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从1894年到1939年中国发生的大事及时间

求从1894年到1939年中国发生的大事及时间,第1张

1894-1895甲午战争、1895中日马关条约、90年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1898戊戌变法、1900义和团高潮、八国联军侵华,1901辛丑条约、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1913二次革命、1915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1916袁世凯下台、1917张勋复辟失败、1919五四运动、1921。7月中共成立、1922‘7中共二大、1924国民党一大,1925孙中山去世、1926北伐战争、1927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成功、412/715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1927成立南京国名政府、南昌、八七、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1928井冈山会师、东北易帜、1931 918事变、1932 128事变十九路军抗战伪满洲国成立、1934-1936长征遵义会议、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1937卢沟桥、813事变、平型关大捷、南京大屠杀、1938台儿庄战役

一二八事变发生在1932年1月28日,之后就是我们熟悉的19路军坚守上海一个多月,国民党政府和日本于五月五日签订了卖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划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地区驻军,而日本则可以在许多地区驻军。这个协定称上海停战协定,即淞沪停战协定。

5月5日,中日双方代表签订《上海停战协定》。协定全文如下:

第一条:中国及日本当局,既经下令停战,兹双方协定,自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五日起,确定停战。双方军队尽其力之所及,在上海周围,停止一切及各种敌对行为。关于停战情形,遇有疑问发生时,由与会友邦代表查明之。

第二条:中国军队,在本协定所涉及区域之常态恢复、未经决定办法以前,留驻其现在地位。此项地位,在本协定附件第一号内列明之。

第三条:日本军队撤退至公共租界,即虹口方面之越界筑路,一如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事变之前。但鉴于须待容纳之日本军队人数,有若干部队,可暂时驻扎于上述区域毗连地方。此项地方,在本协定附件第二号内列明之。

第四条:为证明双方之撤退起见,设立共同委员会,列入与会友邦代表委员会。该委员会并协助布置撤退之日本军队与接管之中国警察间移交事宜,以便日本军队撤退时,中国警察立即接管。该委员会之组织,及其办事程序,在本协定附件第三号内订明之。

第五条:本协定自签字之日起,发生效力。

本协定用中、日、英三国文字缮成,如意义上发生疑义时,应以英文本为准。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五日订于上海。

签字者除国民党当局与日本双方代表外,还有所谓英美等国所谓“见证人”,协定写道:

见证人:依据国际联合会大会,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四日决议案协助谈判之友邦代表:

驻华英国公使兰浦森

驻华美国公使詹森

驻华法国公使韦礼德

驻华意国代办使事伯爵齐亚诺

从协定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损于中国主权的协定。以第一条为例:表面上似乎对中日双方都不偏不倚,但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实行的停战,而当停战发生疑问时,却要外国人来查明,中国竟无权参与处理。第二条,问题更明显:中国军队只能驻于昆山、苏州一带,而日本军队却可以留在上海市区。

尤其应当指出的是:附件中还包括有蒋介石不敢公开的秘密条款,竟规定中国政府要取缔抗日,第19路军要调离上海,浦东及苏州河以南地区“才能驻扎中国军队”。这种苛刻蛮横的要求,国民政府居然也答应了。只是害怕全国人民的反对,要求日方对这一条款“绝对保密”,以向中国人民隐瞒。

淞沪停战协定不仅丧权辱国,极大地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而且由于它实际上限制了中国正规军队在上海驻防,对数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时的上海抗战做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一二八事变的大致历史影响如上,可以说,一二八事变之后,上海是由日军和国军共同驻守的,之后到了1937年8月9日驻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斋藤要藏,驾军用汽车强行冲击虹桥中国军用机场,被机场卫兵击毙。事件发生后,中国上海当局当即与日方交涉,要求以外交方式解决。但日军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拆除军事设施,同时,向上海增派军队。8月13日, 日军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黄埔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这就是八一三事变,之后便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抗战。

《南京条约》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184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原文:

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南京。

兹因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止肇衅,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镇守广东广州将军宗室耆英,头品顶戴花翎前阁督部堂乍浦副都统红带子伊里布;大英伊耳兰等国君主特派全权公使大臣英国所属印度等处三等将军世袭男爵朴鼎查;公同各将所奉之上谕便宜行事及敕赐全权之命互相较阅,俱属善当,即便议拟各条,陈列于左:

一、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一、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一、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一、因大清钦差大宪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间经将大英国领事官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片以为赎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员偿补原价。

一、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且向例额设行商等内有累欠英商甚多无措清还者,今酌定洋银三百万员,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为偿还。

一、因大清钦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强办,致须拨发军士讨求伸理,今酌定水陆军费洋银一千二百万员,大皇帝准为偿补,惟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以后,英国因赎各城收过银两之数,大英全权公使大臣为君主准可,按数扣除。

一、以上三条酌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员应如何分期交清开列于左:

此时交银六百万员;

癸卯年六月间交银三百万员,十二月间交银三百万员,共银六百万员;

甲辰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员,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员,共银五百万员;

乙巳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万员,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万员,共银四百万员;

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员。

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员加息五员。

一、凡系大英国人,无论本国、属国军民等,今在中国所管辖各地方被禁者,大清大皇帝准即释放。

一、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候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誉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一、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一、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著。

一、俟奉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约各条施行,并以此时准交之六百万员交清,大英水陆军士当即退出江宁、京口等处江面,并不再行拦阻中国各省商贾贸易。至镇海之招宝山,亦将退让。惟有定海县之舟山海岛、厦门厅之古浪屿小岛,仍归英兵暂为驻守;迨及所议洋银全数交清,而前议各海口均已开辟俾英人通商后,即将驻守二处军士退出,不复占据。

一、以上各条均关议和要约,应候大臣等分别奏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各用?、亲笔批准后,即速行相交,俾两国分执一册,以昭信守;惟两国相离遥远,不得一旦而到,是以另缮二册,先由大清钦差便宜行事大臣等、大英钦奉全权公使大臣各为君上定事,盖用关防印信,各执一册为据,俾即日按照和约开载之条,施行妥办无碍矣。要至和约者。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国记年之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由江宁省会行大英君主汗华?船上铃关防。

《中英虎门条约》(18431008)

条约原文:

一八四三年十月八日,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十五日,虎门。

案照前在江南省城经大清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大英钦奉全权公使大臣议结两国万年和好,缮写成册,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在英国干华丽士船上书名画押;旋将和约二册分送两国君上御览,既奉恩准钤盖御宝,批准施行,嗣于道光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即一千八百四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两国大臣在香港以和约敬谨互换,永远遵守;其和约所载各事宜内,有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准英船赴彼通商,须议定进、出口货物税饷则例一款,业经会议条例,通行遵照;又和约议定后另有紧要数款,必须议明酌定,以为万年和好之确据,兹钦差大臣、公使大臣商议悉臻妥协,彼此所见皆同,为此谨立条款,作为善后事宜附粘和约一册,凡此条款实与原缮万年和约无异,两国均须专一奉行,切不可稍有乖违,致背成约。

计开:

一、所有钦差大臣、公使大臣画押钤印进、出口货物税则例附粘之册,嗣后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均奉以为式。

一、所有钦差大臣、公使大臣画押钤印新定贸易章程附粘之件,嗣后五港口均奉以为式。

一、新定贸易章程第三条货船进口报送一款内所言罚银若干员及货物查抄入官等语,此银连货皆归中华国帑,以充公项。

一、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开辟之后,其英商贸易处所只准在五港口,不准赴他处港口,亦不许华民在他处港口串同私相贸易。将来英国公使有谕 示明不许他往,而英商如或背约不服禁令,及将公使告示置若罔闻,擅往他处港口游奕贩卖,任凭中国员弁连船连货一并抄取入官,英官不得争论;倘华民在他处港口与英商私串贸易,则国法俱在,应照例办理。

一、前在江南业经议定,以后商欠断不可官为保交,又新定贸易章程第四条英商与华商交易一款内,复将不能报洋行代赔之旧例呈请着赔切实声明在案,嗣后不拘华商欠英商及英商欠华商之债,如果帐据确凿,人在产存,均应由华、英该管官一体从公处结,以昭平允,仍照原约,彼此代为着追,均不代为保偿。

一、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川居住,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凡系水手及船上人等,候管事官与地方官先行立定禁约之后,方准上岸。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

一、在万年和约内言明,允准英人携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不相欺侮,不加拘制。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赁;其租价必照五港口之现在所值高低为准,务求平允,华民不许勒索,英商不许强租。英国管事官每年以英人或建屋若干间,或租屋若干所,通报地方官,转报立案;惟房屋之增减,视乎商人之多寡,而商人之多寡视乎贸易之衰旺,难以预定额数。

一、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但英人及各国均不得藉有此条,任意妄有请求,以昭信守。

一、倘有不法华民,因犯法逃在香港,或潜住英国官船、货船避匿者,一经英官查出,即应交与华官按法处治;倘华官或探闻在先,或查出形迹可疑,而英官尚未查出,则华官当为照会英官,以便访查严拿,若已经罪人供认,或查有证据知其人实系犯罪逃匿者,英官必即交出,断无异言。其英国水手、兵丁或别项英人,不论本国、属国,黑、白之类,无论何故,倘有逃至中国地方藏匿者,华官亦必严行捉拿监禁,交给近地英官收办,均不可庇护隐匿,有乖和好。

问题一:请问淞沪会战 的淞 指的是什么 淞沪泛指吴淞口和上海地区

淞,指的是淞江,发源于中国太湖,东流至上海市与黄浦江合流入海;亦称“吴淞江”、“苏州河”。

问题二:解析为什么叫淞沪会战 因为在吴淞口和上海(沪)打的,所以叫松沪会战。

问题三:淞沪会战中淞是什么意思 不光淞沪会战 所有的对日作战都是中国伤亡比例高 哪怕是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 主要原因还是装备和军队素质问题

虽然小日本的装备也不好:单兵主要兵器居然还是日俄战争时期的三八式! 但赖好人家是制式装备 标准统一 中国的什么中央军、地方军这个军那个军的 装备都不统一 而且差别特别大 嫡系王牌部队用德式装备 地方部队什么汉阳造 缴获的三八式 甚至砍刀 鸟铳都上了 打起仗来子弹供给都成难题 协同作战的时候这样的问题更突出

另外火炮、海空军方面日军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军队素质方面不是说我们的战士就不如日军勇敢 但射击、格杀、还有隐蔽、行进间的协同配合这些人家都是花大力气训练过的 我们的军队除了嫡系王牌和宪兵有德国专家顾问给专门训练过 其他的哪系统的练过这些 打仗光凭血性肯定是要大伤亡的

最后再说指挥 中国方面淞沪会战的战略是成功的 但战术却是错误的 华北事变以后中国没有向北方增兵 而是发起了淞沪会战从战略上打乱了日军的侵略计划 另外南方的地形显然也限制了日军的机械化作战 迟滞了日军的推进时间 为持久战打下了基础 但战术方面 按理说肯定是利用外围地形 层层抵抗 消磨日军的士气(就像武汉保卫战那样)最有效 但蒋介石为了表现出抗战决心争取到国际同情 把部队一次性全投入到城区日军的密集炮火下 精锐部队损失很大 后来实在拼不动了 又放弃阵地想重新组织南京保卫战 但兵败如山倒啊 已经被打残的部队让人在 后面追着打 损失能不大吗?

问题四: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淞沪会战,怎么说呢,本来就是一个必败的战斗,从这个战役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的。

因为二战时,已经不是单纯的陆战,而是一个陆海空三军作战的联合作战方式了。而上海这个城市,地理位置就决定了,三面环海。一片平原,城市为主,郊区全部是滩涂地。典型易攻难守的城市。

中国的海军肯定不能和日本竞争的,日本的海军当时规模世界第三,战斗力世界第二。中国的海军总吨位加一起,都没有日本两艘大型战舰吨位大。

日本的空军更是比中国空军强大,当时中国空军刚刚起步,日本已经是很发达了,而且当时日本的航空母舰是世界上最多的也是最强的,这点必须注意。

陆军方面日本人的远程火炮火力和近距离作战的火力都比日本人强。中国军队一个军的火力都赶不上日本一个旅团的也有可能,当然德械师的火力要好一些。

在一个三面环海的平原城市作战,中日两军,中国海军没有抵抗就自沉到长江口吴淞口附近了。也就是自动让出了制海权。空军虽然顽强作战,但是很快被日本人蜂群一般的战机淹没了。没多长时间就基本打光了。制空权也没有了,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在一个三面环海的城市里,而且这个城市还被日本海军的大口径舰炮的射程内。你说这仗怎么打,不输还有跑么?

可是为什么要打呢?

首先,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日本人侵略,如果这个时候还不反击,不抗战,那在国际上会抬不起头来,对国内也没法交代。通俗的说,也就是人家都欺负到你家门口了,你就算明知可能打不过对方也要拼一下,不然太丢人了。说到国家,那就是国家形象和民族血性的问题了。

其次,当时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有各大国的租借和实力范围,所以上海抗战也是最好的对外宣传,也可以让外界看到日军的残暴行。同时因为上海各国都有利益,日本打上海也相应的侵犯了各国利益,所以能引起各国的一些反应。促成各国对日本的一些限制等。

最后,淞沪会战从开始那一天就几乎决定了是必败的一仗,可是为什么当时老将还吧全国最优秀的部队包括自己的很多一线嫡系部队都拉上去打光了呢。主要这一仗必须打,从军事角度来说,这个会战必败,但是从政治角度来说,必须打。政治永远是决定军事的,所以淞沪会战必须打,要打就要打出点样子来才行,对国际社会,对国内百姓也要有个交代,对后代也是如此,起码让世界上知道,中国人也是有血性的。

淞沪会战,虽然败了,但是对中日乃至以后二战对日作战战场各国都有很深远的影响。中国世界大国地位也是这场战斗树立起来的。当一个国家拼光了自己最精锐的75万军队后,虽然间接结果是丢了首都,但是依然在抗战,依然有一个中央 在更加有力的领导这个国家。确实让世界都惊讶的。

可以看下二战开始参战各大国的表现,法国,英国,苏联,美国,英国这些当时世界上一流国家。都表现怎样呢。

法国一个月就亡国了。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一个月就完蛋了。

英国还好从法国扯下一些兵,要不是岛国,被德国灭了,而英国在亚洲,被日本人追兔子一般赶着跑,在亚洲的百万英联邦部队被20万日军两个月击败,丢了大概一个中国那么大的区域,几十万人投降。

苏联更惨,开战两个月后,几百万军队就完了,被俘就400万左右。丢失的国土呢,比中国还惨。

美国也不光彩开战一个月,几十万军队惨败,被俘就十几万。NB的不得了的麦克阿瑟,也只能趁着夜色偷偷的做小艇躲避日军海上封锁逃跑。丢失了好大地区。战略防御线退了大半个地球,甚至退到了赤道以南。自己的阿拉斯加州也被日本占领几个岛子。

两个月,同样是两个,中国在淞沪抗战相比,比这些大国表现不差的。>>

问题五:淞沪抗战与淞沪会战的有什么区别,还是意义一样的。 两个战役发生的时间不同,将领也不同淞沪抗战:时间:1932年1月28日~3月3日主要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为掩护炮制伪满洲国傀儡 的阴谋,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谋在上海制造事端。1月27日夜,日军步兵在浪人的掩护下前进,遭到中方警察例行询问,当浪人辩解时,其后的步兵突然开枪。4名警察迅速进入掩体还击,淞沪抗战正式爆发。盐泽幸一扬言三天占领上海。 上海军民义愤填膺,担负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第19路军3个师共3万余人,第60、第61师分驻苏州、南京一带,第78师2个旅驻守上海,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抗战。结果:5月5日,中日在英、美、法、意各国调停之下签署《淞沪停战协定》。日军返回战前防区(上海公共租界北区、东区及其越界筑路地带),中国军队暂留现驻地(沪宁铁路上的安亭镇至长江边的浒浦一线),交战区划为非武装地区。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将领:蒋介石、张治中、陈诚等经过:1937年8月9日,驻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斋藤要藏,驾军用汽车强行冲击虹桥中国军用机场,被机场卫兵击毙。事件发生后,中国上海当局当即与日方交涉,要求以外交方式解决。但日军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拆除军事设施,同时,向上海增派军队。8月13日, 日军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黄埔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上海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抗战。结果:11月5日拂晓,日军利用大雾、大潮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咀登陆,对淞沪实施迂回包围。中国右翼军部分沿海守备部队已抽调支援市区作战,猝不及防,阵地相继失守,战局急转直下。日军第10集团军于11月6日占领金山,力图与上海派遣军达成合围。蒋介石被迫于11月8日下令全线撤退,日军于11月9日占淞江、11月12占上海。至此,战役结束。

问题六:你觉得淞沪会战的意义是什么 在淞沪会战的3个月中,全中国上下团结一心,达成了“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的共识。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中国坚持抗击日寇达到百日之久,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淞沪会战的意义更在于,打破了日军“三个月 ”的妄言,将中日战争拖入持久战。一旦日军无法速战速决,也就决定了它最后失败的命运。

问题七:淞沪会战八百壮士是怎么回事 是这样的,813淞沪抗战后期,日军10军从金山卫登陆,包了后路

前线部队有陷入重围的危险,只能撤退

当时考虑到掩护苏州河北部分部队撤退和彰显存在的考虑

88师留了一个营,在四行仓库坚守

当时有记者采访负责的谢晋元,问他有多少人,他说:有800壮士,取田横800壮士之数

问题八:日本全面侵华,为什么要先在上海打淞沪会战,然后再打南京。是必然还是偶然。 首先在打淞沪会战之前,日军在上海驻有海军陆战队的3000人,而且上海离南京实在是太近了,为了首都的安全,国民 也不可能容忍日本人在上海有这么一支部队的,而且当时蒋光头手里有着刚组建的3个德械师,这可都是中央军精锐中的精锐。况且当时七七事变刚过,民众一致要求 抗日。

看待一个历史事件既有他的必然因素也有他的偶然因素,必然因素是日军的大战略,攻陷南京逼迫国民 投降,来达到他三个月内 的野心。偶然因素是就在八一三淞沪抗战前夕的8月9日,日本驻上海丰田纱厂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藤驾车要求强行进入虹桥机场,被守卫机场的中国宪兵制止,随后事件逐渐升级,这两人被击毙,日本人认为是中国方面的有意挑衅。这就是上海虹桥机场事件,也叫虹桥事变。

最终就是中日双方都不断增兵上海日军投入5个师团1个旅团达20万人,而国军方面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

虽然说八一三淞沪抗战我们是失败了,最后南京沦陷,但是其意义是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 的立场,绝不向日军投降。

求采纳!!!!

问题九:淞沪会战,沪是指上海,那么淞是指哪个城市? 淞 是指江苏吴淞江地区 淞沪会战是指江苏吴淞江与上海黄浦江的回合流域地区。“淞”指的是“吴淞”(即吴淞口),在中国上海市北部,是黄浦江注入长江口。

当时上海和吴淞口还有一段距离,不是一个地方。上海称为“沪”。

“淞沪会战”时,日本人是从吴淞口打到上海市区,故如此称之。

以上就是关于求从1894年到1939年中国发生的大事及时间全部的内容,包括:求从1894年到1939年中国发生的大事及时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已失守为什么又会有八一三事变、中国国耻的资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3970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