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自恋与自大

知识分子的自恋与自大,第1张

知识分子自恋与自大

很多知识分子都有自恋和自大的性格,这种自大和自恋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当然也有一些读书之外的因素。

古代的知识分子要读圣贤书,要参加科举考试,上了榜就要做官。他们看的书都不是具体的技术操作书,而是一些修齐治平的思想,官场礼仪,算命哲学,诗词理论和内容等等。,哪些大而无用,但一定要大,着眼于大局,不在小的方面观察,也不钻研科技。于是乎,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就认为自己真的到了可以关注天下大事的年纪了,可以开始写作了,可以安身立命了。其实只是一个落魄书生的自恋和自大。认为自己有能力写世界上的一支笔是自恋,但去做是自大。很多读书人不认可自己的能力,认为只要坚持考试,就能鲤鱼跃龙门,上高中,做官,享受体制的好处。但是,当官不一定让世界安全。相反,他很快成为体制中的一个人物,一个小集团和一个阴谋家。所谓清官,不能立天下之笔,只能为君王谋事,君王却不一定听其意见。如果他们发起威胁,他们可能会被送往边境或被撤职。所以,官员在被贬的时候,看到了官场的险恶。即使他们写了一些诗和文章来表达他们想重返朝廷,为国家做贡献的愿望,也不会受到皇帝的青睐。皇帝要任用人才,只能通过科举来招聘。人才有的是,但是出了一两个官,根本看不出来什么。这样就暴露了知识分子自以为重要的自恋。

可以说,知识分子既不能提笔安身立命,也不能上马定职,以至于民间有“除了读书人,一无是处”的说法。当然是指落榜的秀才,落榜了也不算秀才。秀才仅限于秀才之名,但当他通过考试成为官员后,他就成为了官员,所以不能用俗气低俗的秀才之名来称呼他。所以读书的人往往是高瞻远瞩,以大局为重,为君、为德、为法、为民意解忧,但往往出了大问题。他们没有官员的权力,却要考虑官员的事情。当然也不可能做什么实事。即使他们做了官,做了不折不扣的官,也成不了圣贤。毕竟世界是皇帝一个人的,不是他们的。即使他们想分担皇帝的麻烦,也不太可能发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统治整个国家,而是官僚集团的整体力量在发挥作用,而不是一个官僚。也就是说,古代读书人边读书边动笔、安身立命的愿望只是一种空思想,并不会真正实现。即使做了官,也要发挥官僚的集体力量,而不是一个官僚的力量。于是乎,他们为了自保,逐渐站稳脚跟,逐渐插手国家大事,只能拉帮结派,互相冲突。

子曰:“君子傲而不辩,群而不党。”讲的是君子庄重自尊,不与人争利,团结群众,不结党营私。而那些读过书的所谓君子,大多“群而党”,甚至直接“党”而不是“群”,这就成了小人的风度。君子出于公心,胸怀宽广,不搞帮派;小人囿于私利,心胸狭隘,为私利结党,排斥异己,搞宗派主义,不讲道义。读书人一旦做官,就会变成小人而不是君子。成为君子的官僚做不了多久,很快就会被那些“党”人排挤出去,成为官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即使是现在,知识分子从小就接受了一些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他们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这个理想不一定是当官,但是有很多选择。毕竟社会就业比较广泛,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但是很多人还是从小就自恋,认为自己是某种重要的社会角色,社会没有自己就无法正常运转。那些脑子已经被书本上的知识烧坏了的学者,还是会顾全大局,有俯瞰天下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就算是官,也要立志做个好官,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谋私利。但他们做官后还是很快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失去了学者的纯洁性,成了拉帮结派的人,成了知道潜规则并执行的人。所有的自恋和傲慢很快变成了温顺的服从。最后,他们知道官场有多厉害,世界有多大,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迅速转型成为一个服从官场命令的官僚,也就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只有保住官位,继续享受制度带来的好处。

读书的时候,知识分子可以自恋,可以自大,甚至可以狂妄。没人说什么。如果他们当了官还自恋,自大,甚至目中无人,很可能会被弹劾,丢掉官职。有人认为做官的知识分子不能算作纯粹的知识分子。或许,这句话有几分道理。而那些纯粹的知识分子呢?还是一个信奉“既然上天给了人才,就让它就业吧”的自恋自大的人?社会不是由知识分子主导,而是由权力和资本主导。如果不清楚这一点,知识分子就会自恋自大。在你清楚地了解它之后,你就会屈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6342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