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史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史,第1张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

文高中历史教学

唐代长安城

一个国家的首都是这个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说,首都城市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象征。

一、中国历史上主要朝代的都城变迁

二、中国古代资本迁移的过程

在古代,都城一般都位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以获取所需的粮食和物资。

(1)夏商时期主要建于黄河支流。

比如商代的殷(河南安阳),就位于黄河支流洹河之畔。西周的濠井位于风水和渭水的交汇处。它是关中平原的中心,是关中平原最开放的地区,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和与诸侯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便利。

(2)西周末至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了东西京畿体系和东西文化轴心。如濠景、咸阳、长安洛阳。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2000多年。这条经济文化轴带的建立,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二、夏的融合与汉民族的形成。

Xi、洛阳和开封都位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气候温和,平原广阔,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唐朝以前,黄河中下游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两宋处于自由状态。

唐中期以后,气候变化,黄河、渭河泥沙大增,黄河渭河、三门峡一带水运十分困难,以至于皇帝经常要“以粮为生”,吃东都洛阳。关中已经失去了容纳都城的经济基础。国家首都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希望的东方转移,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公元10-13世纪,首都处于自由状态。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银川)兴庆府;辽中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名城)、上京黄林府(内蒙古巴陵左奇以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南京西晋府(今北京)、金中都(今北京)。此时我国虽处于自由状态,但其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在空之前就已发展起来。都城商业活动的巨大活力稀释了皇权的力量,尤其是东京和临安,形成了中世纪世界宏伟的大都市市场。在此期间,中国文化的统一性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无一例外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所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

唐末五代以来,南方成为经济重心。由于南方经济地位和政治重要性的上升,开封靠近江淮地区,也容易控制南方地区,是全国经济的中心,容易出现分裂。

(4)中国统一后,北京终于上升为中国唯一的政治中心。

北京位于三个地理单元的交界处: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历经辽、金、元、明、清,都城成为首都前后用了近千年。它处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位置。为了连接中国的另外两个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特别是在长江流域的经济和文化支持下,开凿南北大运河成为历届中央政府的一大关切。元世祖的忽必烈统一了分裂的中国,揭开了中国运河发展的新篇章。南北经济文化重心和南北大运河形成南北轴带。尤其是明代,南京还被定为都城或陪都,反映了这一时期都城地理格局的总体特征。

元清都城北京主要是在民族斗争的背景下产生的。明朝政府迁都北京,也离不开民族斗争的大背景。

三。中国古代六大古都及其当时的名称

1.西安

Xi安最早在西周时期成为王朝的首都,汉唐时期称为“长安”。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早期所有繁荣的朝代都在这里建都。这与当时经济重心在西北的情况是相适应的。此后,随着经济重心的东移南下和自然环境的变化,Xi安逐渐失去了都城的地位。

2.北京

北京是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当时叫“蓟”。此后,北京一直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名称也在不断变化。隋称卓君,唐称范阳,北宋称幽州,辽称南靖。金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南方中原的控制,迁都燕京,改称中都。这是北京作为中原王朝首都的开始。元朝建立后,1271年,定都燕京,改称大都。这时,北京第一次成为国家权力的首都。元朝以后,明清两代的都城都是北京。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的基本轮廓布局是在明朝建立的。

3.南京

南京在三国时期成为吴国的首都,此后东晋、南朝等五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因此南京也被称为六朝古都。东晋南朝,南京叫建康;明朝初期,也就是朱元璋和文健时期,明朝的首都是南京。成祖登基后,为了加强北方边防,迁都北京。但南京仍是南方重镇,政治、经济、军事地位极为重要。在中国近代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与南京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具体例子如下: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在南京城下签订的。

(2)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了南北对抗清政府的农民革命政权。

(3)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规定首都在南京。

(4)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5)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6)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的灭亡。

四、中国古代都城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原因是什么?

中国的古都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几个统一的朝代也是如此。主要原因有:这里是华夏民族的起源,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处全国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在这里建都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历史上,汉政权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以加强防御力量。

5.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的原因及特点。

中国古代多次迁都,造成的原因有:因为战争,原来的都城被战争破坏,如东周迁都洛邑;被少数政权攻击,原有都城沦陷,无法收复,如南宋都城临安;为了便于向汉族学习,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了加强对中原和全国的控制,比如元朝的首都;迁都加强北方的防卫力量,比如明朝的北京。

中国古代除明朝外,迁都的基本特征是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特别是向南,充分体现了政治中心对南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附:中国古代所有著名的迁都及其原因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朝代的迁都数不胜数,但学术界公认的著名迁都只有八次。

(1)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将都城由燕(山东曲东)迁至殷(河南安阳西北);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从濠井(今陕西Xi安)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

(4)1141年宋金和谈后,金海陵王完颜亮将都城从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迁至燕京(今北京),改称中都;

(5)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开平府(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都燕京,改称大都;

(6)1421年,明成祖朱迪从应天(今江苏南京)迁都北京;

(7)后金夺取辽东大片土地后,努尔哈赤于1618年将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迁至沈阳;

(8)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朝顺治皇帝将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

一、中国古代著名迁都的原因

1.盘庚迁殷的原因。

(1)隐帝土地肥沃,无论是建设首都还是发展农业生产,自然环境都比现在的首都要好。

(2)克制奢侈,提倡节俭,以缓和阶级矛盾。太甲以后,商朝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过着腐败的生活。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奴隶不堪酷刑,大批逃亡。迁都后,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皇族贵族都会受到约束,阶级矛盾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尚书·盘庚》中记载了盘庚对臣民的讲话。正要搬家的时候,潘庚指责贵族们贪财。此举之后,他告诫官员们不要敛财,要造福于民。

2.周平王迁都洛邑的原因

(1)原都城濠江,在犬马之乱后,一片废墟。公元前770年,少数民族狗戎攻破濠井,肆意劫掠后,一片狼藉,已超出成都。

(2)摆脱困境,以避免狗荣。濠京在西北已经处于荣民的威胁之下,但是周军队并不强大,所以迁都实际上是为了避免荣民这一少数民族的入侵。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从军事上看,为了避免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北魏前都城平城的地理位置偏北,易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不利于对整个北方的军事控制,也不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的管辖和治理。

(2)从经济角度看,为了解决首都粮食供应的严重不足。平城这个地方寒冷而贫瘠。虽然398年平城建都平城已有百年历史,农业也有所发展,但粮食产量远不足以供应军需,满足京城人口的需求。此外,由于没有水路运输,很难从外面进口粮食。要解决粮食问题,就要搬到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去。

(3)从政治上看,一方面是为了镇压中原地区日益频繁的武装暴动;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大业;另一方面是为了摆脱平城地区鲜卑贵族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削弱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尤其是为了尽快摆脱冯太后后期的阴影,以免让冯太后的势力继续主导政局。

(4)从文化上看,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的局部统一,但民族间隔阂严重,文化冲突激烈,不利于接受汉民族的先进文化,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习俗,深化改革,使北魏以中国正统的姿态称霸中原,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5)洛阳是帝王建都、立业之地,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不仅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成果,也有利于进一步进行深层次改革。洛阳曾经是很多汉朝的都城,孝文帝想通过迁都洛阳来获得汉族地主承认的正统地位。

第二,中国古代资本迁移的规律性

1、资本迁移的趋势:

中国古代王朝的都城总体上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Xi安-洛阳-开封-北京。其间,少数民族政权接管中原后,汉政权的首都再次由北向南迁移。具体来说,从夏朝到北宋,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都城迁移呈现出由西向东的趋势:Xi安-洛阳-开封。从南宋到清朝,都城完全离开中原,迁往沿海地区。首都由北向南迁移,再由南向北:杭州-南京-北京。

2.首都迁移的一般原因:

(1)黄河流域生态平衡的破坏是根本原因。

(2)经济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直接原因。

(3)军事政治斗争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重要原因。

3.一些理解:

(1)考察中国古代都城的迁移,不难看出其经济、文化、政治的特点。因为首都城市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象征。

(2)古代都城一般都迁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以获取所需的粮食和物资。历朝历代迁都的标准基本一致,没有人会迁都到偏远贫瘠的地方。

(3)在中国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政治、经济、军事(国防)是决定资本迁移的首要因素。后期随着交通系统的完善,经济因素退居二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5646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