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书信,为何会有一句八百里加急,是怎么加急的

古代送书信,为何会有一句八百里加急,是怎么加急的,第1张

这个问题我觉得也就跟现在的快递差不多吧,我们现在的快递是普通速度一般在三天左右,加急快递比如说像顺丰就可能一天左右就差不多了。而古代的交通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按照那个时候的速度来说,一般规定是在每天300里左右,遇到特别紧急的事情,就会使用加急,这个时候的速度最快是有可能达到800里的,所以叫八百里加急,来表示特别紧急。

那这个加急的文件是怎么送的呢?我们看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有士兵喊着“八百里加急”的场景,然后一下马,整个人就会累到不行的那种。其实这已经是最后一站了,并不是说一个人不换马从信件的发出地一直送到信件的目的地。古代的时候送文件主要是靠的驿站,那个时候每隔20里会建驿站,如果哪一天有公文上面标着“马上飞递”的字的时候,驿站就要准备专门的快马,提供给专门运送加急文件的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在驿站里换一匹马,才能保证不停歇的送到目的地。

唐朝时,国力强盛,驿站鼎盛时期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做这个工作的人,已经达到了两万多人,光驿兵就有一万七千人。那个时候叫邮驿,类似于早期的邮政。邮驿的途径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每个驿站还专门设有驿舍,配备有驿马、驿船和驿田等等。

可能还有人疑惑,为啥不怕别人去劫道。我的天,这种八百里加急的文件,一想就知道是非常重要的公文,难道是不要命了吗?去抢这种文件。如果真有那种敌军啥的要抢,送信的也不是一个人啊。

1、事件紧急,需要快马加鞭将书信送达上封上面。

600里加急:书信传递需要驿站,每隔20里一个驿站,按每天600速度传递,虽然不是千里马,驿站换马拼命跑,一日六百里。

2、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到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

据载,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阳招摇过市,亲自乘御驿马,日行300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那无疑用的马是御马级别,难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现在0303m,一里合4542m,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

扩展资料:

百里加急的一些史书记载: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在各种驿里服役的人,一般叫做“驿丁”、“驿夫”、“驿卒”、“驿隶”。从名称来看,他们的身份比较低下。陆路上的驿丁,也同样受到煎熬。他们在烈日之下,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倾盆大雨之中,都毫无例外地要身背文书袋,匆匆奔驰在驿路上。

敦煌有一幅晚唐时期题为《宋国夫人出行图》的壁画,就描绘了当时驿使身背布袋的形象。他们日常的任务很繁重,除途中奔跑着传递文书外,还要兼管扫洒驿庭等事。

在唐朝法律中把邮递过程中的种种失误的处罚,都规定得很细。稍有差错,便要受到严厉的处置。唐朝规定,驿长应负有若干责任,首先必须每年呈报驿马死损肥瘠,呈报经费支出情况。若有驿马死损,驿长负责赔偿;若私自减去驿站人员和马匹,则“杖一百”。

对驿丁的处罚更严。唐朝规定,驿丁抵驿,必须换马更行,若不换马则杖八十。唐律还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二年。

有人问:“执行八百里加急这样的重要任务,被敌人或强盗半道劫去了怎么办?”唐律规定假如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百里加急

百度百科-600里加急

就是是骑马24小时跑600里、800里,但是不是一匹马一个人,而是通过驿站,跑一段距离就换人换马。

古代1里就是500米。

资料:

清代驿站制度更加完备,全国驿、站、塘、台计为1785处,驿道四通八达,从京师通到各边远地区。

清代驿站管理严密,整个由兵部负责,京师设皇华驿,各省腹地及盛京地区设驿,军报所设为站。凡是通过驿站发递的,都要分缓件、急件。奏折、文书、军报的驿递均有规定,对军站的利用限制很严,往往是军机处发往西北两路将军、大臣的加封信函及返回文件,准由军站传递。其他的一般应由驿站传递,而督、抚寻常文书则应由塘铺递送,不能用马递。军机处文件,往往在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规定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

现代的通讯很发达,但是在古代要传递信件或者信息的话,基本上都要靠马来送。800里加急其实只是古人说的一个概念,意思就是要送信件的紧急程度,800里加急的信件送到的话差不多需要两天时间。

古代的人会在每隔20km的地方开一家驿站,驿站承载着传递情报,传递文书,让往来的官员休息等职责,送信件的马匹都要在驿站替换休息。200里加急要有40匹马,以接力方法分别完成。古时候的一里相当于现在的500米,算下来一一匹马可能要跑9km。而每匹马跑都是有时间限制他的,要是超过时间的话会受到很严厉的处罚。

当时的800里加急,一般都是臣子递给皇帝的文件,信件上都会注明是加急,传递速度相对就会变快。有些如果跑得很急的话,还会经常出现马被累死的情况,所以800里加急很大程度上所说的是要送信件的紧急程度。唐朝政府规定,跑的快的马一天最少要跑跑500里。以此来看,800里加急信件送到的话至少要两天时间。在送信的途中,对于800里加急的信件,送信的人口中会高喊着800里加急,这个时候路上行走的人和车都必须要避让,如果出现了不让路的人,即便是身份很高贵很有地位的或是普通的老百姓,送信者都有权利斩杀他们。这也体现了800里加急信件的紧要和受重视的程度。

在古代通讯不太发达的情况下,800里加急信件能在两天送到?这已经让人很是惊叹了。古人的智慧也被后世所借鉴。

在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这样一幕:

一边黄尘滚滚,马蹄声声急促,一匹骏马从天边飞驰而至快如闪电。

但见人影一晃,一名骑士已经跳将下马。

这时候,路边的驿站早有一名驿卒牵出来另一匹骏马,交予那名骑士。

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马蹄声再次响起,转眼间骑者已然离去,消失在视线里!

可见速度之快,已达极致。

这一幕,描述的就是古代的“八百里加急”。

常言道,时间就是生命,战机转眼即逝。现代如此,古代又何尝不是?

众所周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一国之君,对全国实行一元化领导。

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皇帝必须及时知道。

比如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皇帝要及时安排救灾,向灾区运送物资,赈济灾民,维护灾区稳定。

比如哪里发生了叛乱,边境发生了战争,皇帝得知后要及时进行战争动员,作出战略部署,制定作战计划,向相关地区调兵遣将,运送战略物资。

这样的消息,皇上得到越早越好。

不然的话,当皇帝得到消息的时候,如果是灾害,就会造成灾民四处逃亡,影响全国稳定;如果是军情,那就会让局面变得无法收拾,乱成一锅粥,铸成大错。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病逝。

朱瞻圻得到皇帝死讯,想方设法通知父亲在山东的朱高煦,以便让他采取行动,加害太子朱瞻基以夺取政权。

这时候,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明仁宗想还都南京,所以朱瞻基到南京去帮助完成迁都的准备工作。

朱高煦得到消息后,派出亲信前去伏击朱瞻基,可是朱瞻基早已经到了北京。

这是因为皇帝驾崩后,宫中的人可以动用国家驿马资源,采取八百里加急的方法将皇帝驾崩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告知在南京的太子。

而朱高煦没有权力动用这些资源,无法及时得到消息,结果不但贻误战机,错过了谋杀太子的机会,最终还暴露了自己的阴谋,遭遇灭顶之灾。

众所周知,古代没有网络、电话和电报;也没有飞机、 汽车 、火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也非常落后。信息传递速度非常慢。

因此有一首歌里唱道:那时候车马慢,一生只能爱一人。

皇帝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驿站,每20里就有一个,驿站内有工作人员(驿卒),有接待室,有马厩,备有良马。

如果是一般性质的公文,传递文书的骑手来到驿站后进行短暂休息,马和人都经过能量补充后继续上路。

如果是性质较为重要的文书,骑手稍事休息拉过驿站准备的战马就飞奔上路。

假如是十万火急的文书,骑手来到驿站之后,就和战马一起留下了。

由驿站的骑手接过文书,骑着驿站的骏马继续上路。

这里的“里”,指的是速度,即每天骑手能跑多远的距离。

其中八百里属于最高级别,情况万分紧急,刻不容缓、

身负此类军情的骑手,掌握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退一步讲是掌握着皇帝的命运。肩负重大使命。

这类文书的传递,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快速度赶到,延误的话,是要被问责的。

以唐朝为例,由于唐朝疆域广阔,全国有驿站一千三百九十八个,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和骑手一万六千人。

驿站在当时叫作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专门用来传送军情。

为了及时传递文书,唐朝专门制定了法律,对传递文书中出现的渎职行为进行问责,制定了问责的范围和标准。

如果耽误的是普通文书,降薪罚俸禄;如果是二级文书,开除职务永不录用;如果耽误的是高等级的文书,耽误一刻,则罪加三等,流放、为奴。

若因书信延误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则判处绞刑。

《唐国史补》曾记载一个负责签发公文的员外郎的官,当时他负责传达一从河北发配到岭南的囚犯的文书,本应向河北、岭南两处发文,因夜间疏忽,只发了岭南一地,河北这个地方的文件给忘记了没有发。事发之后,这个员外郎遭到了免官的处分。

官员处分如此严厉,对骑手(传令兵)的处罚严厉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骑手(传令兵)都会尽职尽责、小心翼翼。

由于八百里加急的文书非常重要,在传递的过程当中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各个驿站全力以赴,不能有任何的怠慢。

在传递过程中,驿站肯定是用最好的战马,身体素质最好的骑手。

八百里加急文书的传递速度,即使达不到800里,也差不到哪儿去。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曾经这样形容文书传递的速度: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在诗人的笔下,驿骑就像流星一样飞快。

关于古代驿站传递速度,我们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来证明。

当时的唐朝政府,对驿站传输文书的速度,提出过如下要求:普通文书一天要传9个驿站,总里程180里;一级紧急即文件上标注“八百里加急”的文书,则要求一天内经过30个驿站,总里程600里。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2500里路。

但是,在叛乱的第六天,唐玄宗就得知了这一消息。

以此推断,当时军情文书的传递速度平均每天在400里左右。

如果考虑到天气如大风、大雪等天气因素,这个速度真的不慢了。

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出生在四川(籍贯山西),因此她从小就对川东的荔枝情有独钟。

到了长安之后,她依旧对荔枝念念不忘。

唐玄宗李隆基对她百般宠爱,就想满足她的愿望,让杨贵妃在长安也能吃到新鲜的荔枝。

不仅如此,李隆基还让她吃上了岭南的荔枝。

因为那里的荔枝口感更好,苏东坡曾经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诗句赞美岭南荔枝。

要知道从长安到南岭的直线距离在1000公里左右,走路的话距离约为1700公里。

同时荔枝保质期很短,在自然状态下“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身在长安的贵妃倘若一定要吃岭南荔枝的话,即使用将荔枝放在有冰块的低温环境下保存,想吃到新鲜荔枝,运输过程也不能超过5天。

因此我们不难设想,荔枝的运输速度每天在600到700里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骑红尘妃子笑"。

安德海是慈禧身边非常得宠的太监,经常在慈禧面前搬弄是非,挑拨慈禧和慈安太后、恭亲王的关系,也没少打同治皇帝的小报告。

后来安德海前往江南地区筹办丝绸,一路上十分招摇,比军机大臣还风光。

太监私自出宫是重罪,同治皇帝跟恭亲王和慈安联手想除掉他。

当时,慈禧太后正好生病,同治皇帝就给山东巡抚丁宝桢下旨让他杀掉安德海。

为了防止夜长梦多、走漏消息,引起慈禧出面干涉,就动用了罕见的八百里加急。

八月二日安德海被抓,丁宝桢请示同治皇帝;八月七日丁宝桢收到皇帝圣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其中只有五天间隔。

济南距离北京相隔500公里,文书四天跑了两个来回,每天平均走了500里。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代所说的八百里加急,实际上达不到800里,但至少可以达到500里左右。

对于现代 社会 而言,这个信息的传递速度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古代 社会 ,那真的是飞速了。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送书信,为何会有一句八百里加急,是怎么加急的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送书信,为何会有一句八百里加急,是怎么加急的、古代600里加急、800里加急是怎样区分的,什么样的事用600里加急,什么样的事用800里加急~、古代官府600里加急,800里加急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329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