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八)笔者的历史意见

读书札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八)笔者的历史意见,第1张

读书札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八)笔者的历史意见

皇权、相权、民权存在于任何社会群体中。以一个企业为例,老板代表的是资本的利益,普通员工代表的是工人的利益,而管理层作为联系老板和普通员工的纽带,代表的是一个特殊的利益方。毋庸置疑,三方都在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秦朝以前,中国在古代属于贵族政权。此时,相权和皇权可以视为一体。自秦汉以来,贵族的世袭权力被剥夺,皇帝的私人官员变成了政府官员。官职不能世袭,所以和皇帝的关系自然没有那么密切。

中国的政治体制,其实一直是维护三党权力的工具。评价一个好的制度,也可以以是否能维持三方合理的权力平衡为标准。

中央政府的合理性,唐代中央政府讨论得最好。“三省六部”制度是皇权与相对权力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最佳方式。这本书是省政府写的,皇帝批准,省政府审核,省政府执行。一道命令不是皇帝说了算,制约了他的独断专行。而三省各负其责,又不能像汉朝宰相那样,把政府权力集于一身,给皇帝提供了空制约政府的余地。

其次是汉朝,但是汉朝的宰相制度创造了国家副皇帝的角色,不得不使皇权恐慌。为了摆脱这种弊病,皇帝的智慧显然没有那么高明。内廷设了一个将军傅,实际上接过了宰相的权力。皇宫里杂有外戚和宦官,却不用担心权力的威胁,反而滋生了新的贵族集团,危害更大。回顾西汉和东汉的政权,皇帝重视皇宫的时候,也是国家走向衰落的开始。

宋明时期,随着中央政府的建立,皇权越来越重,越来越轻。在宋代中央政府中,虽然保留了中书省的制度,但三省制度的精髓已经丧失。明朝皇帝为了防备大臣谋反,干脆免去了宰相的职务。把权力集中在皇帝身上,却无法自己面对这庞大的政务,怎么办?结果像汉朝皇帝一样,得到内阁分忧。更糟糕的是,皇帝把宦官推到了政治的核心舞台。

这就像在企业里,老板不信任外人,要么把家人安排在关键岗位,要么把自己的耳目安排在各个部门。结果反而是这些人对公司的伤害最大,公司的制度在这些人面前不算数。别人看在眼里,虽然无奈,但难免心生怨恨。所以公司的风气会开始变坏。既然公司的制度缺乏公平性,就没有人会尊重。

清朝中央政府不仅仅是皇权侵蚀相对权力的问题,满清贵族在清朝一直享有特殊权力。所以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其他四个朝代有很大的不同,也是最差的一个。

地方政府汉代地方政府只有两级,即郡县。直到汉灵帝,这个行政级别,周,才起到了实际地方政府的作用。

而唐宋地方政权始终是三级的。州县一级和汉朝一样,再往上一级。它们在唐代受到称赞,在宋代被称为道路。实际上,它们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省级政府机构的雏形。

到了明清时期,地方政权变成四级,除了保留州县政府和省政府之外,还在各省和轴心之间增加了一个行政级别,明代称之为司,清代称之为褒。

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地方政府的层级越来越多,机构也越来越多。孰优孰劣?我不敢下结论。作者是汉朝最崇拜的地方政府。少官阶可以提高官员效率,官员之间没有巨大的官阶差异,所需官员数量也少很多。清朝的地方政府分为四级(如果把督抚和使臣分为两级,那就是五级)。在社会生产力没有很大提高的情况下,人民的负担自然会增加。相比之下,汉朝官员的待遇似乎比清朝好。

随着古代地方政府的建立,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相对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害,但是地方机构越来越庞大,官员越来越多,这本身就已经侵害了公民权利的利益。官方工资从哪里来?不是取之于民的税收,更不是体制外的剥削压榨。

考试制度汉代考试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制度不允许普通百姓享受其政策红利,利益被官僚集团和贵族家庭垄断。汉朝虽然消灭了靠血缘维系的贵族集团,却培养了新的贵族家族。也是考试制度中最大的一个,毒害了民权。

唐朝全面启动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从事工商业的不准参加考试,其余的都允许参加科举考试,从而为普通人进入政府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一点,公民权利是受到尊重的。但是唐代的考试制度有一个弊端,就是考试内容以诗词歌赋为主,这也是唐代能够涌现出大量诗人的原因。但诗词歌赋相对于经义,在政权治理上缺乏语用功能,不能以诗治民。

在考试和选举制度上,宋朝是最好的。宋朝以前,连年战乱导致士子大量减少,国家缺乏可用的人才。因此,宋代教育的建立和政府人才的系统培养,导致了宋代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即宋代理学。宋代的考试制度是值得称道的,不仅如此,在考试内容上,过去也是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诗歌和八股相比,经学更加务实,选拔出来的人才更有管理能力。所以宋朝在考试制度上表现出对民权最大的尊重。

明朝沿袭科举制度,在这一点上也是尊重民权的。到成化末年,考试内容正式定为八股文,考官有评判标准,使能培养的士子终日研究文章格式,越来越与现实脱节。虽然不是对公民权利的直接伤害,但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是清朝最不伦不类的科举制度,主要体现在考试制度上,满汉录取比例严重不合理。满汉无法在同等条件下竞争,从而失去了科举制度的初衷。人的权力自然就被剥夺了。

单从考试制度来考察皇权和相对权力的关系,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考试制度本身就是一个把普通人变成政府储备官员的选拔过程。人事制度,尤其是高官的任免权,更能体现两党的权力竞争。

人事制度汉代的人事制度有其独特的亮点。首先得益于最简单的一级地方政府。汉代只有郡和县地方政府,全国有100多个郡。他们的长官,也就是太守,和中央政府的九个秘书是一个级别的,都是两千石的官员。在汉代,九品大臣被释放到郡外或作为九品大臣调任中央,是一种正常的调动。不仅如此,曾经受到中央青睐的低级官员,也能被提拔到高位。即使不是在职官员,如果有人被推荐,或者因为名气被介绍入宫,而且这个人是皇帝认识的,皇帝可以直接召他入宫,任命他为官职。

汉朝的另一个特点是,一个机构的首脑由皇帝任命,任免下属官员的权力完全属于这个首脑。五代之中,这种人事制度只有汉制。所以从人事制度上看,汉代相对权力最重。皇权被侵犯了吗?其实并没有。汉代宰相掌管朝政,不存在宰相威胁皇帝的情况。相反,自从皇宫建立以来,外戚对皇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甚至使西汉和东汉走向灭亡。

唐宋明的人事制度不如汉代,主要体现在对地方官的使用上。地方官员,尤其是低级官员,升迁机会很少,明代不允许小吏升官。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工作。如果你入职时只是一个普通员工或者一个小主管,你将没有机会晋升到部门经理甚至更高层次的管理岗位。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是空。如果不能升职,加薪的机会和幅度都会少一些。那么你在公司有多大的奋斗动力呢?你想换工作,对吗?很抱歉,你的简历已经是普通员工了,不能进入另一家公司的中高层。有没有一种绝望的感觉。

清朝的人事制度甚至不能用制度来形容,而是一种符咒。重要官职基本都由满人把持,六部史书都有汉人,但也要配置一本满人史书。所以部落政权太自私,不能和其他政权相比。

在人事制度上,汉代的启蒙是最值得提倡的。如果我们读《史记》或者《汉书》,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一个人的职位实际上是可以提升或者降低的。这个人现在是丞相或者邱,可能因为他的错误而被免职。过了一段时间,被皇帝任命为光禄勋。这在汉朝并不罕见。

唐宋明三代,在人事方面,有一种互相权力内耗的味道。这就是全部的力量。你多一点,我就少一点。所以我会尽量设置一些壁垒,让自己更安全。

有五个朝代的兵役制度。兵役制度最好的是唐朝和明朝。当然,唐中后期和明朝后期,兵役制也变得冷清了。从其制度建立之初,唐朝的政府军事制度就与明朝的医疗保健制度十分相似。能以强军守国,与民和睦相处。所以在兵役制度上,皇权充分尊重民权,并没有增加民权的负担。问题反而出在各级官员身上,他们没能长期维持兵役制度的运转,最终将其抛弃。从间接的角度来看,相对权力损害了皇权和公民权。

汉朝的兵役制度并没有多少可取之处。人民因服兵役而受苦,国家却没有从中受益。同样,在宋朝,面对北方严峻的国防形势,其兵役制度有所欠缺。宋朝的军队没有沿袭唐朝的军事制度,还保留了大量的军队在北方保卫辽朝。所以每年的国防费是巨大的,人民自然要承担巨大的负担。这本书里没有提到清朝的兵役制度。可见钱穆先生对满清的部落政权极为不满。所以谈完了政府机构和考试制度,根本就没有谈税收制度和国防制度。

税收制度汉代的税收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遵循少纳税的原则。而且汉朝得益于政府官员少,所以财政支出刚性少。因此,人民的负担较轻。在这方面,皇权、相权和民权的关系是比较平衡的。

唐代的租佣调节制度优于汉代。首先,税收比汉朝低;其次,唐代的租佣调整对象不同。有土地出租,有壮士佣金,有家庭佣金。人民的负担是渐进的;第三,唐初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国家有多少钱就要多少钱。晚唐实行的两税制度,比租佃调节制度差多了。当国家入不敷出时,它就增加人民的税收。不仅如此,税收的不合理分配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大量逃废,国家最基本的环节被破坏得越来越严重。

宋朝自始至终没有好的税制,国力不强。从这个角度看,宋朝的皇权、相权、民权都不是赢家。

起初,明代的两卷制沿袭了唐代的账册制和租佣调节制。明朝上半叶,这一制度也使国家、皇帝和百姓得到了实惠。后期由于政府懒政,这一制度未能贯穿始终。万历年间,张推行的鞭法不能兼顾各方利益。事实上,纵观历代王朝,当国家财政出现问题时,民权是直接受害者,破坏了社会的基础,最终使国家政权翻盘。

在这本书里,钱穆先生对清朝的税制只字不提,对其政权的鄙夷,也可见一斑。

看完这本书,笔者认为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设计出合理的政治制度。汉代的地方政府,唐代的中央政府,唐宋的考试制度,唐明的赋税制度,兵役制度,都是值得学习的制度。

中国的历史可以传承5000年,今天依然充满活力,因为中国文化一直在传承。系统是什么?是从管理学角度对文化的解读。100多年来,中国舆论中一直存在着对中国制度的攻击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向往。我想问一下,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在中国的文化基础中是如何解读的?一个没有文化基础的政治制度如何在一个大国运作?一人一票选举制度是最公平的选举制度吗?你怎么解释美国会出现特朗普和拜登这样的总统?乌克兰为什么让一个演员当团长?要知道,他们都是民选的国家领导人。

在我看来,意识形态的争论完全没有意义。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权,它的制度能够尊重自己的文化,尊重各方的权利,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使本国人民能够生活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这个政府就是好政府,这样的制度就是好制度。至于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没必要在意。

另外,在历代的政治得失中,也要看到,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很好的执行,如果一套制度不变,那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我想用一句现代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改革永远在路上!

(完)

【作者声明:本文为读书笔记。本文中的内容主要是对作者书中阐述的内容的总结,也加入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文中表达的观点绝非学术观点,在某些问题上可能偏离历史事实。在此真诚接受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843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