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朝的崇祯皇帝

如何评价明朝的崇祯皇帝,第1张

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帝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主要介绍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男,汉族,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0月2日-1644年4月25日在位),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

百度百科-朱由检

揭秘崇祯皇帝为什么失败

崇祯皇帝虽然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但是最终却还是成了亡国之君,其终年三十三岁。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在研究崇祯皇帝为什么失败,显然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崇祯帝自缢前的话语可以看出,崇祯帝主要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朝臣,其实如果没有统治者的决策不善,朝臣还是无能无力左右国家前途命运的。其实早在崇祯即位之前,大明王朝中就已经是风雨飘摇、积弊已久,最后的失败也是在所难免。

>

关于崇祯皇帝为什么会失败?一直以来的说法都不尽相同,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是对崇祯失败的客观反映,同时也能够看出崇祯帝的失败早已不是偶然。目前关于崇祯帝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其一认为崇祯帝即位之时,大明江山已经是外强中干了,早在万历帝死后就已经注定了亡国的命运了,而崇祯帝一系列的做法之时苟延残喘。其二认为崇祯帝用人不善,纵然励精图治,但是其没有足够出色的政治才能,只知道纸上谈兵,最后也注定会失败。崇祯帝早年铲除了宦官,但是自己随后又开始重用了另一批宦官,可以说这让明朝江山更加不稳定。

崇祯帝之所以会失败,不仅与崇祯帝自身有着很大的关联,与其朝臣也有着莫大的关联。万历皇帝开启了明朝大肆挥霍之风,其后皇帝无一不是继续着万历皇帝的做派,而崇祯帝想要中兴大明,但是却有缺乏足够的才能,因而最终也失败了。

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有哪些

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凡是亡国之君一般都是昏君,但是史学家对崇祯皇帝的评价却是相当的高的,一般认为崇祯皇帝是一位想要有所作为,并且积极的付诸行动的君主,在崇祯皇帝的一生中做了很多挽救政局的举措,但是却没有做到力挽狂澜,最终亡国。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三。

>

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一:明王朝的灭亡之路并不是从崇祯皇帝这里开始时的,在明王朝的最后几位皇帝的统治时期,明王朝已经显示出了败亡的迹象,众多的史学家都认为明朝败亡之势从万历皇帝的怠政开始就已经开始显露出端倪了。几代皇帝积累下来的积弊,在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已经变得相当的严重,虽然崇祯皇帝希望做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希望能够挽救明朝的颓势,但是始终是无法做到力挽狂澜,因此明朝灭亡的命运不可挽回。

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二:崇祯皇帝虽然是一位想要有作为的君主,但是从其本人的能力来看却并不是一位可以做到挽救明朝于危亡之际的雄才大略的君主,由于其个人能力与其愿望的不相符,使得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也相当的辛苦,据说才二十几岁的崇祯帝就已经有了很多的白发,并且长了皱纹,从这里可以看到崇祯皇帝的勤政,也可以看到崇祯皇帝的压力有多大,更加可以看到崇祯皇帝的能力有限。

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三: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关外的大清强大了起来,同时由于明朝已经从根上腐烂到底了,所以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为主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与李自成和清政府的作战中,明军节节败退,完全丧失了战斗力,这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在清军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夹击之下,明朝最终灭亡。

崇祯皇帝是一个好皇帝吗

崇祯皇帝是历史上一个非常具有悲剧色彩的皇帝,崇祯皇帝的一生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无力回天”。崇祯皇帝虽然是一个亡国之君,但是崇祯皇帝却并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而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君主,非常的勤政,完全没有一个昏君所具有的特点。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吗?崇祯皇帝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

>

要说崇祯皇帝是否是一个好皇帝首先要看一下崇祯皇帝在位期间都做了一些什么。17岁崇祯皇帝登上帝位之后不久就以雷厉风行的手段清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性的打击。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兴的可能。从崇祯皇帝清除阉党的手段来看,崇祯皇帝不是一个无能的皇帝。面对大明王朝内外交困的局面,崇祯皇帝非常的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他平反冤狱,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经过崇祯皇帝的整顿,当时的朝局与前两朝相较有了明显改观。崇祯皇帝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因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

要回答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吗不仅仅要看崇祯皇帝的执政行为,还应该看崇祯皇帝的个人生活。崇祯皇帝生活上非常的节俭,没有任何的不良嗜好,宴乐几乎没有,也不好女色,所有的精力几乎都放在了朝政之上,做事小心谨慎。完全不具备一个亡国之君的昏庸与糜烂。

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吗?崇祯皇帝无疑是一个好皇帝,只是生于末世,生不逢时,即使是有着振兴大明的决心,但是鉴于个人能力与政局的限制而无力回天。

崇祯即位,正直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内有黄土高原上百万农民造反大军,外有满洲铁骑,虎视眈眈,山河冷落,烽烟四起。他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如处理阉党一案, 也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之一面,如关于是 袁崇焕

先攘外抑或先安内,一直拿不定,遂误国家 ;既有刻薄寡恩 翻脸无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肠之一面,对周后互敬互爱;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一旦翻脸,严酷无情,果于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他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趣百姓于水火;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至于煤山殉国,从死者唯一太监耳。 (二)据有的史学家分析,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却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三)明思宗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思宗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表现得极为机智,。如学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由于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思宗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雄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明史》评价思宗说:“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历史学家孟森说:“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孟森也说思宗“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 、“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过重、驭下太严,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思宗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表现的超乎机智,但在袁崇焕一事上却又表现的相当愚蠢,袁崇焕跟崇祯说五年之内收复辽东,简直就像个疯子。崇祯也疯,他真就相信了。直到一年后,袁崇焕终于为自己的大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学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史家对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为剿流寇,明思宗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除杨鹤、熊文灿外,其他皆为撼世之名将,功名显著华夏。由于连年的灾荒,农民造反野火般的焚烧整个华夏大地,后金不断侵扰的边疆,导致军费不断激增,而税收却无法跟上,这一切的结果导致崇祯年间加税不断,以至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 虽然明思宗期盼着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中兴”,无奈前几朝的积重难返,当时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进攻,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众大臣的吹捧下,崇祯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话,以倾国之力打造了一条宁锦防线,结果后金从蒙古绕了过来,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 (四)乾隆亲自修订的《明史·流贼传》中说:“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

明思宗殉国处(10张)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譬一人之身,元气羸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五)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六)然而,不能忽视崇祯帝的滥杀、多疑、贪财、苛政、昏庸等诸多亡国之君的特征。尽管继位之后迅速剿灭魏忠贤一党,显示了其果敢的一面,但在随后的十余年执政生涯中其内阁成员如走马灯般更迭,兵部尚书及督师等也是屡遭贬斥乃至冤杀,其余大臣更是终日惶恐,朱由检的滥杀和多疑可见一斑,尽管如此,明崇祯年间的朋党之争的态势并未得到改善,而朱由检在除却铲除魏党一役的争斗中的表现堪称昏庸。与此同时,朱由检虽屡下罪己诏,然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而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此外,在辽东战局屡败之时,不纳周皇后迁都之谏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而从南明诸政权观之,朱明皇室在满清的背景下号召力依旧不容小觑。故而,朱由检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崇祯是个亡国皇帝,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奇怪的是,他是一个比较不挨骂的亡国之君。且看看历史上有名的几个亡国之君。汉末的汉献帝,软弱无能。陈后主陈叔宝,是个荒*无耻有了名的皇帝。隋炀帝杨广,不说了,暴君的名气可与秦始皇并列。南唐后主李煜,长于妇人之手,几曾识过干戈?虽有一手的好词,却是以三千里江山为代价,最后做了违命候,连个小周后都保不住,生日都过不了。北宋二帝,徽宗与李煜差不离。这些人在历史上,是骂名多于同情(李煜因词而幸免)。

但崇祯不一样。先看看造了他十几年反的李自成是怎么形容他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登极诏》)李自成是在明朝统治下活不下去才铤而走险,与崇祯皇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他这段却说的客气之极,分明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文雅说法。连李自成都是这样想的,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

清张廷玉在《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事实上,明朝早在崇祯帝即位之前,就已名存实亡了。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真是没一个说的过去的,有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喜欢做木匠的皇帝,有替自己亲爹妈争名分而与大臣打了多年口水仗的皇帝,有喜欢封自己做什么将军、什么侯的皇帝,有喜欢自己乳母的皇帝,有死于红丸的皇帝,有喜欢微服私访调戏良家妇女的皇帝,真是一蹋胡涂到了极致,整个二十五史,没有这么胡闹的朝代。

而且,明朝自始至终,外有边患,蒙古、瓦剌、满州相继而起,战事纷纷。内有奸宦,王振、曹吉祥、刘瑾、谷大用、魏宗贤、王承恩,相继把持朝政,而且自从有了奸宦的擅权,就有了阉党与朝党之间的党争,正邪之争、门户之见,都使朝政内耗于此。

所以崇祯帝即位时,明朝已是风雨飘摇了。这样的国家接了手,已无机会可言。

但是崇祯皇帝还是没有学他的祖先们,登基伊始,他就体现了他高出明朝皇帝的地方。一是果断,二是勤政。

天启七年八月丁巳,崇祯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崇祯元年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广微籍。崇祯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人们仿佛看到了明朝的希望。(但是他随后又继续宠信宦官王承恩,和以前的皇帝犯了同样的错)。

至于他的勤政,《明史本记第二十四》中云:“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而且,从崇祯的诸多举措来看,他也是想有为的,他在位十七年,动辄下《罪已诏》来安抚民心,所用之言都极尽自责之能事。

如在十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时的《罪己诏》上,皇帝是如此说的。

“ ……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好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明季北略》卷十三)

但就这样一个果断、勤政、爱民的皇帝,为什么会亡在煤山的清风明月下?。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之后,他的果断就用错了地方。

怀疑+果断,是皇帝给所有忠臣良将最大的毒药。袁崇焕,一个打死了努尔哈赤的功臣,一个让所的满州人心惊胆寒的军人,一个赤胆忠心,一心想学岳飞的人,最终与岳飞有了同样的下场,死在了最低劣的抄袭来的反间计上,自毁长城,是崇祯的果断。“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

崇祯的疑心是明朝皇帝中最大的一人。在杀了袁崇焕后,他越发的不信任大臣,在他的任上,究竟杀了多少封疆大吏,罢了多少内阁首相,没数过,但若算算年平均数的话,尤其是他在位的最后几年,可能没有人能比的上他。

如果一个皇帝在政事上是这般的果敢,那么,亡国也就是迟早的事了。

至于他的爱民,他的《罪已诏》,他动辄就下的“减膳、撤乐”的命令,那真是“汲汲于誉”,掩人耳目。崇祯年间,边患纷扰,流贼频仍,战事纷起十余年,北方大旱十余年,百姓无以为生,已到了易子为食的地步,国库无钱。显而易见。

在崇祯九年,其实就有人提出了解决财政空虚的方案,《明季北略》卷十二载有《钱士升论李琎搜括之议》,便是这件事情:“ 四月,武生李琎奏致治在足国,请搜括臣宰助饷。”学士钱士升拟下之法司,不听。士升上言:‘ 比者借端幸进,实繁有徒。而李琎者乃倡为缙绅豪右报名输官,欲行手实籍没之法。此皆衰世乱政,而敢陈于圣人之前,小人无忌惮一至于此!且所恶于富者兼并小民耳,郡邑之有富家,亦贫民衣食之源也。以兵荒之故归罪富家而籍没之,此秦始皇所不行于巴清,汉武帝所不行于卜式者也。此议一倡,亡命无赖之徒,相率而与富家为难,大乱自此始矣。’已而温体仁以上欲通言路,竟改拟。”

“上仍切责士升,以密勿大臣,即欲要誉,放之已足,毋庸汲汲。……”这位李琎,在《明亡述略》作为李琏,言“李琏者,江南武生也,上书请令江南富家报名助饷”,大学士钱士升加以驳斥。

其实这个李生也是迂腐,大明朝存在了两百多年,哪有穷皇帝的道理,何况前朝还有好几个小气的把银子放的发了霉的皇帝和好几个特别会搜刮的皇帝。肯不肯拿出来才是关键,要皇帝向臣下要钱,那多没面子,而且他这样说,是不是暗指皇帝也留着私房钱不肯拿出来?他这个折子仅仅就这样处理了,是他的命大。

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打开内库一看,其“ 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这么多钱,若真是放用来放库赈灾助饷,可能李自成也不反了,清兵也进不来了,自己也不用煤山自尽了(只是可能)。就算不够用,也比下《罪已诏》、“减膳、撤乐”要实惠的多,老百姓也会买他一点账。

崇祯的亡国,《明史流贼传》中说的还是很全面:

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譬一人之身,元气羸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祟贞皇帝不是一个昏君,也算不是一个庸君,而是一位时运不济的皇帝。他一生勤政,想要努力维持岌岌可危的皇朝,但是朝庭腐败已经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了。

大明王朝的灭亡真的都怪罪于崇祯皇帝的治理无方?可笑!一个王朝因为一个人就能亡国,实在是难圆其说。晋朝出了一个白痴皇帝,低能儿都没有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让一个国家灭亡,因为他还有一群有思维的大臣。更何况是崇祯皇帝,他不仅不是白痴,而且从他剪除魏忠贤及其党羽就能看出这为年轻皇帝的睿智和胆识,但是他背就背在有一群迂腐贪婪,急功近利的大臣辅佐。王朝的栋梁都腐朽了,大厦如何可以久持?当国家遭遇万分危急的时候,是一个拳拳爱国之心的文士顾炎武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大明的臣子多半对皇帝说的就是,打不赢咱就议和呗。

一个皇帝再英明,如果不能驾御自己的臣子或者是得到臣子的信任,也不能成就一个王朝的兴盛。崇祯一直有一个中兴之梦,希望成为力挽狂澜,再次恢复王朝活力的帝王,但是当时的时局以及全国性官僚腐败、复杂多变的党争、内宦乱政、外戚敛财已经动摇的帝国的国本,完全靠崇祯皇帝一人之力绝对不可能扭转大局,而崇祯皇帝本身的猜度和急噪也直接影响了他和大臣的关系,在朝十几年内阁大臣如走马灯似的一度换了又换,杀了又杀,对于将军们他既要牵制又要他们利用他们,文武大臣对自己岌岌可危的处境和暗中对峙的心态已经完全将崇祯孤立。明末繁重的颗捐杂税、连连不断的天灾人祸导致农民起义的四处暴起,脑满肠肥的亲贵大臣们却拿不出银子给大明王朝赈灾平乱,将崇祯一步步逼向的绝境。可以说明的衰亡也和明朝亲贵、官僚的贪婪、迂腐自私自利是分不开的,他们才是国家灭亡的真正祸首。

崇祯绝对是一个好皇帝,宁死都要保卫最后的民族、皇家尊严,而他却在史册上必须背负一个亡国之君的骂名。眼看大势已去的大明王朝,首先投靠李闯、满清的是谁?满腹经纶的大明“忠臣”,倒戈相向的是谁?誓死效忠大明皇帝陛下的大将军吴三桂!国家栋梁的垮了,皇帝奈何?他们个个成为了新朝的功臣、亲王,谁去背负历史的罪责,接受天下人的鞭挞呢?为了脸面,总不能让新朝的功臣去背负吧?大清的脸面何存哪?难道要他们承认重用了叛臣和汉奸?没办法,找来找去,就你了!——崇祯皇帝,这个黑锅就你扛着吧。

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明第十六位皇帝,母为淑女刘氏,年号崇祯。于1622(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后于煤山(景山)自缢身亡,终年35岁,葬于思陵。 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明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 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但是也失去了对朝中朋党的制约,致使崇祯的政策受士大夫集团的摆布。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 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朱由检忙又召来15岁的长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断她的右肩,她昏倒在地。接着又杀了幼女昭仁公主及几个嫔妃,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欲自缢(但还未身亡李自成就闯入宫中救下在百姓中声望极好的张皇后,派人保护,但张皇后还是于第二晚自尽。)但他越绝望,求生的本能则越强烈。于是,他换上了便服,准备出城。他混在太监中出东华门,至朝阳门,假言王太监奉命出城,但守门的人请天亮时验明再出。太监夺门又不成,便忙派人到负责城守的戚国公朱纯臣家,朱家人说朱赴宴未归。崇祯又赶到安定门,门闸太沉重,无法打开。求生的路被彻底截断了。 十九日,天刚破晓,太监王相尧以宣威门投降,大顺军将领刘宗敏的军队浩浩荡荡开入城中,守卫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朝阳门的朱纯臣也先后开门迎降,北京内城被攻陷。崇祯帝得知这个消息,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钟声再响也没召来一人。于是,他与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寿皇亭,这里曾是崇祯帝检阅内操之处,可如今成了他要去面见列祖列宗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崇祯帝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样的话:“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依其所言,与王承恩相对而缢。两天后,人们才发现这个僵死的国君。四月初,由大顺政权派人将崇祯帝与周皇后草草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思陵)之中。 (一)崇祯即位,正直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内有黄土高原上百万农民造反大军,外有满洲铁骑,虎视眈眈,山河冷落,烽烟四起。他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如处理阉党一案, 也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之一面,如关于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内,一直拿不定,遂误国家 ;既有刻薄寡恩 翻脸无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肠之一面,对周后互敬互爱;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一旦翻脸,严酷无情,果于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他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趣百姓于水火;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至于煤山殉国,从死者唯一太监耳 (二)据有的史学家分析,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却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崇祯在位17年。

崇祯生于1611年2月6日,死于1644年4月25日,即明思宗,1627年到1644年在位,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天启二年即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即1627年登基,改元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人物特点

崇祯皇帝是个亡国之君。但他不好色,私生活不仅检点,而且简朴。他也不懒,整日勤勤恳恳,可以说是日理万机。

崇祯励精图治,表现出了很强的治理能力。崇祯还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业余爱好,就喜欢工作,加班加点是常态,事无巨细,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年岁轻轻的头发就白了,连鱼尾纹都有。虽然他这么开心,但是还是无法挽救场合场面已去的明王朝,鼎祚已败纵然他又万般才气亦能怎样,还是沦为了亡国之君。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评价明朝的崇祯皇帝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评价明朝的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为什么失败、崇祯皇帝一生的功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342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