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出塞》表达了希望使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

王昌龄的诗《出塞》表达了希望使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第1张

王昌龄的诗《出塞》表达了希望使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

王昌龄(690-756),京兆长安(今陕西Xi)邵伯人,开元十五年(727)第一进士。授校书郎衔,改泗水县尉,后迁江宁丞。晚年被贬为龙表卫。因为乱世,他回国,告诉亳州,被邱晓晓杀死。他的诗以七绝著称,尤其是边塞诗。

《塞外》是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想当好兵,早日平定边塞战事,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的愿望。

越过国境

[唐]王昌龄

仍然是秦汉时期的月亮和边关,敌人和敌人打了一场持久战。

如果攻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活着,匈奴人就不会被允许南下阴山花马了。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隘”,以豪放的笔触描绘景物,展现了一幅壮丽的画卷:一轮明月照亮边关,力图渲染古老荒凉的关隘。于是,人们的思维就可以被召回到遥远的秦汉时期,那时月光下边境驻扎着百万大军。几千年来,情况一直如此。漫长的岁月,经历了多少战乱,人民遭受了多少灾难,无数辛酸凝结在“秦时明月,汉时明月”上。在“”和“关”前加了两个时间限定词“秦”和“汉”,很自然地把明月下的边关与秦代修筑关北湖的漫长历史以及汉朝与关内外胡人的一系列战争联系起来,使时间空流逝,时间延长,让人浮想联翩,衷心希望边关早日解决。

第二句跟在第一句后面。从古至今,用哀怨的笔调书写当下的现实——“万里长征未归”。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无数人在战场上战斗,在荒野中死亡,他们的家人都在盼望着战斗多年的亲人归来。人们不禁会想:同样的明月,同样的关隘,秦汉时期“呼玛不敢南牧马”,边境非常安定。现在到了唐朝,为什么征兵制长期不退,连年战乱不断?从空的角度,指出边塞的距离,也让人联想到战争带来的灾难。

“但使龙城飞进去,不教呼玛爬阴山”两句话,翻出正面意义,回答以上问题。原来是汉朝龙城飞军李广在威慑敌人,使其不敢进犯。那么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有一个像李广这样的人,胡人的骑兵就不敢轻易花花入侵阴山了。远行千里的人一定能回来,家人也不再因思念亲人而痛苦。这种设想是针对现实中的缺陷,既是对历史名人的赞美,也是对唐代无能的将领和统治者不能任用有前途的将领的有力谴责,从而表达了诗人体恤百姓、关心国家的思想。真心希望朝廷能广纳贤才,启用之,让飞将军李广这样的好将军镇守边境,让胡人远离横冲直撞。

全诗集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婉约成章,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概括。明代人李攀龙选编《唐诗选本》,将这首诗提升为唐代七大名著中的精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9768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6
下一篇 2022-09-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