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

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第1张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全文!

2021年7月12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主要来源作用,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教函〔2021〕30号),全文如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请点击!

高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中国力争到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引导高校更好地把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增强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结合起来,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快构建高校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加快碳中和科技成果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构建教育、科技、产业整体推进、融合发展的格局。 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污染减排降碳行动、实现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创造绿色低碳生活、提高生态碳汇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扎实推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短期目标。用3-5年时间,建设一批高校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平台,聚集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调整优化碳中和相关专业和学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实现碳中和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新突破。

中期目标。通过5-10年的持续支持和建设,部分高校率先建设了世界一流的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一批碳中和原创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实现碳中和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期目标。基于碳中和目标,建设若干引领世界碳中和基础研究的顶尖学科,打造若干原始创新的碳中和高地,形成碳中和的战略科技力量,为我国实现能源碳中和、资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提供充分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主要举措

1。碳中和人才培训和质量改进行动

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范能源学院建设,布局一批符合未来技术研究院需求的科教资源和数字资源平台,打造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加大在新工科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联合设立碳中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联合培养各领域、各行业的高层次碳中和创新人才。

加强与人工智能、互联网、量子技术等前沿方向的深度融合。,推动碳中和相关交叉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发展,培养碳核算、碳交易、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快碳中和领域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一流的碳中和相关本科专业,加强能源碳中和、资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等相关教材建设。,鼓励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将碳中和理念和实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2。碳中和基础研究的突破性行动

围绕零碳能源、零碳原材料/燃料及工艺替代、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集成耦合与优化技术等关键技术创新需求,开展碳减排、碳零排放、碳负排放新技术原理研究。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和评估,气候变化下的生态系统安全——识别重大风险和适应人类活动的机制,实现减污减碳协同的机制,脱碳路径的优化,数字化与低碳的融合。系统揭示了海洋和陆地碳汇的格局、过程机制及其与气候系统的相互反馈机制,阐述了地质碳汇、碳汇潜力和管理模式的碳汇理论。

3。碳中和的关键技术

加快碳减排关键技术。围绕化石能源绿色发展、低碳利用、减污减碳开展技术创新,重点加强多能互补耦合、低碳建材、低碳工业原料、低氟原料等源头减排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全产业链减排关键技术开发/跨行业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低碳工业流程再造和重点领域效率提升;加强末端减排关键技术研发,如污染减排与碳减排协同、协同治理与生态循环、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封存、非CO2温室气体减排等。

加快碳零排放关键技术。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型零碳电力技术和机械能、热化学、电化学等储能技术,加强并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UHV输电、新DC配电、分布式能源等先进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发展零碳非电能源技术,如从可再生能源/资源生产氢气、储存氢气、运输氢气和利用氢气,以及低品位余热利用。生物质开发利用、氨能源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无氟气体利用、能源回收等零碳原料/燃料替代技术。在钢铁、化工、建材、石化、有色等重点行业发展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

加快碳负排放关键技术。加强碳负排放的技术创新,如二氧化碳的地质利用、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燃料化学品、直接空气体二氧化碳捕集、生物炭土壤改良等;研究碳负排放技术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协同关系,引领生态安全负排放技术体系建设;攻克碳汇技术关键难点,加强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和冻土碳汇技术升级,增强生态系统碳汇。

4。提高碳中和创新能力的行动

优化一批碳中和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布局,开展碳中和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建设一批碳中和领域的前沿科学中心,探索碳减排、零碳排放、负碳排放等关键技术的共性科学问题;搭建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平台,开展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研究。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碳中和创新平台的培育,组建一批研究团队,持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碳中和技术创新的战略科技力量。

5。碳中和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高校联合科技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积极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碳中和关键技术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集成、耦合和全面优化,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能源深度脱碳、工业绿色制造、农业非CO2减排、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不断深化高校与地方合作,支持高校在碳中和领域建设一批省部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产学研碳中和技术开发全链条创新网络,支持建设一批绿色低碳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示范社区和示范城市(群)。

6。碳中和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行动

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开展碳中和科技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建设一批高校碳中和领域创新人才引进基地,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我国碳中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在国家奖学基金项目中,将支持碳中和领域的人员培训和相关学术研究交流。支持高校举办高水平的碳中和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积极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制定国际规则和标准,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支持建设碳中和国际科技合作与创新平台,推动高校参与国际碳中和领域的大型科学工程和项目。

7。碳中和战略研究的创新行动

建设碳中和战略研究基地,建设碳中和高端智库,组织高校加强碳中和战略研究,为我国做好碳中和工作提供决策支持。研究关键碳中和的基本内涵、实现路径和主要路线,以及碳中和与能源、产业和经济系统发展的影响关系;分析电力、钢铁、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和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障碍和转型成本;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重点行业碳中和的途径和信息通信业低碳发展模式;研究重点产业布局空与实现碳中和的关联机制;开展面向碳中和的国家气候治理体系和国际气候合作研究,形成技术、产业、领域、区域、国际多维度创新战略支撑体系。

三。组织实施

1.加强顶层设计。教育部成立碳中和科技创新专家组,指导和协调行动计划的实施;相关部门积极研究推动具体任务的落实。各省(区、市)教育部门和高校要以服务国家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为目标,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探索力度,支持碳中和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

2.优化资源配置。支持高校承担或参与碳中和领域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培育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建设碳中和产教融合联合体,全面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碳中和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急需的专业人才。在国家级人才选拔上,加大对碳中和领域优秀人才的倾斜。

3.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引导各级群众践行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新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高校领导干部要加强碳中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做好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的能力,推进绿色校园建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25143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3
下一篇 2022-06-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