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大帝尼禄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母亲

罗马大帝尼禄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母亲,第1张

罗马大帝尼禄是一个被后世骂得最多的皇帝之一,他嗜血残忍,荒*放荡,一生的重大事迹之一就是在22岁的时候,亲手杀掉了自己的亲生母亲阿格里皮娜太后,之所以杀她,是因为尼禄掌权了,开始了反抗,是对母亲拥有的权力的反抗,也是对他们俩不伦关系的反抗,这仇恨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尼禄的母亲阿格里皮娜权力很大,作为奥古斯都大帝的直系外孙女,她参与政治,掌握权力,所以被当时的罗马元老院反感。而她的丈夫克劳狄斯(也是她的叔叔)瘦弱多病,那自然阿格里皮娜权力越过了丈夫,身份如女皇般尊贵,她很在乎儿子尼禄,一心想把他扶上君主之位。

为了这个目标,阿格里皮娜费劲了心思,甚至不惜投毒杀了她的丈夫克劳狄斯,尼禄顺利登基,渐渐的不满母亲对自己的控制,他沉溺于酒色,流连于母亲不让她接触的女子床榻,而她的母亲,事实上也曾和他有隐秘关系,也企图再用这层关系掌握住尼禄,但是尼禄觉得,这时候的母亲已经毫无作用,是一个绊脚石。

尼禄不喜欢母亲给他安排的妻子,不喜欢母亲总是批判和挑剔的眼光,所以他开始反抗,听从了身边顾问的意见,尼禄开始有步骤的瓦解母亲的同盟者,迫使母亲搬出皇宫,这还不够,他受不了周遭人对他的嘲笑,最终愤怒到极点,他伪造了一场船难想杀死母亲,但没有成功,但是他的卫兵追上去杀了她,尼禄在母亲死后大摆筵席,热烈庆祝。

古罗马皇室之间的关系混乱不堪,生活荒*而疯狂,我怀疑这些近亲生下的产物一个个心理和精神都极度不正常,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匪夷所思的事件发生。

他是罗马的第一个政治领袖,但不是皇帝,原因:公元前44年2月有人要为他加冕,被他拒绝了。但在公元前44年3月15日(著名的三·一五),在一次元老院会上凯撒被一伙阴谋者暗杀。(下面的内容你可以参考一下,我也不是很确定)

公元前100~前44 著名的罗马军事和政治领袖盖厄斯·儒略·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出生在一个政治大动乱的时期。 公元前二世纪,罗马人在第二次战胜迦太基之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这次胜利使许多罗马人大发横财,但是连绵不断的战争扰乱了罗马的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许多农民的财产被抢夺一空。最初的罗马元老院只不过是个小城市的元老院,实践已经证明它已经不能合理地治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政治上腐化堕落,贪污受贿到处盛行,整个地中海周围地方都因罗马人的昏庸统治而遭灾受难。约从公元前133年起,就在罗马出现了一场长期的动乱。政治家、军事将领和民众领袖相互间钩心斗角、争权夺利。游击队(如公元前87年马留的游击队和公元前82年索拉的游击队)经常在罗马神出鬼没,东袭西扰。虽然昏庸的统治这一事实路人皆知,但是大多数罗马公民希望继续维持共和制政体。儒略·凯撒也许是第一位重要的政治领袖:清楚地认识到这个民主政体不值得挽救了,因为它已经达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凯撒出生在一个有悠久历史的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年青时就步入政坛,有关他所担任过的各种职务、结过的各种联盟和政治崛起的详细情况纷繁复杂,在此不打算加以叙述。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58年,他42岁时被任命为罗马所辖的三个行省的总督。这三个行省是阿尔卑斯山南侧的高卢(位于意大利北部)、伊利里可姆(在今南斯拉夫沿海地区)和纳博尼兹高卢(法国南部沿海地区)。那时他统帅四个罗马军团,大约有两万将士。 在公元前58年到前51年期间,凯撒率领这四个军团,入侵并征服了高卢所有其余的地区,大体上包括今日法国和比利时以及瑞士、德国、荷兰的部分地区。虽然他的部队在数量上还不及他的对手,但却战胜了高卢地区的部落,把直到莱茵河畔的所有领土都纳入了罗马的版图。他还派遣两支部队渡海到英国,但未取得永久性的战果。 当时业已成为一个重要政治人物的凯撒,由于征服了高卢,回到罗马后即成了一位受到普遍爱戴的英雄,他深得民心;强大至极,但他的政敌则对他嫉恨不已,当他完成军事指挥后,罗马元老院下令让他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即不许带部队返回罗马。凯撒感到忧虑不安,如果他不带部队返回罗马,他的政敌就会利用这个机会干掉他,他的这种想法不无道理。于是在公元前49年1月10日至11的夜晚,凯撒率领他的部队越过意大利北部的卢比孔河,长驱直入抵达罗马城,以表示对元老院的蔑视。这种明显的不法举动引起了一场内战,一方是凯撒的军团,一方为忠实于元老院的部队。这场内战持续四年,以凯撒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最后一战是在公元前45年3月7日在西班牙曼达进行的。 凯撒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自己最适合担当建立罗马所需要的有效而开明的专制制度的任务。公元前45年10月他返回罗马,不久就成为终身独裁者。公元前44年2月有人要为他加冕,被他拒绝了。但由于他是一个军事独裁者,所以这并未给拥护共和制政体的反对派消除疑虑。公元前44年3月15日(著名的三·一五),在一次元老院会上凯撒被一伙阴谋者暗杀。 凯撒在他的晚年期间,开始筹划一场生气勃勃的改革运动。他计划在整个罗马帝国内重新调配军队元老,让罗马的贫民到新社区去重新安家落户。他把罗马公民权扩大到新征服的几个民族中去。他计划在意大利城市中建立起统一的市政体制,还计划了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和罗马法典的编纂,还实行了许多其他改革。但是他未能为罗马建立一种令人满意的立宪政体,也许这是使他早归西天的主要原因。 由于凯撒在曼达的胜利和在罗马遇刺之间仅有一年的时间,所以他的许多计划从未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很难说假如他没有遇刺,他的政府究竟会怎样开明,怎样卓有成效。在他所有的改革中,最有持久影响的一项是实行一种历法①。他实行的历法从那时起一直沿用至今,只是做了一些小小的修改。 儒略·凯撒是历史上聪明绝顶的政治人物之一,具有多方面的天赋。他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杰出的将领,优秀的演说家和作家。他的描写征服高卢的《高卢战记》一书长期被看作是一部第一流的文学作品,许多学生认为在所有的拉丁文学著作中它最通俗易懂,最动人心弦。凯撒果断勇敢,雄姿飒爽,潇洒倜傥。他是一个风流公子,即使按当时的标准来看,他也是一个荒*无度的好色狂(他最闻名的风流韵事是与克丽佩脱拉之间的著名罗曼史)。 人们常常指责凯撒的人格,他极欲获得权力,当然就利用职权大发横财。但是与大多数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不同,一般说来他既不虔诚也不虚伪。在同高卢人的战争中,凯撒凶暴残忍,但是对被打败的对手却特别宽宏大量。 德国的皇号Kaiser和俄国的皇号Czar都源自“Caesar(凯撒)”一词,这是他的名字所享有的威望。他的名声一直都比他的甥孙——罗马帝国的真正创始人奥古斯都·凯撒显赫得多。但是儒略·凯撒对历史的影响并不等于他巨大的声望。他在推翻罗马共和国中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也不能夸大他在这方面的重要性,因为罗马共和政体本来已摇摇欲坠,濒于覆灭。 凯撒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征服了高卢,他所征服的领土差不多被罗马统治了五个世纪。在此期间,这些地区已经完全罗马化了,实行了罗马的法律、风俗和语言,以后还实行了罗马基督教,当今的法语基本上是来源于拉丁语的口语。 凯撒征服了高卢,对罗马本身也有重要的影响,确保了意大利几个世纪不受来自北方的侵略,其实对高卢的征服也是确保整个罗马帝国安全的一个因素。 如果没有凯撒,罗马人迟早也会征服高卢吗?罗马人在数量和技术上都不比高卢的部落优越。但是罗马在凯撒征服高卢以前和以后的一个时期里都在迅速地扩大。由于当时罗马部队的战斗力强,罗马到高卢的距离近,还有高卢各部落之间的不和,看来高卢没有什么保持独立的可能性。但是无论如何,凯撒是打败庞大的赛尔特部队、征服高卢的将领,他入此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个成就。 注释: ①指儒略历,现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阳历的前身,公元前46年儒略·凯撒决定采用,故名。每年平均长度365.25日,历年中的平均年为365日,4年1闰,闰年366日;每年12月,单月31日,双月30日,只有2月平年29日,闰年30日。其继承人奥古斯都从 2月减去 1天加在 8月(因 8月的拉了名即他的名字奥古斯都),又把 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儒略历历年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积累到十六世纪末,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 3月11日。后经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Gregorius X Ⅲ)于1582年命人加以修订,而成现今通用的公历 恺撒之死 公元前44年,恺撒被推举为终身独裁官。元老院、公民大会和各种职官形式上虽然保存,但实际上一切听命于恺撒。他的出身被神化,他已经成为罗马世界至高无上的主宰者。 在恺撒独裁统治期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巩固统治基础,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恺撒一方面加强了罗马帝国与其它帝国的联合,另一方面,提高了各行省的地位,而削弱了元老贵族的势力。所以,恺撒的独裁和改革遭到一部分元老贵族的坚决反对,其代表人物是布鲁图和卡西乌斯。而布鲁图是恺撒的主要政敌庞培的部下,现在又被凯撒宽恕,并继续信任和重用。 恺撒和庞培早年曾经担任执政官。当恺撒在罗马帝国西部打仗的时候,庞培在帝国东部(今天土耳其和叙利亚的一部分)也屡建战功。庞培虽然是恺撒的亲密朋友,却十分嫉妒恺撒。恺撒征服的地方越来越多,在士兵中的威信又日益增高,使庞培深感不安。公元前49年,他怂恿元老院解除恺撒的兵权,命令他立即从高卢返回罗马。 恺撒接到命令,知道这是庞培的阴谋。他反复考虑,决定带领军队打回罗马,利用这次机会在罗马建立独裁政权。 恺撒带领军队,走到一条叫做卢比孔的小河边。罗马法律规定:任何将军没有接到命令,不得带领军队越过这条小河。否则,就要当作谋反来治罪。恺撒当机立断,对着部下大声喊道:“骰子已经掷下去了!”他跨上战马,跃进溪流,大军紧紧跟随在后,很快就越过了卢比孔河。 庞培没有料到恺撒会这样果断地进军罗马,迎战不及,只得带着25万人仓皇逃往希腊。恺撒进入罗马后,迫使元老院同意他成为罗马的“独裁者”,随后又得到了统治整个意大利半岛的权力。等罗马局势稍稍稳定以后,恺撒立即进军希腊,讨伐庞培。庞培被打败,逃到了埃及。恺撒也跟着追到埃及。埃及国王为了讨好恺撒,派人刺杀了庞培,把血淋淋的人头送到恺撒面前。谁知恺撒却把脸一沉,转过头去。这个高傲的独裁者不愿意看到他的政敌被别人杀害,他下令处决了杀死庞培的人。 这个时候,埃及托勒密王朝正发生争夺王位的纠纷,恺撒支持了以美貌闻名的女王克娄巴特拉,并且在她的深宫里住了半年之久。 接着,他的军队又进入小亚细亚,只用5天的时间,就平定了庞培部下本都王子的叛乱。他用最简洁的拉丁文写了一份捷报送回元老院,上面写的是:“Veni, vidi, vici”(意思是“我来了,我看见了,我打胜了”)。这个战报充分显示了恺撒用兵神速的特点。再过两年,恺撒从北非转战西方,又在西班牙扑灭了庞培两个儿子的反抗。但他宽恕了庞培手下的将领,把他们收为自己的部下。其中最被重用的就是布鲁图。 恺撒的凯旋受到罗马人热烈的欢迎。有些人想拥戴他当皇帝。从公元前509年塔克文被赶走以后,罗马就没有过帝王。罗马人仇视帝王,反对恢复帝王的职位。恺撒虽然内心十分想当皇帝,也不敢轻举妄动。在一次节日盛会上,执政官安东尼突然把一顶皇冠戴在恺撒头上。可是只有少数人鼓掌,大多数人都在叹息。恺撒一看这种情况,认定还不到称帝的时候,就取下王冠扔在地上。安东尼连忙拾起皇冠又给他戴上,他又扔掉了。人们看到恺撒一再拒绝戴上皇冠,就欢呼起来,纷纷向他致敬。 恺撒虽然没有当上皇帝,却已经拥有许多尊贵的称号:“终身保民官”、“祖国之父”等等。法律规定他坐在黄金象牙宝座上处理公务,他的画像同天神放在一起。他获得了无限期的独裁权力。 有些人看出,恺撒的权力愈来愈大,总有一天会戴上皇冠的。因此,他们组织了阴谋集团,决心除掉他。这些阴谋者当中,有一个就是那位受到恺撒信任的布鲁图。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元老院举行会议。恺撒单身一人来到会议厅。虽然他事先已经得到警告,说有人这天要谋刺他,但是他仍然拒绝带卫队。他说:“要卫队来保护,那是胆小鬼干的事。”恺撒大步走进大厅,坐到黄金宝座上,笑着说:“现在不就是3月15日吗”这时候,阴谋者都身藏短剑,像朋友一样围在他身边。其中的一个人跑到他面前,抓住他的紫袍,像是有什么事要请求他似的。原来这就是动手的暗号。众人一拥而上,用短剑刺向恺撒。恺撒没带任何武器,他奋力夺下紫袍,进行反抗。他的腰部中了一剑。接着,一剑又刺进了他的大腿。他看见这一剑正是他最信任的布鲁图刺的,不由得惊呼:“啊,还有你,布鲁图!”他放弃了抵抗,颓然倒下,用紫袍蒙面,听任他的仇敌乱刺、乱砍。他一共被刺23处。其中3处是致命的,恰巧死在庞培雕像的脚下。 在出席元老会的前一天,恺撒和他的骑兵长雷必达一起用餐时,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一种死法是最好的”大家纷纷发表意见,最后,恺撒表示,他愿意突然而死。谁料想,第二天他的预言就应验了。 恺撒被杀死以后,布鲁图说:“我爱恺撒,但我更爱罗马!”可是罗马的平民没有一个人对恺撒之死表示高兴。当凶手们手提着血淋淋的短剑走出元老院的时候,和他们所预料的欢呼场面相反,看到的只是表情冷漠、充满怀疑目光的人群。

罗马大帝的意思是罗马帝国的皇帝,罗马大帝是一部**的名字。该片讲述了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屋大维的人生故事。是西班牙意大利德国三国合拍,耗资2亿7千万美金,Roger Young执导,彼得·奥图尔等主演的剧情片。

剧情简介:

凯撒大帝(彼德·奥图 Peter O'Toole 饰)去世之后,一直忠心耿耿为帝国奋战的屋大维(本杰明·萨德勒 Benjamin Sadler 饰)接替他成为了新的帝王,就这样,奥古斯都大帝诞生了。

他的统治持续了二十年之久,军队的铁蹄踏遍了欧洲的每一寸土地,他的种种决策为罗马维持了两百年的和平贡献了不容小觑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年迈的奥古斯都大帝必须考虑该让谁继承他的王位了。奥古斯都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名为茱莉亚(维多利亚·贝沃德拉 Vittoria Belvedere 饰)的女儿,不幸的是,茱莉亚被人以通奸的罪名揭发,为了平息民愤,奥古斯都只得忍痛将她流放边疆。

《皇帝奥古斯都》是一部古罗马历史的巨制宏片,演绎了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奥古斯都大帝辉煌的一生。在恺撒遇刺身亡之后,奥古斯都继承了恺撒的帝位,并征服了整个欧洲。

他对欧洲历史的影响力达几个世纪之久。 奥古斯都大帝原名屋大维,是恺撒大帝的侄子。由于信仰恺撒大帝的政治理想,他不惜以重病之躯参加战斗,高呼着“为罗马而战,为恺撒而战”。不久,恺撒大帝遇刺身亡,在其遗嘱中,恺撒指定了自己的继承人———屋大维。

就这样他成了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大帝。奥古斯都发动了对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的战争。很快,他就征服了整个世界。 20年后,奥古斯都大帝却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他没有子嗣,只有一个女儿,名叫朱丽亚。

奥古斯都大帝必须决定他死之后,谁来继承他的帝国。由于朱丽亚的通奸罪行被揭发,奥古斯都大帝被迫处置自己的女儿,朱丽亚因此面临着被流放的命运。 若问这片子到底有哪些非。

百度百科-罗马大帝

罗马大帝既是古代欧洲的一位帝王的名字,也是一部**的名字。通常指后者。

《罗马大帝》(Imperium: Augustus,2003)算是一部关于罗马帝国首位元首屋大维的传记片, 故事时间跨度很大,从屋大维成年后与好友阿格里帕一起投奔叔叔凯撒的军队,一直讲到最后临终去世。

为了不使叙事显得平淡,影片采用了倒叙、插叙和顺序并举的叙事手法,以屋大维之女茱莉亚卷入安东尼儿子刺杀屋大维的阴谋为主线,并通过不断的回忆来追溯屋大维年轻时追随凯撒战斗、为凯撒复仇和与马克安东尼发生冲突的往事。

凯撒大帝(彼德·奥图 Peter O'Toole 饰)去世之后,一直忠心耿耿为帝国奋战的屋大维(本杰明·萨德勒 Benjamin Sadler 饰)接替他成为了新的帝王,就这样,奥古斯都大帝诞生了,他的统治持续了二十年之久,军队的铁蹄踏遍了欧洲的每一寸土地,他的种种决策为罗马维持了两百年的和平贡献了不容小觑的力量。

影片的主要看点也就限于对历史的还原上,战争场面真的没什么,官宣剧情上说的什么巨制、大场面,看看就好。影片中段凯撒被刺杀和与马克安东尼决战的相关剧情在其他大制作影片诸如裘力斯凯撒系列和埃及艳后系列里已经被演绎了无数次,本片在这方面也没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别之处,因此不提也罢。

只有一开始的追随凯撒讨伐西班牙某罗马将领和剧情主线刺杀屋大维的部分算是其他影片中没有的,值得稍微留心观看。

推动影片明暗剧情两条主线发展的则是两个主要矛盾,前者是茱莉亚对自由恋爱的追求和屋大维在利维亚的推动下为女儿婚事做的安排,这一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引发了安东尼儿子贸然得行刺屋大维、茱莉亚被流放和利维亚儿子提比略的继位;后一个则是屋大维企图建立平等罗马的抱负和安东尼个人野心的雄心的矛盾,结果当然导致了两人的决裂,屋大维的姐姐甚至也赔了进去。

这两个矛盾所涉及的三个中心人物——屋大维、茱莉亚和安东尼,后两者反而明显比主角来得更性格鲜明、具有记忆点,比如安东尼的一世枭雄和悲壮结局,茱莉亚的敢爱敢恨与爱情悲剧,与此相对主角屋大维在整部影片中的表现反而没这二位来得吸引人,有些反响平平的感觉。

罗马大帝 - 百度百科

百度云资源在下方,提取时输入正确密码即可。失效也没关系,请加我百度云,我私发你,谢谢合作!加我之后在这个问题上追问你的百度云名字,我好发给你。另外,在百度云发我消息统一发:百度知道+你要的资源,切勿说什么求某某资源,也不要问我在不在的内容,谢谢合作!注:请看到问题的人不要加我百度云,我不会免费分享,每天加我百度云的人太多会忽略!!

为了模仿罗马皇帝雕像。罗马皇帝,是古罗马帝国时期,最高统治者的职位头衔,音译作“奥古斯都”,意译应为“神圣伟大”。其中雕像专家表示,罗马皇帝雕像是用铜制作的,因为铜是较昂贵的金属,而且制作成实心的雕像还不利于搬运。

以上就是关于罗马大帝尼禄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母亲全部的内容,包括:罗马大帝尼禄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母亲、罗马大帝凯撒是皇帝吗、罗马大帝的意思是罗马帝国的皇帝,罗马大帝是一部电影的名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3853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