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上中下州分别指的是哪里

唐朝的上中下州分别指的是哪里,第1张

唐代上、中、下州的划分主要依据人口多少而定,武德年间3万户者为上州;开元十八年规定4万户以上为上州,25万户为中州,不满2万户为下州。人口的多少,成为当时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极重要指标。

唐朝前期,州有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当时全国共有327州,其中有上州(包括辅、雄、望、紧州)109个;中州有29个;下州有189个。

量户口定州县等第例

武德令。三万户已上为上州。永徽令。二万户已上为上州。至显庆元年九月十二日敕。户满三万已上为上州。二万已上为中州。先已定为上州中州者。仍旧。至开元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敕。太平时久。户口日殷。宜以四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五千户为中州。不满二万户为下州。其六雄十望州三辅等。及别敕同上州都督。及畿内州并同上州。缘边州三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户已上为中州。其亲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亦为上州。王去任后。仍旧。武德令。户五千已上为上县。二千户已上为中县。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至开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户已上为上县。三千户已上为中县。不满三千户为中下县。其赤畿望紧等县。不限户数。并为上县。去京五百里内。并缘边州县。户五千已上亦为上县。二千已上为中县。一千已上为中下县。

州县分望道

贞观元年三月十日。并省州县。始因关河近便。分为十道。

一曰关内道。古雍州之地。

二曰河南道。古兖豫青徐四州之地。

三曰河东道。古冀州之地。

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地。

五曰山南道。古荆梁二州之地。

六曰陇右道。古雍梁二州之地。

七曰淮南道。古扬州之地。

八曰江南道。古扬州之地。

九曰剑南道。古梁州之地。

十曰岭南道。古荆州之地。

凡天下三百六十州。自后并省。迄于天宝。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而羁縻之州八百。京兆府尹有三。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有五。潞。扬。益。荆。幽。都护府有六。单于。安西。安北。安南。安东。北庭。为大都护。又有上中下都督府。凡天下军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镇有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

景云二年五月。出使者以山南控带江山。疆界阔远。于是分为山南东西两道。又自黄河已西。分为河西道。

关内道

新升都督府。盐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

新升雄州。宁州。至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升。原州。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宁州。元州。并会昌四年四月升。

新升上州。会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丹州。大历六年五月升。宥州。元和九年五月复置。隶夏州。

新升赤县。京兆府云阳县。元和二年十月升。以崇陵故也。奉先县。开元十七年十一月十日升。以奉陵寝。以张愿为县令。醴泉县。广德元年五月一日升。以崔演为县令。富平县。贞元四年正月十六日升。以薛诜为县令。三原县。同上年月升。以王鄫为县令。咸阳县。天授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以管武氏陵升。以宇文意为县令。神龙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复为畿。奉天县。兴元元年正月一日升。以杜元为县令。

新升次赤县。华州郑县。光化元年六月升。至天佑四年闰十一月。复为郑县。华州郑县。华阴。下邽三县。

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同州冯翊。朝邑。蒲城。澄城。白水等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歧州雍县。扶风。陈仓三县。同上年月日升。灵州回乐县。至德元年七月十二日升。宁州安定县。至德元年十二月九日升。邠州新平县。贞元十年十二月升。

新升紧县。灵州怀远县。至德元年十月三日升。宁州彭原县。至德元年二月九日升。鄜州洛交县。贞元六年三月三日升。

新升上县。灵州灵武。保静。温池。鸣沙等县。至德元年七月十三日升。原州平高县。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夏州朔方县。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盐州五原。白池县。永泰二年十月升。丹州汾川县。大历六年五月升。延州肤施。门山县。同上年月日升。

河南道

新升都督府。登州。大历九年五月升。

新升雄州。汝州。会昌四年四月升。虢州。同上年月日升。

新升望州。青州。大历九年五月升。

新升紧州。郓州。徐州。并会昌四年五月升。蔡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复位淮西州县及官吏禄俸。以蔡州为紧。其刺史俸钱一百八十千。长史以下有差。

新升上州县。海州密州。贞元五年八月六日升。泗州。贞元廿年正月内升。宿州。元和四年正月。以徐泗。符离。蕲虹三县置亳州。元和三年九月升。颍州。会昌二年十一月升。唐州。贞元十五年四月升。

新升赤县。河南府缑氏县。天佑二年四月四日升。以奉昭宗和陵故也。

新升望县。虢州阌乡。汴州浚仪。尉氏。开封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雍邱县。开元十二年九月八日升。滑州酸枣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定。白马县。大历五年三月升。许州扶沟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郑州管城。阳武。新郑。荥泽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宋州宋城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襄邑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陕州陕县。桃林。河北。芮城等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衮州金乡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汝州梁县。开元十二年七月八日升。仙州襄城县。同上年月日升。蔡州汝阳县。贞元七年正月二十二日升。徐州彭城县。贞元六年十月升。郓州须昌。巨野等县。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青州益都县。大历五年正月升。

新升紧县。虢州宏农县。干元三年二月一日升。郓州郓城。东阿。寿张。卢县。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衮州曲阜县。会昌二年二月升。宿州符离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宋州柘城县。同上年月日升。隶州汝阴县。同上年月日升。青州临淄。寿光县。大历五年正月升。

新升上县。虢州卢氏。朱阳。玉城县。干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汝州临汝县。贞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蔡州遂平县。元和十二年四月内置。颍州颍上县。元和六年九月升。唐州方城县。贞元十五年四月升。陕州垣县。贞元三年十一月升。

河东道

新升次赤县。河中府河东。河西县。干元三年三月改。

新升望县。蒲州河东。安邑。桑泉。汾阴。虞乡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猗氏。解县。开元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绛州正平。翼城。龙门。闻喜县。开元同上年月日升。汾水。孝义。隰城。介休。平遥等县。同上年月日升。洪洞县等。同上年月日升。并州太原。晋阳。祁县等县。同上年月日升。潞州上党县。同上年月日升。

河北道

新升望州。贝州。大历七年正月升。

新升上州。妫州。贞元七年五月七日升。定州。元和四年六月改。涿州。大历五年十一月升。

新升望县。瀛州河间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博野县。大历七年正月升。冀州南宫县。信都县。深州饶阳县。贝州宗城县。俱同上年月日升。临清县。大历七年正月升。相州滏阳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魏州贵乡。昌乐县。魏县。顿邱县等。同上年月日升。馆陶。冠氏县。大历七年正月升。洺州永年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怀州河内。武德。武陟。获嘉县。同上年月日升。德州安陵县。天宝八载五月一日升。恒州真定县。兴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幽州昌平县。贞元十九年九月升。蓟县。开元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升。

新升紧县。魏州临黄县。大历七年正月升。贝州清阳县。同上年月日升。恒州石邑。城县。兴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沧州清池县。大历七年正月升。莫州鄚县。贞元十九年八月升。

新升上县。妫州怀戎县。贞元十七年六月七日升。幽州潞县。贞元十五年九月升。

山南道

新升都督府。利州。大历十四年十一月七日升。龙州。长庆四年十月升。

新升雄州。洋州。兴元元年十一月七日升。

新升望州。襄州。商州。会昌四年五月升。梁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州。随州。贞元十五年四月升。复州。郢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金州。会昌四年五月升。洋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中州。硖州。建中二年四月三十日升。

新升次赤县。江陵府江陵县。贞元元年九月升为畿县。兴元府南郑县。兴元元年六月升。

新升望县。荆州江陵县。襄州襄阳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商州上洛县。梁州南郑县。并永泰元年二月升置。邓州穰县。大历四年十一月升。

新升紧县。商州上洛县。干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梁州城固县。洋州兴道县。阆中县。并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县。硖州夷陵县。上元二年六月十五日升。复州竟陵县。沔阳县。元和六年九月升。随州光化县。同上年月日升。商州雒南县。贞元四年三月二十日升。郢州富水县。京山县。元和六年九月升。

陇右道

新升都督府。沙州。永徽二年五月升。

新升中州。威州。大中三年七月收复安乐州。改为威州。

淮南道

新升紧州。寿州。会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上州。滁州。和州。舒州。濠州。蕲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光州。大中四年六月升。

新升中州。申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升。

新升望县。扬州江都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海陵天长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扬子县。大历八年五月升。

新升紧县。扬州六合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楚州盱眙县。庐州合肥。庐江。慎县。寿州安丰。盛唐。霍邱等县。舒州桐城县。濠州定远。锺离县。滁州全椒县。已上并会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县。楚州山阳。盱眙县。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盐城县。元和六年九月升。寿州霍邱县。蕲州蕲水县。舒州太湖。宿松县。同上年月日升。

江南道

新升都督府。辰州。大历四年六月升为中都督。

新升雄州。苏州。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润州。宣州。越州。常州。并会昌五年四月升。

新升紧州。鄂州。会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上州。虔州。袁州。抚州。饶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池州。会昌四年五月升。信州。同上年月升。

新升中州。岳州。大历五年六月升。

新升望县。润州曲阿。江宁等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丹徒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句容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常州晋陵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武进。无锡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日升。江阴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苏州吴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长洲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嘉兴县。大历六年二月升。昆山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宣州宣城县。天宝十载二月二十五日升。南陵县。大历五年三月升。杭州余杭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钱塘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越州会稽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诸暨。剡县。并大历十二年二月九日升。婺州金华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东阳县。永康县。大历十二年正月一日升。湖州乌程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升。长城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衢州信安县。大历十二年正月七日升。台州临海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鄂州江夏县。贞元十一年九月升。洪州高安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潭州长沙县。同上年月升。

新升紧县。越州萧山县。大历十二年正月升。湖州安吉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信州上饶县。杭州盐官县。并同上年月升。衢州龙邱县。大历十二年正月十九日升。婺州兰溪县。同上年月升。海盐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宣州南陵。溧阳。当涂县。天宝十载二月二十五日升。宁国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歙州歙县。池州秋浦县。俱同上年月升。鄂州武昌。永兴等县。贞元二年九月升。洪州建昌。大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升。潭州长沙县。湘乡。湘潭。衡阳等县。大历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吉州庐陵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县。鄂州唐年。蒲圻等县。并元和六年九月升。岳州巴陵县。同上年月升。华容县。大历六年九月升。澧州石门县。元和六年九月升。潭州益阳县。贞元十二年二月升。衡州衡山。耒阳县。大历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洪州武宁。新吴县。元和六年九月升。辰州沅陵。溆浦。大乡等县。大历四年六月升。江州彭泽县。元和六年九月升。郴州平阳县。虔州信丰。南康县。袁州萍乡县。杭州新城县。抚州南丰县。已上俱同年月升。睦州分水县。大历六年六月升。歙州婺源县。黟县。并元和六年九月升。

新升中县。洪州分宁县。贞元十五年二月。改分宁为武宁县。

剑南道

新升都督府。遂州。大历二年二月升为中都督。昌州。大历十三年六月升。

新升紧州。梓州。会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望县。益州成都。蜀县。郫县。新繁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蜀州晋原。青城县。同上年月日升。唐兴。新津县。贞元十年十一月升。彭州九龙。道江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唐昌县贞元十年十二月升。汉州雒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什邡县。贞元二年十二月升。

新升紧县。彭州蒙阳县。汉州德阳。绵竹县。眉州通义。彭山县。嘉州龙游县。邛州临邛县。已上并贞元五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县。嘉州夹江。峨嵋县。邛州依政县。陵州籍县。并贞元十年十二月升。阆州南部县。奉国县。永泰元年十月升。绵州罗江县。元和六年九月升。

岭南道

新升都督府。峰州。驩州。并贞元七年四月二十日升。

新升上州。建州。泉州。元和六年五月升。

新升望县。福州闽县。贞元元年四月升。广州南海县。会昌四年十月升。

新升紧县。泉州南安县。贞元七年四月升。黔州彭水县。贞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升。容州晋宁县。同上年月日升。福州福唐。长乐县。连江。侯官县。贞元二年四月升。泉州晋江。莆田县。建州建阳县。并元和六年六月升。巫州龙标县。大历六年五月升。

新升中县。容州北流县。贞元七年四月升。梧州苍梧县。大历九年七月升。

重名的地名

(江南道) 湖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湖州。领乌程一县。

(山南道) 湖州:武德四年,于湖阳县置湖州,领湖阳、上马二县。贞观元年,废湖州,省上马,以湖阳属唐州。

(江南道) 严州:桐庐 武德四年,于县置严州,领桐庐、分水、建德三县。七年,废州及分水、建德二县。以桐庐属睦州。

(淮南道) 严州:宿松 武德四年,置严州,领宿松一县。七年,废智州,以望江来属。八年,废严州,二县来属舒州。

(江南道) 姚州:余姚,隋废。武德四年,复置,仍置姚州。七年,州废,县属越州。

(剑南道) 姚州:武德四年置,在姚府旧城北百余步。安抚大使李英以此州内人多姓姚,故置姚州。

(江南道) 台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为台州。

(剑南道) 台州:贞观六年,处党项置西沧州。八年,改为台州,后复故名。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

1.关内道(凤翔府,今 陕西凤翔)

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

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

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

2.河南道(洛阳,汴州、今河南洛阳, 河南开封)

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

陈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3.河东道(河中府 ,今山西永济西)

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4。河北道(魏 州 ,今河北大名东南)

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

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

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

5。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阳)

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

6。淮南道( 扬 州 ,江苏扬州市)

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

7。江南道 (苏 州, 江苏苏州市 )

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

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8。陇右道 (鄯 州, 青海乐都 )

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

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护府[2]

北庭都护府

9。剑南道(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以元和年间约有四十八藩镇为标准:

一、关内道。

节度使有7:

鄜坊(渭北)节度使(治鄜州、今陕西富县)

邠宁节度使(治邠州、今陕西彬县)

振武节度使(治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南)

凤翔节度使(治凤翔府 今陕西凤翔县)

夏绥节度使(治夏州 今陕西靖边县白城子)

朔方节度使(治灵州 今宁夏灵武西南)

泾原节度使(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

(都)防御使有3:

丰州都防御使(治丰州天德军 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

同州防御使(治同州 今陕西大荔)

潼关防御使(治华州 今陕西华县)。

二、山南东西二道。

节度使有3:

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州 今湖北襄樊襄阳区)

山南西道节度使(治兴元府 今陕西汉中)

荆南节度使(治江陵府 今湖北荆州)。

都防御使有1:

金商都防御使(治金州 今陕西安康)。

三、剑南道。

节度使有2:

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梓州 今四川三台县)

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成都府 今四川成都)。

四、江南三道(黔中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

节度使有0

观察使有8:

黔州观察使(治黔州 今重庆市彭水县)

湖南观察使(治潭州 今湖南长沙)

福建观察使(治福州 今福建福州)

江西观察使(治洪州 今江西南昌)

宣歙观察使(治宣州 今安徽宣城)

浙西观察使(治润州 今江苏镇江)

浙东观察使(治越州 今浙江绍兴)

鄂岳观察使(治鄂州 今湖北武汉武昌区)。

五、淮南道。

节度使有1:

淮南节度使(治扬州 今江苏扬州东北)。

六、岭南道。

节度使有1:

岭南节度使(治广州 今广东广州)。

经略使有4:

安南经略使(治交州 今越南河内)

桂管经略使(治桂州 今广西桂林)

容管经略使(治容州 今广西容县)

邕管经略使(治邕州 今广西南宁)。

七、河南道。

节度使有6:

宣武军节度使(治汴州 今河南开封)

武宁节军度使(治徐州 今江苏徐州)

忠武军节度使(治许州 今河南许昌)

平卢军节度使(治青州 今山东青州)

天平军节度使(治郓州 今山东东平西北)

义成军节度使(治滑州 今河南滑县东南)

都防御使1:

东都畿都防御使(治河南府 今河南洛阳东)

观察使2:

兖海观察使(治兖州 今山东兖州)

陕虢观察使(治陕州 今河南三门峡西南)。

八,河北道

节度使有6:

河阳节度使(治怀州河阳县 今河南洛阳东北黄河北岸)

魏博节度使(治魏州 今河北大名县)

、成德军节度使(治镇州 今河北正定县)

、横海军节度使(治沧州 今河北沧州东南)

、义武军节度使(治定州 今河北定州)

、卢龙节度使(治幽州 今北京市西南)

九、河东道。

节度使有2:

河中节度使(治河中府 今山西永济蒲州镇)

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府 今山西太原)

昭义节度使(治潞州 今山西长治)。

十、河西、陇右道。

安史之乱后陷入吐蕃,曾置藩镇不在元和四十八镇之列。

节度使有4:

安西节度使(治龟兹镇 今新疆库车附近)

北庭节度使(治庭州 今新疆吉木萨尔附近)

河西节度使(治凉州 今甘肃武威)

陇右节度使 (治鄯州 今青海乐都。)

唐朝划分为十五道:陇右道、河北道、河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道、黔中道、关内道、河东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岭南道、京畿道、淮南道、都畿道,其中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合称为山南道,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合称为江南道。

陇右道:治所鄯州(今青海乐都)

河北道: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

河南道:治所洛阳(今河南洛阳),开元中分置都畿道,河南道改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县治。

山南道:治所襄州(今湖北襄阳),后分东道和西道。山南东道治所襄州,山南西道治所汉中。

剑南道:治所成都府(今四川成都)

黔中道:治所黔州

关内道:治所凤翔(今陕西凤翔)

河东道: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

江南道:治所苏州(今江苏苏州市)

岭南道:治所广州(今广东广州市)

京畿道:治所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淮南道:治所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都畿道:治所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设。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1、关内道,治长安,今西安市。辖今陕西、甘肃、内蒙古三省区,东到黄河,西至乌鞘岭,南达秦岭,北到贝加尔湖。

2、河南道,今开封市。辖今河南。

3、河东道今永济县。辖今山西省及河北省。

4、河北道,今大名。辖今太行山以东,向东北直至黑龙江入海口。

5、山南东道,今襄阳市。

6、山南西道,今汉中市。

◎地理七下

○羁縻州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今录招降开置之目,以见其盛。其后或臣或叛,经制不一,不能详见。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丽隶河北者,为府十四,州四十六。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之别部及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隶陇右者,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蛮隶江南者,为州五十一,隶岭南者,为州九十三。又有党项州二十四,不知其隶属。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关内道

突厥州十九,府五:

定襄都督府, 领州四: 阿德州 执失州 苏农州 拔延州

右隶夏州都督府

云中都督府, 领州五: 舍利州 阿史那州 绰州 思壁州 白登州桑乾都督府,领州四:郁射州 艺失州 卑失州 叱略州呼延都督府,领州三:贺鲁州, 葛逻州, 跌州

右隶单于都护府。

新黎州浑河州 狼山州坚昆都督府,右隶安北都护府。

回纥州十八,府九。

燕然州 鸡鹿州 鸡田州 东皋兰州 烛龙州燕山州右隶灵州都督府。

达浑都督府,领州五:姑衍州 步讫若州嵠弹州 鹘州 低粟州。安化州都督府宁朔州都督府仆固州都督府右隶夏州都督府。

榆溪州 寘颜州 居延州稽落州 余吾州浚稽州 仙萼州瀚海都督府金微都督府幽陵都督府龟林都督府坚昆都督府右隶安北都护府。

党项州五十一,府十五:

清塞州 归德州兰池都督府 芳池都督府 相兴都督府永平都督府 旭定都督府 清宁都督府 忠顺都督府 宁保都督府 静塞都督府万吉都督府 乐容州都督府,领州一:东夏州 静边州都督府,领州二十五:布州 北夏州 思义州 思乐州昌塞州 吴州 朝州归州浮州 祐州 卑州 西归州 嶂州餝州 开元州 归顺州淳州乌笼州恤州嵯州 盖州 悦州 回乐州 乌掌州 诺州右隶灵州都督府。

芳池州都督府,领州九:宁静州 种州 玉州濮州 林州 尹州 位州 长州 宝州。宜定州都督府,领州七:党州 桥州 乌州 西戎州 野利州 米州 还州。安化州都督府,领州七:永和州 威州 旭州 莫州 西沧州 琮州 儒州右隶庆州都督府。

吐谷浑州二:

宁朔州右隶夏州都督府;浑州右隶延州都督府。

○河北道

突厥州二:

顺州顺义郡瑞州右初隶营州都督府,及李尽忠陷营州,以顺州隶幽州都督府,徙瑞州于宋州之境。神龙初北还,亦隶幽州都督府。

奚州九,府一:

鲜州 崇州 顺化州 归义州归德郡

奉诚都督府,领州五:弱水州 祁黎州 洛环州 太鲁州 渴野州

契丹州十七,府一:

玄州咸州 昌州师州 带州 归顺州归化郡 沃州 信州 青山州

松漠都督府,领州八:峭落州 无逢州 羽陵州 白连州

徒何州 万丹州 疋黎州赤山州

○归诚州

靺鞨州三,府三:慎州 夷宾州 黎州黑水州都督府 渤海都督府 安静都督府 右初皆隶营州都督,李尽忠陷营州,乃迁玄州于徐、宋之境,威州于幽州之境,昌、师、带、鲜、信五州于青州之境,崇、慎二州于淄、青之境,夷宾州于徐州之境,黎州于宋州之境,在河南者十州,神龙初乃使北还,二年皆隶幽州都督府。

降胡州一:

凛州 右隶幽州都督府。

高丽降户州十四,府九:南苏州 盖牟州 代那州 仓岩州 磨米州 积利州 黎山州 延津州 木底州 安市州 诸北州 识利州拂州 拜汉州 新城州都督府 辽城州都督府 哥勿州都督府 卫乐州都督府舍利州都督府 居素州都督府 越喜州都督府 去旦州都督府 建安州都督府右隶安东都护府。

○陇右道

突厥州三,府二十七:

皋兰州兴昔都督府 右隶凉州都督府。

特伽州 鸡洛州

1唐太宗朝全国共分11个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和京畿道。

2唐玄宗朝全国共分18个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剑南道、岭南东道、岭南西道、京畿道、都畿道、黔中道、荆楚南道和荆楚北道。

1、唐朝的”道“

唐朝贞观元年分全国为十个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十个道是: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至开元年间,在前十道中又划分出五个道,成为十五个道。安史之乱后,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制。

2、宋朝的”路“

宋朝时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成为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北宋初,宋太祖、太宗厉行中央集权政策,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在州上设置了路。

路的性质是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宋朝的路和今天的省大致相似,如广西路、湖北路、陕西路等,与今天的省名也大致相当。

扩展资料: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随着朝代的更迭,其最明显的变化特征莫过于行政区划的变化。

从行政区划的定义可知,其变化过程是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同步的,因而地方的行政区划和中央政府便会产生分权和集权的矛盾,而这也是推动行政区划变动的主要动力。

在中国历史上政区的划分是以政治为首要因素,同时顾及到自然、经济等相关因素,在中央政权稳定的情况下,最理想的是三者的兼顾。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路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唐朝行政区划

以上就是关于唐朝的上中下州分别指的是哪里全部的内容,包括:唐朝的上中下州分别指的是哪里、唐末藩镇割据有哪些、唐朝划分的十五道分别是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3578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