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第1张

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回顾漫长的历史走向,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有其独特性。

明初定都应天府,1421年迁都顺天府,建立南直隶。明初国力强盛,创造了洪武、永乐、任绪安、弘治等盛世。国力达到巅峰,疆域辽阔。1644年,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景山公园自缢。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满人趁乱入关,打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皇帝朱被杀,南明失陷。

683年,清军攻占台湾省,明朝结束。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政治腐败、宦官独裁、农民起义等。,但我认为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和瘟疫。

一、明朝的金融危机

明代严重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明朝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三来自每年的田赋,平均每年收入约2700万两白银,与北宋相差甚远,远不及后来的清政府。明朝财政收入微薄,但支出却相当庞大。

财政支出不仅包括官员的工资、军队的军饷和朝廷的开支,庞大的军队和军户也需要国家提供。

此外,一些额外支出耗尽了收入,从而造成严重的财政赤字和金融危机。

这几乎是明朝灭亡的先兆。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减轻财政压力,明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希望达到财政平衡。

首先,是降低官员工资。虽然降低官员工资节省了国家财政支出,但却助长了官员的腐败,造成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阶级矛盾。

其次,实行军户世袭制,大规模的军事开荒,减少国家对军队的财政支出。

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减轻了财政负担,但却使军队长期缺乏训练,导致军备松散,战斗力下降。

此外,明政府发行纸币,增加货币发行量,变相促进货币贬值,弱化金融危机。

但后来,纸币的过量发行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加剧了对人民的剥削,加深了阶级矛盾,最后导致了多次农民起义。

第二,瘟疫横行。

1643年北京的瘟疫其实就是瘟疫,小小的老鼠间接导致了北京的沦陷和明朝的灭亡。

据史料记载,自明朝嘉靖以来,明朝与蒙古边境经常发生混乱,导致许多汉人被俘或逃往蒙古草原,大面积的牧场被开垦为农田,改变了牧场的生态环境。

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老鼠在生存过程中被压缩空。接触老鼠和人的机会大大增加。

同时,明末万历年间有三次大旱,都造成了瘟疫。崇祯十四年,用了四年时间重新计分。鼠灾肆虐,逃离饥荒的不仅仅是难民为了保命。老鼠也需要到处寻找食物,大量老鼠进入人类的居住地。

鼠疫杆菌通过发送跳蚤将病毒传播给难民,难民的迁徙将病毒扩展到更大的区域。华北作为明末农民战争的主战场,天灾人祸并存。这场瘟疫的历史是有记载的。《童鸣简》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未数。”因病死亡的太多了,无法统计。

《崇祯实录》也记载“都城遭遇大疫,数万人死亡。

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上述官方记录显示,当时大瘟疫的情况极其严重,北京死亡人数之多,竟无人收尸——“死枕十室九空,甚至家家户户被消灭,无人查体。”

据著名台湾省明史专家邱估计,从鼠疫流行到李自成进京,北京人死亡约20万人,占当时北京总人口的1/5至4。在这样的情况下,明驻扎在首都

军队自然也不能幸免。据史料记载,当时驻守首都的十万军队都被感染了。

只剩下5万多人了。

再加上明末军队腐败严重,士气已经涣散。这次疫情之后,全军覆没。

李自成率军攻打北京时,当时正在守城的将领不得不低声下气地求援守城,但仍“未集超过五六日”。最后连宫里三四千太监都上了墙。

三。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

另一方面,南北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南方的农民起义军获得了政权。成为新的统治阶级。建立了明朝。

因为地缘关系和阶级出身。来自南方政权的佃农和贫农必然会大规模地镇压地主阶级。

政府对北方实行了严厉的政策,迅速恢复了经济生产,同时也埋下了对朝廷的仇恨。

在封建王朝时期,维护官僚集团权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表现出不宽容,与老乡交朋友。

由于金元统治,北方士大夫的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南方,特别是八股文选后,大量南方士大夫通过科举进入官僚地主统治集团。北方在帝国斗争中没有优势,反而成了牺牲品。

所以北方的地主阶级非常痛恨皇帝和国家。在国家强盛时期,北方地主阶级持之以恒,但当国家危难之时,北方地主的破坏性开始显现。

李自成入京,几乎没有激烈抵抗,但清军入关,地主公然投降。清初投降的明朝官员,90%以上是北方来的官僚。他们不仅帮助清朝稳定了在北方的统治,还帮助清军进攻了明朝南方的小朝廷。

南北地主阶级的矛盾加强了明朝统治阶级的分裂,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政治权力失衡

明初,朱元璋设计了诸侯与官僚之间的政治平衡。靖南之战后,虽然朱迪本人是藩王,但朱迪继承了朱允炆削藩王的政策,几乎一棍子打死了藩王,使明王彻底沦为阶下囚。

朱迪之后,藩王势力退出江湖,以重新建立政治平衡。激活永乐宦官的权力,初步建立宦官与官僚之间的政治平衡。

这种政治平衡一直维持到民堡之变,几乎将明初的勋伯格集团一网打尽。

三角平衡的政治突然被打破,但复辟的英宗、伏帝的后代却无力建立新的力量来实现三角平衡。

所以土木堡之变后,只有宦官和官僚能勉强保持平衡。

两级平衡显然没有三角平衡有效稳定,所以经常出现极端现象。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就是宦官与官僚之间有党争,偶尔有合作。

实际上,宦官作为近臣,只是皇权的延伸,这种政治力量本来就缺乏自主性。因此,土木堡之变后,官僚集团迅速壮大。

明朝第一次因土木堡之变而导致的政治失衡,成为公认的明朝兴衰的标志。两个层面不稳定的政治平衡一直持续到崇祯初一成立的崇祯用极端的方式把魏忠贤踢出了宦官政治势力。

从此明朝完全脱离了政治平衡,Q氏家族主宰了官僚政治。官僚集团像癌细胞一样生长,吞噬了明朝。

崇祯觉得很累,因为他打破了这种政治平衡。他不仅疲惫而且无力以一己之力对抗成千上万的官僚集团。

崇祯做任何事都感觉阻力很大,慢慢的不信任任何人!崇祯十七年,共有十九条记录。

平均任期不到一年。崇祯急躁是一个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政治失衡导致了文官集团和福泉集团的对立!崇祯从公务员那里筹到20.2万元是不可能的,但在北京从同一批人那里榨取7000万元是可能的。

同时崇祯使用的内阁也没有太多的知名人士。

明朝以后,内阁及前内阁成员中只有范殉道,大部分在世的文官没有殉道,也没有反抗清朝。

清人主编的《明史·陈二传》共收录了120多位明清时期能入史书的名臣。

有人说崇祯不会用人。真的是为崇祯抱不平。个人认为崇祯在选人用人上并不差。至少在军事上,明朝末年,到处都是实力强大的将领,有、孙传庭、洪承畴、、曹变蛟、左良玉、和杨。

要不是和满清的军事遭遇战,崇祯用的这些人就足够重建一个王朝了。

同时,徐光启还与西方传教士合作改进军械和编辑历法。

但是崇祯选不到会稽,因为他选不到会稽,或者说他没有太多的选择去选择会稽。

内罗在明代,尤其是明末,几乎都是在庶吉士出生的,记载也都是论资排辈,金阁早就是记载了。所以崇祯只用了前朝皇帝的用人之法,但是在政治失衡的情况下,皇帝和官僚就成了敌对。

明朝政治破败,政治失衡拖累军事行动。所以,虽然很多军事上的胜利都是国家的胜利,但是高迎祥带着李自成走了,他征服了国王之后又征服了国王,最终都是失败的。

当然,明朝灭亡的原因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这些,一个王朝的兴衰必定是各种因素的交汇。

但是,金融危机和瘟疫在地主中肆虐,尤其是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明朝灭亡的惨痛教训应该警醒后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5313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