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圣诞节最早来源于哪个国家

圣诞节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圣诞节最早来源于哪个国家,第1张

圣诞节什么时候在中国流行的,圣诞节的由来!

哆:知道怎么判断一年一度的微信朋友圈抵制圣诞拼图吗?写值日吃饺子过圣诞节/老梁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用分享“马的生日”和“老医生的十条告诫”的宝贵时间,把钱投入到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宏伟目标中。这几天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聊天群里分享“抵制圣诞”的人,都觉得自己为抵制欧洲文化的腐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果不是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年轻人不会知道国家变成了什么样子。

当初圣诞节进入中国,还是有竞争对手的。这是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的冬至日。至今仍有“冬至过年”的说法。市场竞争的结果不言而喻:圣诞节爆炸了。

那么圣诞节靠什么过呢?

获胜者呢?


你过你的圣诞节,我过我的冬至节气

1868年12月25日,施治的老朋友,当时在美国的张得一,在一份文字文件中写下了一段话。

“今天是西历12月25日,是主耶稣的生日。店铺关了三天,家家户户都吃牛羊肉和梅子果糕。男人见面,都有个‘圣诞快乐’”。

如你所知,这一天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圣诞节。

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圣诞节之前,它只在沿海港口的外国人中流行,比如上海。在80年代的新闻报道中,一般说是洋鬼子的“转移”,参与者只有一百多人。随着沿海地区的港口逐渐“对外开放”,大街小巷的教堂和外国人逐渐增多,这个洋鬼子的“圣诞节”也逐渐为国人所熟悉。

其最初的称谓一直没有统一和变化。除了张得一常说的“主耶稣的生日”和“圣诞节”之外,其他名称如“耶稣的生日”、“主耶稣的圣诞节”、“主耶稣的圣诞节”和“圣诞节”也并不少见。1877年圣诞节,出国的高级外交官郭嵩焘在这一天写道“西历12月25日是耶稣的生日,所以是个大日子”。

起初,中国人不理解洋鬼子的“圣诞节”,把它当成了外国人的“冬至节”。

为什么?除了时间接近,两个传统节日的快乐程度是一样的。

冬至节是一个喜庆兴旺的节日,也是一年中夜晚最多的一天。宋书外有记载。

“冬至节气初,人与朝臣自娱五日,天地诸人自娱五日,作为迎至之礼”。(陈《岁时广录》卷三十八《冬至迎日》)

苏北冬至节气的风俗习惯是这么说的。

“第一天,亲朋好友各自互赠食物,提着篮子、箱子,充斥街头社区,通俗地叫‘冬至晾盘’。在节日期间,它被称为“冬至节气之夜”。有晚上的时候,别人会喝得比较快,这叫‘节酒’。.......家庭没有大小,要先享受市场上的食物,祖宗的身体之间有一个悬。有“冬至大如一年”之说,是因为所有的小品都加了一个长句。(鲁谷的《贾青鲁通乔伊秋录》)。

没有什么比中国人民更能制造这种假象了。

你的圣诞节,便是大家的冬至节气嘛

带着那种错觉,1873年底,《申报》在报道外国人过元旦的时候,不仅把圣诞节当成了“冬至的节气”,还把欧洲的12月31日当成了我国的“除夕”,所以从来不怪异。

文章说,“今天是西方人的除夕,桃符万千。明天是大年初一。”宴玳瑁,酒泛百里屠苏,将同西方冬至节气的第六天一样兴高采烈”。

13年后,在国外度假的美国外交官张对此事作了一些基本的理论陈述。如何用中国农历来衡量洋鬼子的圣诞节一直在冬至节后第三天,春节在冬至节气后第十天。那样的话,洋鬼子的传统节日好像是以我们的节日为蓝本的。

在总结的最后,张觉得“月中旬是固定的,西方的历法并不总是正常的,或者说闰月和重日的理论有些扭曲。为什么西方人把农历中与休假期平衡起来就不舒服,还是中原的文明行为?”

好高的水平!

如果你这样幻想圣诞节,会有理智的人不敢真的去看。公布外国人在我国没有冬至节气。12月25日是他们信仰耶稣诞生的日子,所以这一天是最大的传统节日。

顺便研究一下中西方农历的专业知识,说明中西方农历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中国农历的每一年都是以月为单位,而二十四节气仍然是推一天。说到闰年,需要空一年才能走出一月。所以和冬至的节气一样,农历年没有规律的周期,时间有早有晚,从十月底到十二月初。

西历中的年、月都是以一天为基准,全年365天,每四年设一个闰日。一般是2月28天,闰年(如2017年)29天。

现在包括日本在内的欧洲国家都采用了西历,但是和中国历法一样,在整个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有很多相对误差。后来他们又沿用西方农历,说“计算精度还不错,也不累,所以和西方历法重合”。所以,现在大家在国外都把圣诞节列为“冬至节”,不过是心态问题。“想想都觉得奇怪,标准晚了三天才纳入节日,真是吊人胃口!”(《论中西历法差异》,《申报》,1886-12-26)

应该说,历史时间的惯性力一直很强,要改变“外国冬至节气”和“西方冬至节气”的叫法,还需要时间。

圣诞怎样击败了冬至节气?

直到清朝最后十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你过你的节,因为我过你的节”

有报纸说,1898年圣诞节,在上海虹口的一个教堂里,参加的总人数多达3000人。当时所有的报刊都在喊“这不是盛况!”十年后(1909年),书籍、报纸和杂志开始表达我们中国人对繁荣的热爱,说:“农历十月初十是我们国家的节气,有很多牛车去张远。昨天是西方的冬至节,去张远的牛车络绎不绝,但我不知道有多少。我们中国人真的不想错过美好的春节!”

事实上,说我们中国人爱看热闹只是圣诞时尚的一个元素。这个传统节日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它本身的世俗化和勤俭节约;第二,店铺的促销产品。

民国时期,上海的教会组织在圣诞节前后排练滑稽戏和歌曲表演,搞文艺游行,还有一些圣诞老人送礼物。中国人爱凑热闹,咸的快,改的也快。到了1920年代,上海市中心的圣诞节不仅是外国人和教师参加的“聚会”,普通大众也可以从中得到乐趣。

当时基督教青年会的机构负责人吉尔达(J.H. Gilda)感叹说,以前圣诞老人只去欧美国家,现在却乐于认识中国的普通人。圣诞老人受到的优待是“日旺奇”。

罗云燕,全名罗云燕,在新闻界引起热烈讨论,真诚地说:

”因此,“基督的圣诞节”这个词似乎已经充斥了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内心,真的可以称之为“全民欢庆”。(《基督的圣诞精神》,载于《宣言》,《申请礼拜副刊圣诞号》,1920-12-19)

与欢乐的传统节日相得益彰的是,圣诞节沾染了商业服务的光环。“圣诞老人”作为一个典型的标志,已经被店家开发设计成为产品的品牌代言人。【/S2/】20世纪20年代,有一家马玉山企业,从11月初开始,一直到圣诞节结束,在《民国日报》上连续登了20多天广告。风格是这样的:

本期《申报》中做玩具广告的中法商店表示,给孩子送小玩具,既能塑造孩子的求知欲,又能塑造孩子坚定的信念,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有裨益。他还说,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应该送礼。“给亲朋好友买礼物不是关键,因为他们是想增进感情,该客气点了。”

因此,圣诞老人突然又变成了产品推销员:

在世俗化和产品化的双向夹击下,上海市区欢度佳节,圣诞节掩盖了中国传统的冬至节。20世纪30年代,被陈寅恪称赞为诗词佳作的黄卓,早已感叹过两个传统节日的暗流涌动。

他说,以前冬至给公婆送袜子是惯例,但现在大家只知道有圣诞节,却不知道冬至节气。“但已知有圣诞老人给孩子玩具的袜子,甚至很多新娘都拒绝有阿姨叔叔,更别说袜子了?”如果不能答对,“以冬至的节气之名,感谢主耶稣让我活下来”。(参考黄卓《花随人民圣域》)

来到民国中后期,一位姓上官的软文作家,在上海、香港、桂林、重庆等地忙碌着。每次冬至节气前后,看到的都是西方国家的圣诞风光。他情不自禁地感觉到了。文章提交了一篇文章说,

“想想也奇怪,自从‘外国冬至节气’产生以来,我国原本的冬至节气从此就被湮没无闻,我国的每个冬至节气都会在不经意间擦肩而过,而每个‘外国冬至节气’却没有不欢乐的生活。”(《冬至,当然是夜光杯的外国好葡萄和好酒》,载《申报》,1946-12-25)

这就相当于承认了圣诞节这种舶来品在中国的大都市早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实行了一套不同的现行政策,对资产阶级文化艺术的清算非常彻底。于是,不仅“外国冬至节气”的称号被扫进了历史时间的垃圾池,欢乐的“圣诞节”也退出了民众的公共日常生活。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圣诞节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对了,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开始,天主教文化艺术在中国已经1300多年了,比《门徒》还长1000年。文化保守主义简直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呵呵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9693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30
下一篇 2022-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