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无奈的崇祯帝

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无奈的崇祯帝,第1张

励精图治亡国之君无奈的崇祯

励精图治”和“亡国之君”是一对矛盾的命题。在传统印象中,亡国之君不是昏庸残暴,就是放纵平庸,但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是最不幸的例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他勤政治国,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天启七年(1627年),昏庸荒唐的明朝第十五任皇帝——“木匠皇帝”明熙宗朱由校驾崩。由于他没有留下孩子,王位由他的第五个兄弟朱由检国王继承。崇祯皇帝,明朝在朱由检的最后一个皇帝。

崇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勤政皇帝。史书上说他“闻鸡而起”,“夜不能寐”,因为劳累过度,忧国忧民,还没到中年头发就已经花白了。与之前常年罢官的皇帝不同,崇祯皇帝勤于政事,事必躬亲。他从未停止去法院,并不时呼吁正确的会议。他不敢懈怠。

崇祯皇帝是明朝乃至中国古代最节俭的皇帝之一。他的衣食非常简单。皇宫里用的餐具都是青铜甚至木头的。宫中无大事发生,故不设宴,也很少听到歌舞之声。为了节省国家开支,崇祯皇帝废除了江南织造(负责采购皇家用具的机构),大规模废除驿站,以减轻人民肩上的负担。在国库紧张时期,崇祯皇帝多次颁布“撤乐”“减饭”的诏令,将宫中的贵重器皿拿出来作为军饷。

崇祯皇帝继位之初,怀着救国之志,誓要做一代中兴皇帝。登基不到一个月,就迅速铲除了长期困扰国家的“官党”首领“九岁”魏忠贤及其余党,平反了多起因宦官专权造成的冤假错案。此举大大震动了天下,百姓欢欣鼓舞,纷纷称赞新即位的崇祯皇帝为“圣王”。崇祯皇帝在位17年,多次下令各州、各府开仓赈济灾民,并命令天下广纳贤才,接受善言。他还发表了一封“愧疚信”,反思自己执政中的不足。

纵观明朝历代皇帝,嘉靖皇帝痴迷炼丹,郑德皇帝终日纵情声色,万历皇帝近三十年不理朝政,天启皇帝痴迷木工奇巧,纵容宦官乱政...与他们相比,崇祯皇帝是一代圣贤。勤劳的崇祯皇帝本可以创造一个盛世和平,但天意捉弄人,历史留给他的是一个濒临亡国的烂摊子。

那么,崇祯皇帝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从王朝内部来说,由于明朝政府的无能和地方官僚的贪婪和暴力,国家的经济已经奄奄一息。国库缺空,朝廷缺钱,一般百姓更穷。而这个时期正赶上地理气候的“小冰期”。从16世纪开始,地球气候变冷,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很大影响。全国各地降雨稀少,整个国家陷入持续数十年的严重干旱,并伴随着频繁的地震和严重的瘟疫。崇祯年间,全国闹饥荒,就连皇帝脚下的直隶地区也未能幸免。从山西到齐鲁和荆楚,饥饿的人遍布农村。饥饿的人吃光了树皮,于是用一种叫“观音土”的白色土块充饥。这种“观音土”很难消化,很多人死于腹胀。后来很多地区都出现了“人吃人”的悲惨场面。独自旅行的人经常莫名其妙的消失,居然被饥饿的人抓住吃掉。甚至明军在外作战时,也有因缺粮少草而吃人的现象,可见当时饥荒的严重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生存的人不得不奋起反抗。于是明朝末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情况更加严重,直到崇祯。以、李自成、张等农民起义将领为首的农民军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他们攻城略地,分而治之,让明政府疲惫不堪。

如果说王朝内部的糟糕局面足以让明朝岌岌可危的话,那么关外金政权的入侵则让国家的局势越来越失控。满族人建立的后金政权越来越强大,八旗在关外驰骋。明军虽然装备精良(火器率当时世界第一),但仍无力抵抗。关州外明朝大片土地被毁,明政府组织的多次大规模反攻均以失败告终。明朝政府不得不收缩关外防线,退守几个大城市,把战局主动权拱手相让,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此时,东南沿海的形势不容乐观。明末海贼猖獗,日本浪人与中国海贼勾结,不断入侵东南沿海各郡,烧杀抢掠。明朝政府多次去清朝,但是海盗流动性很大,死灰复燃,把明朝政府搞得精疲力尽。后来,明政府采取了招安海贼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郑成功父亲郑之龙的投降)。然而,随着国家形势的衰落,东南边防问题越来越严重。

国家外交极其危急,朝廷内部极其腐败混乱。明朝皇帝疏于政事,造成朝廷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控制着残酷的“特务机关”——锦衣卫和东厂,有的甚至控制着明朝的一些重要军权,以此来迫害异己,称霸朝廷。他们的相对权力是明朝的文官集团,但这些士子、文人并不是国家的救星,而是成为重要的制约力量。长期以来,明朝的文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利益集团,彼此结成党派,共同对抗“官权”甚至“皇权”。明朝万历皇帝觉得在文官集团面前无法有所作为,一气之下罢课,28年不上朝。这些自称“清廉”的文人,很多都与朝中的一些黑暗势力勾结在一起,很多都曾经为权臣魏忠贤唱过赞歌。

等到崇祯皇帝登基的时候,眼前的明朝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到处都是蛀牙,四周漏风,稍微一点外力,房子就会倒塌。即使崇祯皇帝野心勃勃,兢兢业业,却无能为力。

崇祯皇帝的不幸,有历史的必然因素,也有他自身性格缺陷导致的问题,即他的偏执和自负。

崇祯皇帝即位有一些偶然因素。他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没有把皇位传给他,而是传给了他的兄弟朱由校。按照“父死子继”的传统,崇祯皇帝再也没有机会当皇帝了。然而,朱由校是一个放荡的年轻人,没有孩子,所以崇祯皇帝很幸运地登上了王位。崇祯皇帝从小就看遍了皇室的政治勾心斗角,加上登基过程中如此波折,形成了多疑的性格。一登基就扳倒了宦官魏忠贤及其党羽,让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对未来的期望。

一念之差,却赶上了霉运,国内外诸事不顺,让心高气傲的崇祯皇帝倍感挫败。为了扭转目前的局面,他更加苛刻地要求和约束自己,行为近乎极端;同时,他也以同样严格的标准要求朝臣,幻想他们能尽职尽责,像自己一样努力工作。如果臣子在工作中稍有失误或懈怠,崇祯皇帝就会认为这是臣子的无能、不忠甚至谋反。这种歇斯底里的心态,让朝臣们整天没有安全感,害怕,恐惧。

崇祯十七年间,因不信任或怨恨,共任免50名内阁大学士,几乎相当于宋代大学士人数的总和,史无前例。与此同时,朝廷各部的臣子都被他换掉了,包括兵部大臣17人(其中不少人被他囚禁或流放)、刑部大臣16人、吏部大臣13人、工部大臣13人、内务大臣8人。在前线作战将领的部署上,崇祯皇帝更是心急如焚。掌管后金战争的总指挥官被裁撤,陆续更换,有的是因为某次战役的失利,有的甚至是因为战略防御,崇祯皇帝认为他“畏敌”,所以罢免了他。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崇祯皇帝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崇祯皇帝不断诏令举荐天下英才,他自己也认识到了身边臣子的无能和渎职。

崇祯皇帝不仅频繁任免朝臣,而且赏罚分明。崇祯年间,袁崇焕、、孙传庭、、洪承畴、熊文灿、贾等人被委以军职。但崇祯皇帝留给他们的几乎都是死路一条,要么愤而处决(有的甚至被处以“太岁之刑”),要么被迫上阵战死沙场,剩下的则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孤军围困,最后被俘或叛逃投降。其中,崇祯皇帝因为皇太极一个简单的情节,就不公正地杀死了“州郡之障”袁崇焕,这就是最著名的“自毁长城”之举。

崇祯皇帝以其偏执自负的性格,无法建立对臣子的信任,也无法很好地了解他人,客观地评价臣子,更无法做到不疑不用人,原谅臣子一时的错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崇祯皇帝仍沉浸在对臣子的苦怨、猜忌、自责等复杂情绪中,不仅无济于事,而且越陷越深,最终难逃“亡国之君”的命运。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外城,明军大败。崇祯皇帝叹了一夜的气,大喊:“我被国内外的大臣误会了!误会我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知道明朝要亡了,他彻底醒悟了。他想到自己努力了17年,却落得国家灭亡的下场,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情绪走向极端。他邀请了皇后周和,甚至叫周围的侍从喝酒。崇祯皇帝一口气喝了几十杯酒后,用刀将袁菲砍死。周皇后见此情景,赶到坤宁宫上吊自尽。看到长平公主在一旁哭泣,崇祯皇帝叹了口气:“你为什么生我家?”崇祯皇帝的剑被砍断,公主抬起手臂挡住。她的右臂被切断,她晕倒了。然后,他一口气杀了少女明仁公主和几个妃子。然而,绝望激发了崇祯皇帝的求生本能。他匆忙换上便服,准备出城。当时城门紧闭,崇祯皇帝从朝阳门迁到安定门,却无法开城门。崇祯皇帝的生存之路彻底断绝。

3月19日拂晓,太监王湘尧在宣武门投降,大顺军将领刘宗敏率领大军进京。惊慌失措的崇祯皇帝亲自在奉天殿按铃召唤官员,但是没有人来。崇祯皇帝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由于过去的不友好,崇祯皇帝死的时候,只有一个叫王承恩的老太监陪着他。惨不忍睹的崇祯皇帝用鲜血在他的御袍上写下了最后一道圣旨:“我寒生卑微,但我在天庭做事有罪,但所有大臣都是我的错。我死了都没脸见祖宗,还要去冠上遮面。让小偷分开,不要伤害其中一个人……”然后他上吊自杀了。

勤政爱民的崇祯皇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为百姓的安危着想,恳求“贼”即使把自己的身体也不要伤害百姓。这次旅行让人落泪。然而,他多疑自负的性格弱点也显露无遗。死时仍认为亡国责任在“众臣误我”,把主要罪过归咎于自己的臣子。崇祯皇帝之死,令人痛惜。

崇祯皇帝虽是“亡国之君”,却有成为君主的潜质。虽然有性格缺陷,但绝不会存活。可惜他生不逢时,面临着注定的仕途。就算他做的再完美,也救不了时运枯竭的明朝。所以后人对崇祯皇帝的评价大多不是苛刻,而是感叹。入侵故宫的李自成曾中肯地评价崇祯皇帝说:“你不是很阴暗,与世隔绝,总有许多火炉;我尽私,不如党忠。”并收藏了崇祯皇帝的遗骨。清政府在编辑《明史》时,不得不承认:“崇祯皇帝很有前途。登基之初,他能够机智果断地斩断汉奸。可惜大势已去,朝廷群雄逐鹿,战场必骄必懒,国家已到了衰败之态。他在位十七年,韬光养晦,勤勤恳恳,忧国忧民,耗尽了治理国家的心力。虽然想得到超常的材料,但是用的人少,越来越麻烦。我又信宦官,所作所为不当。”崇祯皇帝是不幸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7420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