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一场虚有其表的骗局

清末新政:一场虚有其表的骗局,第1张

清末新政:一场虚有其表骗局

文/徐飞

1.金梦《士兵观察》的历史启示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大军从濠江向东,来到黄河南岸的渡口金梦。周边部落国家纷纷前来入盟,史称“八百诸侯”。周武王在现场动员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说他是在奉承天意,要消灭残暴无良的殷商,拯救所有的人民于水火之中。我希望每个人都喜欢赞美和支持他。

动员会结束后,周武王宣布大规模军事演习正式开始。所有的士兵都登上了船,向黄河对岸驶去。演习中,一条白色鲤鱼跳到王武的船上,王武当场将鱼砍成两截。商贾崇尚白道,王武此举表明了他讨伐商周的决心。

诸侯也认为这是个好兆头,但武王下令:“你不知道你的命运,所以你不能。”然后宣布退出,回老家了。

“金梦观兵”的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但后来许多学者质疑其真实性。我倾向于相信太史公,认为周武王的这次军事演习是对商纣王的警告。不要以为世界上没人能治好你,你就一直胡作非为。可以说,周武王的联盟这次完全可以集结起来打败商周。然而,周武王选择撤军只是为了迫使纣王改变他的方式。毕竟他犯下下面的罪行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然而,当纣王听说这件事时,他非常平静,并去祠堂说了一些类似“我的命运是我的”的话。之后他还是我行我素,坏事都做了。两年后,周武王再次派兵袭击商人,但这一次是真的。在木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纣王的临时部队全军覆没。周武王占领了朝戈,纣王自焚,商朝结束了。

周武王给了商纣两年的时间来改革政治,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但是对方没有理睬他。这说明殷商体系内部自我修正是没有希望的,只能靠外力破坏重建一个全新的王朝。在这两年里,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周人,都表现出无比的隐忍和忍耐,直到忍无可忍。

之所以要讲这么一段古代史,是为了说明晚清灭亡的必然性。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维护统一局面,不惜让步,希望清政府悬崖勒马,回头浪子回头。

为此,曾国藩、左、李鸿章等汉人官僚,不惜以血肉之躯,帮助清政府扑灭了同样是汉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挽救了清朝的摇摇欲坠的山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这些崛起的汉族官僚煞费苦心地开展洋务运动,帮助清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工业和军队。甲午战争后,汉族民间知识分子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再次活了下来,四处奔走,帮助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挽救了前[/k0/]亡国灭种的危机。

然而,慈禧太后作为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了一己私欲,硬生生中断了改革,残酷对待维新派,全面开启了历史的逆转。

更不可思议的是,慈禧太后和哥党竟然在阻挠维新变法后,导演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闹剧,最终导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一度将中华民族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庚子之乱,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中国要向列强赔款4.5亿两白银,年息4%,本息近10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中国的关税和税收由大国控制,用于支付赔款。本来因为清政府要偿还甲午战争的巨额赔款,中国人民就已经被榨干了,现在还要套上更重的枷锁,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

政治上,各国在北京设立东交民巷使馆区。使馆区和北京到大沽、山海关的铁路被外军驻守,大沽炮台被彻底拆毁。这些条款彻底剥夺了中国的自卫能力——虽然清政府没有自卫能力。

还有第十款,规定在中国很多地区,科举考试暂停五年,作为对士绅的惩罚。事实上,士绅根本没有参加义和团运动。列强此举可能是为了中断清政府的人才来源,打乱清政府的官僚体系,更容易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这样的屈辱几乎等同于亡国。旗里的人才宝珠婆痛哭流涕:“战车转眼换上了衣服,全天下就靠多多了。这场危机已经开始,原本的美好岌岌可危。军队没有撤退的余地,虚名国不亡。回首周静四千年,与白质龚燕方相似。”签订条约的李鸿章吐血,两个月后死去。

慈禧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开始以变法的名义试图挽回自己的九死一生。1901年1月29日,慈禧在xi安行辕向北京内阁发出变法诏书,宣布“学外国之长,取中国之短”,实行新政。

在这份圣旨中,慈禧还不忘发泄她对康有为的深仇大恨:“康之乱的灾难,几乎胜过赤拳。至今逃亡海外,被“富”“贵”等选票诱惑谋反,甚至用“护皇”“护子”等奸诈之词作为离间两宫的计策。不知康谈新法是乱,不是变法。”在情况如此恶劣的时候,她还会公开辱骂康有为,而且毫无悔改之意。她没有意识到,在维新变法之前,孙中山就已经开始在海外组建革命党了。康有为对清朝还抱有一些幻想,还在想着挽救清朝的山河。

这份改革诏书的诚意几何,正常人都能掂量出来。但是,就算慈禧太后真的想重修旧山河,中国人凭什么给你时间?周武王只给了商纣王两年时间,而当时的中国人给了清朝半个世纪。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清政府的体制内是不可能救国救民的,真的是无可挽回,无可救药。庚子国难证明这个死亡证明是极其正确的。

这个时候,无论慈禧有没有改革的诚意、决心和实力,中国人民都没有理由再给她这个机会。

2.没有诚意的新政

诚然,清末新政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之广,远超戊戌变法。而且新政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有大量的大学、中学、小学,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经济领域,慈禧的新政确实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从单一农业经济向多元经济的发展。

新政政策的项目以及实施后的效果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事实上,新政在当时能否被信任,完全取决于其核心项目——预备立宪主义。宪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把所有的权力关进笼子里。有了宪政,自然就有了法治,有了法治就有了程序正义。

比如戊戌六君子之死,就是典型的不按程序出牌的结果。慈禧太后判戊戌六君子有罪,说明起诉权不在刑部,而在她实际的统治者手中;不经审判就处罚六君子,意味着最终的裁决权也在她实际的统治者手中,而不在刑部手中。她,实际的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杀死六位先生。自然,她可以为所欲为,鼓励义和团杀洋人,杀教民,也可以为所欲为,在英国逮捕孙中山。

没有人是完美的。这样一来,最高统治者就会为所欲为,也就是犯错误的概率大大增加,从而给国家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庚子民族危机就是血的教训。所以宪政是根本。如果成立,说明清政府是真心实意地进行变法;如果没有,说明清政府在用新政欺骗全国人民。

如前所述,中国人民已经没有必要再给清政府改过自新的机会。但由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在选择起义地点上犯了战略错误,清政府又多活了10年。但是,清政府并没有真正珍惜这最后的时光,反而迟迟没有兑现承诺的立宪。1908年,清廷颁布《九年预备清单》和《帝国宪法大纲》,计划用九年时间完成正式宪法的准备工作。请注意,九年时间很长,而且只是“准备工作”。天知道要多久才能落实“准备工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20世纪末的宪政持肯定态度,认为这不是欺诈,而是以宪法和法律对君权的限制为最基本特征的君主立宪制的措施,初步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主权为民、基本人权、法治、分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它是立法权属于议会和君主的二元君主立宪制的宪法大纲。所有这些积极的前提都是基于“实事求是地分析九年准备期的内容和实施方案”。

问题是,我们不能因为创业者的商业计划书做得好,演示PPT很酷,就认定这个项目以后可以在纳斯达克上市。从清政府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实在看不出其真正执行《宪法大纲》的诚意。

首先,在清政府发布这份预备立宪方案的年底,光绪皇帝和慈禧一前一后相继去世,年仅两岁的溥仪继位,溥仪的父亲、哥哥光绪载沣监国。载沣一上台就说袁世凯有脚病,把他赶回河南老家养病。

有人说载沣是想为光绪皇帝报仇。如果不是你告发袁世凯,光绪皇帝能下狱吗?且不说袁世凯的告密是否导致了光绪皇帝的下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载沣真的有必要急着报复袁世凯吗?实际上,载沣无非是觊觎袁世凯的权力。作为汉族官僚,袁世凯确实威胁到了八旗贵族集团的特权。

袁世凯不是一个正面人物,但他的离去削弱了清政府稳定局势的统治能力,加剧了清政府高层的瓦解。袁世凯的被罢黜也表明载沣的主要思想是权力斗争,他根本不重视预备立宪。

其次,1910年,立宪派向国会发起三次大请愿,要求清政府迅速召集国会,成立负责任的内阁,均被清政府以“准备不全,不知民”为由拒绝。后来清政府恼羞成怒,于1913年宣布召开国民大会。当然,上访的省代表并不满足于这种敷衍,准备继续上访。结果他们被清政府强行遣散,押解回国。

清政府并不知道,这些请愿都是立宪派为了试探清政府准备立宪的诚意所做的尝试。从此立宪派不再听清政府的花言巧语。立宪派代表张謇之子张小若回忆说:“就是这种和平渐进的改良,最后设身处地为他们(清廷)着想,没有一个付诸实施。完全成了纸空的泡沫。我个人对父亲极为失望,满清的命运就像秋后的落叶,渐渐离开了这根树枝。”

最后,清政府在1911年成立了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均身居要职,汉族仅4人,均在清水衙门。这是一个极其愚蠢的安排。当时革命党一直在广泛宣传兴汉的国民革命纲领。清政府非但没有反驳,反而用这个内阁来刺激汉人的不满,无异于摇旗呐喊,为革命党的事业摇旗呐喊。9名满族成员中有7名来自皇室,这个内阁也被称为“皇室内阁”。

各省咨议局和立宪派纷纷反对:“王室组织的内阁不符合君主的宪政统治,失去了臣民立宪的希望。国务委员会主席许氏抗议说:“皇家内阁与宪政不相容。”。“以上种种表明,清政府并没有真正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诚意,载沣一伙只是在开玩笑。

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一句名言:“你可以欺骗所有人一时,也可以欺骗少数人一世,但你骗不了大多数人一世。”当清政府的谎言被揭穿后,连立宪派都站出来反对,开始支持革命派。1911年,梁启超在《中国前途之希望与民族之责任》中说:“吾人若不同心协力,推翻此恶政府,改好政府,则无论建立何种政策与法制,都只会为自己之利益而自取其毒。如果我们能齐心协力推翻这个邪恶的政府,改造一个好政府,一切都将迎刃而解,还有那些不为我们的人民努力的人来使用他们的力量。”

甚至载沣自己也意识到形势不妙。1911年,他辞去国家摄政王一职时坦言:“摄政以来,近三年来,用人行政,许多人都有所表示。立宪派一直在求空字,弊日积月累。”就连摄政王也这么说。如果还有人相信准备立宪的说辞,那只能说明这个人没救了。

虽然清末新政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有一项政策值得单独提一下。即1905年9月2日,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废除了自隋朝以来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选官制度。严曾说,废除科举是“几千年来最伟大的举措”,其重要性不亚于废除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度和制度。然而,这一“举动”并没有给清政府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助长了它的灭亡。

(本文选自《帝国的崩溃: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作者徐飞,授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国好书选读

帝国的崩溃: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许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2年6月

本书将梳理和分析晚清自救运动中众多重要人物对现代化的误解,以及这些误解最终将清朝推向末路的历史过程。没有思想来自空。这本书也会追根溯源,探究各种误解的起源。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封闭落后的中国从此遭殃。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大清帝国奄奄一息,试图自救。中央有李鸿章、易等开明洋务领袖,地方有张之洞、刘坤一等务实革新力量,民间有康有为、谭嗣同等热血救国的知识分子。然而,他们的努力没能挽救这个垂死的帝国。

这到底是为什么?

大清帝国的自救过程,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努力。清政府的最终覆灭,其实与当时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误解有关。清政府在紧要关头缺乏参考坐标,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康有为对西方议会制度的误解。他的改革计划不伦不类。即使没有慈禧的政变,维新变法也没有前途。

好的中文书籍

ID:ihaoshu23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579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