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啊请解释详细一点。

《周易》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啊请解释详细一点。,第1张

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至到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

《周易》是一部古代经典,是关于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学问,其原理在得到正确认识后,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周易》的作者周文王姬昌在商纣时期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周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周文王,商末诸侯首领,史称西北侯,追封为周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使其领地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与其子姬发在宝鸡蟠溪钓鱼台聘姜尚为军师,自岐山起兵率军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开创者。发明“文王八卦”,流传于世,《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在位50年。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周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随着时代演变,文字含义已多不为世人所理解,《易》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周易》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简称《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周易》经部本是筮占书,其文字部分是对相应易卦象征意义的解说和人事吉简吉凶的判定,而传部是对“易”的理解和对《周易》文辞的发挥等内容。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按照古书记载,易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春秋时代,《周易》作为占筮书流行,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解释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战国时期,便出现了《易传》七种,包括《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序卦传》、《杂卦传》合共十篇,称为“十翼”。后来《易传》被编入《易经》,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这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之所以能长存于世,正在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它独特的超前预测、超前反映的功能是目前任何科学仪器无可比拟的,可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感应器,它本身就有预测信息的功能,而且分工细而严密。摇卦时铜钱平放于手心,人的易场力作用于铜钱,使之按照感应易场发生运动,于是铜钱的变动就反映了相应事物的阴阳变化。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易经》讲的是占卜内容,讲述天干地支等学术知识。

《易经》最初用于占卜和预报天气,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是一部无所不包的巨著。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

传统历史的说法——

“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原称《周官》,约成书在战国时代)。

周易的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论。传说远古的伏羲创八卦、夏禹将其扩充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记载在《连山》一书,《连山》以“艮”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记载在《归藏》一书,以“坤”为第一卦。

依据司马迁《史记》的记“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后人因此认为《周易》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时候确立,是周文王奠定了《周易》以“乾”为第一卦,并为每一卦写下“卦辞”(卦象的解释)。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则被认为是“爻辞”(每一爻的解释)的创立者。卦辞和爻辞的内容不单影响周朝的历史,也影响到“诗经”的文学风格。

扩展资料:

周易——

《易经》包括狭义的《周易》与《易传》。《周易》相传是依循周文王主编《易》的著述而来,成书大约在西周时期。由于随时代演变,《周易》文字含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不便读懂,因此孔子撰写了“十翼”,后世又称为《易传》并列入《易经》。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易》主要有8卦:乾卦、坤卦、震卦、艮卦、离卦、坎卦、兑卦、巽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易经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内容。《经》是全书的核心,《传》则是解释《经》的。一般认为《经》是周文王和周公共著的,《传》则是后人积累并由孔子整理成的。

《经》是一部占筮书,《传》是一部哲学书,也可以说《经》是带有哲学色彩的卜筮书,《传》是带有卜筮色彩的哲学书。两者合为一体才叫《周易》,现在也称为《易经》。

《经》

《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卦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个卦画都有六个爻,爻分阴阳,阳性之爻简称为“九”,阴性之爻简称为“六”。卦爻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每卦的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其内容按六爻的顺序排列。

《传》

《传》共有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叫做“十翼”,意思是:《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彖》是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象》是对《易经》卦名和爻辞的注释。

《文言》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释,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和必读之篇,是“十翼”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文字。它也是古代第一部对《易经》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的全面系统的说明,阐发了许多《易经》经文中没有的思想。

《说卦》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杂卦》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排成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象中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序卦》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易经》所讲的内容

《易经》包括《经》和《传》。《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传》共七种十篇。古人把这十篇叫做“十翼”。

严格说,《易经》和《周易》不是一个概念。《周易》包括《易经》,《易传》等共十篇,称为十传。其中《易经》包括上经和下经的。

《易经》的构成:《易经》有其特殊的文字体裁,即不分篇章节次,而是由六十四卦组成。而每个卦又由内外卦,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几部分构成。《易经》分为上、下经两部分,上经计三十卦,起于乾卦,止于离卦;下经计三十四卦:起子咸卦;止于未济卦。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

《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扩展资料

成书时间

1、成于西周

顾颉刚关于《周易》卦爻辞制作年代的考证结论,认为周初作。李学勤也认为顾颉刚此文“推定经文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为学者所遵信,可以说基本确定了《周易》卦爻辞年代的范围,是极有贡献的”。

2、成于战国

大多学者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易传的成书问题,自欧阳修《易童子问》与苏轼之后,数百年来已经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钱穆、顾颉刚、冯友兰、郭沫若、李镜池等等海内外的学者名家均断定司马迁《史记》的说法不足信。

其称易传为孔子所做,若非司马迁之误,就必是汉儒刘歆所伪窜。根据《易传》的内容来看,应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学出现以后的作品,有明显的黄老道家与阴阳家色彩。

3、成于西汉

顾颉刚根据箕子和康侯两条卦爻辞,指出《周易》卦爻辞为文王所作的传统说法不可信。

顾颉刚继《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之后作《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是对其所说《周易》卦爻辞所无的观象制器故事的专门考论,意在证明《系辞传》观象制器章讲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话是西汉后期人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

《易经》是部经典巨作。据史书记载《易经》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由于《连山易》、《归藏易》已经失传。具体内容无法查考,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因此人们常说的《易经》实际上指的就是《周易》。《易经》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卦名、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爻题、爻辞等。古时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旦作爻辞,说法不一。《易经》成书于商末周初。

广义的《易经》还包括《易传》。《易传》又称“十翼”,“翼”就是翅膀,意思是说《易经》像只鸟,《易传》就像这鸟儿的翅膀。《易传》是全面解释《易经》的七种十篇文章即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象下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因为《易传》不但继承《易经》经义,而且对《易经》创造性地阐发,富有辩证哲理,所以从西汉开始人们已把《易传》也作“经”来研读,与《易经》并列通行。《易传》相传为春秋末期的孔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或秦、汉间的作

《周易》是一部古代占筮之书,古人创造它是为预知

社会人事的吉凶祸福变化,但它通过两个最基本的符号

“一一”(阴)“一”(阳)以及看似离奇的卦辞、爻辞,从哲学层次上深刻地剖析世界、解释世界,揭示世界的创造与宇宙的组构变化规律。《周易》经文记有许多殷周历史故事,传文多反映儒家政治、哲学、伦理思想。它以八卦形式推测自然界和社会变化现象,富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东方智慧与哲学思想的光辉。它对象、辞、言、意、神、妙、文、变的阐述,对动静、开合、聚散、盈虚、刚柔等对立因素的把握,对后世的哲学、美学及艺术创造都有很大影响。《周易》不仅被用于占筮以预测未来,而且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道德修养的指南。

以上就是关于《周易》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啊请解释详细一点。全部的内容,包括:《周易》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啊请解释详细一点。、易经讲的是什么内容、《易经》的主要内容:《经》《传》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4163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