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第1张

字面意思如下:

把铜当作镜子,可以整理自己的衣服和穿戴;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盛和替换的原因;把别人当作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得体和缺失(不当)。

延伸意思就是要学会利用外界事物作为参照物,修身完善自己,从而提升自己。

前两段很好理解,第三段意思就是通过别人眼中、口中的自己,从而更为全面的了解自己。

唐代皇帝李世民,有个手下叫魏征,就喜欢天天找李世民汇报工作,在汇报工作的同时,也会说李世民哪些方面处理的不妥或者错误,所以,李世民就把魏征当作自己的镜子一样来完善自己。

但事实上如何呢?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如果有人天天来说你的不是,你绝对会脑袋抓狂,如果还是公众场合,估计气的发麻。

所以说,这句话没毛病,但要学会与时俱进,也要选择场合。

2019-09-01聊聊

这是唐贞观十七年,在谏臣魏征病逝后,唐太宗说的话,原句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大意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这说明了魏征在唐太宗执政期间起到的重大作用。

这句话直至今日仍然起到警醒我们的作用,提醒我们应该时刻以他人为鉴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释义: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

出处:

《旧唐书·魏徵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现在也有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一样。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

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

扩展资料:

贞观十七年(643年),63岁的魏徵病死,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在此基础上,唐朝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但是,不久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却下旨解除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并对已入黄土的魏征进行“推倒碑石”“磨灭碑文”的侮辱。

具体来说,两件事促使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下令砸掉魏征的墓碑,

1、魏征举荐的侯君集和杜正伦都和太子李承乾有关,也即牵涉到李世民的储君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位继承人可以说是皇帝的大忌,一旦有大臣牵涉进去,往往不会有好的结果。比如在三国时期,立下赫赫战功的陆逊,就因为牵扯到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所以被孙权指责,最终因为恼怒而病死。

2、对于唐太宗李世民,因为玄武门之变的污点,所以十分重视自己的名声,想要塑造明君的形象,这也是其可以虚心纳谏的重要原因。但是,魏征把生前劝谏的材料交给了史官褚遂良,大有揭李世民老底之嫌,万一劝谏的材料有什么负面的东西,显然不利于唐太宗圣明君主形象的塑造。

在这两件事的影响下,唐太宗李世民终于爆发了自己的脾气,下令砸掉魏征的墓碑。不过,公元645年,在亲征高句丽后,唐太宗李世民又怀念起了魏征,又重新为魏征立了纪念碑。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魏徵

百度百科——李世民(唐太宗)

意思是: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旧唐书》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我常保存这三面镜子,用来防备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征逝世,就失去了一面镜子了。

扩展资料

魏徵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政治成就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

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

(2)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首次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魏徵鉴于隋末人口流亡、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事实,力劝李世民偃革兴文,实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休养生息政策,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

(3)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旧唐书

全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旧唐书·魏征传》,解释: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这个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典故,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可以说是李世民对魏征的最高评价了。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得上是个非常贤明的君主了,他善于听取大臣好的意见,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大臣魏徵是一个敢于感言其过的人,所以在他去世之后唐太宗非常的的伤心。以铜为镜的现实意义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全文

解释: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

出处:出自唐代刘昫的《旧唐书·魏徵传》。

原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白话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扩展资料:

典故: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

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

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以上就是关于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以铜为镜是什么意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4036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