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和大篆约年代

小篆和大篆约年代,第1张

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出小篆这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小篆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 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两种特征。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 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

这个底款是篆体字:兰熙年造

篆体字

篆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其实是不可信的。一种文字的产生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酝酿发展过程的,不可能有一个人在短时期能完成。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产生历史

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 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 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两种特征。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 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 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仁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这个印章上的篆体字是——观海者难为水

篆体字

篆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其实是不可信的。一种文字的产生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酝酿发展过程的,不可能有一个人在短时期能完成。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产生历史

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 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 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两种特征。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 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 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仁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印文是:右马将厩 。

这是一方典型的秦印,很有代表性,在谈秦印的时候,都拿这个印做范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了东方六国异体文字,实行“书同文”的政策,制定了整齐化一,但并不呆板的秦篆,通称小篆。我们在秦印中看到的就是这类文字,其特点是遒劲安样,工稳自然。秦官印以其创制的小篆笔画为基础略取方势,体势与秦诏版、秦权量,以及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上的文字基本相同,很容易与战国或战国以前各国文字,特剧是各国的玺印文字相区别。右马将厩指管理马厩的小官吏,管理战马马厩的副职。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著名前史。业中,授太常博士。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称王,任褚亮为黄门侍郎。大业十四年,秦王李世民灭薛举之子薛仁杲,以褚亮为铠曹参军。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被封为封阳翟县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军,出兵突厥。累迁至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后致仕归家。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諡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褚亮 生平 轶事

褚亮,字希明,西晋以来阳翟(今禹州市)大姓,居住在城东十八里褚河一带。 亮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无所不读,经目必记,又好作文,尤善谈论。18岁那年,便冒昧地去造访当时的政坛兼文坛名流陈仆射徐陵。徐陵也真有点博雅之风,竟然接待了他且与他商榷文章,并对褚亮的文章见识深表惊异。世人有传为美谈,有不可思议,有戏谑褚亮爱与名贤结交者。

此事被陈后主听说了,就召见他,给他出题目,让他即席赋诗。当时大诗人尚书令江总及词坛许多名家都在座。褚亮毫无拘谨怯场之意,旁若无人,高声吟咏,兴致勃发,似难节制,使得在座的人包括陈后主在内,莫不称善。祯明初(586),任命亮为尚书殿中侍郎。祯明三年(589)一月陈亡,亮遂被隋朝收容为东宫学士。大业中(605—617)隋炀帝授亮为太常博士。当时,隋炀帝为改制宗庙,亮引经据典,极力反对,使炀帝久议而不得决。隋炀帝心中不悦,将亮放任为西海郡司户。此时,京兆郡博士潘徽也被降为威定县主薄,亮与徽同行。行至陇山(今河南信阳县东北),潘徽突然病死。因为战乱加贬谪,褚亮只好买了棺木将其瘗在路边,顿觉慨然伤怀,遂题诗一首写在坟旁的树上。有好事者,互相传抄讽诵,弄得满京城的士庶百姓许多人都知道了。地方割据势力薛举起事称秦帝后,慕名收拢褚亮,拜黄门侍郎,参与重要机密事务。举死之后,其子继位,无力控制局势,被唐太宗李世民打败。褚亮遂归太宗。太宗亦久闻亮名,不仅不加害于他,反而深加礼遇,赐织物二百段,马四匹,随太宗还京师。也是战乱时期重视拢络人才,也是褚亮运气特好,或因褚亮的确才智过人,所以,虽然经陈、隋、秦、唐,四易其主,终不为害,反而愈受宠荣。太宗李世民每有征伐,亮常随侍左右。军中设宴,必定请亮。天下平定之后,太宗对褚亮节节提拔。贞观元年(627)封亮为弘文馆学士,九年(635)晋升员外散骑常侍,封“阳翟县男”,拜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642)进爵为侯,食七百户。又与杜如晦、房玄龄、孔颖达,虞世南、许敬宗等十八人为文学馆大学士,图其像貌,题其名字,记其官爵,并命褚亮写了一篇像赞,曰《十八学士 图》,藏之书府。当时文人倾慕已极,称之为“登瀛洲”。

十八学士

1唐太宗开文学馆,命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收卒,刘孝孙补入)﹑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令阎立本绘象褚亮题赞。号《十八学士 图》。

秦王破阵乐 禇亮碑

约高宗在位时立。碑身首高298厘米,下宽110厘米,厚39厘米。碑额篆体兼隶阴刻“大唐禇卿之碑”,传为唐太宗书,碑文撰者不详,传为殷仲容书,分隶36行,满行65字。碑上截部分字迹尚存,余均磨灭无文。 禇亮,字希明,禇遂良之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时为散骑常侍(从三品),贞观二十一年病亡,赠太常卿,谥曰康。两《唐书》有传。

碑中称李世民为“太宗”,可知碑立于高宗即位之后,又因碑中仅书禇遂贤,而不及次子禇遂良,可知该碑立于遂良得罪贬死之后。宋赵明诚《金石录》将其列于高宗末年,不无道理。

碑额书法以篆为主,篆中有隶,然与《秦诏版》中的篆书兼隶书却不相同,书法劲峭妍美,方圆并用,结体为篆,运笔又多为隶,相得益彰,妙不可言。昭陵碑林诸多碑石,碑额凡乎同类,或官、爵、勋、谥并称,或以身份官位尊称,惟该碑额爱利润留成“褚卿”。清初林侗《唐昭陵石迹考略》云:“按唐制,三品以上得立碑,而元老大臣,得请天子题额,其重若此。昭陵诸碑额为体不一,多从篆,独褚亮碑额书‘大唐褚卿之碑’,篆笔兼隶,殊峭劲,为太宗御题无疑。”今人多从此说。褚亮亡时,次子遂良为相,为太宗所重,又与太宗为书友,求太宗御书亡父碑额,不为难事。太宗酷爱书法,工真、行草、飞白,其传世书迹有《温泉铭》、《屏风帖》《晋祠铭》等。

褚氏家族

褚氏居褚河,自西汉褚少孙始,至唐朝褚遂良的五世孙褚虔,历6个朝代800余年均为阳翟(今禹州市)名门望族。褚氏在禹繁衍25代,辈辈出人才,并有所建树。褚少孙、褚澄和褚遂良等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禹州自明嘉靖《钧州志》始,历代志书对褚氏家族均有记载,且专述于“列传故家”。禹州诸志书,列入“故家”的有褚、马、董、余、刘、赵6氏,“褚氏”列诸氏之首。

褚亮的诗文高台暂俯临,飞翼耸轻音。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迥瞰周平野,开怀畅远襟。独此三休上,还伤千岁心。——唐代·褚亮《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

高台暂俯临,飞翼耸轻音。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迥瞰周平野,开怀畅远襟。独此三休上,还伤千岁心。殷荐乘春,太坛临曙。八簋盈和,六瑚登御。嘉稷匪歆,德馨斯饫。祝嘏无易,灵心有豫。——唐代·褚亮《祈谷乐章。雍和》

祈谷乐章。雍和

殷荐乘春,太坛临曙。八簋盈和,六瑚登御。

嘉稷匪歆,德馨斯饫。祝嘏无易,灵心有豫。陇底嗟长别,流襟一恸君。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转蓬飞不息,悲松断更闻。谁能驻征马,回首望孤坟。——唐代·褚亮《在陇头哭潘学士》

在陇头哭潘学士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恸君。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转蓬飞不息,悲松断更闻。谁能驻征马,回首望孤坟。查看更多褚亮的诗文>>

这是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收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秦量诏版)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

参考资料来源:网页链接,望采纳。

从右向左 逆时针读

《蓉书画印》

-------------------------------------------------------------------------------

大篆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县,凤翔县古称雍城,是先秦时期四百多年的都城,有大量的先秦文物)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篆体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篆刻起源

吴昌硕篆刻作品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

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是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厉良玉、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

西元前221年,也就是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将王贲率军直捣临淄,齐王田建不战而降。(要说啊,打也没用。)到此,战国七雄仅存其一,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秦国梦(或者叫“秦王梦”)就实现了一半了。

从此,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嬴政同志为中心的秦帝国周围,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譬如修长城、修驰道、修骊山陵墓等等。在这伟大的事业中,很多同志由于自身体质差,再加上缺乏锻炼,竟然出现了过劳死。(唉!这素质,简直辜负了秦始皇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嘛!若泉下有知,知道始皇帝每天要批阅120斤竹简,他们也会对有这样辛劳的***感到高兴。纵做鬼,也幸福啊。)

为了便于统治,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就成了秦朝的基本国策。统一度量衡,就是给尺子、秤砣、升斗定出国家标准。为此,帝国颁下诏书,晓谕全国臣民。刻有诏书的青铜板子,就被称为“诏版”。

(图:秦诏版拓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廿六年,皇帝尽并

兼天下诸侯,黔首

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

法度量则,不壹、

歉疑者,皆明壹之。

翻译一下,就是说:廿六年,秦王全部兼并了天下诸侯,老百姓都很安定,(“王”号废弃,重新)立号为“皇帝”。皇帝就下诏给丞相隈状、王绾,让他们规范长度、容积、重量的标准。那些不一致的,或者有疑问的,就拿定出的标准去统一它们。

下面就看一下制定出来的标准秤砣(古称“秤锤”为“权”)。

(图:1956年山西省左云县出土的秦代铁权)

这个铁权,高19厘米、底径26厘米、重325千克,是现在知道的最重的一个秦代的秤砣。没膀子力气,要想在秤杆随意拨动秤砣,那也不容易啊,更别提要拿它要结果谁的性命了。铁权上面,有40字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其内容和上面的诏版是一样的)。

再看一个小点的。

(图:秦八斤铜权)

这个铜权,高55厘米、底径98厘米、重20535克。铜权表面,除了有40字的诏书,还有表明自身分量的文字:“八斤”。换算一下,秦时两斤差不多是现在一斤。(所以,秦始皇每天看的竹简,按现在的单位就是30斤。)

再看一个秦二世时期的秤砣吧。

(图:秦大騩铜权)

大騩铜权,高59厘米、面径86厘米、底径99厘米,重2300克。它是一个八棱体,底部是平的,中间是空的,上面中间有跟横梁。大騩,应该是地名,网上的资料是,在今河南新郑县西南。

(图:秦大騩铜权铭文)

大騩铜权上的铭文,除了“大騩”二字,还有两道诏书。一道是始皇帝廿六年的40字诏书(呈两列书写),另一道是秦二世元年的诏书(呈三列书写)。

二世诏书文字如下:

元年,制诏丞

相斯、去疾,法

度量,尽始皇

帝为之,皆有

刻辞焉。今袭

号而刻辞不

称始皇帝,其

於久远也,如

後嗣为之者,

不称成功盛

德。刻此诏故

刻左,使毋疑。

如果要和对着看,还麻烦您转动一下自己的手机。

以上就是关于小篆和大篆约年代全部的内容,包括:小篆和大篆约年代、请问这是什么字、请问这个印章上是什么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3392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