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袍潇洒甘藜藿|龚朝平

布袍潇洒甘藜藿|龚朝平,第1张

布袍潇洒甘藜藿|龚朝平

崔乃勇无疑是清代东川(今东川区会泽县、巧家县)一位清正、勤政、有作为的知府。他受到了人们和后人的赞扬。

崔乃庸(1681-1754),陕西潼关(今陕西铜川)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镇雄太守、寻甸太守周知。

雍正九年(1731年)正月,认识曲靖府不到一年的崔乃勇升任东川知府。此时的东川府刚刚经历了“八年之乱”和一个灾荒之年,“只见苍老幼稚在严霜月下呻吟”。老百姓饥寒交迫无家可归,饥寒交迫无食,耕无籽,满目疮痍,民生萧条,惨不忍睹。

崔乃勇上任后,重点做了五件事。一把重重的抚弄着随缘。他进村关心绥远百姓,挨家挨户发银币修房子,分给牛畜,种粮食耕地,到田里犁地视察,奖勤罚懒,使田无耕。第二,它是枯竭的赋。请朝廷在雍正八、九年免除屯田税,减免土地税。同时派工作人员查点人口,丈量土地,平均每亩征收土地税。三是建石城。他建了一座开放的城市,修了一条堤坝,用它来做救济工作。他用42万余工匠和31425两白银,建成了强大的石城,解决了众多灾民的生计问题。四兴文教。他捐银办西林书院,建东川文庙,到官学授士,仍是“父师子师”。他广泛搜集,省略,创造了历史上第一部《东川府志》。五是跑铜矿。他致力于发展工厂和矿山,以促进经济发展。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采矿业的发展已经是“百穴千砂”,“厂内满是人,厂内有大街小巷”。

崔乃庸作为一个封建官员,为了一方的利益,做得很好。在崔乃庸的统治下,曾经宁静幽远的东川政府“集楚、吴、蜀、秦、滇、黔诸民,万物争雄”,“民散,买卖街枝”,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繁荣景象。

乾隆二年(1737年),崔乃庸升任湖北省督粮官,这是当时世界公认的好差事。然而,对于老实强硬的崔乃勇来说,却成了他人生的“滑铁卢”。因为前朝官员克扣交通,侵吞国库资金,剥削粮食,愤而害民,被通报免职,得罪了德沛、王云祥等既得利益者,酿成大祸。

乾隆四年(1739年)七月,湖广总督宗室德培参与崔乃庸贪污,并称与湖北巡抚崔吉有关联,不便效仿巡抚参与审判。隆帝认为“这一表演非常重要”,“特别命新总督班迪试演”。“贪赃”的模式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模式的数量一定要破,这让精明自负的乾隆皇帝大怒,未经审判就骂崔乃庸“坏”。

崔乃勇受审三年,也没查出原因。最后,他决定去淮河解决曹操的问题,用好自己的钱,欠820两银子,被撤职,贬谪到渭南,做了徐吾的弟子。总的来说,崔乃勇真的没钱。湖北省省长崔吉代表崔乃勇支付赤字,崔乃勇被任意允许保存公款和银行款项。崔乃勇被陷害,仕途受阻,却依然保持着丈夫的操守。后来又写了《易经精要》《芒布之殇》等多部著作。

滥用腐败的人陷在“贪欲”里,这是莫大的嘲讽。就崔乃勇而言,他并不是不懂得为官之道,而是因为他“嚼菜根”的人生态度和节操,养成了一种高傲的态度,比如一种清高远大的世界观,自然不想附和。正如他在东川前任所作的《居炉山》诗中所说,“四十年来,隐乐衰微,布袍潇洒,甘甜芬芳。”为官一任,为民服务,属于山野农村,种各种地,读书,顺便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获。穿着粗布衣服,吃着清淡的饭菜和野菜,心里是幸福的。

政客们走后,舆论都在说闲话。写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东川府志》中,崔乃庸被列为“名臣”,描述其政绩,称其“善政”,“爱民,至今仍享有本土之誉”。时任东川知府的桂芳写了《崔太守简史》,说他“性情耿直,明治式,胸有书卷,书画脱俗”,又说“今万物不灭,愿为之长鞭”。评价之高可见一斑。今天,似乎仍然有一个公平的理论。在他的家乡陕西潼关,人们一直没有忘记他,一直称他为“崔道台”。在《民国潼关县志》中,他写了《残侠先生传》来记述他的道德事迹。

可见天道是公平的。一个人无论住在多高的寺庙里,距离江湖多远,他的梦想、智慧、热血、勇气和胆量,最终都会被岁月的河流卷走。但他们善良的言行早已镌刻在大地上,镌刻在人民心中,他们留下的财富不会戛然而止。崔乃勇就是东川府这样的杰出人物。

套用清代两广总督吴兴祚的诗句,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崔乃庸:“文章几时起,代代相传?没有崔太守,人心还是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7188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