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证实的夏朝,真名是不是夏?天文测算大禹建国时间有Bug

考古证实的夏朝,真名是不是夏?天文测算大禹建国时间有Bug,第1张

考古证实的夏朝,真名是不是夏?天文测算大禹建国时间有Bug

的真名是夏吗?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众所周知,每个朝代的爵位(名称)都是由这个朝代的开国君主拟定并向世人公布的,隐含着朝代的更替。朝代的名称要么来源于开国君主登基前的爵位,要么出于宗教目的选择吉祥人物。

例如,商朝的名字,周武王在木叶之战后兴奋地向神献祭。只有当王武能够征服商朝,他告诉天空,说:“琪宇的住所是在中国,因为他是一个公民。“商朝是周人在这里称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也证实了‘商’是商朝自称的名字,而不是它的名字。同样,周、秦、汉等朝代的名称,都是出自自己的朝代,没有争议。

但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夏朝的名称是夏人所主张的。

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记载来自周朝。无论是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舒乙中的“我认命,夏割岬祭祀”,还是《尚书》、《史记》等历史文献,都不早于周朝,甚至更晚。就连对三朝历史有重大影响的《竹书年谱》和《简牍》也是东周所作。

而周朝距离夏朝已经过去了近千年,这无疑缺乏确定夏朝名称的关键依据。

当然,朝代称谓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夏朝”不存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在商代以前,中原地区存在着一个拥有广域王权的强大政治实体。时间上继承了部落联盟时代的龙山文化,开创了商代早期的二里岗文化。在地理位置上,与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区域相吻合。

著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在夏朝存在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断代研究,将夏朝存在的时间范围界定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

既然夏朝的存在没有争议,那就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夏朝的真名是夏吗?

这个问题是基于两个认识:第一,在包括二里头遗址在内的所有夏文化遗存中,都没有发现“夏”字和族徽。即使在殷墟的甲骨文中,也只发现商王是在祭奠一个叫的亡国政权,而与夏的关系还是在东周以后才确立的(简)。

第二,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很多声称与之不符的现实案例。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常被其他国家称为荆国;商朝也被周人称为“殷”或“夷”;“隋国”频繁出现在史书中,却找不到考古遗迹。直到曾侯乙墓的发现,人们才知道史书中所谓的“隋国”。人家自己的头衔其实是曾国。

此外,还有出于政治目的故意贬低头衔的情况。比如西晋时,为了便于区分,突然创造了“蜀”这个称号来指代刘备建立的汉政权,后来的学者又创造了“蜀汉”这个称号。于是,一些以三国为题材的影视剧犯了打着“蜀国”旗号高喊“大蜀国万岁”的低级错误。

基于此,对于周人来说,“夏朝”的称谓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的沿袭了夏人自称的名称;还有一种情况是,周人只知道商朝以前有一个政权,所以一般称之为“夏”或“游夏”(夏:大的意思,意思是大国)。

现有的考古发现也已经证实,二里头遗址三期、四期没有暴力毁城毁墓的现象。商朝改朝换代后,二里头文化甚至延续了近80年(商朝建国时间为1600年前,二里头文化下限为1520年前)。很难想象宫殿、作坊的遗迹还能保存下来,却找不到“夏”这个最重要的时代符号。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文献记载,夏初,虞、齐的都城,要么在阳城(今河南登封),要么在杨寨(今河南禹州),直到太康以后,夏的都城才迁移到洛阳盆地的镇地。但二里头文化在时限(不早于公元前1750年)和地景(洛阳盆地)上与夏中晚期的遗址一致,而与禹、齐等早期不一致。

因此,要想知道夏朝称谓的可靠性,需要从大禹和齐这两位政权的创建者身上寻找切入点。毕竟,任何一个朝代的名字,一定是源自于第一代君主生活的时代。

如上所述,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夏朝的建立时间定在公元前2070年。从考古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个时间点包括二里头文化、河南新寨文化,并延伸到龙山文化时代。

联想到尧舜命大禹治水的记载,大禹生活在继承尧舜部落联盟龙山时代和夏朝二里头文化时代也是合理的。

然而,这里有一个时间错误。

如果夏朝建立于2070年,那么大禹诞生和治水的时间肯定早于这个时间。假设他10岁被帝尧下令治水,历时13年,出生日期至少在2100年前左右。

但是这个时间点和夏朝的一个天文事件有很大的时间差。据《孝经苟明爵》记载:“于在五星之位时,群星如珠,群星如珠。”

自近代以来,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计算,在过去的5000年中,有19次五星在15°以内会聚,其中有4次小于7°,在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可以用肉眼清晰观测到,分别是公元1953年、1059年、185年和710年。

最近的三次五星汇聚时间不可能是夏朝,但这次发生在公元前1953年2月24日的五星汇聚事件,不仅与夏朝持续时间重合,而且是5000年来罕见的天文奇观,最小角度只有4.351°,汇聚时间24天。

史书中的“石喻五星朱利安”事件无疑是当时天象的真实记录,后世的占星家也没有能力倒着补上。但从大禹出生到五星连珠的时间跨度超过150年,远远超出正常寿命的极限。

同样的天文事件是于割三苗时的“昼夜不过昼,日不出”(即日全食)。于在夏朝建立之前砍了三苗。这次日全食被天文计算确定为1964年或1974年,距离大禹出生130多年,仍然是违背常识的时间Bug。

有两种合理的解释:一是把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国的时间定得太早,应该是公元前1950年左右或者更晚,以便与夏朝建立前后的几次天文事件相吻合;第二,未命名的事物在文化记忆中归于同一个英雄。换句话说,余在文学中不是指一个个人,而是指一个朝代。

先说第一种可能。如果大禹出生在2000年前后,那么从他成年到受命治水、攻克三苗、加入土山盟,最后建立夏政权,大约是1950年前,符合现实。

但这种可能性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大禹的生存时间会比尧舜时期延长一个空时期,这与文献记载的大禹与尧舜属于同一时期是相悖的。当然,文献记载可能不可靠,但考古发现再次否定了这一点。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被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判定为姚笛汤涛家族的文物。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其中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暴力事件是陶寺最终衰落的主要原因。

换句话说,如果大禹治水发生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那么当时的陶寺观已经从一个区域都城沦为普通聚落(尧舜已不存在)。大禹治水是谁下的命令?

同样的证据是登封王成刚的考古发掘。

邓王城岗曾是史书记载的杜愚羊城所在地。根据王成刚考古发掘,该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的遗存。碳十四测定的绝对日期是公元前21世纪上半叶,与陶寺文化高峰期重合了近100年。与史书中记载的姚舜禹同时代人的内容一致,也很容易发现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原地区气温异常下降。

这排除了第一种可能性。因此,在天文证据确凿的前提下,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仍将夏朝始年定为公元前2070年。

先说第二种可能。在古代,把许多模糊的事迹归于一个著名人物是很常见的。比如陶寺文化,跨度三四百年,不可能只承载尧舜两个皇帝。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尧舜指的是一个部落群体,即每一个首领都被封为尧帝。

所以《禹时满五星,如一颗明珠,群星闪耀》中的“禹”字,不一定单指大禹,可能指夏朝。再比如《仪轨》中记载的“于431年”,这里的“于”显然是指整个朝代。

如果把文献中的禹分为个人和朝代两部分,那么就说明了大禹开国与天象的时间间隔太长的Bug。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在没有明确的自证材料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夏朝的真名是禹,即当时的人们用英雄禹的称号来称呼自己的族群?

文章引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中的大量研究资料和考古发现。这本书可以说是详细展示了夏商周断代的逻辑论证和证据链。可以说,目前国内还没有任何一部学术著作能在权威性上超越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购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994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6
下一篇 2022-09-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