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及代表作朝代

书法家及代表作朝代,第1张

 1、历代书法家(东晋)--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世称欧阳率更。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3、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

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东方朔画赞》《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 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 《颜家庙碑》《 争座位稿 自书告身 》等皆为其名作。

《祭侄文稿》颜真卿行书墨迹。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4、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 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

5、历代书法家(宋)--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6、历代书法家(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书法萧散简远,深得晋宋间人用笔之妙,常为土大大所仿效。 《椤严经旨要》卷,纸本,纵299厘米,正书,凡二接,经文计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椤严经》唐般刺蜜帝译。十卷。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此卷,于正书中间有行书,淡墨疾书,笔画清劲,虽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并无缭乱之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7、历代书法家(宋)--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 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作。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8、历代书法家(明)--唐寅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俯,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

123

评论(1)

分享

举报

zixueer1996216 

推荐于2017-09-19

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王羲之的书

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

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

2中秋帖(王献之)

★大清乾隆帝称道的“三稀”墨宝之一,笔势纵逸豪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

为王献之独创

3颜真卿书法

★《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势雄厚。

4郑板桥

★兰竹圣手书画怪杰。清代诗人,书画家,摇晃“扬州八怪”之一。为人恃才傲物。他的

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

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

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5刘 墉

★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

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兆页、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

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

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这说明认识刘墉书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清代习

颜者众,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夺其神髓者仅刘墉一人。用颜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

晋小楷精华蕴蓄的风致;墨浓势厚而结体宽舒,更显从容不迫包罗万有之佳妙

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

跳天门,虎卧凰阁”。

6唐伯虎

★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代书画家,在民间颇富传奇色彩。唐氏绘画初师周臣,尤精山

水人物,与沈、文、仇合称“明四家”。书法源于赵孟兆页,写得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

成劲骨于内美形于外,缜密流便的独特风格。此处摘选他的《落花诗帖》,诗书并美,珠

联璧合,让我们欣赏到往昔“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儒雅韵致。

7苏东坡

★千秋翰墨一代文宗。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散文列入唐宋八大家,词章开创了“豪放派”

先河。其书法一变唐“尚法”传统,追求个性解放的“尚意”,充当了不断改革书法艺术的

“锋线人物”,与黄、米、蔡并称“宋四家”。坡之书法喜用卧笔偏锋,字势往往偃仰倾

仄,故能给人圆劲宽博意忘工拙的酣畅感觉,也使我们领略到纵逸豪放、平淡天真的人生

8赵 佶

★ 史笔遗恨丹青永纪。北宋著名的误国之君。但他自幼酷爱书画,并为之终生探索实践,

却成了中国书法史上无可代替的杰出人物。佶擅=绘工笔花鸟,风格写实缜密,并由于他的

倡导,使宋代工笔花鸟画登上了艺术最高峰。他出入黄庭坚书法,自创了一种瘦劲硬挺锋

芒毕露的“瘦金体”,历代传摹不衰,还打入了当今的电脑字库。他兴办国家级画院,开

了公办画院的先河;他主持编撰了“宣和书谱”。使许多重要的艺术资料得以保留。

8赵 佶

★ 史笔遗恨丹青永纪。北宋著名的误国之君。但他自幼酷爱书画,并为之终生探索实践,

却成了中国书法史上无可代替的杰出人物。佶擅=绘工笔花鸟,风格写实缜密,并由于他的

倡导,使宋代工笔花鸟画登上了艺术最高峰。他出入黄庭坚书法,自创了一种瘦劲硬挺锋

芒毕露的“瘦金体”,历代传摹不衰,还打入了当今的电脑字库。他兴办国家级画院,开

了公办画院的先河;他主持编撰了“宣和书谱”。使许多重要的艺术资料得以保留。

沈林仓,(1922~ )江苏大丰人。1946年毕业于苏中公学文化系。曾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函授大学南京分校、南京金陵老年大学教师。

中文名

沈林仓

国籍

中国

职业

书法家

毕业院校

苏中公学

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老年书画联谊会理事。幼年酷爱书法。擅长篆、隶和小楷,笔力雄健、端庄秀逸,富有变化。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和江苏省、市展出。获全国“戎艺杯”书画赛优秀奖,炎黄子孙与各国友好书画展二等奖。著有《江海战歌》、《百寿图》和《百寿图百寿图三十种》等出版。传略被辑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自古以来,我们就是一个文化大国。辽阔的地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充满智慧和才华的人民,共同打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文化作品。其中包括了书法,绘画,诗歌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文艺文学表现形式,由此就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5世纪,古登堡印刷术应运而生,抄写员的工作从此退下神坛,文明交流逐渐转向排版印刷。但是,在中国,不管纸张和印刷术的发展如何,练就一手优雅美观的好字一直是中国文人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所以,书法文化直到今天还在蓬勃发展,这是国之精粹,不可陨落和埋葬。

当代书法家当中,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就继承了启功先生的笔法,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世人清楚地看到了书法原来也可以如此端庄典雅,有如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令人心动神往。而这位超群卓绝且富有才华的人就是程文哲先生。

这位书法家多年来都在用心钻研学习启功先生的笔法,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他终于掌握了其中的奥妙和精髓。虽说程文哲先生的书法一定程度上是模仿,但是他并不是在复制粘贴启功先生的笔法。我们要知道,即使技巧类似,笔法相仿,但是不同的人在书法作品中所注入的气韵还是有所差别的。所以我们在几番对比当中,也能够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

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里头充满了高深的智慧和学问。所以当代青年仍然有必要好好学习,刻苦钻研,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根据时代的需要作出创新和改变,这份使命我们也责无旁贷。

近代概念不明确,就说民国(1911-1949)比较重要、成就较高的书家吧。依年代先後:

沈曾植(1852—1922)、曾熙(1861-1930)、齐白石(1863-1957)、黄宾虹(1865-1955)、罗振玉(1866-1740)、李瑞清(1867—1920)、章炳麟(1869-1936)、于右任(1878-1964)、沈尹默(1883—1971)、胡小石(1888-1962)、林散之(1897—1989)、钱瘦铁(1897—1967)、潘天寿(1897-1971)、邓散木(1898-1963)、高二适(1903—1977)、来楚生(1903-1975)、白蕉(1907—1969)等。

说明:

1这些人大都活跃于民国期间,个别人兼跨前一个或後一个时期。

2这是个极其简略的名单,肯定有遗珠之憾。不过,也包括了不同时段、不同书体,所以大差不差。

这个名单,采自本人亲自整理的资料,已经大加删减,仅供参考。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

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扩展资料:

书法史上的著名字体:

1、隶书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2、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也是一种官名。《新唐书·百官志二》记中书省史馆有楷书二十人,写国史楷书十八人。楷书作为官名也称作楷书手,掌缮写之事,在同一机构中并置,因具体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职官二十二》记楷书手为流外勋品官。宋代无楷书手之称,惟称楷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书法

以上就是关于书法家及代表作朝代全部的内容,包括:书法家及代表作朝代、近代书法家沈林仓、近代谁的书法书风端庄典雅,承袭启功笔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3964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