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轻武的北宋,武将的命运真的很惨吗?

重文轻武的北宋,武将的命运真的很惨吗?,第1张

重文轻武的北宋,武将命运真的很惨吗?

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国陷入诸侯国割据时代。即使到了唐朝灭亡的时候,军事割据的趋势也没有消失,反而酝酿了一个更加分裂混乱的时代——五代十国。五代时期,军人跋扈,将军哗变,篡位。于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喝了一杯酒解除兵权后,制定了“强弱枝”、“重文轻武”的国策,试图改变君主权力弱小、军人倚仗士兵专横跋扈的旧风气。然而,士兵在北宋真的如此被轻视吗?

的确,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统治政治舞台的都是温文尔雅的文官。在蔡襄的《在蔡襄聚国的重要日子》中提到:“此生,人皆大功业。大臣、文士也;亲近朝臣者,文士也;钱初之师,文士也;边防军,文士也;世界转移,文士也;周知郡,文士也。”为了提高文人的地位,遏制军人的嚣张气焰,朝廷不仅大力弘扬儒家思想,增加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还授予进士首官的职衔,真的可以说是升到了顶峰。

相反,军人在宋代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比如,宋廷为了防止士兵逃跑,就在士兵的脸上或背上纹上文字以示纪念。这无异于给士兵扣上了“罪犯”“奴隶”的帽子,极其屈辱。就中央政府而言,枢密院作为中央政府的最高军事机关,73个官职中只有18个斗士(如枢机主教、知枢密院事等。).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员工数量将随朝方减少。太祖至真宗三朝,武直出生人数由18人减少到12人。仁宗朝,只剩6人。末代英宗之后,武陟无人生。所以宋朝军事弱的弊端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虽然看起来武士在宋代的地位真的很低,很符合我们对大宋社会风尚的印象,既文艺又高雅,但是学术界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有人批评过去的研究忽视了武将在宋代的重要性,指出武将在宋代只是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地位,实际上仍然享有很大的特权和优待。即使曾在宫中立碑,告诫后人不要过度杀文臣和重用武将,但实际上,毛本人在派武官时,也习惯把武将作为“一切部署”的总领。

即使在“以文治军”的原则下,文官对治军的干预仍然有限。当时文官在军事行动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比如提供粮饷,安抚百姓,与军事行动和指挥没有直接关系。毛虽然镇压了王小波、起义,但也曾命政治顾问赵主张调兵遣将,以打压地方武将的气焰。虽然赵主张京师布署是文官大臣出任重臣兼驻防职的起源,但必须指出的是,宋初地方文官普遍无权干预驻防。如开宝四年,刘再全因与我建武使何不合,被何“状告”,封为山南东路行军司马。另据了解,周贝的刘恺因“坐地起兵”而被降职。这些都说明当时武将的地位在下降,但他们仍然拥有文官无法干涉的独立的带兵权。

对宋代武官地位低下的观感,其实是因为文官地位优越,所以武将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不能说是受歧视。比如水浒传里,鲁作为一个基层军官,在关西镇面前都能称雄,更何况是当地霸主的张都监。也就是说,宋代武官虽然地位不如文官,但生活还是不错的。到了南宋,因为外面有女真势力,里面有叛乱,岌岌可危的宋钊御室为了鼓励将士和平相处,放弃了“尊民抑武”的家法,开始提高战士的地位。可见两宋之间,斗士的地位还是起伏不定的。

尽管毛泽东的建国政策有许多被批评的地方,但最好的证据是军事力量薄弱,战争的失败多于胜利。然而,正是因为毛泽东提倡文化教育,宋朝才摆脱了前朝士人腐败的局面,甚至开启了文官执政的盛世。苏轼、欧阳修、理学家陆九渊、周敦颐等作家的出现,还是得益于宋朝崇尚文人的国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8134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7
下一篇 2022-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