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崇祯的儿女们竟然无一善终!

末代皇帝崇祯的儿女们竟然无一善终!,第1张

末代皇帝崇祯的儿女们竟然无一善终

今天分享

上吊的前一天晚上,崇祯把三个儿子叫到面前。

“记住,今天你是王子,王子,明天你将是普通人。外面战火纷飞,一定要低调再低调。不要再用你的名字了。见到老人家,要叫他爷爷。当你看到年轻的那个,你应该叫他叔叔。以后有机会,别忘了今天的血海深仇。国家之所以走到这一步,你应该以我的教训为戒……”

在下令的同时,崇祯已经给他的三个儿子换上了便服,然后这三个人带着太监逃出了紫禁城。

次日,李自成进兵北京,崇祯景山公园自缢,明朝灭亡。

一个

太子和他的两个兄弟被送到李自成那里,才得以逃脱。

一个是新朝皇帝,一个是旧朝太子,国破家亡。除非后者有蜀王的心态,否则他们注定是同病相怜的。

果然,当李自成命令16岁的太子下跪时,太子发誓不跪,李自成立即发出厉声质问:“你知道你为什么灭亡吗?!"

王子反应很快,马上回答:“我怎么会知道?你应该问错大臣了!”

年轻人不愧是崇祯的亲生儿子,父子二人想法一致“自己没有错,全世界都错了”。

没想到,李自成转而温柔,拿出胜利者的慈悲姿态:“可惜你父亲不在了。我想以后照顾他……”

这种话让现场的气氛一下子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太子年轻的时候憋不住了:“你为什么不杀我?”

李自成可怜人:“你无罪。”

如果非要盲目画大饼,不如做点实际的重要的事。不得不说,小伙子太子头脑非常聪明,马上做出了坡下驴的样子来成全李自成:“既然这样,你就马上派人来解决我父母的问题。"

比起把崇祯的尸体放在东华门前的快感,虚名之类的只是锦上添花,有最好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意在普及京城民众对人体认识的大型免费露天人体“展览”结束后,李自成才将崇祯的尸体收殓,停放在紫禁城北面的河边。

李自成确实是胜利者,但他不是笑到最后的人。

2

原本答应投降的吴三桂突然半路食言,再次领兵入关。

4月10日,消息传到北京,

4月13日,李自成从北京带了10万大军到山海关,出发时带上了太子。

之所以特意带太子,可能是想给吴三桂投降找个台阶下,也可能是担心他离京时在太子会背后捣鬼。现在很难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然而明确的是,李自成在山海关下被吴三桂和满人打垮,全军覆没。

大军纷纷叫嚣,太子伊一时突然不见了踪影。

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太子和他的两个兄弟的下落总是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从皇帝的官员到小卒。他们有的维护自己的权力,借机攻击政敌不问对错,有的接受不了亡国之痛,有的纯粹是出于人道主义的怜悯...一件事,却导致了地球上成百上千的手势。是不是很神奇?奇怪吗?

三兄弟

崇祯的第三个儿子逃跑了,跟着逃跑的是16岁的长子(郎三生),13岁的三子朱慈炯(三生),12岁的四子朱慈英(赵)。

当晚三人逃出紫禁城后,老大躲在民间,老三老四躲在崇祯的岳父周奎家里。

李自成于3月19日入京,20日三个他是我兄弟被送到李自成军营一起团聚,紧接着李自成讨伐吴三桂失败,三人在一片慌乱中全部失踪。

第一个“重新出山”的是大王子,长相极其怪异。

有一天,北京突然传言,旧朝太子出现在XX家。此时满清已入京。自然对“扰民”的消息非常重视。多尔衮立即派人调查,然后把传闻中的人带进宫里。

多尔衮自然不知道来者是不是崇祯亲王。毕竟他们两个以前没见过面。当时他们没有身份证等能证明身份的证件。好在明朝亡国没几天,就不难从宫里找几个太监来认了。

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一个太监敢上前指认新人是不是太子,而新人却镇定自若。现在,他们开始谈论宫里的往事,说话有条不紊。

说话间,新人突然指着边上一个姓杨的太监:“杨XX,你不是伺候我吗?”

突然,这个问题让人不寒而栗。太监杨显然不想参与这场你死我活的竞猜游戏。他立刻喊道,“我姓张!我从来没有服侍过王子!”

言下之意,你不认识太子,再问他也没用。

裤裆里什么都不能少依赖。

多尔衮找来了十几个曾在宫中供职的侍卫。侍卫干脆说,这不是大皇子,是老四朱慈英。

这个时候,我不知道他怎么了。明朝王凡王进朱申宣(宣一三次)又跳出来说新人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四!是假的!

一群人说上面多尔衮头疼,下面大臣吵架,百姓也很忙。在这里,一个商人请愿并起诉了一个官员某某,以赢得其上级的好感,并故意杀死前王子。那边有人偷偷聚集,打算强行抢人...

卷入此事的,被抓被抓的不计其数。一时间人心大乱。

最后不管是真是假,多尔衮找了个借口直接杀了“太子”,终于切断了乱源。

当北方的王子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南方的南京突然出现了一个王子。

一天,南明大臣马士英接到密报,说太子从天津渡海来到杭州。

与多尔衮的态度相似,马士英立即安排曾在宫中工作的宦官去杭接人。几经周折,太监们终于在金华找到了人。

据说太监见人就跪下磕头,嘴里甚至喊:“奴婢,敲萧也的头。”

之后太监带人去了南京。弘光得到消息后,找了两个逃出来的太监来辨认。看到来人,两人都抱住来人的大腿痛哭起来。

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场景让弘光皇帝暴怒。他借口托辞把三个太监都杀了,然后交给心腹大臣审查。不知道是大臣们“聪明懂事”,还是装出来的。在向弘光皇帝报告的官方文件中,大臣总结道:“此人是王之明,王子身边的保镖……”

于是,事情就简单了,王志明马上被关进了监狱,到了之后又被拖出来自杀流血。

但是,似乎还是有人不肯放弃。

有人说王子天生异于常人,他身上某个地方比别人多了一块骨头。这是真的还是假的,要通过一次测试才能知道。有人找了一个伺候过太子的太监来指认。还有人说你们都是傻逼!王志明反过来就是“明王”...

最终,大臣王铎得出了结论。

王铎曾教太子读书三年,也是南明重臣。他的信誉和身份都不是宦官侍卫可比的。

他当面问“太子”知不知道自己,但“太子”回答不知道,又问以前在哪座庙里学过。“王子”答错了,然后问书房书桌上是什么,“王子”彻底不吃了...

以上一南一北是崇祯太子留在人间的最后记录,具体到谁真谁假,谁对谁错。绝不是这篇文章能解释清楚的,但这篇文章意在让读者知道,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件事或这些事。

让那些希望钻研它的人尽情享受吧。太子部分结束了,现在轮到四哥朱慈英的传奇经历了。

李自成撤退回京时,带着一个姓毛的军官跑到了河南。一年后,为了躲避清廷对李自成剩余部分的搜捕,两人分头逃亡。

按理说,老四才十二三岁,居然从河南走到了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一个从小在宫中长大的少年,在天下大乱的时候还能如此行事,令人钦佩。

在凤阳,一位前姓官员冒着被斩首的危险收留了他,并给他改名为王士元。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是把它倒过来读,然后他就明白了——袁(原名王)。

不得不说,凤阳作为老朱家的故乡,在国家灭亡后还能庇护到子孙,也算是真正的福地了。

放下执念,坦然接受现实。老四过了几年安稳的生活,直到老王去世,老四才被迫走上生存之路。

一路跌跌撞撞,老四从安徽来到浙江边境。

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当地一位名叫胡的官员,感慨万千。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不仅照顾他,还娶了他的女儿。第四个,不再孤独,留在余姚,平日以教书为生,后来又娶了一个小妾。两个女人为他生了六个儿子和三个女儿。

最后老四过上了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直到75岁。

是不是感觉他的人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好意思,说他活到75岁,不代表老四75岁就自然死亡了。他的真正死因是那一年的农历新年,与此同时,他被杀得满地找牙。

第四个孩子下场这么惨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是个和尚。

康熙46年,浙东一僧放下木鱼经,开始集会。这次起义的结果印证了一个道理:人最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半路出家”的效果往往很差。

和尚还没做出惊天动地的事就被抓了,杀了。

他死了,但是清廷依然没有放松,因为和尚在起义的时候搬出了明朝太子的旗号。

那个“明朝太子”什么的,不过是一个和尚为了吸引更多人记住事情,给自己一个正义感而已。自然,这是假的。但清廷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精神,立即在浙江展开了对“明朝太子”的大搜捕,一时间可谓是掘地三尺,不死不休。

按照年龄,余姚的老四自然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但只要没有证据证明他是明朝的太子,老四平安通过的概率就不小,而他此时已经75了。当年认识他的那些太监和侍卫,也得死。没有任何证人,他们为什么要坚持说他是王子?封建王朝总得有点道理吧?

但很快,一个关键证据被发现,老四不得不承认。

按照老祖宗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后世的命名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最明显的就是“金木水火土”中的一个要出现在最后一个偏旁,比如崇祯的“剑”和弟弟天启的“娇”,崇祯三子的“姬”、“炯”、“英”。

四个儿子的名字都符合这个规律。

至此,老四的故事终于告一段落,虽然有些凄凉。

三兄弟还有最后三分之一没出现。可惜他到现在都没出现。唯一能看到他的地方就是小说,电视剧,电影里...

比起真假混杂的大皇子下落,第三部就简单明了多了。“崇祯十七年,京师被困,失守。”

考虑到就算是老四这种倒霉蛋,也得七八十岁才能抓到,而老三,失踪时才十三四岁,能自然死亡,概率很低。

文章最后补充了崇祯女儿们的结局。昭仁公主,小公主,在崇祯送走儿子后,被崇祯亲手杀死。她死的时候才6岁。长公主长平公主被崇祯砍断,当场活了下来。两年后,她去世了,享年18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5784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