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龙新书《盛世的崩塌》丨大唐盛世的前世今生和局中人

郭建龙新书《盛世的崩塌》丨大唐盛世的前世今生和局中人,第1张

郭建龙新书《盛世的崩塌》丨大唐盛世的前世今生和局中人

盛世是什么?

张明阳在《弃长安》一书中写道:

盛唐的名字叫长安。

盛世在安禄山起兵之日戛然而止: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

但对于长安城和在那里长大的数百万居民来说,这一繁荣时期结束于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当时他们的皇帝弃城而去。

唐朝从盛到衰只用了八年时间!安史之乱作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引起了后世的关注和研究。

对于这段历史,如果说的《弃长安》是从细节入手,用文学的魅力去想象历史,以一个感性的人的视角带读者进入场景,去体验安史之乱中人们的挣扎与困境,那么郭在最近的新书《盛世的崩塌:盛唐与安史之乱中的政治、战争与诗歌》中的呈现,则更像是一个理性主义者。把线索一个个挖掘出来,找出背后的弊病是如何把它推向毁灭的,在这个盛世之下,王公、王公、平民是如何有他们的沉浮的。

知道郭的可能性就会告诉他,他已经是一个高产优质的著名作家了。出版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帝国密码三部曲》、《汴京之围》、《穿越非洲两百年》等。

作为2022年的新作,《盛世危局》在上市前就吸引了不少关注。这本书也延续了郭式中国史的写作风格,与他的另一部畅销作品《汴京之围》形成了一组“唐宋‘双修剧’”。这两本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两个辉煌的朝代。唐朝是因为它的武功,宋朝是因为它的文治。在《汴京之围》中,他集中论述了北宋末年,尤其是最后一年,以追求北宋亡国的事业。在《盛世危亡》中,他考察了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探讨了唐帝国兴衰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内斗不断的王朝

文|郭

从|繁荣的崩溃

在中国历史上,几个疆域大、持续时间长的大一统王朝中,最著名的是汉唐。至于分裂弱小的宋朝,一直是作为教训出现的。但这种历史观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在所有朝代中,最关心人命、最尽力避免内斗和乱杀的朝代,恰恰是宋朝,而汉唐是斗志最重、内斗最激烈的朝代。这里先不说汉朝,就以唐朝为例。

唐朝建立后不久,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了他的哥哥(当时的王子)和弟弟,争夺王位。这种兄弟间的厮杀也造就了唐朝的内斗精神。唐朝与宋朝的不同之处在于,宋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制定了严格的权力制约制度,限制某人拥有过度的武力,使任何人都不能轻易威胁他人的生命。这个限制系统长期以来非常成功。久而久之,宋朝形成了这样的皇室和官僚传统:权力斗争的底线是不威胁政敌的生命,大多数时候的目的是罢免或流放政敌。这种对生命的尊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最高峰。

但是唐朝没有这样的约定,唐朝是一个尚武的国家。李世民三兄弟掌管自己的军队,并建立了自己的亲信。于是,又形成了一个赢者通吃的传统:只有残酷斗争中的胜利者才能获得权力,其余的人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不对胜利者构成威胁。

两朝内讧的历史渊源

宫廷内斗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巨大的政治分裂,出现了两大政治传统。其中一种是秦汉传下来的纯汉文化体系。

秦、西汉时期,这一体系迅速扩张,但同时也有激烈的内斗,皇帝和大臣都没有安全感。然而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掌权后,为了减少这场斗争对权力的消耗,提倡文治,权力内部的权力制衡也随之加大。

东汉末年,天平第一次失衡,随后的崩溃造成了三国时期的混乱。西晋初期,晋武帝试图恢复内部制衡,以文治国。不幸的是,北方还有另一种政治传统:游牧民族带来的更有活力但更血腥的政治。游牧起源于马背上和战争中。他们对政治权力制衡和制度建设一无所知,但个个善于争斗,很快就洗清了西晋司马氏家族的重建,把那些自秦汉以来就秉持着儒雅和平政治传统的人赶到了南方,在北方建立了以军事征服和实力为特征的政治制度。

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方软弱的政治传统接近消亡,而北方缺乏制衡精神的传统武力统治却处于强势地位。这种北方政治传统从北魏传到西魏,再从西魏传到隋朝,最后被唐朝继承。

隋朝开国势力仍以武将为主。在王朝内部,无论是诸侯之间还是大臣之间,胜负都必须由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来决定。这种野蛮行为对隋朝的重要官员唐高祖父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唐朝是一个政治制度缺乏新建设的朝代。基本上继承了隋朝的政治制度,所以继承了北朝以来的战争精神。

在唐高祖后期,三个儿子的势力范围失去了控制。也就是说,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唐高祖没有能力控制他的三个儿子,完全剥夺他们的权力,只能努力维持他们之间脆弱的平衡。随着三个儿子之间斗争的主导地位,一场血腥的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人会遵循“停止战斗”的原则,必须在战斗结束前得到对方的生命。

唐太宗掌权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尽管他是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派别将在他的儿子和他的部长们之间分裂。这些派别仍然遵循“以杀死对手为目的”的规则,唐太宗仍然无力阻止这些杀戮。他想成为仲裁者,但发现自己仍然是参与者。

唐太宗首先想到的是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人,让他们忘记杀戮的本质。后来,他的故事被吴京记录在《密契》中,成为千古佳话,以“唐太宗可谏”之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明君”。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唐太宗追求的不是制度化的约束,而只是靠人格魅力来影响。

唐宋之比较

我们可以把唐太宗时代和宋代最自由的宋仁宗时代做一个比较。宋仁宗时代是一个大臣可以和皇帝激烈争吵的时代。如果宋仁宗真的受不了某个大臣,想杀他,他首先会意识到自己做不到,因为他的祖先(宋太祖)早就禁止杀害公务员了。更重要的是,大臣自己也知道皇帝不能杀他,因为皇帝没有这个权力。

但是如果皇帝一定要打破一切惯例,杀了这个大臣,会怎么样呢?

首先,皇帝会遭到谏官的反对。知道皇帝不能自杀,谏官们骄傲地与皇帝争吵。在谏官的叫嚣下,所有的宰相大臣都知道杀大臣是不合适的,所以皇帝的命令根本不会执行。这种遵守传统,互相制约的制度,使得皇帝根本没有想到要杀大臣,最多是罢免。只是到了北宋末年,新旧党员矛盾激化,国家亡国之时,才出现了少数杀臣的例子。

但是到了唐朝,皇帝就没有这种限制了。即使史官称赞唐太宗是君主,其实唐太宗还是给人以下印象:第一,他有权杀任何人;第二,他没有杀人,不是因为他不能,而是因为他不想。第三,他不一定要听别人的意见,但愿意听。如果他不这样做,没人能控制他。第四,当他不想听的时候,他甚至有权杀死任何给他建议的人。

有一次,唐太宗对一个名叫鱼目的官员不满,马上就生气了。他想把他斩首示众,但被王子说服了。于是,大臣孙昌·无极立即抓住机会,称赞皇帝有一位好王子,这在古代是罕见的。在大臣的恭维下,唐太宗拾阶而上,称赞太子。在这里,皇帝可以随意杀人,大臣们和皇帝打交道就像伺候一个暴躁的孩子,可以选择控制自己的脾气,也可以选择不控制。即使是善于劝谏的魏徵(唐太宗自己就树立了这样的榜样),也曾几次试图杀死他。

正是由于唐朝缺乏对政务杀人的制度约束,皇帝可以随意杀人,大臣和宗室之间胜者为王,使得唐朝的内斗愈演愈烈。

唐朝的酷吏与内讧

在这种氛围下,唐太宗的儿子们也继承了父辈们同样的传统,在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就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作为仲裁者,唐太宗心急如焚,家事成了皇帝晚年的负担。他死后,斗争上升到另一个高度,混乱一直持续到高宗皇帝的时代。唐太宗的儿子中,太子李承干因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谋反被废黜为,王维的被贬为皇位,齐王李佑被处死,蜀王李琳被流放而死,姜王自杀,越王李贞因反抗武则天被迫服毒自杀。

与皇帝的家庭悲剧相比,大臣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唐太宗自己也表现出克制,因为他想停止杀戮。为表彰跟随他征服天下、夺取政权的英雄,唐太宗在太极宫凌烟阁绘制了二十四位英雄的画像。二十四壮士中,唐太宗只以谋反罪杀了两个——后和西恩。后因参与太子谋反被杀。至于肖恩的叛变,更像是一个假事件。当人们指责他谋反时,唐太宗在证据薄弱的情况下选择相信,只是因为西恩养子太多,唐太宗怕他形成家族势力,无法制衡。

到了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和儿媳武则天时期,皇帝的权力更加不受限制。在位期间,方的儿子方、唐太宗的亲信上官仪、戊己(凌烟阁二十四杰之首)、宰相刘义之都相继去世。

即使在整个唐朝,因为皇帝的杀戮和内部斗争,高官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群体。唐朝有300多位宰相。41人在总理任上死亡,42人在罢工后惨死,共计83人,占全体民众的近四分之一。

除了宰相,其他官位同样危险,尤其是武则天时期。现代人对武则天的定义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皇帝,但在历史上,武则天是一个除了丰功伟绩之外,还能玩手腕的女强人。从整个唐朝来看,她和高皇帝共同统治的时代和她一个人统治的时代,都属于酷吏时代。

中国的历史往往有这样的特点。王朝建立,恢复和平,政府也不怎么干涉百姓,所以才会产生超级繁荣。但在超级繁荣时期,官僚对社会的破坏作用在加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税收的增加;二是官僚机构失控,连中央政府都管不了基层官僚机构。

这个时候皇帝会采取措施约束官僚阶层,这将是第一个残酷的官员时代。皇帝不得不依靠酷吏的力量重组官僚队伍,同时由于皇帝的集权行动,民间经济的发展也随之放缓,导致了王朝中期的第一次萧条。

这个经济收缩和中央集权的时期对应的是汉武帝、唐朝的武则天和清朝的雍正。但一个朝代的第一个残酷时代总会走到尽头,皇帝的集权措施会暂时退出,于是又会有一次经济发展,对应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

武则天的酷吏时代是皇帝借助低级酷吏对官僚的一次整肃。即使在武则天死后,她的两个儿子中宗和宗瑞也无法恢复正常的官僚秩序。唐朝政权在酷吏和宫斗的剧情中依然坎坷,直到玄宗利用两次血腥政变上台。到这个时候,唐朝已经在血腥的内斗中存在了近百年。

在这样的斗争中,唐朝的官僚机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加上内斗,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外部局面。

*以上小标题由编辑整理,仅供参考。

▽推荐阅读▼

作者:郭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天玺文化

发布日期:2022年7月

固定价格:98.00元

页数:424页

内容介绍: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作者从唐朝的一系列制度设计缺陷出发,深入研究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复杂的社会经济危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外部军事政权的变化,试图追溯唐朝的大繁荣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又是如何迅速崩溃的,探究帝王、圣贤、武将、集团是如何在洪水中挣扎的。他们共同见证并创造了这个盛世,在它崩溃的时候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它,但都无能为力...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繁荣和崩溃。本书以两唐原著和《京师通鉴》为基础,结合相关历史笔记、诗词等资料,运用通俗流畅的叙事手法,细致还原安史之乱的来龙去脉,探究唐帝国兴衰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目录

楔子被战争摧毁了。

上步史圣

第一章是血的开始

又一次政变。

内斗不断的王朝

帝国早期的边境问题

混乱的金融体系

一个女皇帝的功过

第二章:拨乱反正

寻找圣人

疗养的繁荣时期

从鸵鸟政策到怀柔任远

学者科研史

诗歌的演变

第三章繁荣的阴影

咸祥集团的变迁

战争与金融

企业集团的出现

文人仕游时代

第四章危机的成功

项集团的覆灭

联合大企业之间的内讧

一场失控的战争

地方皇帝的位置

流浪诗人

第五章战争前夕

权力的变化

我们时代的罪与罚

外国使节

战争前夕的文人

被迫的叛乱

下部塌陷

第六章战争的开始

唐代军事地理

安禄山的计划

大燕皇帝

河北的反抗

又一场危机

绞杀和反绞杀

第七章逃亡中的皇帝

形势或风格的突然变化,很快就会发生。

王子的下落

临界力矩

深陷战争的文人

建立反击基础

氏族失调

第八章血肉之躯的抗战

坚守太原

又一次失败的恢复操作

血战隋阳

拯救罪人李白

第九章从全球战争到局部战争

收回两个大写字母

重建国家事务

一场几乎结束的叛乱。

新的争端

在东渡

第十章:找不到的黄金时代

又一次叛乱的先兆

王朝/政权的更迭

反叛的终结

乱世开

诗人之死

盛世末期的徐秋

附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5757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