普商量对策。

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匡胤导演并主演过两场戏,一场是黄袍加身,一场则是杯酒释兵权。难道赵匡胤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的原因吗?他当然知道,可是要假装不知道,这种夺利的事要让下属主动提出来,赵普很聪明,深知老赵的意思,担心武将造反?这事简单,夺了他们的兵权便是。于是杯酒释兵权上演,老赵眼泪婆娑地和将领们诉苦,说他当了皇帝以后总是很害怕自己重蹈后周恭帝这些人的覆辙。得得得,话说到这,谁不明白意思?于是纷纷归还兵权。

赵家为防止武将夺权篡位而稳固皇权的“绝户手段”:崇文抑武,剥夺武将的掌兵之权,降低武将的政治地位,同时提高文官集团的政治地位以最大化地压制武将集团。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是宋朝崇文抑武这个基本国策的开端,与赵匡胤成长于同时代的赵匡义在接手宋朝以后,因为同样深刻清楚地知道武将掌权的危险性,于是继续沿用和强化崇文抑武的政策,此后宋朝所有皇帝皆奉此策,王安石变法时有所改观,但是很快又被废止。

宋朝确实没发生过武将造反的事,宋朝皇室的皇权在内稳如泰山,不得不说是得益于此策,然而却也导致了两宋先后为辽、西夏、金、蒙元所欺的结果,可悲可叹。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中有哪些梗全部的内容,包括:历史中有哪些梗、宋代帝王为何忌惮武将有哪些武将谋反或专权的先例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4168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