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面屏有什么用?,曲面屏怎么贴合

曲面屏有什么用?,曲面屏怎么贴合,第1张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曲面屏的诞生只是为了贴合臀部

你知道我的朋友们买新手机最看重什么吗?性能,价格,系统,品牌?记得一两年前,看到一篇文章,说某知名研究机构发现,超过70%的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决定最终选择的第一因素是外观。

这时候,自称硬核数字男孩的托尼露出了不屑的笑容,果断关闭了页面。

现在回过头来看,好像有点打脸了。。。可惜,因为我发现每年手机外形的变化真的能引起极大的关注和热议。虽然机器圈每年都在滚动性能数据,但当消费者真正买单的时候,他们都老老实实成了“出场党”。

一款性能不错的手机,如果大家都说它“丑”,那么它惨淡的未来就不远了。不过,话又说回来,Tony找了一些大家明显喜欢的设计,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都被大家抛弃了。

gt;/全金属机身

就来源而言,其实初代iPhone的后盖是金属铝材质。

但让全金属机身这个词出现并崛起的是iPhone 5。虽然iPhone 5在之前的所有iPhone中并不可圈可点,但采用整块铝合金切割打磨的Unibody在当时却是革命性的突破。

这带来两个好处。第一个很直观:帅。iPhone 5的磨砂金属背,科技感偏冷,边缘倒角有点骚。在很多智能手机都在用塑料的时代,金属机身在质感层面上被适当碾压。

另一种是轻浮。与4s相比,iPhone 5屏幕更长,电池更大,机身硬件更强。但是厚度只有7.6 mm,重量只有112g,都减少了20%左右。

有强度有质感的RCC,有韧性有手感的锤子玻璃,金属机身的流行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当然没那么容易。如果是,手机也不会每个月都百花齐放。iPhone 5一上市就遭遇了“掉漆门”和“弧形门”。

好在两个“门”虽然很热,但问题并不是很严重。后来大家都知道,苹果通过改进阳极氧化铝的着色工艺,采用硬度更高的铝合金,轻松解决了问题。但是,有一个问题,苹果还是解决不了。也就是金属会干扰电磁波。而且我们的手机信号也是一种电磁波。

所以iPhone 5不得不在后盖上留了两个玻璃盖,避免信号被屏蔽。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两种材质的拼接不能做到完美,那么全金属机身的质感就没有意义。

如果这两个缺口可以用纸塞住,那么“70%以外观为第一购买因素的消费者”会勉强很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苹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苹果前设计师乔纳森·艾维是这样解释的:“在生产线上,有两个高倍摄像头对每个金属外壳进行拍照,并进行实时分析,然后从725个可选的玻璃盖板中,选择一个能与外壳贴合的,并将其嵌入其中。每个产品的误差都会精确到微米。”

Unibody的一体成型本身就够豪华了,再加上这么高精度的组装工艺,除了在高端市场稳扎稳打的苹果,还有谁买得起?而且那时候智能手机刚刚普及,大家都忙着抢低端市场。谁和你一起卷这东西的?

但就在这个时候,另一款对全金属机身意义重大的产品出现了:新款HTC One,产品代号M7。

HTC是当时唯一跟进金属一体成型工艺的手机厂商。M7虽然只有unibody的后盖,但它的后盖完成了苹果当时没有做到的事情:将金属后盖与天线无缝连接,实现一体化。

不幸的是,M7激进地采用了400万像素的摄像头,这款产品体积大,销量低(两个月出货量不到300万,同期三星s4的出货量为1000万)。就像它的代言人一样,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商业失败不影响设计成功。这让很多厂商意识到:哦,原来用户吃的是全金属机身。此后,各家的全金属手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3年初发布的HTC M7,可以说是定义了全金属时代的手机背面。甚至可以在16年底发布的华为mate 9 Pro上看到。

但是16年底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是红海了。即使是经典的设计,也很难让用户对它保持4年以上的热情。而且金属背板本身也没什么工作可做。金属着色,似乎也有同样的味道,不像玻璃。可以涂上各种鲜艳的颜色,还可以产生渐变和荧光。

天线条也藏不住。只能像iPhone 7一样向两边移动。

雪上加霜的是,15年的安卓旗舰芯片是第一代火龙:骁龙810,把金属导热快的优势变成了更热的劣势。

当然,以上只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那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金属可以屏蔽电磁波。16年iPhone砍掉3.5mm耳机孔,发布AirPods,安卓旗舰开始标配无线充电。无线手机是大势所趋,注定无法无线充电的金属后盖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gt;/曲面屏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依然是安卓旗舰的主流形态,只是曲率有所克制。大曲率的曲面屏很少见。至于它的外观,还得归功于大屏三星。

早在2013年,三星就推出了首款曲面屏手机GALAXY Round。很长。。。

另一个LG的G Flex更离谱。这种形式除了有记忆点,更能贴合臀部之外,没什么用。不知道是哪个小天才想到的。

但是一想到是LG,就感觉挺在一个盒子里的。

这两款手机有横有竖,很好的满足了不同臀型的贴合需求。

显然,第一代曲面屏的诞生并不是基于用户的需求。只不过是柔性屏两大行业老大肌肉的产物。不同的是,LG又秀了一年,推出了G Flex2。。。

而三星改变主意,推出了第二代曲面屏Note Edge。一侧变窄的曲面屏带来一个直观的好处:帅。

也许是吃银河圆只是形而无用的失落吧。三星这次给这款surface增加了很多功能:多任务、通知、离屏显示,甚至还有一把尺子。

功能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一样的:用的蛋少,用的频率很低。。。而且,只有右边的歌。你考虑过左撇子在使用这些功能时的感受吗?三星考虑到了,但是只晚了一年。次年,发布了双面的Galaxy S6 edge。相信很多穷朋友都是通过这款手机知道曲面屏的。

当时S6 edge绝对是所有机器中最亮的。除了惊艳的视觉效果,曲面屏还有一个优势,在同等厚度下,可以带来更薄的视觉观感和更舒适的握持感。

当然,它也有明显的问题:边缘误触,不耐摔,价格昂贵。

不过随着防误操作算法的优化和技术的提升,这些明显的问题都得到了改善。相反,贵已经让它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旗舰的代名词。

普通人通过是不是曲面屏来区分安卓旗舰,比宣传页上写的参数配置直观多了。

于是第二年,想冲击高端市场的小米和只想培育高端市场的华为,都在自家旗舰上沿袭了曲面屏的造型。在国内两大巨头的带动下,掀起了一波曲面屏的热潮。

华为首款曲面屏就是上面提到的Mate 9 Pro,也是华为最后一款全金属后盖的手机。后来华为在Mate30 pro上打造了88度瀑布屏。

这一整集让大众意识到了曲面屏最大的弊端:会影响边缘信息的呈现,导致绿边。

这也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所以近几年安卓手机的表面曲率越来越小。基本上只是用很窄的视觉边框来装饰,厚的手机可以握得更好。就连曲面屏的开创者三星也在去年的S21和S21 plus上取消了曲面屏,改成了直屏,只有厚重的s21 ultra加了一点曲面。

gt;/举起相机

前两种形式都是国外品牌完成的,第一款带升降摄像头的手机来自VivoNEX ~

当时正面全面屏,背面玻璃后盖成为标配。好像只剩下一个点可以动刀了。

才隔一周,隔壁兄弟绿厂的OPPO Find X就上市了,机械机构改进。除了正面,接收器、距离传感器、3D结构光和后置摄像头模块都缩进了机身。

前后几乎没有开孔,屏占比接近100%。这种风格,不多说,就是帅。甚至,上升的前部让自拍感觉有点仪式感。

当然,价格随着相机而上涨。

这就是OV开发升降式相机的主要原因:依靠形态的差异化冲击高端。但是升降镜头除了帅,在产品体验的各个方面都有限制。首先,电机、驱动传动杆等机械结构极大的占用了手机内部的空空间,势必会让手机更厚。

另外凸起的模块让手机无法做到IP68防水防尘。也是藏污纳垢的“好地方”。堆积的灰尘也是对机械结构长期稳定性的考验。

高端不能只看外观,还要看产品综合实力。因为升降的弊端,OPPO最后把它降到了中端机。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升降相机的形式无疑是失败的,但是OV第一次升降的操作还是很成功的。它帮助OV撕掉了“缺乏创新”和“厂姐机”的标签,Find作为OPPO的旗舰系列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慢了半步的小米有点尴尬。。。

MIX3也采用了机械结构,实现了真正的全面屏,但当时外观的新鲜感已经过去,升降的弊端开始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续航厚,裤裆大的MIX3成为了很多米粉心中最失望的手机。

gt;/end

回顾三种手机形态的跌宕起伏,依然可以看出产品形态要遵循用户体验,帅不帅是其次。有了这个结论,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创新,比如屏下相机,折叠屏。你怎么想呢?说实话,托尼并不担心目前这些设计的缺陷。

我完全相信手机巨头的RD能力和供应链实力。我觉得这些问题,像掉漆和金属机身容易折叠,曲面屏的误触和抗摔,迟早会解决的。但让我不解的是:屏幕下摄像头牺牲拍摄效果和屏幕分辨率,是从体验到形式的妥协吗?在使用折叠形式跟随大屏体验之前,有必要先适应大屏吗?

但不管怎样,托尼还是希望再过一两年,当他回头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能感觉到一点被打脸的感觉。

哪个硬核数码男孩不希望看到国产手机厂商引领手机形态的又一次革命?

-结尾-

原文链接:责任编辑:跟着我的心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8806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29
下一篇 2022-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