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清除李善长胡惟庸?面对朱标的疑问,朱元璋往地上扔了根棘杖

为啥清除李善长胡惟庸?面对朱标的疑问,朱元璋往地上扔了根棘杖,第1张

为啥清除李善长胡惟庸?面对朱标的疑问,朱元璋往地上扔了根棘杖

明初的胡谋反案拉开了明朝除开国功臣的序幕。其规模和血腥手段创下历史新纪录。但是,根据历史记载,没有证据表明胡会反叛。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真的只是为了废除宰相一职吗?

关于这个问题,朱元璋本人其实已经对他的儿子朱标做了生动的解释。

公元1390年,朱元璋在十年前杀了胡后,又准备处死胡的旧上司李善长。太子朱彪再也受不了了。他劝老朱:“父亲杀了太多人,恐怕是违背天理的!”

朱元璋当时沉默了。第二天,他把朱彪叫来,亲自把一根刺棍扔在地上,让儿子捡起来。

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朱标自然是不情愿的,朱元璋慢吞吞地说:“叫你拿一根刺棍,一定是怕起不来;但如果我提前拔掉所有的刺,你还会担心吗?”

以胡、、李善长为首的淮西英雄集团是老朱父子皇权中的“刺”。

自古以来,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的矛盾,注定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他们的出身越低,这种现象就越严重。

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草根出身的皇帝,对待英雄是最无情的。前者把彭越剁成肉酱(虽然是吕后之手),后者频频斩下数万人头;

刘秀,皇族后裔,中小地主,来自赵匡胤,出身门阀世家。他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英雄。你好:让他们远离政治,享受富人创业的红利;

出生于富裕贵族家庭的司马燕家族和李渊父子,选择了继续将重任托付给他们的英雄群体。

上述现象与所谓的帝王性格关系不大,而是反映了封建权力结构下的一个阶段性矛盾:开国集团的素养能否匹配时代要求的变革。

历朝历代的开国集团,历来具有明显的阶级和地域色彩。换句话说,用白话说,开国皇帝都有自己的基本盘,就是自己的老乡和圈子。毕竟乱世,理论上所有英雄机会均等,只有熟人和身边身份相似的人才有共同话题和相似目标。

出身基层的刘邦,基本上都是同样来自基层的沛县老乡,而这些人根本不在贵族项羽的圈子里;朱元璋,从底层来说,是淮西出去的老家伙们的主心骨。作为楼主和学生,刘秀的云台28大部分会出自这个圈子;作为冠龙家族的一员,李渊父子很容易联合起来,吸引那些南北朝的贵人。

建国过程中,老乡和圈子是最靠得住最可靠的资源,但到了治国阶段,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在建国的过程中,有生有死的机会,信息瞬息万变。除了需要军事人员,我们还需要一个精通阴谋诡计的智囊团来处理紧急问题。在治国阶段,局势相对稳定,有章可循,需要更多能够解决事务性问题的专业官员。

其次,在征服世界阶段,比拼的是拳头和战略,可以重点依托某个区域集团和集团;但在治理世界上,要想把国家拧成一股绳,就必须尽可能地开放政权,让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精英都获得参政的机会,从而达到团结稳定的目的。

看似势利,但从历史表现来看,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圈子的创始群体,面对这种阶段性差异需求,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

从能力和特质来看,冠龙集团培养出来的李靖和孙昌无极,可以像李世民一样征服和统治世界。他们不仅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突发事件,还能处理事务性工作。与他们相比,大多数草根英雄缺乏系统的教育,重在实践中学习。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形成的勇敢、狡诈等品质,在治国阶段是不得人心甚至是现实威胁的。

就政治素养而言,北齐皇族后裔高士廉、南陈皇族后裔陈等人,比李善长、蓝玉更懂得如何处理君臣关系,避免擅闯和忤逆。当面对财富和权力的诱惑时,那些惯于大浪淘沙的名门贵族,往往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帝国红线在哪里;孙昌戊己在集团外能与魏徵和睦相处,而李善长在淮西外视刘基为敌。

总之,无论是知识和能力的构成,还是对权力和财富的认知,不同的创始群体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当开国功臣无法处理好角色转变,难以适应舞台需求的变化,甚至给政权带来隐患的时候,自然就容易兔子死,狗吃屎。

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来看,上述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例如,胡就是一个典型的“死亡”案例。

朱元璋笔下的英雄大多来自他在淮西地区的老乡。其中文以李善长为首,武以徐达为尊;尤其是李善长,被朱元璋誉为萧何的存在,被列为第一功臣实至名归。

在漫长的患难与共过程中,李善长与朱元璋形成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并形成了子女公婆关系。同时,他在淮西功勋集团也有很高的威望,被视为淮西功勋集团的领袖。

另一方面,胡是李善长的心腹,他们也是姻亲。在李善长的关心和支持下,胡在朱元璋集团如鱼得水,事业蒸蒸日上。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淮西功勋团”这种东西,在创始阶段自然能提供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但随着天下平定,朱元璋的事业进入新阶段,这个小团体如果不及时改变自己,很容易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

比如李善长的乡土观念极重,促使他投身于朱元璋,但同时也形成了他处处维护淮西乡民的思维定势。随着明朝的统一,政权必须对中国所有的精英开放。而李善长却顽固地维护淮西集团的利益,凭借自己的功绩和地位凌驾于所有官员之上,刻意打压以杨显、刘基为代表的非淮西大臣。

这种带有明显小团体性质的行为,自然引起了朱元璋的警惕。1371年,他命令李善长退居故里。因为刘基也刻意退居二线,两年后,被李善长长期苦心栽培的胡顺利上位,成为淮西集团的新领袖。

不过,在傲慢方面,胡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对国家大事独断专行,涉及朝廷官员的升迁甚至生死。他敢于擅自做决定。他敢于带头打开阅读官员提交的文件,所有反对他的内容都被扣留;他公开与人勾结,淮系以外的许多大臣都听命于他。

面对这种情况,别说朱元璋,就是以大肚能著称的李世民也肯定不会放过。但是,所谓“如果你想输,你必须支持它想拿就要跟着拿。“为了说服淮西集团,获得舆论的支持,朱元璋忍受了胡的霸气六七年。直到1379年9月,他才以胡藐视京城贡使为由,以“欺君之罪”锒铛入狱。明年初,朱元璋凭着成屠解呈上御史的报告,很快以谋反罪将胡处死,一万多人受牵连而死。

《明史》说:“唯雍已死,其逆形尚未完全显露”。不过没关系。十年后,朱元璋以胡案为借口,对他穷追不舍。包括李善长一家(朱元璋女婿除外)在内的三万多人丧生。同时废除了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一职,在空之前加强了明朝的皇权。

如此看来,朱元璋似乎真的是在给儿子拔刺,只是力度太大,以至于刺棍本身也受伤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6601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