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喝醉后为一小国改名,名字沿用至今,如今发展成世界强国

武则天喝醉后为一小国改名,名字沿用至今,如今发展成世界强国,第1张

武则天喝醉后为一小国改名,名字沿用至今,如今发展成世界强国

1784年,日本一个农民在田里耕作时发现了一个金色的疙瘩。清洗后,发现这是一枚金色印章,上面刻着汉字“韩伟国王的奴隶”。

当然,农夫不认识这些字,但他认为这枚金印一定很重要,所以他把它放在家里,想作为传家宝流传下来。

然而,百年后,这枚金印被其后人捐献给了国家,这就暴露了金印的历史背景。

一个

时间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的日本由几个大小不一的部落组成,是典型的部落社会。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部落开始结盟,于是就出现了部落之间的对抗。

其中一个较大的部落为了在对抗中取胜,派使者下海寻找靠山,结果联系上了东汉。

当时的东汉皇帝光武帝对此表示欢迎,表彰部落使者朝见朝廷的诚意,同时授予金印,并冠以“日本人”的名号。

从此,日本诞生了。

作为一个小国,此后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属国。

对于现代人来说,“日本人”这个词似乎充满了鄙视。

其实这是不对的。从古汉语的角度来看,日语的字是由人字旁边的一个委员会字组成的。在古代,“委”是服从的意思,加在人字旁,代表顺从的人,本身就是一种恭维。

这与当时日本对汉朝的崇拜和顺从不谋而合。

其实“倭寇”一词在古代使用频率很高,很多人名、山川名都带有它,比如鲁、吉林倭寇河、新疆沃池县的名字。

时代变了,日本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强大。对光武帝给的原名有误解,认为是嘲讽他们身材矮小。

另外,隋唐时期,日本开始推崇太阳文化,所以想改名日本。

这在很多古籍中都有体现。

比如《隋书东夷传》中,日本派遣使者时,提出了“日出之国”的概念,所以想改名为日本,但是被拒绝了。

《新唐书·日本传》中也记载了日本向大唐派遣使者,讲述日本学习中国文化后开始厌恶“日本人”二字,希望改名日本的提议。

但这一提议很快被李世民拒绝。

原因很简单。“日本”二字意为“日出之国”,明显是抢了唐朝的风头。李灿世民怎么会同意呢?

这次日本并没有服软,而是直接与唐朝断交,直到武则天时期才恢复交往。

有意思的是,上一次改名字的提议被否决后,这次得到了武则天的批准。

武则天的情况真的不用过多介绍了。她荒唐而勤奋的一生,的确是传奇。

《史记正义》记载,公元702年,武则天称帝12年后,日本想恢复关系,于是派遣使者面见武则天。

之前一直处于断交状态的日本突然转变态度,把武则天捧得很高。为此,为使者举行了一次宴会。

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大家尽情地喝酒,愉快地聊天。

酒过三巡,他们也有了醉意。

眼看时机成熟,日本使节接连提出几个要求,比如派学生去大唐留学,增加贸易。当然,改名日本的建议又被提出来了。

日本使者实际上已经准备好被拒绝。

没想到,武则天喝醉后答应下来,这让日本使者喜出望外,急忙向武则天敬酒。

在场的很多大臣都很惊讶。武则天做事一向谨慎。她怎么会这么容易就答应了日本使者的请求呢?真的喝多了吗?

武则天的做法在当时确实难以理解,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背后的原因。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武则天作为一个女皇帝,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这个时候已经断交的日本来拜,不仅给了她足够的面子,也给了她拉拢的机会。

日本的山虽然比天皇高,但能让她重新进入诸侯国的行列,也是一大功绩。那么同意改名可以视为交换条件。

所以武则天顺势而为,承认了这个名字。

此后,日本正式更名为日本。

果然,当武则天承认自己的新名字后,又掀起了送唐去日本留学的热潮。

在长达13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先后七次向唐朝派遣使节,在唐朝学习,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

不得不说,日本是一个很爱学习的国家。

清末,更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兴起,日本抛弃中国文化,开始学习西方文明,最终成为世界强国。

当然,日本这个名字一直在用,从来没有改变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7593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