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下)

安史之乱(下),第1张

安史之乱(下)

绥阳之战

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史思明、蔡喜德等联军十万大军进攻太原,试图从北路入侵灵武,被李光弼击败。安清绪立史思明为桂川郡王,令其镇守杨帆;殷被任命为河南节度使,率领13万大军横扫河南。河南各地都已沦陷,但军事重镇睢阳仍在唐军(今河南商丘)手中。

当时政府只有江淮流域的税收支持,绥阳位于大运河汴河段中段。如果丢失了,水上运输就会中断,后果不堪设想。河南节副将张勋见形势危急,弃宁陵而去,率三千兵到绥阳,与绥阳太守徐苑会师,兵力六千八百余人。两人带领士兵日夜奋战,有时一天击退叛军进攻20多次。经过连续16个昼夜的战斗,两万多名叛军被击毙。叛军不能长时间进攻,只能长时间围城。

到当年7月,守军只剩下一千人,每天只能得到一勺米饭。城中发现有鸟、老鼠和盔甲弓箭上的皮被吃,许多人因饥饿而死。张勋杀了他的妾,煮了他的士兵分享食物,徐苑也杀了他的仆人。战争结束后,绥阳数万人中只有400余人,大部分被守军吃掉。张勋派人到附近的临淮、彭城求援,友军却持观望态度,拒绝援助。

杨坚守至十月,终因戍卒病疲,被叛军攻破。张勋和他的将军杀了36个人。在此期间,朝廷不断得到江淮的财政援助。9月,唐肃宗联络回纥军队平叛,联军15万大军收复长安。绥阳失陷十天后,联军在陕州击溃安庆绪主力,试图收复洛阳。安庆绪逃到了邺城,叛军再也无法南下。

邺城之战

收复河南、河东部分县市后,唐肃宗忙于迎接太上皇回京,没有及时追击。安庆绪得以重整旗鼓,聚集六万将士。怕史思明的兵越来越强,就派特使出兵给他。史思明囚禁使者,率兵至唐。六个月后,他反叛了。

甘源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名使臣围攻安庆绪,却没有元帅。安清绪战败,让位于史思明,请求援助。唐军围攻邺城后,久攻不下,各部无统一指挥,士兵疲惫,士气低落。史思明果断出兵,在离邺城五里处扎营,日夜骚扰,烧光军粮。2002年3月6日,双方决战。史思明指挥大军冲杀,李光弼、、许、领兵出战。双方伤亡相等。后方的郭子仪尚未部署完毕,却突然狂风肆虐,飞沙走石,人畜无异。叛军向北撤退,唐军向南,废弃的铠甲战堆在路上。

史思明得知官军远退,便把安清绪骗入营中,上吊自尽。他入城并军,留下长子史朝义守邺城。四月,史思明自称大研应天皇帝,范阳都城。

洋河之战

1月2日8月,史思明分四路入侵河南。李光弼下令洛阳官民向潼关转移,河阳三城两万人投降。9月27日,史思明进洛阳,再进合阳。史思明的军队里有很多好马,每天在黄河南岸刷马,以示军威。李光弼从军中挑选母马,赶到北岸呐喊,引来对岸一千多匹战马渡河追击,都是为了唐军的利益。史思明大怒,带头用灭火轮。然后,灭火轮想烧掉三个城市之间的浮桥。李光弼未雨绸缪,用头上顶着铁叉的长竿挡住灭火船,向浮桥上发射炮石。许多叛军战舰被摧毁。

史思明决定攻打合阳三城。李宝玉、李光弼奉命坚守程楠,守住河阳中城,击退叛军周志的进攻。周至转攻北城后,李光弼也率兵到达。正午时分,胜负未定,李光弼派爱将郝和伦为镇分别向西北和东南叛军进攻,并下令:“你们都守着我的旗,打起来。如果我的旗子慢慢挥动,你们就可以独立作战了。如果我快速地将旗帜向地面挥动三次,你们所有的部队将齐步走,冒着生命危险,撤退者将被斩首!”郝的战马受伤而退。李光弼命令郝取首级。郝急忙说:“战马中箭不退。”李光弼叫他换马再战。顾淮恩父子顾佑稍退,李光弼差人取其首级。普谷怀恩父子见使者持刀而来,又上前厮杀。李光弼不断挥舞旗帜,将军们冒着生命危险出击,最终击败了叛军。此后,唐军多次击败叛军,史思明越来越尴尬。

以混乱告终

末代元朝第二年(公元761年)三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内离心屡被唐军击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继位,唐领兵攻占洛阳,史朝义率数百人东逃。唐军于是连连获胜,石朝义无奈自缢身亡,其余人纷纷投降。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了。

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被大大削弱,无力控制地方势力。时宇一方占领了威博、成德、幽州等地,逐步掌握了地方军事、政治和经济大权。此后,其他地区,如自清、宣武、淮西等。,一直被军阀所控制,逐渐形成了晚唐诸侯国割据的局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5673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