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有什么

清明节的习俗有什么,第1张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清明节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到6日之间,这段时间,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清明节的节日的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一、祭祖扫墓

祭祖扫墓,这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很多种形式,扫墓是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也逐渐在简化形式。因为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人们就前往骨灰置放的地方拜祭先人,而取代扫墓的习俗。还有些则是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二、踏青

踏青,是指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也有的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踏青郊游,是清明时节与春祭并存的古老主题。

三、荡秋千

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历史也很古老,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在最早的时候,叫千秋,不叫秋千,后来为了避忌讳,才改为秋千。古时候的秋千,一般用树枝作为架子,然后再拴上彩带。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

四、蹴鞠

蹴鞠是一种皮球,用皮革做成球皮,里面再用毛塞紧。蹴鞠其实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一项足球运动,只是与现在足球的规则不同而已。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非常喜欢玩的一种游戏,传说是黄帝发明的。

五、放风筝

这也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放,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也都可以放。在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天空之后,就把牵线剪断,任凭风筝飞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除病消灾,给人带来好运。

六、拔河

拔河这项活动,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流行于军队当中,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开始的时候不叫拔河,而叫“牵钩”、“钩强”,到唐朝的时候才开始叫“拔河”,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部分。

七、折柳赠别

汉族人在清明节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人们往往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友,因为“柳”与“留”谐音,以此来表示挽留亲友的意思。古人送行时折柳相送,也寓意亲人此去他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了新的地方,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安定下来。

八、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九、斗鸡

斗鸡这种活动,盛行于唐清两代,清明的玩乐追求一个热热闹闹,斗鸡这种几十个大老爷们围成一圈大呼小叫的热闹场景,正是清朝人们的最爱。但是最喜欢斗鸡的皇帝老爷,却不是清朝皇帝,而是唐玄宗李隆基,史书说他“乐民间清明节斗鸡之戏”。因此唐朝的斗鸡之风也颇为浓重。韩愈和孟郊就为此写过联句,斗场上胜负难分的时候,台下人都是“旁惊汗流浼”。等到场上形势分明,台下就“知雄欣动颜,怯负愁看贿”。皇宫里自然也不能落下,在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时,甚至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是玩兴极浓。唐玄宗专门有位小将军,就是专责给李大官人养战力出众的“斗鸡”。

十、植树

除了春耕春管,自古以来,中国还有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因此也有人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植树栽树的大好时节,故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植树还跟祭祖有关,因为坟墓大都是在野外,往往会被杂草覆盖,有时候去祭祖找坟墓都要花费好长时间。于是就有人在坟头种植上四季常青的松柏,这样就会更加显眼了。后来就逐渐被人们效仿,也变成了一种习俗。

除此之外,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食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祭祖扫墓、踏青春游、插柳戴柳、放风筝、荡秋千。

1、祭祖扫墓  

俗话说:“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孝敬老人、敬重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清明节祭祖扫墓是中国人慎终追远、尽孝行孝的具体表现。  

中国人十分注重血缘亲情。清明祭祖扫墓,有利于强化家庭、宗族的血缘关系,维护团结,增强家庭、宗族内部的血缘凝聚力,从而达到敦亲睦族的目的。  

2、踏青春游  

阳春三月,正是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好日子。因此,在清明节期间,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郊外,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在中国古代,把春游叫做“踏青”,所以清明节又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踏青节”。

清明踏青传承至今,已成为一项非常普遍的习俗活动。每到清明前后,正是全国各地春游的高峰期,人们纷纷外出,参观名胜古迹,观赏青山秀水。在很多地方,踏青和扫墓是并行不悖的,扫墓过后踏青享乐是许多人的选择。

3、插柳戴柳  

插柳戴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所以清明节也叫“插柳节”。关于清明插柳戴柳习俗的来源,人们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插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教百姓种植百谷的“神农氏”。有人认为,传说介子推死于柳树之下,清明插柳是为介子推招魂。

有人认为,当年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所以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的说法,清明插柳可能由此而来。还有人认为,古人相信鬼怪害怕柳木,“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又是鬼节之一,值此柳条返青发芽之际,人们插柳戴柳,能够消灾避邪。

4、放风筝 

清明前后,春风徐徐,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在中国古代,风筝又叫“纸鸢”、“风鸢”,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

在古代,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带走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走,象征着自己的疾病、晦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5、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有祭祖扫墓、踏青、插柳、拔河、植树、放风筝、荡秋千、射柳、蹴鞠、斗鸡、蚕花会、禁火寒食等。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清明的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据考古研究,广东英德青塘遗址万年前的墓葬,表明万年前的先民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下面来介绍一下清明节的习俗吧!

一、扫墓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习俗,人们会在清明节前后上坟扫墓,为亲人修整坟墓,铲除杂草、培添新土,放上供品,在墓前上香祷祝、燃纸钱等,有时会献上一束鲜花,栽树插柳,以寄托对祖先、长辈们的怀念。

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扫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二、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也是一项传承已久的习俗,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鸡蛋一整年都会有好运,身体健康,不会被病痛折磨。有些地区吃鸡蛋时需要把鸡蛋染成彩色的“吉祥蛋”,这样象征团团圆圆。清明节吃鸡蛋的起源是因为先秦时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佳食品储备。

三、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习俗之一,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它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古人相信,如果家中的某个人生病了,就可以将其病况写或者画在风筝上,放飞风筝后再剪断线,寓意疾病灾难随风筝一起飞走,虽然带有一些比较迷信的说法,但也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

四、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的习俗。因为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古人认为把这种富有生机活力的植物戴在身上或插于家中,借助于它的生命力可以驱邪,本质上还是表达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五、捏面燕

清明节正是春燕回迁的时节,很多地方都有捏面燕迎春天的习俗,“面燕”是小麦面粉配上食用染料,然后把面团捏成鸟的身形,再利用剪刀剪出燕子的嘴巴和翅膀,利用梳子刻出燕子的羽翼,用麻椒点上眼睛,最后上锅蒸熟。一道道工序下来,出锅的面燕栩栩如生、有型有味道。

民间认为燕子是吉祥的鸟,代表着平安吉祥。清明时节蒸面燕,就是盼着燕子早点归来,希望它们来得比往年还要多,表达人们对春天来临的喜悦,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深厚,习俗众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古人对清明节习俗寄托了无限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清明节的风俗,一起来看看吧。

1、青团子

青团是清明时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碧青油绿,糯韧绵软,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因为寒食节是不能生火的,所以人们提前会准备很多糕点用来充饥。而青团是采用青艾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可以保存3~5天,这样就满足了人们祭祀和不炊而食的需求。青团一直发展到现在,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更多的是带给人们尝鲜的体验。

2、馓子(sǎn)

清明节要吃馓子,是一种传统习俗。炸馓子是一种油炸类的面食,以米面为主料搓成细条,通过油炸而成。形状各异,或为麻花,或栅状,色泽黄亮,吃起来香脆,越嚼越香。起于寒食节禁火,那个时候很多地方就会准备撒子,以便在禁火的时候有东西吃,撒子的成本比较低,而且易保存,口感酥酥脆脆的,很受老百姓的喜爱,所以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4、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5、扫墓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清明节的风俗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以上就是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有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清明节的习俗有什么、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3436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