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里的康熙收台,打还是不打?结果很康熙

正史里的康熙收台,打还是不打?结果很康熙,第1张

正史里的康熙收台,打还是不打?结果很康熙

很多人只在二月河写的小说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知道康熙帝收复台湾省。

也很正常。二十四史没有清史,《清史稿》也有美化清史的内容。

关于康熙收复台湾省,《清史稿》中有相关记载,再加上《清实录》中的记载,可以还原当时的大致情况。

《清史稿》的这一部分很真实。毕竟是康熙帝武功的体现。假的只是吹牛,事实不会假。

清康熙年间,国力强盛,动武时很难做出任何决断,但我们绝不姑息。

康熙收复台湾省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军事行动。

根据清朝的记录,郑成功的长子郑静在康熙皇帝在三藩市媾和后无奈返回台湾省。

对于郑氏家族,康熙皇帝很头疼,他们一直在从事反清复明的大业。

所以要封站灭郑。

关台被提上日程,时任福建巡抚的姚启胜派中将黄朝勇赴台。

郑经提出“请以琉球、朝鲜为榜样,朝贡、朝臣、封爵”。

这样的要求显然是康熙无法接受的。台湾省是固有领土,不是附庸国。

由于双方观点不同,谈判以失败告终。

不久之后,郑经去世,他的儿子郑克双继位。

接到这个消息后,清朝的闭关又被提起来了。

吴彤迟迟不攻台,朝臣和康熙没法争辩。

康熙二十一年,胡克给孙辉传话:台省侵宜缓;同年七月,“慧星见,井留,尾长二尺余”,商卿作标奏:天下今日太平,万物不应起,宜静;左御史许要求暂停台湾省的镇压。

面对朝臣的反对,康熙毫不犹豫。

当时台湾省的权力阶层早已分化。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个机会进攻台湾,我们可能会失去这个好机会。未来如果台湾与外部势力挂钩,内部“反清复辟”势力进入台湾,那就更难封闭台湾了。

就这样,康熙通过舆论推动,调走了自认为难攻、不需要攻台的海军提督万正色和福建将军拉哈达。制定“抑抚并举”政策,收复台湾省。

谁会是主呢?李光地、姚启胜推荐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7月)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两万余名士兵,分乘200余艘战船前往台湾省。

经过几天的激战,郑军被打败了。

之后,在准备另一次军事行动时,施琅招募了郑,他感到无能为力,决定投降。

同年7月,郑向清军投降,并提交了金银和注册土地登记册。同年八月,施琅入台省投降,郑克双及其家人被押往京师,转入汉军做红旗。

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决定了武术必胜。如果康熙听了那些朝臣的建议呢?恐怕关门时间会延长很久。

这就是康熙皇帝,想打就打,绝不拖泥带水。所以打与不打之争的结果就是《康熙》。

这个过程和小说电视剧还是有很大出入的。电视剧中的“移海令”发生在顺治年间,主要是防止大陆民众接触郑成功反清势力,但与收复台湾省关系不大。康熙曾经“封海”,但是很弱,和台湾的封闭没有太大关系。他主要是担心清朝的粮食等物资外流,只希望外来物资进入清朝。

台湾省,单独在海外,他老老实实一个人就好了,但是条件不答应,不打也能接受。但是当他和外力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候,就很难再收了。

战争中会有牺牲,甚至无法估量的损失。如果你能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吓唬他们,那你只能打他们。

长痛不如短痛。当越来越多的外力与他挂钩,敌人的数量就会增加,结果可想而知。

康熙看到以后郑联系的势力越来越多,问题不能留给下一代;那些建议放慢进攻速度的大臣们也看得很清楚,但他们更喜欢暂时的稳定。至于下一代,他们不在乎。那时候他们的灵魂已经死亡,还能当秋千草,赢了马上就唱赞歌。

账算的很清楚,很好算,不是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682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