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英国公布的圆明园被毁前照片,真是美如仙境,引发全球关注

2020年,英国公布的圆明园被毁前照片,真是美如仙境,引发全球关注,第1张

2020年,英国公布的圆明园被毁前照片,真是美如仙境,引发全球关注

2020年,一名英国人在苏富比拍卖行以20万英镑的价格拍下了圆明园的12张照片。

很快,媒体联系上了拍卖赢家,在获得授权后,这组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发布。至此,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被毁近两个世纪后,终于向公众展示了它的真实面貌。

这也是唯一一张关于圆明园的实景照片。虽然是一张黑白照片,而且时间久了,照片的图像显示已经模糊,但人们还是可以从这组老照片中一窥这座皇家园林的绝世风采,这些照片只是圆明园的一些场景。

同时,它不仅引起了全世界对圆明园的好奇,也引起了很多人去探寻当年的历史,追溯它的前世。让中国人民再次回首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感受那段无法磨灭的耻辱和痛苦。

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杰作花了150年才完成。

清朝四十八年,也就是1709年,康熙在偏殿召见四皇子胤禛,同时有官员负责管理皇家园林。

进门后,胤禛躬身,看着还在书案上的康熙,还有一个他并不熟悉的低级官员,把手放下,站在一边。他很困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召他入宫。

图2

胤禛打了一个洞,看到康熙在八尺宣纸上题写了“圆明园”四个字。他看起来非常专注。看了很多遍,他默默点头,把题词丢在身后。

“胤禛,过来。”康熙这时候抬起头来。

胤禛快步上前,绕过御案,来到康熙身边。在康熙的注视下,他开始仔细看这个大字。很明显,这个词的意思和布局应该是一座房子或一座花园的铭文。

康熙转头看着他:“你知道渊明二字是什么意思吗?”

虽然胤禛能大致猜出这个词的意思,但他正要开口时,突然意识到康熙的真正意图是借此机会警告或教训他。

图3

此时,胤禛已被康熙指定为接班人,每隔一段时间接受康熙的训诫和训诫已成为日常习惯。胤禛赶紧改口回答:“我不知道,请爸爸说清楚。”

康熙放下手里的笔,往后退了两步:“越圆,做事越正;明,巡抚须察也深。做君主,一定要讲道理,讲清楚。你一定要牢记在心!”

胤禛急忙回答“是”。康熙举手指案:“城西北有一座旧园。我把它改名为圆明园。我今天叫你来是为了给你这个花园。”

图4

这时,胤禛明白了康熙的意图,转身回到案前,跪下谢恩。然后康熙把站在一旁很久的园管事叫来,交代了一些事项,让这个人把碑文收起来。

因为这是我父亲给的花园,胤禛仍然非常重视它。当天,出宫后,主管官员视察了园林,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位于长春园附近,长春园也是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

过去,花园里只有几栋建筑。虽然有一些小景观,但总的来说,这是一栋废弃已久的老房子。对于一直生活在京师的胤禛来说,有一个城郊花园,而且是康熙亲自给的,自然是欣喜的。

图5

但是问题就来了。如果这是自己购买的花园,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立即规划建设。但这是皇帝的奖赏。还是改革吧,免得康熙觉得他贪图享乐。如果不重建,这个花园就没法住人了。

他甚至一度怀疑这是不是康熙用来试探他的。想到这里,他知道该怎么做了。除了安排人把康熙题写的“圆明园”四个字做成招牌挂在门上,他们从来没有对这个园林做过别的事情。

当负责花园的官员问胤禛是否开始改扩建时,胤禛笑了笑,“花园里的老房子打扫干净就可以用了,不用改扩建。”负责的官员似乎明白胤禛的意图,他不再追究。

图6

直到有一天,康熙突然想起了这件事,叫来负责的官员,询问花园的情况。当他听到负责的官员说胤禛没有翻新或扩建花园的计划时,他只是请人简单清理了一下,他笑了,“这个儿子真的辜负了我的期望。”后来,他告诉负责的官员,以他的名义从住房部调动白银来翻新和扩建花园。

但此次改扩建规模并不大,主要是在原园内增加几栋建筑,丰富园内岩石景观。

1723年,康熙皇帝驾崩,胤禛继位,年号雍正。雍正帝第一年主要是忙着整理刚接手的宫廷事务。雍正二年,他立即命内务部着手圆明园的大力扩建,并颁布诏书:“稍有懈怠,必受惩罚。”由此可见他的急切。

图7

此后跨越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个皇帝。从1709年,也就是康熙四十八年,到1860年,也就是咸丰十年,经历了150多年的规划建设,使圆明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杰作。

集古今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于一体的“万园之园”。

前面说过,康熙赏赐给雍正的圆明园,起初只是一座半荒废的老房子,主要是为了雍正除了在京城的主宅之外,在郊外还有一个条款。康熙虽然正式为园林题词,但只是给雍正加了一些“教育和警示”。

但是,雍正不这么认为。收到报酬后,他一眼就看中了这栋老房子。严格来说,他看中了北京西北郊的这块风水宝地。

这里虽然没有山川湖泊,但西山有丘陵,峰峦秀美,玉泉有山川,以北海为代表的山川形成的水泊池泽星罗棋布。虽然地处北京,却有着浓浓的江南水乡韵味。

北京的故宫和亲宫都是比较死板的。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就连故宫的后花园都小得没有皇家风范,更不用说胤禛的亲宫了。

但当时苦于康熙皇帝的担心和顾虑,自己拿不出这么多钱,只能忍着这个念头15年。现在,康熙不在了,他掌权了。如果他想建一个花园,他只需要给内务局一个交代。雍正帝没有必要忍受它。

他不满足于把圆明园改造成京郊皇家庭院,而是想再建一座与故宫功能相同的宫殿,可以满足避暑、日常生活、政务等多种功能。

图9

因此,雍正亲自在内务府向负责修建圆明园的官员说明了自己的意图:第一,要有一个像故宫一样,集皇家居住和政务于一体的宫殿建筑群;其次,要利用景观优势,创造大面积的景观。

为了不让皇家庭院单独存在,雍正还特意指示主管官员在其周围修建一个热闹的配套建筑群,供官员、仪式、商人等使用。

雍正时期,经过不断扩建,圆明园总面积已达3000亩,基本形成了主体园林的整体建筑和景观建设。

图10

到了乾隆皇帝,他的圆明园情节比雍正还要恶劣。在他执政的几十年里,不仅继续改造和扩建圆明园的主体园林,而且丰富了主体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内容。同时在圆明园的东面和东南面又增加了两座大型园林,一座名为长春园,一座名为蕲春园,与圆明园的主体园林合称为“圆明三园”。

至此,圆明园总体规划布局基本完成,总面积5200多亩,特别命名的主题景观150多处,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和宫殿建筑群,因此有“万园之园”的称号。

图11

从雍正到乾隆,再到嘉庆、道光,四位皇帝对圆明园的建设都非常重视。即使在嘉庆、道光年间,清朝综合国力开始下降,内忧外患严重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不遗余力地修建圆明园。

圆明园之所以有“万园之园”的美称,不仅仅是形容其规模庞大,内部建筑和景观众多,更重要的是园中的建筑和景观不仅是中国几千年审美沉淀的集合,更是中国建筑和园林建造技术的杰作。

不像达官贵人的普通住宅,无论多么富有,都受到帝国时代建筑标准要求和建筑规模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空间空。

圆明园因为有皇家园林的地位,规模可以自由扩大,建筑风格和样式可以自由发展。因此,无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单体建筑和主题景观的设计与施工,都力求风格多变,推陈出新。

图12

正是有了这种设计建造理念,才形成了长春园中的西方建筑景观,由“方外观、大水法、水观法”等十几个不同功能、不同风格的建筑和景观组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被引入建筑,而“雷诺特”风格被引入景观。在西式建筑和景观风格化的基础上,还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颇具新意。

长春园的“西楼”,虽然在整个圆明园的建筑和景观体系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但单看它就是一个规模庞大的西方建筑景观群,真正开创了西方建筑和景观传入中国的先河。

图13

一位亲眼目睹过这座“西方塔”的西方传教士曾把它仅仅视为一个景观:圆明园,中国的凡尔赛宫。

花园被摧毁,一百万件历史和文化珍宝被掠夺空

这座建筑历史上的奇迹,刚刚把它完整的风格呈现给人们,不久就迎来了巨大的浩劫。这场浩劫不仅让这座“万园之园”变成了断壁残垣,也成为了中国人民永远抹不去的耻辱和伤痛。

1856年10月,咸丰六年,英法为了更好地打开和巩固中国市场,扩大在远东的政治军事影响,对当时的清政府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图14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完全不同:

第一次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的贸易壁垒,改变中欧传统的贸易格局,促进欧洲工业品快速进入中国市场。所以当时英法联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和路径主要是广州等南方通商口岸。

第二次英法联军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开埠,而是直接要求清政府就范,从而迫使清政府更全面地放开关贸总协定管制,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它将继续把向东的殖民扩张推向中国,以便欧洲列强在中国建立其政治和军事存在。

正是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略目的与第一次完全不同。英法联军从海上包围天津,部队将清政府的政治中心推向北京。

独悬北京城外的圆明园,成了英法联军轻易猎杀的重点目标。再加上没有城墙,没有驻军,使得英法联军入园如入无人之境。

图15

从1860年10月7日到1860年10月18日,12天的时间里,英法联军数次进出,圆明园成为无主之地,被侵略者肆意掠夺。

第一次进入园中,看到园中稀世珍宝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文物,英法联军甚至召开了分赃大会,制定了抢劫后的分配方案。

当时,法国政府无耻地向军队发出通知,要求将抢来的稀有物品分成两份,一份给拿破仑皇帝,一份给法国博物馆。

英法达成协议后,在入园后的第二天,就安排士兵开始对圆明园内的各类宝物进行全面的劫掠。

第一次抢劫持续了两天,从1860年10月8日到1860年10月9日。公园里的大部分珍宝和文物都被英法联军运走了。

图16

1860年10月11日,英军再次向公园派出1200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进入公园后,我们继续寻找剩下的财产。到目前为止,圆明园里除了建筑景观,所有能带走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

我们知道,鸦片战争绝对不是英法联军的主要目的。他们只是想给清政府一个重大甚至致命的打击,让清政府无条件满足他们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真实目的。

于是,英军在得到欧洲列强的统一意见和本国政府的授权后,随便找了一个清政府把英国“巴沙尔”囚禁在圆明园的借口,于1860年10月18日派3500多人入园。

这一次,奉命彻底摧毁公园的英国士兵砸毁了公园内所有的建筑设施、景观和陈设,并放火焚烧了各种火点。

图17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浓烟遮天,过了几天才渐渐散去。而这座集圆明园主园、长春园、蕲春园(后改名万春园)三园为一体的“万园之园”,却毁于英军的一场大火。

据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的统计,整个圆明园只有13座残破的建筑,园内所有的物品,包括大量具有深厚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珍品,都被洗劫一空空,最后散落在欧洲各地。

于是,清政府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与英法联军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陷入极度衰落的状态,整个国力逐渐衰落。

标签

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肆意掠夺和破坏,不仅造成了中国大量历史文物流失海外,而且使无数文物直接受损,给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损害。

“园中之园”圆明园的粉碎和焚毁,彻底抹杀了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建筑和景观奇迹,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只能从仅存的资料和那些模糊的照片中看到那座皇家园林的风采。

图18

这一事件只是中国近代史上众多事件中令人愤怒和屈辱的一幕。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商品和文化的损失,更是一种持久的痛苦。

这段屈辱的历史让中国人民意识到,我们必须努力变得强大。只有强大起来,才能抵御外敌的侵略,才能保卫我们的人民、财产和文化,才能让100多年前的这一幕不再重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7246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