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如何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第1张

探索:地主阶层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

原因。

1、洋务运动:

第一,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差别。

第二,只是发展军事工业和少量重工业,没有发展关乎国计民生的轻工业。

第三,阶级局限性,只是在不触动统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第四,贪污腐败严重,生产的军事物品质量低下。

2、戊戌变法:

第一,没有触动统治阶层的利益,只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部分改良,没有触动政治根基。

第二,只是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改良活动,没有得到老百姓支持。

第三,光绪帝实力弱小,没有军权,无法对抗庞大的官僚集团的反对者。

第四,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太平天国:

第一,太平天国中期的内讧严重分裂的太平天国的实力

第二,反动势力庞大

第三,在建都后,没有乘胜追击,并快速腐化,失去了战斗力。

第四,没有明确的纲领,无法满足人民的做基本需求。

4、辛亥革命:

第一,资产阶级实力弱小,无力引导中国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三,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第四,没有军权,地方武装势力多不支持成立民主共和国,封建势力依然庞大。

教训,无论是封建阶级的政治经济改良运动,农民阶级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的革命都无法引导中国走向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扩展资料

近代史的本质和主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中开启了现代化之门。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比拟的。

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自鸦片战争为起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久。根据倡导和推动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之更迭,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统治的最后几十年中试图挽救其衰亡命运而从事的现代化努力,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属封建主义现代化类型;

第二个时期是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诞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民国时期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中国历史)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

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

(一)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

1.中国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它开展的具体背景如下:①人口过剩与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②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手段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社会动员作用。③政治衰败,国家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④封建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2.中国近代化面临着两大任务和出路:①任务: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两者要同时并举,1949年前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主,1949年后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为主。②出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只有将反帝、反封建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取得近代化的成功。

3.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动力群体:地主官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

(二)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领域及内容

①经济领域: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②政治领域: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③思想领域: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④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⑤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枉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鸦片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1856年,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弈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弈欣为首。发展中国军事、民用、教育等,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

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定《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有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20世纪50年代

1、经济发展方面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当时排名在前的依次为美、欧、苏、日,我们取当时日本人均GDP110美元为我们参照的现代化的标准值,则1952年时,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当时现代化进程的227%。

2、农业发展方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劳动力比率为8350%,城市化水平为1060%,按照日本为标准,在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程度为3010%。取欧洲和苏联的中值,中国1952年时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大约在20%的水平上。

3、教育发展方面

1950年前后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医疗卫生服务普及率等方面的数据很难取到,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发展方面的现代化水平至多处于10%的水平上。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处于当时现代化水平的21%。

二、1949年-1978

1、经济体制发展方面

对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甚至许多消费资料,我们采取了计划分配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之间,调动资源和分配利益的层次多次上下调整,去留自留地也多次变动。

2、对外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

对外经济战略上,我们走了一条进口替代和自我封闭循环的道路。这样的体制和道路使我们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初的社会经济发展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3、社会发展方面

从10%推进到了近29%的水平上,30年中推进了20个百分点,特别是在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等方面指标的现代化成就非常显著。

三、1978年-2008年

1、经济发展方面

经济增长速度约为93%,GDP总量约3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GDP的规模也从1978年占世界总量的不到1%上升到6%。第一次现代化人均GDP水平约为6500美元,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51%。

2、经济结构方面

第一产业GDP比率在总量的10%以内,第二产业的比率要比通常其他国家平均35%的水平高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平均55%的水平低16个百分点,工业化内部结构偏差非常大。将服务业作为现代化的标志,中国在经济结构方面完成了现代化的794%。

3、社会结构方面

统计上中国农业劳动力的比率为40%左右,估计实际的农业劳动力比率可能为30%,城市人口比率为46%左右,分别为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10%和80%水平的77%和575%。综合来看,社会结构转型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676%。

扩展资料:

  

未来现代化的几项任务 :

1、GDP差距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决不能动摇。

发展是硬道理,并没有过时,在未来的30年中,紧紧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是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2、第三产业能不能快速发展事关全局。

从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和任务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决定经济结构转型方面能否完成现代化。1949年后,经济结构方面,第二产业发展超前,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如果不从战略、体制和政策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扩大第三产业比例将非常艰难。

3、人口城市化和就业结构非农业化至关重要。

从社会结构转型的目标和任务看,在社会结构转型方面,转移农业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包括推进目前已经滞后的城市化,还有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领域的转移,是中国能不能完成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现代化的最困难的工作。

4、调整和提高教育结构和质量,着力健全社会保障网。

中国在大学普及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医疗服务等指标方面,均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的平均水平。未来30年,社会发展方面的任务之一,是建立社会服务中心,形成完善和有效的社会保障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5、提升国家竞争力需要赶超型的科学技术现代化。

在推进第一次现代化的过程中,第二次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进步方面更需要交替推进。未来30年中,现代化的任务还包括推进赶超型的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向技术强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 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近代化的前提: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近代化的两大任务: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1、经济:洋务运动。 积极作用:向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刺激了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戊戌变法。 积极作用: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2、特点:

(1)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2)道路曲折: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先后都以失败告终

(3)各阶级的探索都借鉴了外国成果。

3、感想:

(1)近代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经历曲折的磨难。也不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长期探索才能成功。

(2)光靠借鉴别人的成果,照搬别人近代化的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近代化之路。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是在扭曲中向前发展的,发展历程极其艰难、曲折和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中世纪向近代化再向现代化转变,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革命交替。其中夹杂着各种各样的落后的反动的政治思潮,有的甚至叫嚣一时,但历史发展前进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然而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每一次反复,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一个波浪似的,螺旋形的前进上升运动。如果把思想发展看作是直线化是不科学的,同时只看到历史进程的曲折反复,甚至暂时的倒退的现象,而看不到历史前进的总趋势,也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只有用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去认真学习研究,才能真正从中获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明智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请结合中国近代史,说明中国近代化的大致历程,并分析其利弊得失。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3318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