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为什么不火了

罗振宇为什么不火了,第1张

罗振宇是什么人怎么了(罗胖人设崩塌)

被称为“胖罗曼”的罗振宇非常有趣。人们经常把另一个叫罗的胖子和他混为一谈。

今天,我们来聊聊他。

罗振宇是一个很复杂的人。

很多人认识罗振宇是从他60秒的罗辑思维的声音。

罗辑早期的思想很有见地,语言诙谐幽默,思想深刻睿智。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第一季“终身学习”和“不依附于组织”的思想所激励,又有多少人构建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罗辑思维品牌影响力逐渐提升后,罗胖开始寻找新的盈利渠道。

他渴望获胜。他能言善辩,对知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见证了传统媒体的衰落和互联网媒体的崛起。他也相信个人品牌的价值。

但罗振宇对自己的形象是有定义的。他说他是个商人,没有感情。

1973年,罗振宇出生在安徽芜湖的一个普通家庭。

罗振宇的父亲虽然是从工人做起,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厂长。理论上,当时的中国比大多数人更有条件拥有这样的家庭环境。

但罗振宇认为自己的前半生是“黑暗的”,以至于罗振宇回忆自己的青春时说:“高考前的生活就像在黑暗的烟囱里爬行,所有的目标都是爬出烟囱。唯一的办法就是高考。如果你爬出来,做一个人。爬不出来就当狗。”

但如果说罗振宇有这样的话有什么原因的话,压力其实是在他父母身上。

罗振宇小时候,每当跟父亲出门,看见外面有乞丐在游荡,就指着乞丐对罗振宇说:“你看,那个人不读书。现在他正在这样做”。

在罗振宇即将离家上大学的时候,罗母说:“只要你离开这个地方,过自己的生活,我们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

其实大部分父母都说过类似的话,只是罗振宇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所以对这些话记忆深刻。

所以罗振宇才努力,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

16岁那年,罗振宇成功爬出了“烟囱”和“狗洞”,逃出了自己的“黑暗日子”。大一军训结束的那天,少年痛斥军训制度,言谈中充满了制度对人的压迫,但也许少年痛斥的并不是军训。

从小罗振宇就是一个爱读书的胖子。6月1日老师会把人分配到不同的地方,有的是电影院,有的是游乐园。

还有一个没人喜欢看的地方——图书馆。

看到老师罗振宇在学校异常爱读书,就把罗振宇送到了图书馆,这样以后,他的朋友中就多了一个“爱读书”的人。

其实哪个孩子不爱玩,但是为了让这个人一直立着,罗振宇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大学时,罗振宇读了一本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书——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

这本书让他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但罗振宇从小养成的务实、功利的思想,让罗振宇当时产生了强烈的罪恶感,心想“看看别人的工作分配得多好,自己却还在读闲书”。

之后,罗振宇认为“所有理想主义的东西,那时候都是孔雀的尾巴,为你的青春期打开屏幕的东西。”

大四的时候,罗振宇一边找工作一边考研。

但是一心一意的结果是一切都崩塌了,好在当时的一位大学老师为罗振宇努力争取,他以罗振宇专业成绩突出为由,帮助罗振宇获得了复试机会。

最后,罗振宇自然没有辜负那位老师的苦心,顺利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

1994年,罗振宇来到北京。

早上五点,火车到站,但是出租车没有出来,因为太早了。

他干脆背着包直奔学校,但当筋疲力尽的罗振宇提着行李箱走过一座立交桥时,看着夜色中渐渐亮起的灯光,心里充满了绝望。

多年后,罗振宇描述了当时的画面。

你看着下面的车流,看着旁边的楼里漏出来的微弱的灯光,一点一点的亮着,你极度绝望。你从没见过这样的怪物。未来哪辆车是你的?在这个城市里,你有可能拥有哪怕一盏灯吗?充满绝望。

当时他的梦想是进央视,这也是他班里所有人的梦想。罗振宇听说发论文会有机会进央视,于是三年发表了十八篇论文。

但央视的门槛依然极高,让罗振宇当时削尖了脑袋也没能进去,以至于罗振宇后来评价他的十八篇论文:“都是一文不值的垃圾”。

罗振宇没有进央视,却在北师大找到了一份艺术讲师的工作。

虽然是体制内的工作,但是生活条件很差,应该是北师大的教师公寓给罗振宇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破旧的公寓让罗振宇感到绝望。晚上,另一个同事在他睡觉的时候爬到他耳朵里。那凄凉的哭声让罗振宇多年后想起,仍不寒而栗。

那时候罗振宇的一日三餐很难解决。即使在食堂吃饭,罗振宇也很难活下来。每年回家就更奢侈了。而且,一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培养,他已经到了养不起自己的地步。罗振宇感到了强烈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所以那时候罗振宇有一句座右铭:“财务自由之前什么都不要想。财务自由是确立你人生价值的基础”。

不得已,罗振宇找了份兼职,但至少也是个研究生,人又聪明,口才又好。罗振宇很容易找到兼职。

当时央视刚刚起步,央视还处于扩张期,极度缺乏人才。

所以外包的工作很多,罗振宇经常在央视兼职,工作也很不错。罗振宇被央视一个剧组负责人吸引,邀请罗振宇负责央视一个新节目——《中国房地产报》。

这是他的梦想,罗振宇当然非常愿意接受这份在央视的工作。

而罗振宇进央视的同学,在央视三年,现在只去那里,有三年的差距。从小养成的自尊和不甘落后于他人的心态,让罗振宇对这件事颇为担忧。

于是,罗振宇提出了一个要求:“我要当主编”。

这个条件很大胆,因为罗振宇只是个新人,还没有正式成立。

在罗振宇之前,没有一个“临时工”敢提这个要求。最让人惊讶的是,领导居然同意了。罗振宇就是一个先例,罗振宇成为央视历史上第一个“临时工编辑”。

罗振宇考上央视,和他从小爱读书,口才好有很大关系。

罗振宇年轻的时候很能言善辩。他还赢得了演讲比赛的奖项。在大学里,罗振宇的胡侃能力也是众所周知的,很多同学也爱和罗振宇聊天。

有了这些经历,罗振宇对学习和读书有了新的定义,因为正是大量的阅读,给了他自己的口才和进入央视的机会。

所以在他看来,读书本质上是为了社交。人们渴望灵魂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却无法和所有人面对面交谈,于是开始用书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是,罗振宇也发现,有时候读书是低效的。

怎么解决?

罗振宇有了一个想法:“在这个时代,听写一定是一个机会。”

这个想法为罗振宇日后开发“Get APP”埋下了伏笔。

2000年,千年之交,罗振宇进入了他梦想中的央视,开始了新的生活。

进入央视后的最初几年,罗振宇没有放弃任何一次出彩的机会。哪里有光,他就往哪里跑。甚至,罗振宇连续三年担任央视315晚会首席撰稿人。

罗振宇在央视站稳脚跟后,罗振宇成为了《对话》的制片人。

那个节目每次都需要开很多策划会,罗振宇也有机会接触到各路顶尖人士。所以在《对话》节目做对话人的那些年,罗振宇经常邀请自己喜欢的专家来央视给自己上课。

若干年后,罗振宇还笑称:“这其实就是腐败。我又去了一所大学,而且是中国顶尖的大学”。

在罗振宇负责《对话》栏目的时候,罗振宇发现电视媒体等第三媒体正在受到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的冲击。

崔永元一走,他之前主持的电视收视率就下降了一大半。

就像休的仙剑,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以至于有了那句“无休无仙剑”,赵本山不上春晚表演小品,大家都觉得少了点味道。

罗振宇意识到“时代变了,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小,未来将是个人品牌的时代”。

虽然他的名字总是出现在每一部感谢片结尾最显眼的位置,但有多少人知道他是罗振宇呢?

于是他开始变身宿主。无独有偶,罗振宇不知何故惹怒了老板,老板把罗振宇调到一个小节目做副制片人。

罗振宇一直在一步一步往上爬,现在罗振宇从大节目制作人到小节目副制作人,意味着他的人生在倒退。罗灿振宇是如何忍受这样的局面并一怒之下辞职的?

罗振宇辞职,其他平台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当时罗振宇手握八个offer,让他羡慕不已。

之后,罗振宇来到《中国经营报》,成为《中国经营者》栏目主持人。

而且,罗振宇还提出了“每次采访结束后,我要做3分钟的总结和点评”的要求。

虽然最后的要求没有通过,但是我争取了一分钟的时间。

后来随着罗振宇的名气越来越大,台湾地区的领导人居然发现罗振宇的总结更让人喜欢听,最后还和罗振宇本人一起到处折腾。

2012年,国内两大视频网站优酷和土豆合并,形成国内最大的免费开放平台。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等平台推出没多久,很多平台就开始鼓励专业制作内容。

罗振宇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风口,于是罗振宇也开始制作自己的视频节目,他称之为“罗辑思维”。

罗振宇曾分享过自己60秒创作的艰辛:

既然媒体要看内容,我不承认。我和年轻人竞争的是:年龄越大,睡觉的时间越少。我欺负自己,让自己血流如注。很多人问60秒是怎么录下来的。如果状况良好,三五次就能拿到成品。如果不是状态很好,就要录很多遍。我要看看谁厉害。

他的行动感动了所有人,很快罗振宇罗辑思维的用户数量突破百万。

之后罗振宇开始了自己的盈利模式,但罗振宇承诺不打广告。他的左手是自己的人格,右手是自己的承诺。

罗振宇呢?他推出了一个“史上最不合理”的付费会员制度,200元,两档会员价1200元。半个小时后,居然卖了160万。

后来罗振宇卖过月饼、茶叶等商品,每次都很快卖完。

罗振宇再次演讲,历时20年,推出99张20年券和300张36000张19年券。

这些票,无一例外,很快就被抢光了。

2015年,罗辑思维完成了自身的转型——推出Get APP。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程,万维港的精英日语,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等课程都卖出了几千万的销售额。

2018年推出了“得到大学”和“得到少年”两门课程,少年少年和得到app的学习领域都有涉及。

这时候得到的APP就完全不一样了。

罗振宇之前的罗辑思想,罗振宇是灵魂人物,罗振宇的罗辑思想,左如鱼失水,花失阳光。

现在,得到APP已经“去罗振宇化”了,即使罗振宇走了,得到APP也能活蹦乱跳。

2017年,罗振宇发生了“意外”。在一次演讲中,罗振宇告诉大家,他已经把房子卖了,并鼓励大家把房子卖了,去租房子住。

最后群众发现罗振宇用买房的钱买了腾讯在香港的股票。赚够了钱,罗振宇又买了自己的房子。

在另一场罗振宇讲述“内容不要告诉任何人”的演讲中,罗振宇谈到了“靠优盘生存”、“社区经济”、“内容电商”。这三个新词被他总结为行业的坑。

后来罗振宇也承认:“感情?什么感觉?你有感情!我没有。我只能这样了。如果我想能够建造楼房,我就会成为一名房地产经纪人”。

当然,“商人”不是贬义词。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0959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7
下一篇 2022-06-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