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航空母公司也要跨界造车?胜算有多大

吉祥航空母公司也要跨界造车?胜算有多大,第1张

吉祥航空母公司也要跨界造车?胜算有多大

汽车运营商争的是“天上飞”,飞机运营商却要“脚踏实地”造车。

前段时间,一批中外汽车、旅行厂商开始吹捧飞行汽车,意图给它们装上翅膀,让它们“上天”。

有趣的是,汽车市场还没有等到“天堂之梦”的真正实现。航空空公司最先宣布要“下地”造车。

近日,网上流传一张均瑶集团的截图。截图显示,吉祥航空空母公司均瑶集团将进军造车市场,将汽车品牌命名为吉祥汽车,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的电动智能汽车产品。

航空公司空公司搅局车市,能兴风作浪多少?

早早布局

纵观国内造车市场,长期不缺造车力量。2022年,造车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外界看来,主营业务为民营航空空的均瑶集团此时跨界造车为时已晚。

其实进入造车市场并不是为了赶市场,均瑶集团历史悠久。

均瑶集团对汽车市场的布局远早于市场想象。早在1998年,均瑶集团就在温州拍下了近100辆出租车的永久运营权证,到目前为止,已经踏入了出行领域。

2015年,上海骏耀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这家公司主要从事高端汽车进出口业务,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技术开发与运营、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销售与运营等等。

上海骏耀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专注于汽车的RD、运营和销售,其在汽车市场的积累无疑将有助于这一造车计划。

此外,入股杜云汽车显示了均瑶集团造车的更大决心。

杜云汽车成立于2015年,是中国最早的新能源力量之一。作为“国家队”选手,杜云汽车背后站着福建省政府,在造车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很多传统车企,比如“威小李”,都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杜云汽车很早就贯穿了“RD、交付、售后”的流程,最早实现了量产上市。

2017年,杜云汽车首款车型纯电动SUV π 1量产上市。不到三个月就实现了2400辆的销售业绩。之后乘胜追击,推出π 3,当年完成交付9300辆。

交货时间和交货量明显领先于同期市场上的其他新玩家。

然而,辉煌并没有持续多久。最近,杜云汽车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甚至在市场上负债17亿。

2022年7月,均瑶集团宣布成为杜云的大股东。通过入股杜云汽车,均瑶集团不仅挽救了杜云汽车的生产,还正式在造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均瑶集团的帮助下,杜云汽车开始恢复生产。7月26日,复产后的首款新机型π 1 LITE下线。

此前,均瑶集团对汽车市场的布局主要集中在汽车生产经营方面。此次推出吉祥汽车品牌,开始研发智能化产品。

造车有这么诱人吗?

2022年,造车依旧火热。

一方面,车市还是有不错的发展空。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1-7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300万辆,销量增速明显,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

在技术的迭代下,中国汽车工业步入了智能化的门槛,传统汽车逐渐向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的智能移动终端转变。

在政策的扶持和技术的迭代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新的面貌。“威小李”等新能源品牌的热销以及比亚迪、长安、广汽等传统车企头部企业纷纷推出旗下新能源品牌,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之间存在巨大的市场空。

在市场上,新能源汽车往往更受欢迎,但目前纯电动技术还不成熟,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也不完善。新能源汽车市场想象空间巨大空。

于是,各种企业纷纷进入市场造车。

造车新势力“韦小立”在造车市场一路领先,传统主机厂新品牌紧随其后,小米、DJI等领域的“明星公司”纷纷过马路。汽车制造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然而这篇文章并不容易,马太效应在竞争激烈的车市更为明显。

所谓马太效应,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

造车新势力韦小立依然在市场中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不断以更大的资源优势和更强的技术优势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是市场中的高速行走者。

相比这些企业,其他造车势力进入市场的结果就没那么乐观了。过去几年,包括拜腾、未来、绿驰、奇点、游侠在内的一波造车势力都倒在了智能电动车的浪潮下。

市场优胜劣汰还在继续,剩下的企业都在加紧赶工。以蔚来、小鹏、理想等汽车品牌为首的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后来者还有机会吗?

造车不是小事。作为后来者,均瑶集团可能面临比想象中更大的挑战。

均瑶集团成立于1991年,形成了航运空运输、金融服务、现代消费、教育服务、科技创新五大业务板块。旗下拥有吉祥航空空、爱建集团、大东方、均瑶健康四家a股上市公司。

从均瑶集团本身来看,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资源,但从业务板块来看,均瑶集团在造车方面无疑是个外行。

另外,造车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极限考验。

就一辆汽车而言,几万个零部件是不可或缺的,而汽车的生产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量产能力、品控能力都有着极致的要求。此外,汽车的安全问题和产品体验也需要企业逐一考虑。

从市场来看,现在新能源汽车已经不仅仅是“量”的竞争,如何提高“质”已经成为造车企业的生存之道,市场上有很多强有力的竞争者。“威小李”已经树立了口碑,市场已经接近年销量10万辆的生死线。

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造车领域,均瑶集团虽然布局了一些智能汽车相关企业,但真正进入市场造新车还远远不够。

汽车品牌的建立是均瑶集团进军市场造车的第一步,更多相关信息并未向市场披露。下一步怎么走,还需要拭目以待。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8303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