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按照画像上的通缉令,真的可以找到罪犯吗?答案来了

在古代,按照画像上的通缉令,真的可以找到罪犯吗?答案来了,第1张

在古代,按照画像上的通缉令,真的可以找到罪犯吗?答案来了

古代的通缉令这么抽象,真的能根据通缉令上的画像去找就能抓到罪犯吗?

在中国古代,“通缉令”可以说是抓捕罪犯最重要的证据。根据画像中的图片,可以更好的识别罪犯的形态特征。

在古代,如果有人犯罪潜逃,那么政府会先发一个文件,上面写着逃犯的年龄和籍贯,把逃犯的外貌特征等所有容易抓到逃犯的证据都描述出来,然后发给下面的政府,这样就动员全国人民一起抓逃犯,这样逃犯就没什么好隐瞒的了。

在现代,虽然科技发达,监控系统很多,但很多时候,罪犯的特征是可以在第一时间截获的。然后根据图中截取的信息,发出通缉令。贴有罪犯身材、衣服等照片的“通缉令”。会有效减少犯罪分子的活动空,一旦在生存压力下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就会暴露无遗。

为了更加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他们会根据百姓提供的线索,给几百到几千两银子,或者百姓直接抓捕逃犯。

对于古人来说,拥有逃犯的踪迹,上报政府获得白银奖励,无异于一笔横财!

古代的通缉令“龙”是什么?

与影视作品中的“通缉令”不同,其实最早的“通缉令”并没有配备人像。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通缉令”出现在公元前52年。这份通缉令是《宰相求甘露二年》,里面通缉一名婢女,用文字描述了她的相貌、体型等特征。

这份“通缉令”的记录相当详细,包括事情的来龙去脉,案件的进展。下面为大家摘录一段关于“局外人”的特征描述:

男:中等身材,黄种人,小脑袋,深色头发,隋(椭圆形)脸,长着长长的前额,如小胡子,身体小而长,瘦而少说话。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通缉令”,即使是宰相级别的通缉犯,在描述方式上也主要采用了文字描述的方式。

最早的“通缉令”载体都是竹筒,在这种载体上很难表现出逃犯的外貌特征。

“通缉令”的弊端

1.时差

古代的发展没有现在这么简单快速,不可能一天就去另一个遥远的城市。所以对于一个逃犯来说,从最初准备政府的“通缉令”到发出,有很大的时间差。因为犯罪的发生,需要破案,然后确认嫌疑人,再根据嫌疑人的特征画出“通缉令”。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通过时差远离自己。

所以古代的“通缉令”,从确认嫌疑人到发出“通缉令”,不可能是高速、简洁、快速的。

2.信息错误

古代的人不像现在社会的人那么文盲。对于古人来说,读书是一种奢侈,所以对于“通缉令”上的画像,古人无法准确辨认出“通缉令”上刊登的信息。

想知道,只能靠别人描述;虽然政府的官员在张贴“通缉令”时会向民众口述逃犯的身份信息和外貌特征,但不可能口口相传到每一个民众,所以会出现传播虚假信息的情况,使得民众无法得知真实信息。

而且“通缉令”肖像的制作需要画师来完成。然而,在读书识字都是奢侈之事的古代,虽然第一手画像可以保证逃犯的高准确率,但经过一层一层的传下来,各郡抄来的“通缉令”早已失去了大部分本来的面目。

“通缉令”这么抽象,真的能抓到逃犯吗?

“通缉令”在古代可以流传,当然还是起到抓逃犯的作用,不然会有更有效的方法。

古代交通不发达,对于百姓来说,流动性很差,但好处是对所在的人和事有很深的了解。

虽然古代很多人看不懂汉字,但对图像还是有一些了解的。看到逃犯的画像后,如果逃犯出现在自己的住处,相信很快就会有人为这张新面孔想到“通缉令”上的画像,然后经过比对,即使还有些不确定,也会上报政府。

百姓不怕不告官府,因为《续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天下凡能告杀人者,赏五万。”

而在古代,实行的是保险制度。简单来说,一人犯罪。这个家庭,这个家庭(十个家庭)和这个保险都会受到牵连,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大家就互相监督,举报犯罪分子。“通缉令”的目的是告诉老百姓罪犯的大致模样,提醒他们不要藏匿罪犯,否则自己和家人都会受到牵连,让犯人难以逃脱。

综上所述,古代真正的“通缉令”有很多弊端,比如时间滞后,信息不畅,前期没有画像,后期有了画像之后也不是很像。但“通缉令”的作用还是存在的,因为有了古代相应的制度和赏钱,“通缉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能效率不是很高,但一定会让“通缉令”上的罪犯举步维艰。

正因为如此,“通缉令”这种形式才流传了几千年,直到今天依然没有消失。正是因为“通缉令”对罪犯的追捕有着强大的作用,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给我留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81476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7
下一篇 2022-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