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和阳历怎么区分你真的知道吗

阴历和阳历怎么区分你真的知道吗,第1张

阴历和阳历哪个快怎么区分(阴历和阳历哪个是身份证上的)

说到“阴历”和“阳历”,今天的中国人十个有十个会清楚地知道。“农历”是指我们中国的传统历法,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标准说法叫“农历”;“公历”是指国际历法,官方称为“公历”或“公元历”;我们每年庆祝的春节是农历一月的第一天。

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在生活中知道就够了。

但实际上,说“阴历”和“阳历”是有些错误的。然而,这只是一个错误,并不能称之为“错误”。真正味道有点“不对”的是官方的“农历”。

(一)同音词误传
最简单直接的观点就是同音词误传。

“农历”或“阴历”,严格来说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现代版”。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过会儿会有一个简短的谈话。

同样的历法,在民国和今天的台湾省一带,会被称为“国历”或“旧历”。

晚清以来,由于“洋人”的入侵和渗透,古历法与洋人实行的历法发生了冲突。为了方便与外国人打交道,我们接受了他们的日历;同时,为了保持我们民族的信仰,我们也坚持古老的历法。所以两个历法并行,一直延续至今。

清朝后期,这种状态刚刚初具规模的时候,也有皇室每年元旦颁布的“御历”,也就是今天俗称的大年初一。因此,人们仍称传统的“皇历”,洋人的历法则称为“西历”或“西洋历”。

帝制结束后(1912年),我们显然想与世界潮流趋同。同时,没有人颁布新的“皇历”,“西历”或“洋历”成为绝对主流。

大概是“西历”“西历”这种说法对于我们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有点尴尬,于是“公历”这个名字就流行起来了。但在民间,比“西历”更清爽的“西历”习惯被称呼,也有人这样称呼。大喊一声,或许是为了刻意避开“洋”字,又或许是因为这种历法与地球绕太阳的运动“重合”,所以“洋”字变成了“阳”,“洋历”变成了“阳历”。

这是谐音误传。

这种误传本身不算什么,甚至还有点道理。但是,把“阴历”说成“阳历”、“旧历”对应“阳”、“阴”就太可笑了!

大概也是觉得“农历”太可笑,所以改了。结果我改了一个更可笑的“农历”。不知道是不是对应公历,但是“宫”的谐音被误传成了“宫”,所以是那样的。

(二)历法的起源与交融
在早期文明中,不同的部落、社群和主流的生产方式不同,所以他们所遵循的历法和对历法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在古代,最典型、最主流的生产方式分为农耕、游牧、渔猎三大类。

农耕生产方式最注重历法和历法中的太阳,所以“阳历”被演绎和推崇。

渔猎生产方式,尤其是沿海的渔猎部落,也十分注重历法,关心潮汐,而潮汐又与月亮有关,所以推导出“月历”并加以推崇。

与游牧生产方式相比,游牧生产方式对历法的精确度要求较低,所以不太重视历法。

与农耕和渔猎相比,游牧生产方式活动范围广且不稳定,很难做到完全自给自足。因此,它会经常与农耕、渔猎部落发生各种关系——交流、贸易、摩擦、冲突、和解...你和农业部落打交道越多,他们就越会感染阳历;你越是和渔猎部落打交道,他们越是感染月历;这样的感染,加上有意无意的传播,促成了阳历和阴历的“相遇”。

与此同时,在古代,由于气候、部落繁衍、资源变化、部落间关系,甚至最本质、最落后的生产力等诸多原因,部落频繁迁徙、改变生产方式,达到了“现象级”;与游牧部落相比,农业部落平和温顺,渔猎部落离群索居;在这种相互作用下,不同生产方式的部落呈现出三种主要趋势:

一是农业部落和渔猎部落,避开游牧部落,逐渐被他们削弱,以至于从属甚至消亡。

二是渔猎部落联合起来,以武力抵抗游牧部落的入侵,以掠夺农业部落来补充武力,从而形成与游牧部落的长期对峙。

第三,一些充满智慧,并且“遇到”了延伸发展机会的(个体)农业部落,不断开拓新领域,形成“规模效应”,与强大的游牧民族长期对抗,并在此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相当一部分渔猎部落,形成了一个核心吸引力,包括甚至同化了游牧部落。

无论以上哪种趋势,历法、阳历、月历都会随着农业部落和渔猎部落的变化而逐渐传播,在一定的条件和需要下,不断选择、相遇、进化。

(三)我们民族的神奇历法
在上面提到的古代不同生产方式的部落相互作用和演变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属于第三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农业部落,他们“遇到”了延伸发展的机会。

中国最早的朝代夏朝,在其核心政权及其控制的核心地区(今河南省大部、山西省中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实行阳历,有四个农时,分别对应今天的春分(昼夜长短相等)、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白天最长)、冬至(黑夜最长);也有人说有相当于今天的蛰和初霜,一共六个农时。

夏朝之后,原本半农半牧的商朝是“夏”的附属国,也实行阳历。中期以后,以青铜铸造为核心的原始工商业形成,走向“帝国”。商帝国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抢夺“贸易”所需的符号炮弹(相当于货币),以武力向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大力扩张,与盟军沿海渔猎部落形成长期对峙。在这个过程中,农历受到了感染,出于实际需要,从夏朝开始,一种比原始阳历更精细的农历被引入。

被商朝帝国和游牧部落排挤到西部边境(今陕西关中西部)的周部落,隶属于商朝帝国,却赢得了向西扩张农耕生产的机会。商帝国在推行阴历的同时,在古代阳历的基础上,实现了划时代的精细化和精密化进步,精确测算出了与阴历没有规律对应,但与太阳有关的“阴历”。

后来,周取代了商朝。但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没有强推自己的阳历,而是沿用农历,同时“软推”自己的阳历。

周朝享国八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

在800年的漫长历史中,以农业精算为核心目的的阳历始终与阴历并行,不断影响和改变阴历,找出阳历与阴历的不同规律,通过修订历法来弥补两者之间的偏差。可以说,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辉煌创举。

这一创举使我们中华民族成为最早并行阳历和阴历的民族,也是最有规律、最准确地弥合两者差异的民族。

(四)公历与阳历的关系
今天,世界各地广泛实行的公历起源于基督教。但从历法的“本质”论,它属于阳历。

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二十四节气,这个我们民族特有的节气,对应的是我们传统的农历(农历,阴历),很难找到规律,但是对应的是公历,日期却相对固定。比如“夏至”通常落在公历的6月21日或6月22日,误差只有一天;但对应“农历”,不同年份误差大。

农时与节气密切相关。所以严格来说,一定是和“农”字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的“公历”应该叫“农历”。但是,我们的传统农历离“农”字还很远。

(5)中国传统阴历的现代改编
如上文“同音字的误译”一节所述,我们今天所说的“农历”或“阴历”,严格来说是我国古代阴历的“现代版”。

我这样说是因为:

我们的传统历法是基于古老的“月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不断发展和修改。在封建王朝,这种演变和修订是由皇族主持,由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的特定机构逐年推演和计算,并在每年的岁末和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元旦”,以皇族的名义公布。这就是“皇历”的由来。

在公历引入之前,“皇历”是中国唯一有效的历法。《历书》中虽有维护皇权、渲染神灵迷信的色彩,但也包含了星象、农时的推算和偶然性。

1912年,清帝退位,帝制终结,“皇历”成为“老黄历”。

民国动荡,中西各种思想频繁碰撞,没有共识;古代历法一度被废弃。后来据说根据有确切记载的从哪一年到哪一年(间隔可能是60年)的记载,复制重复,停止了逐年计算的“封建”套。事实上,没有人再做那个计算了。

久而久之,没有人真正知道“老黄历”的计算和演变。

也就是说,可以认为我们民族传统农历的“独立计算”可能,很可能,已经失传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真的无所谓叫“农历”还是“阴历”。无非是今天向我们睿智的祖先致敬;实事求是地说,无非是让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五月五、八月十五、九月九等传统节日有一个确切的日期还能找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3254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9
下一篇 2022-06-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