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共分几种

傣族共分几种,第1张

云南傣族有九大支系(怒江、金沙江流域一支,澜沧江流域三支,元江流域五支),其中四大支系源于中国云南,即傣讷(他称汉族)、傣泐(水傣)、傣亚(花腰傣)、傣格(水傣),人口达90余万占傣族总人口90%强;源于境外的五个支系,人口约10余万,占10%。其中来自越南的三个支系,即傣皓(白傣,他称水傣)、傣朗姆(黑傣)、傣亮(红傣),他称均为旱傣,人口约8万,占8%;来自缅甸的两支,即傣艮、傣绷,他称均为水傣,人口约为两万,占2%。

支系不同,历史的迁徙方向也不同。源于云南的四大支系主要往南、往西迁,其中傣泐、傣亚从北往南迁往泰国、老挝,傣格从北往增迁往越南,傣讷从东北往西南迁往缅甸及印度阿萨姆邦,少数往南经版纳迁往泰国、老挝。而源于缅甸的两支系从西南往东北迁入云南,源于越南的三支系从南往北迁入云南,但大量的更长时间的仍是从北往南迁徙。

“傣”字的组词如下:

1、傣族[dǎi 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2、傣医[dǎi yī]

傣族医药学。

3、水傣[shuǐ dǎi]

“水傣”,是汉族文人给傣族取的绰号,主要指水资源丰富地区的傣族。

4、傣历[dǎi lì]

暂无释义。

5、旱傣[hàn dǎi]

汉族文人给傣族取的绰号。

6、曼丈傣[màn zhàng dǎi]

金平县域的傣族支系有白傣、黑傣、傣泐、和自称为曼丈的傣族支系。

7、傣族故宫[dǎi zú gù gōng]

说我们的官,享有“傣家故宫”和“中国最大的傣族王宫”的美誉,是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史、地方史、土司制度及建筑艺术等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群,是千百年来土司制度的“活化石”。

造句:

1, 一群傣族少女姗姗走来,肩上扛着小纺车,手里提着小灯笼,紧身拖曳的筒裙在随风摇摆。她们的身材是那样苗条,步履是那样轻盈,仪态大方,好像一群美丽的仙子从天而降。

2, 一群傣族少女姗姗走来,她们的身材是那样苗条,步履是那样轻盈,仪态大方,好像一群美丽的仙子从天而降。

3, 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傣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泼水节。

4, 西双版纳这个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傣族之乡,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茂密的原始森林中,野象悠然漫步,孔雀和小鸟在林中飞翔,凤尾竹婆娑起舞,槟榔树亭亭玉立,大青树气根如林,别有一番情趣。

5, 花枝招展的傣族姑娘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6, 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平静。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火魔。火魔无恶不作,她抢走了七个如花似玉的姑娘。

7, 所有傣族人,无论老少,都穿得整整齐齐,和僧侣一起迎接浴佛典礼,这是一个神圣的典礼。

8, 今年4月11日至13日,傣族人民在德宏州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庆祝该节日。

9, 后来傣族人也常常在广义上把刻在贝叶上的傣文文献呢称为贝叶经。

10, 那些雕塑啊,都是根据贝叶经所记载的傣族创世的传说修建的。

傣族(傣仂语:ᦺᦑᦟ /tai˥˩/;傣那语:ᥖᥭᥰ /tai˥/;泰语:ไทย或ไท),可以指称泰老民族,又可指称中国境内的泰老民族。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泰族。

傣族是中国跨境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坎底傣、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泰语:ไทย /tʰaj˥˧/),印度阿萨姆阿豪姆人系出同源。

中国境内的傣族,包括有傣泐(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傣阮(云南西双版纳,有几个村寨是傣阮村寨,而傣阮的主体主要位于泰国北部。

扩展资料:

族源与历史

傣族源于中国南方的百越族群,西汉称其先民为滇国,东汉称为“掸”,唐、宋称黑齿蛮、“ 金齿蛮”、“银齿蛮”、“绣面蛮”、茫蛮、绣脚,“白衣”等,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称“白夷”、“摆夷”、“百夷”。

他们在宋朝曾有自己的国家,称为勐泐(即车里宣慰司),首都在景洪。国主叫叭真(帕雅真)。版图至兰纳、老挝与越南西北。有四子,小儿子管西双版纳,其他三人分别管泰国的清迈、越南西北、老挝的丰沙里省,他的王国生存至1950年。

而德宏一带则有被称为麓川思氏的德宏傣族地方政权,由元末生存至明英宗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傣族

傣族八大特色菜是什么? 五香烤傣鲤

用料:巴掌大小的傣鲤鱼一条,葱花、姜丝、辣椒面、野花椒面、野芫荽及精盐、猪油等各适量。

做法:先将傣鲤鱼开膛剖肚,洗净后在温盐水中浸泡片刻再取出,在鱼肚内填入葱花、姜丝、辣椒面、野花椒面、野芫荽末等佐料,然后合拢鱼肚用竹筷夹住,放在炭火上慢慢烘烤,并不时翻动,使全鱼变黄出香,再淋上猪油少许继续烘烤片刻,即可取下食用。烤出的鱼,皮黄骨脆,肉嫩味浓,香辣可口。

菠萝爆肉片

用料:瘦猪肉,新熟去皮的菠萝,猪油,精盐、青椒适量。

做法:先将猪肉和菠萝切成薄片(菠萝在切片之前应放在淡盐水里浸泡片刻去涩)。将锅加热,投入猪油,待油烧至冒烟时,放入青椒、精盐拌炒几下,随即放入菠萝片拌炒一分钟;肉片另锅炒至肉色发白后,即将肉片和菠萝片并锅拌炒片刻,即可装盘食用。此菜色彩鲜艳诱人,味道酸甜可口。

香竹糯米饭

用料:西双版纳特产的香竹数节,香糯米适量,粽粑叶或芭蕉叶数张。

做法:香竹一端留节,另一端去节开口。将香糯米淘洗净后灌人竹筒(米至竹筒的五分之四稍强),再注入清水,用粽粑叶或芭蕉叶塞住开口处,放置一夜后,再放在炭火上慢慢烘烤,不时翻动,使竹筒外边烧烤至焦黄,竹筒口冒出热气香味时,即可取出撕去竹皮,趁热食用。

这种饭食兼有竹子的清香和饭香,其味特殊,不用佐菜也能吃得津津有味。若能用香草焖鳝鱼之汤汁蘸着吃,更是锦上添花,回味无穷。

傣族菠萝饭

制作材料

菠萝一个,香肠一根,虾仁若干,葱若干,冷饭若干

制作方法

1把菠萝外表洗干净,竖着切四分之一下来,作为一个盖子。然后把那盖子上的肉用调羹刮下来;至于那四分之三的菠萝部分,就用水果刀沿着内圈割一圈,再一层层片下来,最后用调羹再刮一遍。炒饭大约用半个菠萝就够了,剩下的做点别的,比如水果沙拉。调羹刮下来的肉就不用处理了,因为一般都是碎片。整片的菠萝弄几片切成丁。

2把香肠切成小细丁,虾仁准备好。

3起油锅,将香肠、虾仁扔进去炒,注意不能炒得太老。炒好盛起放一边。

4再起个油锅放入冷饭翻炒。等饭热了就加入咖喱粉、胡椒粉和盐,量的多少看个人口味。然后加入煸炒好的香肠、虾仁,再炒一炒。

5加入些碎菠萝片和菠萝汁翻炒,调味。

6把炒好的饭放入已经挖出肉的空菠萝里,用切下来的盖子盖好。

7隔水蒸装满饭的菠萝,大概8―10分钟的时间,菠萝壳软的时候就可以出锅了。

8掀开盖子,就可以享用菠萝饭了,酸酸甜甜,味道很好,又能吃饱,很实用哦。

Tips:

1最好选用青皮的菠萝。菠萝碎肉可以用来炒饭,片出的大块菠萝可用来做沙拉。

2蒸菠萝这个环节很重要,不仅能把炒饭的油腻吸收掉,也可以令炒饭更加绵软清香。

3米饭最好是隔夜冷饭[2]

傣族的特色饮食是哪一种 如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干鳝鱼、竹筒饭等,可以在家做好或野外生火不用锅便可制作,佐餐十分方便。

傣族人食蚂蚁、蜂蛹、酸笋、火雀和腥味食品(如鱼、鳝鱼、螺、青苔、牛肉)

有烤、炸、煎、炒、煮、凉、蒸;鸡、鸭、鱼、肉;草、果、菜,可谓囊括烹任全法,包揽山珍海味。

烤菜有鸡、牛肉丸子和牛肉松、猪肉、鲤鱼和鳝鱼,全用一种清香宜人的山茅草包裹,内加各种香料蔬菜烤熟,味鲜,肉嫩,易嚼,营养成分基本上保留下来。

特别是鳝鱼划成薄薄的小片,牛肉丸子插上坚韧的草根,让人不知何物,忘记了血腥,愉快地品尝。

炸菜最奇最怪的要算青苔片、苦凉菜、酸芭蕉片、牛皮胶条,这是满汉全席;

煎的也奇:青椒包肉。将油腻包藏在肥硕青葱的辣椒肚里,叫人食而知其味而不知其质,

炒的是臭蒸鸡蛋,名臭实香,香中微有苦凉气,令人回味再三。

煮的是酸笋鸡。版纳满坡遍野翠竹青青,傣家人将嫩竹笋沤酸后用来煮鸡,

还有白斩鸡。没有咸、麻、辣的浓烈气息,有的是清淡鲜香的傣家特色

傣族的特色饮食是哪一种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傣族的特色饮食是哪一种 傣族的特色饮食

1、如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干鳝鱼、竹筒饭等,可以在家做好或野外生火不用锅便可制作,佐餐十分方便。

2、傣族人食蚂蚁、蜂蛹、酸笋、火雀和腥味食品(如鱼、鳝鱼、螺、青苔、牛肉)

3、有烤、炸、煎、炒、煮、凉、蒸;鸡、鸭、鱼、肉;草、果、菜,可谓囊括烹任全法,包揽山珍海味。

4、烤菜有鸡、牛肉丸子和牛肉松、猪肉、鲤鱼和鳝鱼,全用一种清香宜人的山茅草包裹,内加各种香料蔬菜烤熟,味鲜,肉嫩,易嚼,营养成分基本上保留下来。

5、特别是鳝鱼划成薄薄的小片,牛肉丸子插上坚韧的草根,让人不知何物,忘记了血腥,愉快地品尝。

6、炸菜最奇最怪的要算青苔片、苦凉菜、酸芭蕉片、牛皮胶条,这是满汉全席;

7、煎的也奇:青椒包肉。将油腻包藏在肥硕青葱的辣椒肚里,叫人食而知其味而不知其质,

8、炒的是臭蒸鸡蛋,名臭实香,香中微有苦凉气,令人回味再三。

9、煮的是酸笋鸡。版纳满坡遍野翠竹青青,傣家人将嫩竹笋沤酸后用来煮鸡,

10、还有白斩鸡。没有咸、麻、辣的浓烈气息,有的是清淡鲜香的傣家特色

傣族的食物特点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傣族有哪些习俗或美食? 西双版纳傣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原始宗教的信仰仍保留下来。傣族先民早期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和动物、植物,以至一切无生物都有灵魂,而且灵魂是不死的,它可以离开物而存在。认为生病是灵魂受到了某种伤害;而死亡,则是灵魂离开肉体不再回来了。人们出于对各种疾病和灾害的恐惧,也出于对制服病痛,战胜灾害的强烈愿望,力图通过招魂(也称叫魂)把受到伤害或游离了的灵魂招回来。不仅可以为人招魂,也可以为家畜家禽和谷物等招魂。

西双版纳傣族替人招魂的主要方式有“唤欢龙”(招大魂)、“唤欢囡”(招小魂)、“菲欢”(换魂)和“唤欢南朗”(招黑姑娘魂)四种。替家畜家禽和庄稼招魂的主要有“唤欢为怀”(招牛魂)、“唤欢盖”( 魂)和“唤欢毫”(招稻谷魂)等 三种。

据调查,西双版纳傣族共有81种招(叫)魂方法。他们认为,人身上有32 个大鬼,92个小鬼。只要其中某一个鬼魂受到伤害或离开人体,人体的某个部位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为了治病,就要用81种招魂方法中相应的一种来招魂。所有叫魂方式中,最著名的是“唤欢南朗”,即叫黑姑娘魂,它有长篇叫魂词 。

招魂仪式因地区而异:有的地区,要请村寨中专门负责祭祀的波占来念诵叫魂词招魂;有的地区,由年迈的家长来进行。替人招魂有招魂词,例如招“儿女魂”的招魂词是这样的:“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我来把魂叫。魂啊魂,爹妈爱的魂,别去躲在山洞独自悲哀,别去躲在河边眼泪汪汪,别钻进树林草棵,别去钻在牛马身上。头魂要回到头里住,牙魂要回到牙里居,耳魂眼魂要回到头上来,皮魂要回到人身上,脚魂不要到处奔走。32魂要今天回来,92魂要今天回来!所有的魂啊魂,今天要集中,父母亲要给你们拴线。撒!魂回来了!”叫谷魂、牛魂、鸡鸭都有一套礼仪,也有固定的叫魂词。

除了招魂礼仪,西双版纳傣族还有一套丧葬礼仪。傣族传统的葬法是土葬和火葬,火葬较为普遍。

以前,傣族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不同等级人对“死”的叫法不同,墓地不同,葬法也不同。家中死了人,首先是报表。家中有人死了,要立即通知全寨乡亲及亲戚朋友。邻居和亲友们闻讯赶来后,立即分头做各种丧葬的准备工作。

家中人要抓紧时间给死者沐浴更衣,若死者是男性,还要剃光头发。洗浴后,给死者穿上两套新衣服,里面一套最好是白衣白裤。

接着要请寺庙的僧 侣为死者诵经超度,亲属哭丧。接下来是先择出殡的吉日和选择坟地。选择坟地要根据死者的身份地位,到规定的坟山用抛鸡蛋法确定坟地。

最后是按择定的吉日出殡和火葬。出殡那天,要把竹楼清扫一遍。搬开火塘上的铁三角架,将火灰清扫干净。再把死者生前的生活用物清理出来,或火化或丢进江河让水冲走。同时还要用一只砂埚、一个布袋,装上谷物种子送到墓地,以供死者灵魂到阴间去播种。

出殡时,僧侣和尚走在前头,为死者引路,亲友及寨人排成长队跟在遗体后面。提砂埚、布袋的人到达墓地后,迅速返回家中,重新安放火塘上的铁三角架,重新点燃塘火。送葬队伍要敲锣打鼓,鸣放火枪,以示隆重。到达坟地后,大多数送葬者即可返回,留下数十名壮年男子挖坑掩埋或火化遗体。送葬结束后,还要请僧侣诵一部《芒嘎拉》经文,送家神家鬼。至此,丧事才算办完。

若是夫妻中的一方死去,还要举行一个断绝夫妻关系的仪式:生者取来一条栓有槟榔的白线和一对蜡条。自己握住线的一端,另一端系在死者的棺木的或抬尸板上。一位长者将白线从中间斩断,就表示断绝了夫妻关系。之后,男的可以重娶,女的可以改嫁,不受约束。

婚礼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也有祖孙三代同堂的。儿女长大结>>

傣族的饮食文化是什么? 傣族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腌、烤、炸、生吃―这是傣家菜烹制方法上较为突出的特点。

先说腌。最常见的是腌酸菜、腌竹笋、腌 鱼、腌猪脚等。最有特色的是腌牛脚筋:以滚开水烫泡、用火燎烧、冷水浸泡等方法,刮干净牛角上的毛,然后切之为条状煮(火巴),以淘米水浸泡数小时后,清洗、晾干,与姜、蒜、辣子、花椒、盐等调料拌匀人瓮,密封瓮口,半个来月即熟。其色乳黄,人口既有韧性感而又(火巴)绵,其味甜中带酸,辣咸适口,是下酒的佳品。

次说烤。香茅草烤鸡是一道风味菜。用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特产的大枫茅,捆于褪洗干净、肚内填以各种调味料的嫩鸡上,抹上动物油以中火均匀烤之,温度使调料味由内向外散出、香茅味由外向内渗人,肉质酥脆沙嫩,香气氤氲充盈,别的地方无法仿制,是真正的地方风味烤鱼、烤肉、烤缮……在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真正是无烤不成宴。

再说炸。最习见的傣家炸食要数炸牛皮,将剖洗得干干净净的水牛皮煮得熟透,多切为条状晒干,可以较长时间存储。食用时,先以冷油炸之,捞出锅后再以热油炸之,即成又泡又黄、酥香梆脆的下酒菜,蘸以番茄喃咪,可谓五味俱备。用以煮汤,类似内地的肉叶子,到西双版纳和德宏的游人,没有不尝上一回炸牛皮的。最使人开眼界的是油炸知了背肉馅:将知了(鸣蝉)去翅去脚,用刀将其背部划开,嵌迸肉末与调料,再将知了的背合拢,捆以细蔑绳,放入油锅中煎炸成深黄,色润油亮,肉松皮脆,酌一盏米酒,慢掇细品,既有味道又有营养,爽口怡神。傣家人说,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水略带碱性,故于该地吃油炸的食品,体内不会生燥热之火。这话或许不无道理。

多有生食,是傣家食品给人的深刻印象。傣族地区称为帕宋的酸脯菜当然是可以不加烹煮就吃,帕是菜的意思,宋是酸的意思。很酸的胰菜,在热带竹楼上吃,那是适逢其需。此外,难以计数的大量野・菜如叶子上有细细绒毛的茶叶菜,可以人药的荆芥、水香菜、香辣萝、缅芜要……常常都是拌以哺咪或其他佐料生吃。最好吃的生吃食品之一是青蛙肉剁生,用剁细的蛙肉与切细的葱、姜、芜要、花椒、辣椒面、盐等拌匀,再放人少量柠檬水搅匀,将生猪皮刮洗干净,置于火上烤,待肉皮变成乳白色,略带透明,即取出切成薄片与青蛙肉拌和,鲜甜清脆,酸辣开胃。其他如猪肉剁生、牛肉剁生、鱼肉剁生、马鹿肉剁生……凡肉食均可做剁生,要旨在于讲究肉的新鲜。动物不同,剁生味道各异。肉食生吃,内地在古代办风行,如秦末在项羽的鸿门宴上,樊啥发指毗裂食生贵即生的小猪腿,体现一种粗豪勇武之风。傣族将肉剁而食之,就细致且考究得多了,这大约与傣族的温婉平和有关。日本人也食生鱼片蘸之以芥末等,日本学者寻文化之根,在习俗对比上就很注意傣族的肉食生吃的风俗。看来,吭生肉不仅是一种食物制作方法,而同时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某种痕迹。西双版纳和德宏一带,还吃一种令内地人膛目结舌的食物----撒撇,是将牛小肠中业已经过胃的消化、与肠液和胆汁搅和过的积存物取出,压挤出其深绿色液体同剁碎的牛脊肉加蒜、伐、辣椒等各种调料均匀拌合,即可生吃,其味苫凉,却有一种无可名状的特殊滋味,在当地亦属不可常得的剁生也可以将撒撇同米线>>

傣族的特色饮食是哪一种 傣族菜是指中国云南傣族人的特色菜,特点是口感酸辣、清谈、开胃,烹制时不勾芡。选料也很独特,除了云南当地品种繁多的菜蔬,珍贵的菌类,不少菜苔、昆虫等都能入菜

傣族的聚居特点、着装特色、主要节日、饮食习惯 村寨多在平坝近水的地方。干栏式建筑和竹楼别具风格。饮食以大米为主,西双版纳等地的傣族爱食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嗜酒,喜嚼槟榔。

男子服装上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妇女服饰,因地而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着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为花色长筒裙,结发于顶,插梳子或顶花头巾。德宏傣族妇女婚前穿白色或浅蓝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着对襟短衫黑或花色筒裙;青年妇女多束发于顶。

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在傣历六月(公历4月)举行,传说很早以前,有七位善良民女杀死了霸占她们的魔王,但遭魔火烧身,众人见此情景,皆泼水灭火相救,人们为了永远怀念为民除害的七姐妹,每逢新年,便用水相泼,洗尘去污,祝福在新的一年里消灾祛祸,身体健康。

礼节:老人受尊敬,村中红白喜事都要专门送饭菜给老人;说话和气,家庭、邻里关系和睦,很少吵架;晚辈从长辈面前经过,要弯腰细步,以示对长者的尊敬;热情好客,过往客人,都会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有的家庭还备有专门招待客人的被褥,比自己用的还漂亮。

傣族人喜欢吃什么? 傣族饮食2006-8-28 23:52:51

在江河之畔,有许多富饶美丽的坝子,傣族人民世代聚居在这里。村寨临江河湖畔,翠竹成林,景色清幽,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水稻和多种经济作物。傣族是最早栽培稻谷和最早进行犁耕的民族,西双版纳有“滇南谷仓”的美称。“芒市谷子遮放米”也为云南人民所称誉。傣族人民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以特有的原料形成了风味独特的傣味。其烹调技法受佛教寺院菜和汉族菜肴的影响较深,制作方法亦趋于成熟。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酸、辣、麻及烘烤食品,嗜酒。喜嚼槟榔。

云南的傣族虽有居住内地和边疆之别,水傣、旱傣之分,但在饮食习俗方面却大同小异,都喜食糯米饭,与他们世代沿袭的生产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因为他们经常到远离村寨的野外从事劳动,回来吃饭不便,常在野外就餐。另外,他们吃饭不善于用筷子,而惯于用手捏饭吃。因此糯米饭正适合于他们的要求。与野外就餐应运而生的菜肴,如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干鳝鱼、竹筒饭等,可以在家做好或野外生火不用锅便可制作,佐餐十分方便。又由于常吃糯食,不易消化,吃酸性食物能助消化,难怪其他族称他们为“酸傣族”。傣族人认为,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昧。他们在远古年代就学会了水碓舂米。由于与居住的环境有关,傣族人食蚂蚁、蜂蛹、酸笋、火雀和腥味食品(如鱼、鳝鱼、螺、青苔、牛肉),反映了他们适应环境就地取材的聪明才智。

饮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食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嗜酒,喜嚼摈榔。

到过西双版纳的人,如果只迷恋于那旖旎的热带风光,却没有去品尝一桌傣家风味的宴席,还算不上领略了孔雀之乡的美丽风情,谙熟了傣族文化独一的特色。

到了黎明之城允景洪,沿油棕成盖的大道转向去曼听公园的路,在曼景兰一带,装饰别致的竹楼式餐厅一座接一座。楼上楼下,面带微笑,绰约多姿的小卜少,正恭候着您的到来。

入乡随俗。当你步上竹楼,殷勤的小卜少便端来一盆清凉洁净的水,让你先把手洗净――别以为这是一般的饭前洗手的卫生习惯,到吃饭的时候,非刚洗过的手是不能抓饭的。傣家人多傍水而居,喜欢干净,因此,对水有一种虔敬的感情,一年一度的新年被称为“泼水节”就是绝好的例证。也许是当地水土的关系,你洗过的手还有一股幽微的香气呢!落座后,小卜少又款款地送上一杯糯米香茶。版纳本是我国一大茶园,茶叶片大而味醇,再加进几片酥香的糯米茶叶,更是清香醇甜。这傣茶,包含了傣家人特有的神韵――清雅、随和、洁身自好而又彬彬有礼……

停杯举箸,面对满桌佳肴,竟有无从下手之感。桌上有鱼肉而不觉荤腥,有鸡鸭而不见油腻,有冷盘而不见寒气,有热菜又不觉烫口,有红绿却不显浓烈。真可谓叹为观止,众家全无,一家独有,表现出傣家人那种诚实而又灵巧、富厚而又洒脱,勤奋而又聪睿的风格。你若是一位营养学家,定会断言:“这是最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多维生素食品。”你若是一位画家定会称赞:“这是极富现代气息的色彩和线条。”你若是一位民俗学者,定会引起考据的兴趣:“香茅草系在鱼身上与氏族图腾有什么关系?”你若是一位博采众家的烹任师,不禁会脱口发誓:“我也要开个傣味餐厅……”

还是让我们来观摩一下这傣族饮食文化的珍品吧。这一桌子上有的是烤、炸、煎、炒、煮、凉、蒸;鸡、鸭、鱼、肉。草、果、菜,可谓囊括烹任全法,包揽山珍海味。>>

“昂”组词:

1、激昂[jī áng]

振奋激励,激励;奋发昂扬

2、昂藏[áng cáng]

仪表雄伟、气宇不凡的样子

3、昂首[áng shǒu]

仰着头。

4、昂贵[áng guì]

物价很高

5、昂扬[áng yáng]

情绪饱满高涨

“傣”组词:

1、傣族[dǎi 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古代或称掸、金齿 、白衣 、白夷 、摆夷 等。人口约七十六万。主要分布在 云南省 德宏 、 西双版纳 、 耿马 、 孟连 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僮侗语族傣语支。多事农业,善植水稻。

2、旱傣[hàn dǎi]

汉族文人给傣族取的绰号

3、水傣[shuǐ dǎi]

“水傣”,是汉族文人给傣族取的绰号,主要指水资源丰富地区的傣族。

4、傣医[dǎi yī]

傣族医药学。

5、曼丈傣[màn zhàng dǎi]

金平县域的傣族支系有白傣、黑傣、傣泐、和自称为曼丈的傣族支系。

准确的说傣族分为三种,分别是旱傣、水傣、花腰傣!这是根据他们居住的地域不同服饰文化的不同而区分出来的,住在山上的称为旱傣、而住在水边的就成为了水傣、而居住在新平的傣族介于两者之间就成为了独特的草帽反着带的花腰傣了!我个人觉得花腰傣算的上是最漂亮的了!

一、傣是个左右结构的字,拼音dǎi 。

二、释义:

〔傣族〕中国 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03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区的河谷坝区。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多信奉小乘佛教。建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三、傣的部首:亻

四、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五、造字法:形声;从亻、泰声

六、相关组词:

傣族 傣剧 傣医 旱傣 傣历 水傣 曼丈傣 傣族故宫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顺:ノ丨一一一ノ丶丨丶一ノ丶

二、笔顺读写:撇、竖、横、横、横、撇、捺、竖钩、点、提、撇、点、

三、词组释义:

1、傣剧 [ dǎi jù ]

傣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云南傣族聚居的地区。

2、傣医 [ dǎi yī ]

傣族医药学。

3、旱傣 [ hàn dǎi ]

汉族文人给傣族取的绰号。

4、傣历 [ dǎi lì ]

傣历有“大傣历”与“小傣历”之分,但基本规则没有区别,都与汉朝太初历、骠历有关。傣族最早使用的历法已无从考证。

但据史料记载,傣族最早的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归附汉朝后,傣族便开始接受汉朝的太初历,逐渐将太初历融入到自己的生产与生活中、并当成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之后,“勐达光”南面的骠人还通过傣族接受了太初历。公元7世纪,骠人在太初历的基础上吸收印度历法一些特点形成骠历。

5、水傣 [ shuǐ dǎi ]

“水傣”,是汉族文人给傣族取的绰号,主要指水资源丰富地区的傣族。

傣历 傣族的传统历法。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则始于明代以前。吸收了汉历的优点,结合本民族的特点指定的。它的年长度为 36525875 日,月长度为29530583日,以公元638年3月22日(唐贞观十二年戊戌闰二月初二辛巳)为历元,累计至1980年4月15日泼水节末一日满 1342年。每年分冷、热、雨3季,平年皆12月,月序由6月始,顺序至 5月止。它的正月相当于《夏历》的10月。

旱傣 傣族的一支,自称“傣罗”,人称旱傣或“黑傣”,居住于红河河谷等地距水源较远的地区。

其特点为:

服饰:妇女衣服宽大肥硕,袖口镶红绿两色,下着黑色齐膝短裙。

住房:为土木结构的“土掌房”。

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

生活习惯:因水源缺乏,旧时旱傣与“水傣”相比,较少洗澡,给人较脏的感觉,但现在以今非夕比。

水傣 傣族的一支,自称“鲁傣鲁南”,意为“水的儿子”,故人称“水傣”,亦称“白傣”。居住于云南各地河边,如藤条江畔的水傣即很出名。

与“旱傣”相比,有以下特点:

服饰:妇女爱穿蓝色或白色窄袖紧身衣和彩色花“筒裙”。

住房:居住于竹楼中,冬暖夏凉。

农业:以水稻种植及捕鱼为主。

生活习惯:以亲水著称。

以上就是关于傣族共分几种全部的内容,包括:傣族共分几种、“傣”字的组词有哪些、急需傣族简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3898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