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指的是哪“五蕴”

般若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指的是哪“五蕴”,第1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对照:眼 耳 鼻 舌 身 意而五蕴:色,受,想,行,识 中的“色”是指一切的物质现象,后面的“受想行识”是精神的现象。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指物质与精神是一不二的,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物质现象里有精神现象,精神现象里有物质现象。括要的说:因缘起而性空——“色不异空”:依性空而缘起——“空不异色”;缘起无自性当体即性空——“色即是空”;性空为缘起依即是缘起之本体——“空即是色”。又色即物质,空指精神。物质不能离开精神的主体——色不异空;精神亦不能离开离开物质的作用——空不异色;物质“是”精神的使用品,色即是空,精神“是”物质的统御者——空即是色。此则怎样可以分离而失去联络呢?须知,缺了物质即失去现实的作用,缺了精神即失去思想的活动。所谓物质和精神两者都要做到周密备至才为圆满的。固不能偏重於外在的物质生活方面,而轻弃精神思想不顾,同时也不能偏重内在的精神思想方面,而轻弃物质而不用。光靠物质生活,或仅以精神思想要在社会活动着,是绝对不可能!又肉体没有精神的维持则失了主宰;精神没有肉体的供役则缺了运用。肉体和精神是很有密切关系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就是这样。

五蕴皆空是佛教用语,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指外界的事物和内在的想法都是“空”,也都是“色”,人对它们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它们对于人的本性都不应该有什么影响。因此教导人们要放下一切,摆脱苦厄。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演变成五宗,就是禅、教、律、净、密。禅是禅定,教是教理,律是戒律,净是净土,密是持咒。现在是打禅七期间,只讲禅的道理,其他四宗,暂且不谈。

禅那,译为“思惟修”,常想这件事。什么事?就是话头。研究“念佛是谁?”这句话,这叫参禅。

其实参话头也是妄想。不过是以妄制妄,以毒攻毒的办法,用一个妄想来消灭多个妄想。参话头的功夫,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有所成就。所谓“久参有禅”。

“参”好像用锥子来锥木头一样,不透不停止。不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参禅,第一要忍耐,忍耐到最高峰,就能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能开悟。

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百尺竿头上,再向前迈进一步,这时,十方世界现全身。可是,这个法门,要念玆在玆才有效,不能放松,不能放逸。

所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积蕴。换成科学语言,就是物质(色)、感觉(受)、反应(想)、言语行动(行)、思维(识)。由于“四大”统称为“色”,属于“五蕴”之一,因而“五蕴”包括“四大”。

所谓“五蕴之聚合”,就是指一切生命体(包括人类)无非一定元素(色)的组合,接触一定的环境(受),产生一定的反应(想),付诸一定的言行(行),形成一定的思维(识);然后又在思维的支配下,选择环境,实施言行,以求得到某种感受。如此循坏往复,便是整个生命过程。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意思是菩萨的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

这句话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菩萨因修习了般若法门,功夫深久,生出了妙智妙慧,于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因则能够洞见一切诸法均为不实在,均为虚假。懂得了众生的五蕴对于菩萨的真心是有掩盖障蔽而使其昏昧的功能的。

延伸成语

五蕴皆空,拼音是wǔ yùn jiē kōng,意思是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示例: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援墨入儒》:“然余以为毕竟六根清净,始可立圣贤之基;果能五蕴皆空,方与言仁义之道。”

以上就是关于般若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指的是哪“五蕴”全部的内容,包括:般若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指的是哪“五蕴”、五蕴皆空是什么境界、“五蕴皆空”中的“五蕴”指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4008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