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百名历史人物】左都御史张延登

【滨州百名历史人物】左都御史张延登,第1张

滨州百名历史人物】左都御史张延登

张(1566-1641),本名集美,华东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一月,万历二十年(1592年)考中进士。曾任内黄县令、太仆司卿、浙江巡抚、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一月病逝于家中,享年76岁。死后赠太保太子,谥号“忠君”。张大名鼎鼎,民间甚至有这样一句话:“只知南京有京师堂,不知北京有皇帝。”邹平城内曾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由和张合建,上刻“父子褒印”四个大字,是大书法家董其昌题写的。

张延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他的叔叔张一元获准在隆庆呆了五年(1571年)。曾任阳曲县令、河南省官光禄寺书记,无子。他的父亲张一恒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他出生仅21天,他的母亲李夫人去世了。临终前,她把他托付给她的大嫂刘太太收养。此后,张延·邓被张一元抚养和收养。

张小时候很聪明。他17岁被录取为学者。他连续三年在年度考试中获得一等奖,并被提升为服务员。万历十九年(1591年)考中举人,次年考中进士。他被任命为内黄县令。任职期间兴利除害,为郡积粮六千担,帮助邻区解决灾荒,任职三年。因为他的母亲刘夫人去世,回老家悼念,百姓怀念他,立祠祭奠。

万历二十四年(1596),孝到期,补河南上蔡县。因为张一元是河南省的省长,他很受欢迎。当地人听说他的儿子来当知县,都远远地向他打招呼。张也没有辜负的期望。下车时,他果断制止了收荒地和银子的歪风邪气。他查了土地税,政府借给贫困农民种牛种籽。他还办了粥厂帮助灾民,办了共同村,甚至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助穷书生。他严厉打击地方非法势力,带领部下围剿土匪,重审案件70余起,受到官兵好评。上蔡县城被暴雨损毁数十丈,张动员民工抢修。他妥善安排,不扰民,不加重百姓负担。上蔡人集资为他立了一座德政碑,建了一座神社。他极力主张这是无法阻止的,所以他把圣地改为祭祀圣人漆雕的地方。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张因功绩卓著,获得“杰出第一”的成绩。他做了十几年知县,当地名人、吏部尚书写了《上碑》,称赞他“假家为真国,穷邹为肥蔡”。605年,张进京任礼部尚书,次年升任军事学司。又过了一年,父亲张一元病逝,回乡守孝,任期届满后补了吏部,接着又补了官员选内阁大臣、澄清四议、官治、清正廉明、缺党等等。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任进士考试考官,录取18人。由于国家长期处于和平状态,军事装备已经废弃,他奉命视察北京大营,提出了八项整改建议,即核定兵力、定检期、教骑兵、教军队、严占军职、发赏、训俘营、爱护班军。他还编纂了一卷《监察事项》。他关心东北事务,奏“见面礼轻于废话”,说“辽左之患,易于镇迁,约失,功过不明,奖惩未定。”早年,张收养了他的叔叔,而他自己的生父张一恒没有再生育。晚年,又收养了一个孩子,并命张回到生父身边。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京畿、山东一带大旱,甚至有人饿死。他捐出自己的工资帮助灾民,并埋葬了自己的尸骨。他请高僧超度死者。晚上,据说有个精灵谢他,说:“郎公苦练,夜坐袍服。不管多少骷髅说话,都是从窗户里出来听钟声的。”当孝期满后,张仍继续为官,这与张之争不谋而合。他写的第一封信是为张报仇。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张任浙江乡试副考官,录取浙江名学者夏;来年他将担任考试的考官,所有考生都在期待。有人写道:“男人更容易向别人学习,他们的身体是安全的,郭宫铃。”张不辱谏臣使命,主张他人隐私不可泄露,对重大政策要谏,如“任用文官要长期化”、“梅部奉行适民之策”、“辽阳危亡”等等,都与国家大事有关。因为关于内阁部长任命的争论,在《台湾部长保护非法招揽》中被否决,于是辞职回了老家。即使在国内,他也密切关注全国大局和东北战场形势,认为“不停止邓、傅的建立,一路向广宁努力,不足以安定民心,不足以挽救天下无用派。"

天启元年(1621年)升任村中太普寺邵青,次年天启四年(1624年)任大理寺邵青,天启七年(1627年)任浙江巡抚。任,他亲自领兵出杭,平定各地暴乱,镇压海上反明武装,受到新皇帝崇祯的赏识。崇祯元年(1628年),被授予兵部侍郎军衔。

明朝末年,朝廷内部各方争斗激烈,主要是派和燕派,分为两大阵营,并夹杂着按地域形成的党派,如齐派、楚派、浙派等。虽然张坚守谏臣之义,生活清廉,但因为他是山东人,所以他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他不仅被贴上了“齐党”的标签,还被说成是所谓的。他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把自己的功绩写进了《盐海边》,并如实记录上报。崇祯四年(1631年)升任南京都察院右御史,掌管都察院。崇祯五年(1632年)六月,升任工部,赴京赴任。十月,任左都御史,都察院。崇祯皇帝的圣旨是“都察院的纪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御史是否巡房闲,考核要严”。以此为基础,他列出了七条必须遵守的纪律,并向全国发布。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再次被弹劾。他几次要求退位,都被皇帝拒绝了。他是在年老多病之后才被批准的。

他退休在家期间,清军翻越长城,骚扰山东。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军围攻邹平城,形势危急。他亲自进城,带领儿女守城,拯救县城。之后,他撰写了《肖勇传》、《四杰传》、《修城记》等文章,记录了相关事件。崇祯十二年(1639年),皇帝再次任用张为左都南京都察院的御史。他尽职尽责,不顾个人恩怨。崇祯十四年(1641年)在南京任刑部尚书,恰逢天下大赦,圣旨终结。盛夏,他没日没夜地坐在办公桌前,亲自检查文件,按期完成任务,结果病倒了。他还没好好休息,就接到了皇帝进京的命令。他轻车简从地回家了,住了几天,准备再次踏上征程。当他为他送行时,他的亲戚和朋友们无拘无束。第二天,他早早起床,梳洗打扮,肃然而坐,叹道:“我不能再为皇上而活了!”到了中午,他坐起来死了。

张的诗词佳作,传世诗文书法多。

张的民间传说数不胜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有不少收藏。

张的墓在邹平城西五里的南马家庄。墓碑上写的是冠军刘树林。

张及其家族在黄山、长白山等地建有兔木园、日式园、湄河园、园、园等园林别墅。,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吸引了董其昌、、夏等名人的倾慕和吟咏,留下了无数诗篇。他曾说:“我天性淡泊,但在烟波浩渺的山川中,我却无法治愈我的瘾癖,所以我迷恋园林,爱亭台楼阁。”张延曾有一副对联吟咏园林:“结园与乡间山野之间,花鸟为友,曲调不必与现在时同;琴书除了抱景,自适,但内心还是敬佩古人的。”至此,对张家庭园林的研究成为一门学问。

张的气质是,他喜欢山水。在崇祯十年(1637),张曾经游览过泰山。在大汶口水中发现了一块著名的燕子石化石砚,因其虫体形似蝙蝠而得名多福砚。这块砚台是清朝内务府收藏的,是乾隆皇帝的最爱。

张关心子孙后代的成长,有一个“家训”,就发表在祠堂里。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是人们听得懂的乡村俚语。值得学习。如“家家子弟,宫闱车马,衣、食、仆,无不要齐整,然后自傲,此为俗心。你看那个老先生,他的宫殿不如别人,他的车马不如别人,他的衣服仆人不如别人,但他的学识学识却比别人强,他的刻意作为比别人强,他的功勋文章比别人强。大赛有什么重要的?”再比如“吃肉吃面能养出什么样的好人?”?你需要一些清淡的茶和米饭来品尝。你成长为什么样的好人会穿丝绸?你需要一些布料衣服来显得优雅。"

张有五个儿子,依次是万乘、万玄、、万谷、万虎,都是当地的名人。这是张家最辉煌的时刻。张万选曾任刑事部外交部长。张任镇江刺史,与为友,《鸽经》传世。清朝初年,张家卷入诉讼案件,久拖不决,大名鼎鼎的邹平张家从此没落。

作者: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所(滨州市地方志研究所)

原文摘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编辑:王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7812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